沒有天賦的人,如何成功?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讀的書,是《刻意練習》,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
有個年輕人,大學畢業,進入一家保險公司,勤勤懇懇認真負責,分內的工作從不推辭。工作多年遇到部門調整,年輕人覺得憑自己的名校學歷,再加上五年經驗,怎麼也可以升職加薪。但是沒想到「上位」的人,竟然是學歷和資歷都不如自己的「晚生後輩」。
年輕人很是不解,跑去質問老闆,「憑什麼他就可以升職加薪?」老闆沉默地扔過一份文件,年輕人打開一看,原來是對方提交的調研報告,其中列明了詳細的業務數據,全面的市場分析,中肯的修正提議,競爭對手的動態匯總,還有最新的財報整理……年輕人想起了自己那本如同流水帳的工作匯報,無言以對。
其實進入職場後,我們常常會發現類似的現象:同樣一份工作,有的人工作10年,碌碌無為一無所長,有的人工作兩三年,成績突出進步如飛,究竟是什麼使得人們的差距越來越大?
要知道,真正決定我們工作水平高低的,並不是你畢業於哪所大學,也不是你智商有多高,更不是你從業時間的長短,而是你在這件事情上是否跳出了心理舒適區,是否足夠專注於你的目標,是否獲得了突破性的提高。簡單來說,是你在刻意練習上的程度,決定了結局是平庸還是優秀。
《刻意練習》這本書揭示了所有傑出人士的成功,並非什麼天賦使然,而是他們都做了正確的事情,並且持之以恆,最後實現了從新手到大師的飛躍。
這本書同時也指出「10000小時天才理論」的不足之處,就是單純地追求時間長短和練習的次數,根本不能提高你的技能。唯有刻意練習,才是我們通往卓越的最佳路徑。
本書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刻意練習」的研創者,他十幾年專注研究體育、音樂、醫學、西洋棋等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並通過這些人物的行為習慣,找到「刻意練習」在他們成功之路的重要作用。
另一位作者羅伯特·普爾博士,世界頂級的科學雜誌《自然》的編輯和作者,同樣為書中的研究試驗和理論推導做出巨大的貢獻。
⒈
「天才」都是訓練出來的
有一種能力叫做「完美音高」,指的是當人聽到某種聲音的瞬間,就能準確無誤地辨別音高並且找到發出聲音的來源。擁有完美音高的人在聽完一首歌曲後,能夠一字不差地說出整首曲子的音高。
我們所熟悉的音樂神童莫扎特,就是具有完美音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普遍認為完美音高是一種天賦,是與生俱來的才華,普通人就算經過專業訓練也很難擁有。
但是幾年前,日本的心理學家榊原彩子隨機招募了24個2歲到6歲的孩子,組織他們進行了1年到1年半的專業訓練,目的是教孩子如何通過聲音來辨別鋼琴上演奏的各種和弦。最後這些孩子都被證明培養出完美音高,可以準確地辨別出鋼琴上彈奏的單曲的音高。
榊原彩子的訓練打破了廣為流傳的「1萬個人中只有1個人具有完美音高」的說法,也意味著「只要經過正確訓練,完美音高几乎是人人都可以培養和發展的能力」。
同樣的例子用NBA球星科比來驗證,因為父親是前NBA的球員也曾經是球隊教練,所以人人都說科比擁有天賦。但是二十年前,高中生的科比剛進入洛杉磯湖人隊,還只是一個成績偏下的球員。隊友們回憶他最初每天打球都是輸,然後第二天拉著其他隊員繼續練。
每當有人走近訓練場的時候,都能看到科比已經在訓練投籃,只練三分,沒有停止過一天。連續幾個月以後,他成功了,那之後科比在很長時間內都堅持凌晨三點起床打球,因此也就有了他那句名言「你見過凌晨四點洛杉磯的樣子嗎?」
曾經被普遍認同的「才華與生俱來」的觀點,已經被很多科學家證明並不正確,這種預先確定的能力並不存在。相反,在現代社會裡,人的才華是完全可以通過有目的,正確的科學訓練來獲得,是可以通過用各種各樣的事情來創造。
無論是你想學習編程、外語、設計、跳舞或者演奏樂器,當你擁有了強烈的動機之後,又能夠長久地進行正確的刻意練習,你就可以實現從「平凡到卓越」。
2.
