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靜讀一本書:《刻意練習》

2021-01-16 每天靜讀一本書


沒有天賦的人,如何成功?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讀的書,是《刻意練習》,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


有個年輕人,大學畢業,進入一家保險公司,勤勤懇懇認真負責,分內的工作從不推辭。工作多年遇到部門調整,年輕人覺得憑自己的名校學歷,再加上五年經驗,怎麼也可以升職加薪。但是沒想到「上位」的人,竟然是學歷和資歷都不如自己的「晚生後輩」。

 

年輕人很是不解,跑去質問老闆,「憑什麼他就可以升職加薪?」老闆沉默地扔過一份文件,年輕人打開一看,原來是對方提交的調研報告,其中列明了詳細的業務數據,全面的市場分析,中肯的修正提議,競爭對手的動態匯總,還有最新的財報整理……年輕人想起了自己那本如同流水帳的工作匯報,無言以對。

 

其實進入職場後,我們常常會發現類似的現象:同樣一份工作,有的人工作10年,碌碌無為一無所長,有的人工作兩三年,成績突出進步如飛,究竟是什麼使得人們的差距越來越大?

 

要知道,真正決定我們工作水平高低的,並不是你畢業於哪所大學,也不是你智商有多高,更不是你從業時間的長短,而是你在這件事情上是否跳出了心理舒適區,是否足夠專注於你的目標,是否獲得了突破性的提高。簡單來說,是你在刻意練習上的程度,決定了結局是平庸還是優秀。

 

《刻意練習》這本書揭示了所有傑出人士的成功,並非什麼天賦使然,而是他們都做了正確的事情,並且持之以恆,最後實現了從新手到大師的飛躍。

 

這本書同時也指出「10000小時天才理論」的不足之處,就是單純地追求時間長短和練習的次數,根本不能提高你的技能。唯有刻意練習,才是我們通往卓越的最佳路徑。

 

本書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刻意練習」的研創者,他十幾年專注研究體育、音樂、醫學、西洋棋等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並通過這些人物的行為習慣,找到「刻意練習」在他們成功之路的重要作用。

 

另一位作者羅伯特·普爾博士,世界頂級的科學雜誌《自然》的編輯和作者,同樣為書中的研究試驗和理論推導做出巨大的貢獻。

 

「天才」都是訓練出來的

 

有一種能力叫做「完美音高」,指的是當人聽到某種聲音的瞬間,就能準確無誤地辨別音高並且找到發出聲音的來源。擁有完美音高的人在聽完一首歌曲後,能夠一字不差地說出整首曲子的音高。

 

我們所熟悉的音樂神童莫扎特,就是具有完美音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普遍認為完美音高是一種天賦,是與生俱來的才華,普通人就算經過專業訓練也很難擁有。

 

但是幾年前,日本的心理學家榊原彩子隨機招募了24個2歲到6歲的孩子,組織他們進行了1年到1年半的專業訓練,目的是教孩子如何通過聲音來辨別鋼琴上演奏的各種和弦。最後這些孩子都被證明培養出完美音高,可以準確地辨別出鋼琴上彈奏的單曲的音高。

 

榊原彩子的訓練打破了廣為流傳的「1萬個人中只有1個人具有完美音高」的說法,也意味著「只要經過正確訓練,完美音高几乎是人人都可以培養和發展的能力」。

 

同樣的例子用NBA球星科比來驗證,因為父親是前NBA的球員也曾經是球隊教練,所以人人都說科比擁有天賦。但是二十年前,高中生的科比剛進入洛杉磯湖人隊,還只是一個成績偏下的球員。隊友們回憶他最初每天打球都是輸,然後第二天拉著其他隊員繼續練。

 

每當有人走近訓練場的時候,都能看到科比已經在訓練投籃,只練三分,沒有停止過一天。連續幾個月以後,他成功了,那之後科比在很長時間內都堅持凌晨三點起床打球,因此也就有了他那句名言「你見過凌晨四點洛杉磯的樣子嗎?」

 

曾經被普遍認同的「才華與生俱來」的觀點,已經被很多科學家證明並不正確,這種預先確定的能力並不存在。相反,在現代社會裡,人的才華是完全可以通過有目的,正確的科學訓練來獲得,是可以通過用各種各樣的事情來創造。

 

無論是你想學習編程、外語、設計、跳舞或者演奏樂器,當你擁有了強烈的動機之後,又能夠長久地進行正確的刻意練習,你就可以實現從「平凡到卓越」。

 

2.

