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是毛澤東同志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之一。彭德懷後來說:「這個決心不容易定下,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對複雜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斷力。歷史進程證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確。」楊尚昆在1951年元旦的日記中寫道:「主席決定志願軍入朝之舉,實是萬分英明的、有遠見的決定,事至今日則已如黑白之分明。」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兩天後,美國當局宣布出兵朝鮮,同時命令其海軍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幹涉中國內政。對此,我國政府發出強烈抗議和嚴厲警告。然而,傲慢的美國當局認為這只不過是「虛聲恫嚇」,悍然指揮軍隊大舉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10月1日,朝鮮政府和金日成首相請求中國出兵支援。是沉默容忍,還是奮起抗擊?是解放臺灣實現統一,還是揮師北上出兵朝鮮?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毅然決然地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
戰略決策是一個極為重要、極為複雜、極為艱難的過程,尤其是那些事關「國之大事、存亡之道」的軍事戰略決策。考慮到新中國百廢待興的實際,最初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多數人對抗美援朝持反對意見: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打這一仗。毛澤東同志在會上說:「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樣說,心裡也難過。」經過慎重權衡、反覆考量,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最終作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的英明決策。
自古戰場無亞軍。軍事戰略決策的實施,是「戰爭的一次性閃光燈」。戰略決策實施之後,留給歷史的不是勝利就是失敗。如果戰略決策出現失誤,勝利的希望就會變得渺茫。戰略決策正確與否,對戰爭勝負有著決定性作用,正確的戰略決策是最大的勝算。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信息化智能化戰爭具有「小行動、大體系,小戰鬥、大戰略」的特點,這對指揮員的戰略視野、戰略思維、戰略素養和戰略籌劃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各級指揮員應站在時代前沿和戰略全局的高度觀察、思考和處理重大問題,時刻保持戰略清醒。強化大局意識,培養長遠眼光,善於「拿戰略方針去指導戰役戰術方針,把今天聯結到明天,把小的聯結到大的,把局部聯結到全體」,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作者單位: 63936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