刻意練習的「刻意」之處
我們先來說一個起點很低的人生故事。班傑明·富蘭克林,美國的開國元勳,也是立國文書《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
因為家境貧寒,富蘭克林連小學都沒畢業。可是他的夢想卻是能夠寫出漂亮的文章。他選擇了當時英國出版的雜誌《觀察家》,挑選其中特別優秀的文章作為範本,仔細推敲之後,富蘭克林用自己的語言模仿著去寫。
寫完之後又進行比較,找出自己文章的不足,著手改進,詞彙不夠的話就積累詞彙,文章結構不好就學習人家的寫作思路。
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練習,富蘭克林終於寫出了可以媲美原文的文章,因此他後來也成為美國早期歷史上有名的作家,留下《窮查理智慧書》和《富蘭克林自傳》作為傳世經典。
班傑明·富蘭克林就是通過刻意練習變得優秀的例子,所謂刻意練習,簡單來說就是做有目的的練習,這和傳統的重複不同,它意味著你要努力去做一些難以做到的事情,完成一些舒適區以外的任務。
如果你想要變得傑出,就需要讓自己的練習方式擁有四個特點:
1、具有定義明確的目標
目標要可以執行,要可以量化。想要取得成功就意味著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旅程,把這個旅程分解為一系列可以控制的小目標,練習的目的是要「積累小勝利變成大勝利」,也只有一步一步前進,才能始終保持充沛的熱情。
就好比所有初學鋼琴的練習生,都是從最低的等級一個個向上攀爬。再一次次考級通過之後,有了信心,又會強化內在的動機。
如果說一上來就給自己設定很難的目標,進步就變得十分遙遠,到頭來只會挫傷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說一個好目標,就是能夠把枯燥的練習分解成一系列清晰的步驟,讓成長之路看起來更加具體,鼓舞人心。
2、練習對象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
舉個例子,有兩個彈鋼琴的學生,他們最初的起點相同,一個人每天彈奏3小時,不去糾正自己的指法,也不在乎是否會彈錯,只求能夠把練習曲目完成,而另外一個人每天只彈1個小時,精神高度集中,全力以赴,力求不出任何紕漏。
想想看,誰的進步會更快?毫無疑問是後者,因為只有足夠專注,你才能保證每一次動作正確,讓身體協調統一,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到卓越,最終成為我們根深蒂固的習慣。
3、及時的反饋機制
為什麼世界排名第一的網球運動員、高爾夫運動員、象棋運動員還需要教練?通常這些運動員的水平遠遠高於教練。但是教練的重要作用並不是在一旁鼓舞士氣,而是在訓練中以旁觀者身份提供及時反饋,隨時指出運動員的問題。
日本匠人秋山利輝就曾說過,對於學徒來說,最好的方式是和老師共同生活幾年,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隨時了解自己的水平,也能看到自己的行為將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並且可以及時調整和修正。
所以說,要想快速成長,需要選一個實力過硬、教學能力夠強的導師,制訂切合實際教學計劃,然後按計劃反覆的模仿和學習。
4、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
追求舒適是我們人類的天性,陷入舒適區也是造成一生平庸的元兇。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是刻意練習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舉個例子,一個業餘的鋼琴愛好者從十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然後一直用同樣的方式來練習曲目,就算20年過去了,十幾萬個小時的練習時間也不會讓他彈得更好。
之所以說「10000個小時天才理論」有缺陷,就是因為人們只做單純的重複練習,那只能是低水平的勤奮,是天真的練習,時間過得再久長也無法變成大師。
要想在某個方面有成就,一定要明白實力的增長需要一個原則,就是「必要難度」。它是說我們有必要主動增加做事情的難度,挑戰棘手的問題,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最大程度地調動積極性,汲取新的知識,盤活腦海裡已有的經驗。
如果一生只停留舒適區,不精進業務,不設置更高的目標,日子過得再多也只是累積了皺紋和年齡,無法實現技能的迭代和水平的升遷。
那些平庸的人,說到底都是無法突破自己,以為碰到了天花板就乾脆自我放棄。
那些優秀的人,是永遠對現狀不滿意的人,是相信自己還可以更好更強大的人,是把追求卓越當成習慣的人。
3.
