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小吃,最被低估的「國企」

2021-02-16 鐳財經

沙縣小吃的組織模式不一定完善,但值得學習

——文海軍說

  

作者 | 河大彎大
來源 l 赤潮AKASHIO(ID:AKASHIO)

說到快餐,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西式快餐,但我們經常忽視一家中式快餐品牌——沙縣小吃。

在中國,幾乎每個城市都能看到沙縣小吃的身影。

截至 2019 年底,全國有 6 萬家沙縣小吃門店,是肯德基門店數的 10 倍,是麥當勞門店數的 25 倍之多。(據財報數據,肯德基在中國門店數為 6534 家)

顯然,沙縣小吃才是快餐界裡的巨頭。讓人更意想不到的是,沙縣小吃基本可以算是一家國企。

在餐飲領域,「國企」或「國資」並不少見,北京和上海的許多老字號都有著從國營單位改為國營企業的一段歷史。直言來說,在餐飲這個充分競爭的領域,這些老牌子的國營背景並非光環而是包袱。

但沙縣小吃則不同。

沙縣小吃的低價策略固然是成功一個方面,但在中國快餐市場上低價品牌的競爭十分激烈。將沙縣小吃的成功歸功於低價,就像說小米的成功完全是因為飢餓營銷。

△ 沙縣小吃全國布局圖

在國企幾乎快被當成「效率低」「養老」等代名詞的背景之下,沙縣小吃如何在洗牌如洗菜的中式快餐領域長青 20 年,這成為了一個值得一探的問題。

對沙縣模式的理解,甚至可以輻照其它行業裡國營與私營協同的問題。

解釋「為什麼」之前,要先談「是不是」。

沙縣是個很特殊的「國企」,這要從沙縣小吃這個概念本身談起。

簡單來說,時間線是這樣的:先有當地政府扶持下「沙縣人開的小吃」,後來才有了「沙縣小吃」這塊招牌,最後這塊招牌(商標)才被沙縣當地政府註冊成功。

具體來說,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沙縣群眾機緣巧合進入小吃餐飲行業,順應大發展趨勢,收入快速上升,從業餐飲業受到沙縣政府極大的重視。

△ 改開初期的農民工進城

從 1992 年沙縣政府就開始申請註冊「沙縣小吃」商標,但是按照《商標法》規定,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地名不得作為商標。


而且「小吃」是一個涵蓋很廣的品類,是通用名稱,「沙縣小吃」不得註冊為商標。不過,多年來沙縣政府多次協商申請,最終在 2015 年,「沙縣小吃」四個字和圖標,才特批下來。

在「沙縣小吃」的文字商標批准之前,只有掛著這個紅綠吃豆人的才是正版沙縣

「沙縣小吃」商標為集體商標,註冊方是沙縣政府,而「沙縣小吃集團有限公司」是沙縣政府 100% 控股的國資企業,現在使用「沙縣小吃」這個商標需經過「沙縣小吃集團有限公司」授權才能使用。

所以沙縣小吃是國企。只不過這種國企有點特殊,你如果照著你家門口的沙縣小吃營業執照上的信息去查,是查不到這些門店與沙縣當地政府之間的股權關係的。

中國境內 6 萬家沙縣門店在經營主體以個體戶為主,國企不佔有實體店鋪股權,而是通過商標的控制來營運企業。

△ 圖片來源:天眼查

理論上,只要取得授權,不是沙縣人也可以開沙縣小吃。反之,沙縣人在取得授權之前,也不能隨意用這個招牌。這個模式既特殊,也不特殊。

說不特殊,是因為這就是典型的加盟連鎖制企業;說特殊,是因為在公有經濟領域,這種加盟制連鎖還是比較少見的。沙縣小吃這套特殊的組織,在趨勢大潮中,遍地開花,開遍全國,成效已經得到驗證。甚至比某些純私營的加盟連鎖還活的風生水起。

那沙縣小吃這套組織模式怎麼發展出來的?這套組織模式有什麼優勢?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從沙縣小吃的起源說起。

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國市場上還沒有沙縣小吃,而三明市沙縣的土地上,還主要以缺乏商業頭腦的農民為主。

