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一直是牽動世界人民的一根弦,許多人終其一生的奮鬥目標,不過是在累了倦了時,能在一間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子盡情休息下。世界上房價痛苦指數最高的地方,不是中國大陸,而是中國香港。
一般我們看電視,聽到香港千尺豪宅,我們以為大概會是下面這樣子的:
但實際上,所謂的千尺豪宅,僅僅也就92平方米。而這樣的一套房子,售價在700-1000萬元。
那香港人月薪又是多少呢?保安大概8千,其他普通職位大概1-2萬左右。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在香港擁有千尺豪宅,起碼得不吃不喝40年左右。
各種超乎想像的「住所」
而正因為香港地少人多。所以房子都是向上發展,30-40層算是普通高度,現在許多新建的大樓都在70層以上。這種又細又高的樓被稱為「牙籤樓」。這種樓在香港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港島和九龍。對於香港來說,實用面積30多平米的已經非常大了,還有很多實用面積在15平米以下的房子。
一家人擠在小小的房間裡面
劏(tang)房,是香港居民最常見的居所,這是一個住房單位被切割成很小的部分,然後分租給很多的住戶。面積通常小於8㎡,而小小的8㎡竟包含了廚房、臥室、客廳。很多家庭就租住在這樣幾平米的劏房裡,一家幾口擠在這樣狹小的空間內,所有的言談舉動都在彼此的眼皮子底下,毫無隱私可言。而租這樣的房子,每個月的租金也要2500-4000元。
還有一種比劏房更小的住所,俗稱「棺材房」。
這種房子,根本就沒有窗戶可以透氣
為何叫"棺材房」呢?因為你進去就是床,睡覺的時候可能連翻身都比較困難,更慘的是,如果你比較高,你會發現你睡覺時候腿還不能繃直的。
「棺材房」是將一間原本就很狹窄的劏房,再用木板分割出6個床位,每間房的高度不會超過半米,長度不超過2米,中間留下一條窄窄的過道,這些棺材房最小的面積才1.4平方米,最大的也只有4平方米。租金只要1500-3000元。
一間70平米的房子,就能分割出多個「棺材房」,人數甚至能高達200人。房間內空氣不流通,各種汗味,煙味混雜在一起,如果恰逢你隔壁是個多日未洗澡的漢子,估計漫漫長夜對你來說是個煎熬。
如果說「棺材房」已經夠慘不忍睹了,那還有比這更慘的嗎?還真的有,那種叫做「籠屋」。
在這樣的環境居住,幾乎沒有任何隱私
像家裡養貓貓狗狗的,有些會關在籠子裡面。籠屋最早出現在1950年代,它是移民的臨時住宿;住在「籠屋」裡的「籠民」,比住監獄更慘不忍睹。
香港是全球房價泡沫最嚴重的城市。瑞銀集團發布的全球泡沫指數排名,香港前幾年還是在六七名之間徘徊,現在基本穩居第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畸形的房價是有深遠的歷史原因。
地價暴漲
在1984年之前,港英政府對香港所有土地有拍賣權利,為了賺取最大利潤化,他們慢慢拍賣土地,爭取拍出最高價。所以,香港的土地賣了一百多年,直至97回歸,也只賣了一小部分。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籤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正式確認中國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文件籤署時距離1997年香港回歸還有13年時間,中國擔心英國政府會在回歸前會把香港大量土地賤賣。於是對英國未來13年的治理,提出了種種要求和限制,其中的一項條款就是:在過渡期香港政府每年拍賣的土地,不允許超過50公頃。(50公頃=500000平方米)
這個條款本質是限制英國政府通過大肆賣地賺錢,但也間接推動了香港地價的暴漲,十幾年的時間裡,香港地價上漲了20倍,房價自然也跟著上漲了20倍。
連年上漲的房價和租金
1997 年香港回歸以後,首要解決的就是高房價問題。
特首董建華在97年10月的第一份施政綱領中,就提出了【八萬五建屋計劃】,每年興建房屋不少於 85000 套(包括公營和私營房屋),希望十年內全港七成家庭抗議自置居所,那時候,香港總人口只有 600 多萬,每年 85000 套的新建住宅。如果計劃成功,只需要短短的幾年時間,基本上人手就有一套房子,香港高房價將會得到徹底的扼制。
從 1998 年開始,政府大幅增加了土地供應。到了 2000 年,首批「八萬五」計劃中興建的房屋正式推向了市場,在一年內共有 85710 套住宅建成;其後的 2001 年,又有總共 10 萬套住宅建成,這一數字已經大大超過了 早期8萬五千套的目標。
計劃後的第二年大量房子建成
失敗告終的【八萬五建房計劃】
但是隨著索羅斯為首的財團掀起震驚世人的亞洲金融危機,香港樓市崩盤。房價在5年多的時間內總貶值了70%。但這一切並未讓香港人從高房價的枷鎖中解脫出來,反而越陷越深。
快速下跌的房價最先損害的肯定是房地產商的利益,在資本力量的驅使下,輿論對於房價下跌的呼聲戛然而止,變成了拯救房價就是拯救香港幾百萬中產階級,拯救香港經濟。
2003年,部分中產階級的炒房客跳樓,香港爆發大規模的示威活動。
為了維護香港的長治久安,政府從加速供地轉向了幾乎不供地的政策,房價很快觸底反彈,達到了97年的最高點。這也宣告了【八萬五建房計劃】最終走向失敗。
香港人口密集,但是面積卻很小
對於香港地產來說,最大的阻力並不是「天時」,也不是「地利」,而是「人和」。
香港作為全球最頂尖的現代化金融中心,土地面積僅是北京的1/15,卻居住著1/3的人口。緊張的房產供應激化了香港社會內部深刻的階級矛盾,反對【八萬五計劃】的人群中,絕大多數都是有車有房的中產階級,他們並不希望自己手中的房產縮水,至於貧困群體過得怎麼樣,他們並不是特別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