刻意練習的「刻意」之處

 

我們先來說一個起點很低的人生故事。班傑明·富蘭克林,美國的開國元勳,也是立國文書《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

 

因為家境貧寒,富蘭克林連小學都沒畢業。可是他的夢想卻是能夠寫出漂亮的文章。他選擇了當時英國出版的雜誌《觀察家》,挑選其中特別優秀的文章作為範本,仔細推敲之後,富蘭克林用自己的語言模仿著去寫。

 

寫完之後又進行比較,找出自己文章的不足,著手改進,詞彙不夠的話就積累詞彙,文章結構不好就學習人家的寫作思路。

 

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練習,富蘭克林終於寫出了可以媲美原文的文章,因此他後來也成為美國早期歷史上有名的作家,留下《窮查理智慧書》和《富蘭克林自傳》作為傳世經典。

 

班傑明·富蘭克林就是通過刻意練習變得優秀的例子,所謂刻意練習,簡單來說就是做有目的的練習,這和傳統的重複不同,它意味著你要努力去做一些難以做到的事情,完成一些舒適區以外的任務。

 

如果你想要變得傑出,就需要讓自己的練習方式擁有四個特點:

 

1、具有定義明確的目標

 

目標要可以執行,要可以量化。想要取得成功就意味著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旅程,把這個旅程分解為一系列可以控制的小目標,練習的目的是要「積累小勝利變成大勝利」,也只有一步一步前進,才能始終保持充沛的熱情。

 

就好比所有初學鋼琴的練習生,都是從最低的等級一個個向上攀爬。再一次次考級通過之後,有了信心,又會強化內在的動機。

 

如果說一上來就給自己設定很難的目標,進步就變得十分遙遠,到頭來只會挫傷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說一個好目標,就是能夠把枯燥的練習分解成一系列清晰的步驟,讓成長之路看起來更加具體,鼓舞人心。

 

2、練習對象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

 

舉個例子,有兩個彈鋼琴的學生,他們最初的起點相同,一個人每天彈奏3小時,不去糾正自己的指法,也不在乎是否會彈錯,只求能夠把練習曲目完成,而另外一個人每天只彈1個小時,精神高度集中,全力以赴,力求不出任何紕漏。

 

想想看,誰的進步會更快?毫無疑問是後者,因為只有足夠專注,你才能保證每一次動作正確,讓身體協調統一,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到卓越,最終成為我們根深蒂固的習慣。

 

3、及時的反饋機制

 

為什麼世界排名第一的網球運動員、高爾夫運動員、象棋運動員還需要教練?通常這些運動員的水平遠遠高於教練。但是教練的重要作用並不是在一旁鼓舞士氣,而是在訓練中以旁觀者身份提供及時反饋,隨時指出運動員的問題。

 

日本匠人秋山利輝就曾說過,對於學徒來說,最好的方式是和老師共同生活幾年,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隨時了解自己的水平,也能看到自己的行為將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並且可以及時調整和修正。

 

所以說,要想快速成長,需要選一個實力過硬、教學能力夠強的導師,制訂切合實際教學計劃,然後按計劃反覆的模仿和學習。

 

4、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

 

追求舒適是我們人類的天性,陷入舒適區也是造成一生平庸的元兇。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是刻意練習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舉個例子,一個業餘的鋼琴愛好者從十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然後一直用同樣的方式來練習曲目,就算20年過去了,十幾萬個小時的練習時間也不會讓他彈得更好。

 

之所以說「10000個小時天才理論」有缺陷,就是因為人們只做單純的重複練習,那只能是低水平的勤奮,是天真的練習,時間過得再久長也無法變成大師。

 

要想在某個方面有成就,一定要明白實力的增長需要一個原則,就是「必要難度」。它是說我們有必要主動增加做事情的難度,挑戰棘手的問題,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最大程度地調動積極性,汲取新的知識,盤活腦海裡已有的經驗。

 

如果一生只停留舒適區,不精進業務,不設置更高的目標,日子過得再多也只是累積了皺紋和年齡,無法實現技能的迭代和水平的升遷。

 

那些平庸的人,說到底都是無法突破自己,以為碰到了天花板就乾脆自我放棄。

 

那些優秀的人,是永遠對現狀不滿意的人,是相信自己還可以更好更強大的人,是把追求卓越當成習慣的人。

 

3.