△ 20世紀90年代,三明市民在廣場上過春節。邢保興/攝

當時,沙縣流行「標會」(一種民間融資模式)類似今天的高利貸或 P2P,大量鄉民舉債入會。

1992 年 8 月標會突然「暴雷」了,沙縣人民集體陷入金融災難。很多人無法還債,只好跑路藏身於福州、廈門等附近的大城市。

沙縣小吃早已名聲在外,沙縣人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做上幾道拿手小菜,對已跑路的人,小吃餐飲成為他們最好的選擇。

△ 20世紀80年代,三明沙縣夏茂鎮,趕集的人們。邢保興/攝

趕巧的是,在當時的環境大背景下,大眾餐飲市場蓬勃發展,跑路人的沙縣小吃店,生意紅火,日營業額很快突破千元。

賺到錢的沙縣人,回家還了債,又蓋了房,給鄉親們生動的上了一課。

於是,越來越多的沙縣人,選擇離開土地,奔向城市,四處擴張,沙縣小吃店面一直在快速增長。

△ 圖片來自:沙縣小吃辦

2008 年,市面上出現很多冒牌沙縣小吃店,環境髒亂差。沙縣國投採取行動,以國有獨資的形式註冊了「沙縣小吃集團」,想推動小吃朝著公司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但最終由於國企和小吃業主之間的利益很難平衡,方案至今未能實施,現在沙縣小吃還是主要以個體戶為主。

在這樣特殊的歷史環境中,沙縣小吃形成一套有點反現代管理的組織模式——「以個體戶為主,共用品牌,基於地緣關係擴張店鋪」,這套組織模式讓實際營運者(個體戶)們,享有更充分的決策權和經營收入,但營運主體又不是完全是獨立的個體戶,他們共用商標,相互支持。

然後,基於地緣關係擴張店鋪的方式,又衍生出獨特的人員管理制度,店鋪轉讓的方式以及供應鏈制度等,幫助沙縣小吃實現店鋪數快速增長,穩定營運,最終取得今天的好成績。

上面敘述可能過於抽象,「沙縣小吃組織模式有什麼優勢?」,我們接著說。

首先,餐飲是個服務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參與。如何有效管理人員,一直是行業最頭疼的問題。

在學者熊威的《社會網絡的資本化》一文中,一個餐飲老闆說過這樣一個遭遇:

我僱了一個會做拉麵的師傅,剛開始為了鼓勵師傅的積極性,每售出一碗麵給 5 毛提成,經過一段時間,師傅發現顧客越多,他的收入就越多,這樣一來,他在每個碗裡放超量的牛肉來吸引回頭客,增加自己的收入,但當時一碗麵當時才八塊,利潤很低,每碗多加幾片肉,我幾乎就不掙錢。

後來我又換了另一種薪資方式,給師傅發固定工資,高點也無所謂,這樣師傅不至於多加牛肉了吧,但你猜這麼著?師傅又在每碗拉麵裡少放牛肉,把客人都趕走了!師傅拿固定工資,他巴不得店裡沒有客人,自己清閒。

最終這個店鋪,因為人員管理不善,黯然退場。

這個案例真實的反應了餐飲行業,在人員管理方面的困難程度,對比著看沙縣模式在這方面的運作堪稱完美。

沙縣小吃是以「個體戶為主,共用商標」的組織方式,更有利於調動店員的積極性,另外,沙縣小吃一般店面不大,以夫妻店為主,在收銀採購記帳等環節,幾乎不用擔心風險。

稍大的沙縣小吃店面,需要更多的店員,這時店主一般都會找自己的親戚,例如外甥、侄子等來店裡幫忙做事,店員幾乎不用管理,大家也會擰成一股繩做事。

與其它企業帶來負面影響的任人唯親不同,沙縣模式中的任人唯親局限在了店面一級。作為最微觀的管理層級,「任人唯親」的管理模式解決了許多連鎖加盟制企業中單店管理中信任與利益分配的問題。

△ 沙縣小吃傳承人王盛濱在製作拌麵。澎湃新聞記者 孫湛 圖

另一方面,僱用自己的親屬做事,前期可以給很低的薪資,能有效的降低店主前期開店的成本。

可能有人會問,這麼低的工資,親戚能接受嗎?

