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文化頻道綜合】「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宮廷民間百裡燈火長明不絕,錦繡交輝,一片良辰美景,才子佳人相會。元宵節賞花燈、話燈聯、猜燈謎,遊人絡繹不絕,口感脆美的油錘、傳說中的面蠶、甘甜可口的糯米糰子,也成為古人喜愛的節令美食。
「油畫明珠」油錘:麻團?其實我是炸元宵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不僅帶火了「雷佳音同款」火晶柿子和水盆羊肉,劇中,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拿起一隻油錘輕咬一口,一剎那,萬千網友心中種草了神奇的大唐美食——油錘。「想吃油錘了,這是什麼神奇美食番。」「這油錘又是什麼神仙食物,看起來好香啊。」不少網友把油錘和麻團畫了等號,其實,油錘更類似於現在的炸元宵。
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記載,「汴中節食,上元油」。可見,油錘是當時上元節的節令美食。根據古書所載製法,油錘就是後世所言的炸元宵。唐代盧言《盧氏雜說》一則《尚食令》中,一名因製作油出名升職為尚食令的御廚介紹食譜,「大臺盤一隻,木楔子三五十枚,及油鐺灰火,好麻油一二鬥,南棗爛面少許。」
材料備齊,御廚一展身手。「候油煎熟,於盒中取子豏(註:錘子陷),以手於爛面中團之,五指間各有面透出。以篦子刮郤,便置子於鐺中。候熟,以笊籬漉出。以新汲水中良久,郤投油鐺中,三五沸取出。拋臺盤上,旋轉不定,以太圓故也。其味脆美,不可言狀。」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在唐朝,還有一種元宵食物擁有姓名——面蠶。呂原明的《歲時雜記》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
吃湯圓VS吃元宵:最初都是一種風靡宋朝的糯米圓子
南宋時,開始有了中間包糖的「乳糖圓子」,大概是較早的有餡元宵。南宋時期,僅臨安的上元節食品,便有乳糖圓子、山藥圓子、珍珠圓子、澄沙圓子、金桔水團、澄粉水團等。
據歷史學者介紹,隨著糯米糰子的風靡。湯圓最早的前身開始出現,宋代明州用白糖、黑芝麻和豬油做成餡芯,下鍋時先沉後浮,最初叫「浮元子」。古漢語裡,「湯」是開水的意思,後來人們逐漸改叫湯糰、湯圓。
而最晚到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了。明代劉若愚《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製法:「自初九日之後,即有軟燈市,買燈吃元宵,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這種糯米糰子因方言差異有了不同的稱呼,也逐漸有了不同的製作方法。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參考文獻
《上元之期:元宵節》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陳秀憐 董勝編著
《節日之書:餘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北京時代華文書局有限公司 餘世存著
《千古食趣》 江西人民出版社 君淮著
《清代宮燈配飾的保護修復研究》陳楊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