刻意練習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如何運用

 

在現實中,我們普通人很少能夠從事運動職業或者藝術行業,但是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日常工作變成刻意練習,或者說以練習為導向來指導商業活動,實現不斷精進。

 

首先,你要尋找榜樣,對標高手

 

古往今來絕大多數的成功者都是在模仿中進步。比如說,你是培訓師或者房產銷售員,那麼你首先應該在一個小圈子裡,找到標杆人物作為你的榜樣。觀察和記錄他的所作所為,看看是什麼讓他與眾不同,這些差別一定可以解釋他的鶴立雞群。

 

拿自己和標杆人物進行對比,你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在模仿和複製他人的練習中,掌握必要的技能,才有可能在未來實現自我突破。

 

其次,把練習變成日常行為,持之以恆

 

把練習變成習慣,讓自己一而再再而三,有規律的進行。

 

村上春樹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寫作之初,練習的目標就是培養寫作的習慣,而不太在意文章長短和質量的優劣,只是堅持去寫,花費足夠的時間積累量變,讓自己對於寫作的耐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強化。

 

當習慣養成之後,才能逐漸摸索出寫作的方法和技巧,最終又通過反覆練習,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讓文字褪去原始的青澀和膚淺,變得深刻和成熟。

 

最後,懷有平常心,跨越停滯階段

 

任何一個已經進入某個領域卻又不再進步的原因,就是經歷了前期的快速成長之後,遭遇瓶頸,難以突破,認為自己被無情的限制。

 

解決的辦法是,你要換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挑戰大腦或者身體,比如讓自己進行不同類型的訓練,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採取新的方式進行練習。

 

村上春樹也曾經承認,有時候覺得沒有可寫的素材,也找不到什麼新穎的主題,內心也會感到厭倦,但是懷有一份平常心,人就不會過分關注成敗,也不會執著於結果和得失,不忘初心,持續去做,方得始終。

 

正如《走出非洲》的作者伊薩克·迪內森所說:「我既沒有希望也從不絕望,唯一做的是,每天寫上一點點。」

 

4.

刻意練習在兒童教育上的運用

 

莫扎特曾經在幾個世紀以來被稱之為「神童」,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莫扎特在6歲時可以巡迴演出,是因為他在4歲以前就開始接受父親的高強度訓練。

 

現代教育和研究證明,很多幼兒通過大量的練習,也可以達到出色的古典音樂表演水平。

 

只不過在18世紀的歐洲,很少有人對這麼小年紀的孩子進行系統訓練,所以莫扎特才顯得那麼突出。

 

所以不要相信什麼天生的才華,就算有,如果孩子沒有後天大量的練習,最後也會像王安石筆下的仲永,只能是泯然眾人。

 

可能有人會說刻意練習對孩子還早,其實孩子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他們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百分百的專注,真正的活在當下,享受整個過程。

 

古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多多觀察他們,看看是什麼東西在深深吸引著孩子,所有的傑出人物都承認,在童年或者少年時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是他們終生對此充滿熱情的第一步。

 

接下來,家庭教育的重點是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是要讓孩子從玩耍走向練習,比如說讓孩子理解鋼琴是如何彈奏出美妙的曲調,棋子不僅僅是玩具,還可以按照一種遊戲規則來移動。

 

父母可以通過許多方法來引導和激勵孩子,最為關鍵的是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鼓勵,讓他們擁有足夠的自信,接下來,孩子會以成就為導向,從好玩有趣逐漸轉化成自律和刻苦的習慣。

 

要知道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是有向上向好的追求,特別是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他們無條件地相信父母,只要得到父母的認可,孩子們就會十分滿足,也就保留了充沛的熱情。

 

只有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溫和的指導,等孩子長大之後,他們體內就有一臺「自給自足」的內燃機,可以自我激勵,接受有難度的挑戰,始終懷抱著強烈的願望和信念,能夠承受住長期枯燥的練習,最終變得才華橫溢。

 

所有的高手都曾經是一位非凡的練習者,這世界上擁有天賦的人並不多見,但是厲害的人之所以比比皆是,是因為他們找到了通向成功和傑出的路徑,再經過年復一年的刻意練習之後,修煉出平常人難以企及的能力。


他們的經歷也在告訴我們,看起來高高在上的才華,你也同樣可以擁有,只要找對方法,專注目標,保持思考,跳出舒適區域,隨時接受挑戰,當你把它變成你隨時可以用的本領,你最終會獲得超越同齡的遠見卓識、以及不斷接近的偉大成就。