在沙縣小吃行業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等自己的侄子親屬,長大成熟以後需要自己開店時,店主有義務在資金和其他資源方面給予幫助,這也反向的調動了店員的積極性,增加沙縣小吃的擴張性。

△ 三明市沙縣,佳蘭燒賣。澎湃新聞記者

另外在熊威的論文中有這樣一段材料提到,廣州政府有規定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當時是兩千多,還要交社保。

一個蘭州拉麵老闆嘲笑旁邊的洞庭土菜館「一個洗碗工要支出兩千多的薪資,還要繳社保,開死他」。雖然說得是蘭拉,但在親緣式組織模式的沙縣中也適用。這種店鋪層面的「任人唯親」,讓店員不再需要「管理」,而是共同利益體的一部分,相比其它餐飲連鎖,形成獨特競爭優勢。

但如果把沙縣小吃今天取得的成績,僅僅歸功於人員管理方面有優勢,恐怕還不夠,沙縣小吃的營運模式在店鋪擴張、轉讓等環節也有優勢。

在私營餐飲領域,加盟某個連鎖品牌是一件十分高危的事情。

因為在一般的加盟制中,只有品牌方是「穩賺不賠」。收取高額加盟費,要求店主購買專業設備,指定店面裝修商家等等,但最後不管加盟商的品牌方比比皆是。

有些餐飲企業,硬性規定加盟商只能通過自己的供應鏈採購食材,然而,餐飲企業與加盟商之間天然存在博弈關係,食材價格貴一些,餐飲企業就能多賺一些。後期有的餐飲企業可能通過原材料提價的方式「壓榨」加盟店主。

△ 實在是太難了!

遇到這種情況的加盟店,要麼自認倒黴賠本關門,要麼跟著品牌方一起騙下家。然而品牌方卻並不願意讓加盟商成功轉掉自己的店鋪。因為,多一個店鋪轉讓就少一個新加盟商家。

但沙縣小吃的組織模式,可能給餐飲行業門店擴張帶來新的可能。

沙縣小吃一般以「老鄉帶老鄉」或「親屬帶親屬」的方式擴張門店。正如上面所說,新沙縣人在老沙縣人的店裡當店員,拿低薪學習技術,等到新沙縣人要去自己開店了,老店甚至會贊助一筆啟動資金。

在沙縣行業裡,甚至出現了專職的開荒人員。他們一般是一些經驗豐富的沙縣店長,被老鄉和同行所信任,選好地址,新開一家店,做一兩年後盤活客源,提高價格再轉讓給剛入行的老鄉,賺取門店溢價。

這樣看,一家開久了的沙縣店就不是一個會逐年折價的固定資產,而是一種會升值的固定資產。這在餐飲領域,非老字號是難以做到的。

沙縣小吃的商標只能沙縣人使用,沙縣小吃這套擴張方式,大大加快了沙縣小吃的門店擴張速度,同時也降低了新人開店的門檻以及風險。

在沙縣小吃轉讓店鋪時,有地緣關係作為基礎,沙縣小吃店主往往會把店鋪最真實的經營狀況告訴對方,而新店主,也更加容易相信對方,這層關係讓交易成本變得成本更低,商鋪流動性變得更好。

在店鋪轉讓過程中,有的店鋪位置不好,盈利不佳,沙縣小吃店主們,一般會選擇直接關閉店鋪,而不會轉讓給其他人。因為沙縣小吃開店前期沒有投入過多的裝修費,沒有加盟費等,關店成本幾乎為零,如果把有問題的店鋪出售出去,會極大影響自己的聲譽。

△ 樸素的店面,裝修費用很低

另外,沙縣小吃的門店交易方式,帶有一層不斷篩選和優化的機制,一定程度上,沙縣小吃的店面選址,是經過長期時間不斷優化和篩選的結果,沙縣小吃佔據著對應的人群,最佳的位置。

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沙縣小吃所在的地方,都在中低端消費人群最熱鬧的地方,或者我們會經常看到沙縣小吃隔壁就是蘭州拉麵的景象。

蘭州拉麵的營運模式與沙縣小吃非常相似,有沙縣小吃的地方,就有蘭州拉麵。絕不是巧合,這是同一種模式,不謀而合的結果,互相得到驗證。

如果沙縣小吃店鋪僅僅擴張快,是不行的。還要保證已經開啟的店面要持久穩定的活下去,沙縣小吃是怎麼做到的?