刻意練習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如何運用
在現實中,我們普通人很少能夠從事運動職業或者藝術行業,但是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日常工作變成刻意練習,或者說以練習為導向來指導商業活動,實現不斷精進。
首先,你要尋找榜樣,對標高手
古往今來絕大多數的成功者都是在模仿中進步。比如說,你是培訓師或者房產銷售員,那麼你首先應該在一個小圈子裡,找到標杆人物作為你的榜樣。觀察和記錄他的所作所為,看看是什麼讓他與眾不同,這些差別一定可以解釋他的鶴立雞群。
拿自己和標杆人物進行對比,你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在模仿和複製他人的練習中,掌握必要的技能,才有可能在未來實現自我突破。
其次,把練習變成日常行為,持之以恆
把練習變成習慣,讓自己一而再再而三,有規律的進行。
村上春樹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寫作之初,練習的目標就是培養寫作的習慣,而不太在意文章長短和質量的優劣,只是堅持去寫,花費足夠的時間積累量變,讓自己對於寫作的耐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強化。
當習慣養成之後,才能逐漸摸索出寫作的方法和技巧,最終又通過反覆練習,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讓文字褪去原始的青澀和膚淺,變得深刻和成熟。
最後,懷有平常心,跨越停滯階段
任何一個已經進入某個領域卻又不再進步的原因,就是經歷了前期的快速成長之後,遭遇瓶頸,難以突破,認為自己被無情的限制。
解決的辦法是,你要換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挑戰大腦或者身體,比如讓自己進行不同類型的訓練,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採取新的方式進行練習。
村上春樹也曾經承認,有時候覺得沒有可寫的素材,也找不到什麼新穎的主題,內心也會感到厭倦,但是懷有一份平常心,人就不會過分關注成敗,也不會執著於結果和得失,不忘初心,持續去做,方得始終。
正如《走出非洲》的作者伊薩克·迪內森所說:「我既沒有希望也從不絕望,唯一做的是,每天寫上一點點。」
4.
刻意練習在兒童教育上的運用
莫扎特曾經在幾個世紀以來被稱之為「神童」,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莫扎特在6歲時可以巡迴演出,是因為他在4歲以前就開始接受父親的高強度訓練。
現代教育和研究證明,很多幼兒通過大量的練習,也可以達到出色的古典音樂表演水平。
只不過在18世紀的歐洲,很少有人對這麼小年紀的孩子進行系統訓練,所以莫扎特才顯得那麼突出。
所以不要相信什麼天生的才華,就算有,如果孩子沒有後天大量的練習,最後也會像王安石筆下的仲永,只能是泯然眾人。
可能有人會說刻意練習對孩子還早,其實孩子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他們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百分百的專注,真正的活在當下,享受整個過程。
古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多多觀察他們,看看是什麼東西在深深吸引著孩子,所有的傑出人物都承認,在童年或者少年時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是他們終生對此充滿熱情的第一步。
接下來,家庭教育的重點是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是要讓孩子從玩耍走向練習,比如說讓孩子理解鋼琴是如何彈奏出美妙的曲調,棋子不僅僅是玩具,還可以按照一種遊戲規則來移動。
父母可以通過許多方法來引導和激勵孩子,最為關鍵的是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鼓勵,讓他們擁有足夠的自信,接下來,孩子會以成就為導向,從好玩有趣逐漸轉化成自律和刻苦的習慣。
要知道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是有向上向好的追求,特別是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他們無條件地相信父母,只要得到父母的認可,孩子們就會十分滿足,也就保留了充沛的熱情。
只有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溫和的指導,等孩子長大之後,他們體內就有一臺「自給自足」的內燃機,可以自我激勵,接受有難度的挑戰,始終懷抱著強烈的願望和信念,能夠承受住長期枯燥的練習,最終變得才華橫溢。
所有的高手都曾經是一位非凡的練習者,這世界上擁有天賦的人並不多見,但是厲害的人之所以比比皆是,是因為他們找到了通向成功和傑出的路徑,再經過年復一年的刻意練習之後,修煉出平常人難以企及的能力。
他們的經歷也在告訴我們,看起來高高在上的才華,你也同樣可以擁有,只要找對方法,專注目標,保持思考,跳出舒適區域,隨時接受挑戰,當你把它變成你隨時可以用的本領,你最終會獲得超越同齡的遠見卓識、以及不斷接近的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