相關焦點

  • 讀《刻意練習》有感
    雨天,靜坐,腦海裡出現了一本書的名字——《刻意練習》。我讀這本書是在五年以前吧大概,記不太清了,但這本書的觀點刻在了我的腦海裡。有些東西就是很奇怪,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你就是深深地記住了。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我認同他的觀點。
  • 讀《刻意練習》,了解成為「天才」的「秘密」,刻意練習功不可沒
    3、懶於練習上課聽得懂,下課未必會做題,因為在聽懂與學會之間還相差無數次「練習」,孩子在課堂上學過的知識,只有在做對應習題時,才能反映出知識的掌握程度,哪些知識點掌握了,哪些知識點還有漏洞,如果缺少練習這一必要環節,很難快速學會學懂。
  • 《刻意練習》心得分享
    非常榮幸和大家分享今天的這個話題,談談刻意練習,為什麼要談這個話題呢?這主要是源於我之前讀的一本書,也是這幾年比較火的一本書,書名叫做《刻意練習》,那麼書中到底有什麼樣的觀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探究呢?大家都回想一下,我們是否都有過這樣類似的想法,我們是否以為自己做不了某件事情是因為缺少天分,這成為了我們不做很多事情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藉口,但這本書經過大量的科學實證研究卻告訴我們的是天分這件事情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這個世界上沒有天才,一切看似天才的行為都是刻意練習的結果。包括很多人都認為莫扎特(奧地利音樂家)算嗎?
  • 【12】盲打的刻意練習
    那天,我告訴自己的一句話再也沒有忘記過:「心智低下真可怕……」這段話,我之前有幾次讀到過,但是沒有觸發我的行動。原因我回想了一下,一是重視不夠,二就是懶惰,三是心存僥倖,沒有走出舒適區,起碼在練習打字這個事情上,完全是這樣的。這一次,一定要行動。
  • 刻意練習|用好這5個方法你也可以成為大師
    不管是棋藝大師、數學大師,或是其他任何你想得到的領域,那你一定不能錯過這本書刻意練習,書中作者提出了很多很有用的練習方式跟技巧,讓每個人都可以直接取用,運用在想要更上一層樓的領域。今天分享些從書中得到認為不錯的觀念,實用的成長技巧,以及個人的心得。
  • 如何做到一天讀一本書?這本書給了我答案
    經常在網上看到讀書博主關於自己每天一本書的經驗分享,在評論區的留言呈現兩極分化:一類是讚嘆博主厲害,另一類是質疑博主的這種做法。我持中立態度,覺得一天讀完一本書有些囫圇吞棗了,但又對於一天一本書這樣的計劃躍躍欲試,卻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無法做到。
  • 讀書筆記《刻意練習》
    關於作者本書作者有兩位,分別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安德斯·艾利克森是刻意練習法則研創者,是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康拉迪傑出學者。他專注於研究體育、音樂、西洋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傑出人物是如何獲得傑出表現的,以及「刻意練習」法則在其中的作用。羅伯特·普爾是科學作家。關於本書本書是學習領域的一本經典著作,它打破了傳統學習的認識。
  • 關於刻意練習的清單
    不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就是刻意練習。成為任何領域高手的關鍵因素不是文化,不是藝術,不是哲學,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練習。2. 關於刻意練習,被誤讀最久的一個概念是「一萬小時定律」。事實上,想把自己變成高手,光知道「一萬小時」毫無意義,因為真正的關鍵根本不在訓練時間,而是訓練的方法。3.
  • 有人每天能讀一本書,你信嗎?
    每天自己能支配的時間不到6小時,居然還能每天讀一本書,你信嗎?這是一個網絡大V摻了水的毒雞湯。如果相信,請繼續往下看。這樣,剩下不到6小時了,每天還能讀一本書,不用睡覺了嗎?反正我是信了,相信這是赤裸裸地販賣焦慮。一向以學習而著稱的,並且成為專職常年讀書為職業的李善友和樊登老師,也從來沒有過這麼高的效率。讀書僅僅是為了充數的嗎?
  • 因為他沒有《刻意練習》
    「一萬小時定律」是gra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闡述的概念:任何人都可以在經過10000小時的訓練後從平凡變得非凡。這本書《刻意練習》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從來沒有一條萬小時定律,他只是暢銷書作者對心理科學研究的不那麼嚴謹的解釋。
  •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粗略讀後的一點小感想