肯德基和麥當勞的漢堡和薯條,製作相對標準,可以標準化,自動生產,但中國的飲食,拌麵、餛飩、蒸餃、蓋飯,不太容易標準化批量化生產。

比如,拌麵餛飩只能現吃現做,提前做,會坨在一起,影響口感,顧客對「剛出鍋」,「熱氣騰騰」有潛在要求。

所以中國飲食相對來說不容易標準化批量生產,中式連鎖一般有兩個極端:有的品牌每個門店的味道差異極大,不能給食客「安定感」;另一些品牌則過分標準化,導致一些食客甚至吐槽「能吃出中央廚房的味道」。

△ 沙縣小吃樸素的菜單

沙縣小吃組織模式雖然以個體戶為主,但在食材供應鏈環節,沙縣小吃積極吸納了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品牌快餐的優點。

從 1997 年開始,沙縣政府就在大力建設供應鏈體系,在各大城市設立「沙縣小吃同業公會駐外聯絡處」,主要負責沙縣小吃的協調、管理、配送、解決糾紛等各方面的工作。

如果把肯德基和麥當勞的優勢說成是「標準化」和「效率」;那麼沙縣小吃的營運模式優勢可以說成是「穩定性」。

沙縣小吃的店主們,大多數都是「農民進城」,開店的動機很單純,就是為了維持一家老小的生計,回家蓋房。沒有小資開店詩與遠方的夢想和新零售攻城略地的野心,他們的學歷程度普遍不高,資金有限,這些因素,限制了沙縣小吃店主們去尋求更優的發展路徑,這讓沙縣小吃店的營運整體變的更加穩定,更加務實。

重慶小吃的發展過程值得反觀對比,重慶小面跟沙縣小吃的發展背景有很大差異,2014 年重慶小面因《舌尖上的中國》被廣大群眾所認識,並咂舌稱讚,重慶小面的名聲和美譽也很快傳遍中國。

△ 重慶小面

這時,來了很多投機分子,「一夜之間」市面上冒出很多重慶小面店鋪。據說高峰時,在外地 8 家重慶小面店鋪,有 6 家不是重慶人開的。但後來結果很清晰,到現在街面上留下的重慶小面店鋪,屈指可數。

簡單對比就能發現,沙縣小吃和重慶小面這兩種人群,他們的性格和動機非常不一樣,前者更加踏實勤勞,後者投機的成分更多。誰更長久誰更穩定,不用細說。

過去市面上有很多餐飲連鎖企業,都是因為資金鍊斷裂、供應鏈危機、卷錢跑路等原因,最終破產倒閉,給加盟商帶來損害。

但沙縣小吃這種組織模式,使風險也得到很好的分攤,總體更加穩點,同時財富也得到更加均勻的分配。

△ 勤勞的沙縣小吃員工 來源:現代快報

或許是因為沙縣小吃這種營運模式更加穩定,店主們勤勞踏實,動機更加單純。使得沙縣小吃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經受住考驗,越開越多。

沙縣小吃的組織模式不一定完善,但值得學習。特別是像全聚德、狗不理等近年來遭遇滑鐵盧的北派老子號,佔據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資源,發展並不令人滿意。不妨學學沙縣,


鐳財經由商界營銷傳播院院長文海軍先生創建,系「2017年度中國營銷媒體」獲獎者、最值得關注的營銷類自媒體。

旨在抓住時間窗口,進行飽和性營銷攻擊,快速佔據消費者心智,讓企業在紛繁複雜的商業世界中,找到跨越式發展之道。

勾搭文院長,請添加微信:330610565

相關焦點

  • 沙縣小吃的春天
    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沙縣小吃,十幾年前在北京上海看到還有些驚訝,後來在日本歐洲見到都不覺得奇怪。但說實話,我一直沒有覺得沙縣小吃很好吃。因為沙縣扁肉的硼砂放的太多,那種彈性不真實。沙縣拌麵我也覺得並不會比尚幹的更好吃。(沙縣同胞們不要打我)。我還專門去了幾次沙縣本地,去了幾個小吃城,都沒有讓我很驚豔。
  • 「沙縣小吃」為什麼?
    全國沙縣小吃門店超8.8萬家 杭州已經突破200家熱騰騰的扁肉配上香味兒十足的拌麵,十多元錢就能填飽肚子,物美價廉的沙縣小吃是不少人心中的「國民美食」。據沙縣小吃辦統計,目前,沙縣小吃已遍布62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沙縣小吃門店超8.8萬家,連鎖標準店3103家,年營業額超500億元,扁肉、拌麵、蒸餃、燉罐,是沙縣小吃最常見的四大品種。
  • 沙縣小吃:「中國最神秘組織」的逆襲記
    「沙縣小吃到底是什麼組織?」    這是知名問答網站知乎上的一個常年熱門問題,不同於「餐飲店」這類簡單回答,無數網友將沙縣小吃奉為「中國最神秘組織」。一個小吃,何來神秘?
  • 沙縣小吃,涼了?
    突然竄起的熱度讓內參君意識到,沙縣小吃沉默太久了!這個曾經風靡大街小巷的國民小吃,不知從何時起,似乎已經從年輕消費者的生活中黯然退場了。 難道,沙縣小吃沒落了?
  • 去了沙縣,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沙縣小吃!
    ▲看這密密麻麻的覆蓋率「沙縣小吃是怎麼走向全國的呢?」「經濟實惠。」「知道為什麼沙縣小吃這麼多嗎?」「吃小吃,或許是沙縣人的天生使命。」與肯德基、麥當勞一類的集團公司不同,沙縣小吃能開遍全國,政府是背後最有力的推手。
  • 沙縣小吃:小吃裡的大國奮鬥史
    這是沙縣小吃最初的市場定位,陳桂清、林英江們起早貪黑經營著這些沙縣小吃店,用物美價廉的蒸餃、扁肉、拌麵、燉罐,徵服了全國人民的胃。據統計,經過二十多年摸索,如今的沙縣小吃生意遍布全球 62 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沙縣小吃門店超過 8.8 萬家,營業額近 500 億元。
  • 沙縣小吃,窮人的深夜食堂
    ,憑什麼就沙縣小吃能在全國流行呢?製作扁肉 / 沙縣小吃網沙縣小吃的主顧以收入較低的人群為主。對他們來說,用餐體驗中最重要的是食物的種類、色味、價格、原料,以及新鮮程度。沙縣小吃之所以能打遍全國無敵手,更重要的是,它總能做好地域平衡。但你同時也會發現,外地的沙縣小吃和沙縣本地的有所不同。外地的沙縣小吃雖然菜品變化不多,但總能調和好本地口味。魯菜偏鹹,青島的沙縣小吃便多放鹽;滇菜嗜辣,昆明的沙縣小吃裡常加紅辣醬;粵菜求鮮,廣州的沙縣小吃裡很難找到大醬蘸料。
  • 我們去了趟沙縣,看看真正的沙縣小吃長什麼樣
    設計師們最喜歡玩弄的就是這籠「蒸餃」。不僅因為長相討喜,也因為這是最能代表沙縣小吃的食物呀。試想,一間沙縣小吃要是沒有蒸餃,還能叫沙縣小吃嗎?與肯德基、麥當勞一類的集團公司不同,沙縣小吃能開遍全國,政府是背後最有力的推手。我們常看到的吃豆人logo,就是政府設立的同業公會在規範。
  • 小吃大功夫:沙縣小吃產業發展調查
    12月14日凌晨6點記者打通電話的時候,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一家沙縣小吃店裡,俞其寶和妻子已經忙開了。5元一碗的「扁肉」,也就是餛飩,是這家店最受客人歡迎的小吃。在500公裡之外的安徽省蚌埠市,俞其寶的哥哥俞其勇經營著一家60平方米的沙縣小吃門店;而在他們的家鄉——福建三明市沙縣夏茂鎮俞邦村,俞其寶和俞其勇的父親俞和傳在村裡小吃街開了個門臉,專做當地特色小吃玉糕。你可能不知道沙縣在哪裡,但你一定見過沙縣小吃。沙縣小吃是很多城市的煙火氣。
  • 開遍全國的著名小吃「沙縣小吃」,有著怎樣的發展史