    隨著暢銷書《異類》的流行,"練習一萬小時成天才"這個口號現在是盡人皆知。也許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學家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已經達成共識,那就是所有頂級高手都是練出來的。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本書《刻意練習》多是從研究項目和描述開始,故可能有些枯燥和無聊。
  • 《刻意練習》告訴你:傑出並非一種天賦,而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技巧
    其實不然,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作者給普通人傳達了一個肯定的觀點:如果你懂得刻意練習,並加以實踐堅持,一樣能成為傑出人物。 《刻意練習》的兩位作者,安德森·艾利克森是刻意練習法則研創者,他是拂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康拉迪傑出學者;羅伯特·普爾博士是著名的科學家、技術和醫學作家,他著有上百部重要的學術圖書和報告。
  • 刻意練習,培養快速閱讀的生存技能
    初步印象,這本書邏輯清晰、乾貨滿滿,很實用,正是我需要。接著讀前言,作者劉志華講述了自己的故事,23歲的他是一個不會讀書的人,他想要改變,卻因為沒有正確的方法而痛苦,當他接觸到了快速閱讀訓練法,一個月的刻意練習之後,他的閱讀能力飛速提升。這本書是他十三年的工作經驗總結。
  • 分享《刻意練習-從新手到大師》1 - 開篇
    經過幾期的分享,我們一起啃下了《爆裂》這本書,書裡面分享了很多別出心裁的洞見和內容,讓人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在我們腦海裡根深蒂固的權威和認識,只是我們對這個世界和社會的刻板印象,這本書可以說得上是一本可以打開我們認知天窗的鑰匙。讓我們能有機會接觸到那個本不易察覺的未知世界。如果覺得這本書不錯,大家可以買來自己去看一下。
  • 《刻意練習》:想成為高手嗎?掌握這4點,告別低效練習
    如果上面的這些困惑你也有,那麼看完這本《刻意練習》你就能從中找到答案和努力的方向,成為你想成為的任何人。接下來,我將從刻意練習的四個特點、為什麼要刻意練習以及刻意練習的實施辦法這三個方面談談我的觀點。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拿
  • 3分鐘走進樊登讀書法,如何快速《讀懂一本書》
    讀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某網友嘆息「如果每本書的知識不能通過有效的途徑轉變為能力,再多的量也是一種沉沒的時間成本。最重要的不是讀書的數量,而是真正把一本書讀懂、吃透。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如果現在你不能靜下心來學習的話,它們可能會跟你一輩子。嘗試靜下心來閱讀才能讓你儘快從精神層面的壓力中解脫出來,隨後我們也可以像樊登一樣逐步去獲得經濟上的自由。《刻意練習》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別人能做到的事,你一樣能做得到。樊登也不會是例外。
  • 支綏教師李佩玲:遙寄「一本書」 共讀「兩地情」
    支綏教師李佩玲:遙寄「一本書」 共讀「兩地情」 2020-12-06 12: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讀懂一本書》:了解這幾點,才算會讀書
    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使命,它是為人們解決什麼問題。讀過的書用不上等於白讀,我們要從自身出發,想一想自己讀一本書之前想要為自己解決哪些問題?讀完這本書可以為自己帶來什麼改變?這本書是否能幫我解決某個問題?這些目的可以讓我們啟動思考,真正關注自己的閱讀需求。
  • 《刻意練習》:從哲學角度,看其所蘊含的規律及現實意義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照著《刻意練習》中的方法做了,為什麼還是沒有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刻意練習》這本書當初吸引我的注意,也是因為我想通過刻意練習,實現寫作目標。當實踐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現《刻意練習》沒有告訴我們成功的方法,只是告訴我們一個「眾所周知」的途徑,那就是不斷地練習,不斷地努力,是實現人生目標的必經之路。
  • 《刻意練習》:重塑大腦 你值得更好的人生
    每天瘋狂跳操跑步擼鐵,慢慢地你發現腰圍小了,肌肉結實了,線條更好看了,這些都是肉眼可見的變化。我坐在電腦前碼字,已經超過一年了,可是我的大腦不會變大,沒有六塊肌肉,線條也沒有任何改變,但我知道我的專注力正在變得越來越好,這個是肉眼看不出來,但是卻實實在在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