    說到小吃,就不得不說,來自福建的著名小吃「沙縣小吃」。在早些年的時候,在福建的各處,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總是能夠看到沙縣小吃的身影,而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說說,有關沙縣小吃的發展史,請聽我一一道來。我們所熟悉的沙縣小吃,其實最早起源地是在福建三明的沙縣。
  • 沙縣小吃,就是中國人的深夜食堂
    起源於秦漢時期的沙縣小吃,被稱為中國小吃業的「活化石」,品種繁多,做工精細,用料考究,是當地居民最喜愛、最推崇的鄉土美食。 那時候沙縣還叫沙陽,但小吃美名早已傳遍四鄰八鄉,扁肉、芋餃、米凍、豆腐丸、香芋餅、青草凍各個都是一頂一的美味小吃。 直到今天,不論是沙縣小吃的店鋪數量還是被喜愛程度,在全國都位列前茅。
  • 沙縣小吃的真正「秘方」是辛勤奮鬥
    沙縣小吃靠什麼取得成功?傳統手藝如何創造發展奇蹟?答案不僅僅在舌尖上。沙縣小吃在當地已傳承千年,緣何能夠於今為盛、蔚為大觀?回首往事,正是基於人多地少收入低的起點,最早一批從土地束縛中走出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把沙縣小吃的星火從鄉野帶到城市。
  • 沙縣小吃推手:縣委成立小吃領導小組
    沙縣小吃,大概是全國覆蓋率最高的連鎖餐飲品牌,其佔有率遠高於成都小吃、味千拉麵、肯德基、星巴克等境內外競爭者。  幾個月前,就連其「勁敵」蘭州拉麵,也由發源地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的縣長親自帶隊到沙縣,「考察沙縣小吃發展及品牌運作等情況」。
  • 這才是真正的沙縣小吃!
    今天我們準備帶大家到福建沙縣去走一遭,至此中國小吃三巨頭:沙縣小吃就像在蘭州找不到拉麵,只找得到牛肉麵一樣,外地點單率極高的柳葉蒸餃、燉罐、鴨腿飯在沙縣也難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水晶燒麥、燙嘴豆腐、芋餃等特色小吃。走走走,一起去見識一下正宗的沙縣小吃吧!
  • 沙縣小吃 大眾美食
    沙縣小吃 大眾美食並不寬闊的青浦勝利路上餐飲業也不算太有名。
  • 豈止是一碗沙縣小吃
    11月18日,在福建省三明市沙縣文昌美食街,沙縣小吃技藝傳承人李賢錦在包鍋貼。從低端粗放經營到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信息化集約發展,創新讓沙縣小吃在激烈的餐飲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公司樓下,有不少餐飲店,我常去的是一家沙縣小吃店。
  • 「踏青嘗鮮季 沙縣吃貨會」!美味的沙縣小吃在向你招手!
    它是隨時隨地的便利它也是遊子的鄉愁然而 只有真正去過沙縣的人才能品味到沙縣美食文化的獨特和豐富面對美食  人們總有一種「正宗」情結此次  福建新聞廣播多路吃貨記者帶您走進沙縣實地一嘗究竟Let's go~~作為福建最有名的小吃縣城——沙縣,在全國來說都是存在感極強的一個縣
  • 我們去了趟沙縣,才知道吃了這麼多年的沙縣小吃,原來都是假的!
    設計師們最喜歡玩弄的就是這籠「蒸餃」。不僅因為長相討喜,也因為這是最能代表沙縣小吃的食物呀。試想,一間沙縣小吃要是沒有蒸餃,還能叫沙縣小吃嗎?但你可知道,真正沙縣的小吃,沒有蒸餃! 在廟門扁肉吃餛飩時,企鵝君和老闆聊得起勁,他直接領著我們去當地人最愛的小吃巷子。林霞美食的帥氣老闆,興致勃勃地開出了一張在沙縣吃喝的私房路線。連計程車司機也跟我們聊他念念不忘的燒賣滋味,下車時還囑咐我們,若在哪裡吃到,一定要告訴他一聲。這,完全就是一座吃貨之城啊!(擦眼淚)
  • 沙縣小吃:「體力活」變「技術活」
    原標題:沙縣小吃食品產業園成為沙縣小吃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沙縣小吃:「體力活」變「技術活」沙縣小吃食品產業園中,小吃產業發展中心掛包幹部羅興海正帶著全縣部分初、高中校長參觀生產線,商量食堂採購事宜
  • 帶你去吃正牌的沙縣小吃!
    ▲看這密密麻麻的覆蓋率你或許不知道沙縣但你一定知道沙縣小吃「沙縣小吃是怎麼走向全國的呢?」熟悉的「沙縣小吃」標配,通常是蒸餃,餛飩,拌麵,燉罐……但在沙縣當地人們最常吃的卻是‍‍‍‍‍‍‍‍‍‍‍‍‍‍‍‍:豆腐丸、扁肉、拌麵、芋餃、燒賣春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