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志願服務隊將為患者提供導診、掛號、取藥等基礎服務,以及心理健康、知識科普等住院病房服務。
全文4025字,閱讀約需8分鐘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協作記者 李凱祥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吳興發
11月2日,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這次,由他和北京紅十字基金會共同發起成立的彩虹志願服務隊首個服務項目啟動,34名社會志願者成為首批「光明天使」,將於明起正式上崗,為患者提供導診、掛號、取藥等基礎服務,以及心理健康、知識科普等住院病房服務。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陶勇說,自己作為患者,更了解非醫療支持在患者中的需求。
▲專訪陶勇醫生:我是患者也是醫生 希望打通醫患之間的隔閡。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ID:wevideo)
━━━━━
幫助十一年的患者父親加入志願者隊伍
「紅十字彩虹志願服務隊之北京朝陽醫院光明天使項目」由北京市紅十字基金會和北京朝陽醫院共同啟動。項目計劃建立一支專業的「紅十字」志願者隊伍,專註解決患者就診時遇到的各類問題,緩解醫務工作者的工作壓力,同時讓患者在醫院就診時感到更加舒適、安心。
在現場彩色著裝的志願者裡,一位身著紅色馬甲的中年人格外引人注意,陶勇稱他為「天賜爸爸」。
天賜是一個完全失明的小男孩,因眼部惡性腫瘤做了眼球摘除手術,今年在河南老家的盲人學校讀六年級。2005年起,天賜爸爸便帶著孩子來北京求醫問藥,此後一直找陶勇複診,兩人已經相識十一年了。因為經濟條件的原因,當年天賜白天治療,晚上跟爸爸在北京西站賣報紙,睡在火車站,陶勇得知後多次私下接濟幫助。「當時陶醫生出事,我正在另一家醫院做護工,想去朝陽醫院看他但沒辦法見面。我回去工作時一直在流淚,哪怕是我出事,也不希望他受傷。」
聽說陶勇醫生發起了志願者項目,他立馬報了名。天賜爸爸說,自己作為二十多年的患者家屬,了解就醫時的困惑和無助,也明白醫生的難處,自己成為眼科的志願者,能更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現場,天賜爸爸和所有志願者一起佩戴上紅十字勳章,成為紅十字彩虹志願服務隊光明天使分隊的一員。
▲由陶勇和北京紅十字基金會共同發起成立的彩虹志願服務隊首個服務項目啟動,34名社會志願者成為首批「光明天使」,將於明起正式上崗。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通過前期宣傳,項目目前已招募來自於社會各界志願者34名,已完成培訓志願者20名,為患者提供導診、掛號、取藥、送檢、維持秩序等基礎服務,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科普知識、如何正確面對自己的疾病、術前術後注意事項等志願病房服務。初期將以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作為首批試點,未來將在北京市醫療機構逐漸推廣。
▲由陶勇和北京紅十字基金會共同發起成立的彩虹志願服務隊首個服務項目啟動,34名社會志願者成為首批「光明天使」,將於明起正式上崗。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
志願者將獲就診福利和免費意外保險
志願服務將在每周一至周六進行,以半天為一個服務單位,志願者依據個人情況自主選擇服務時間。除了導醫、掛號等服務培訓,彩虹志願者們還接受了與患者的溝通技巧培訓、專業的心肺復甦培訓和AED心臟急救培訓,以及眼科內容培訓,以便更好地為視障人士提供就診服務。
醫院、基金會以及保險公司等機構單位還為志願者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保障。醫院科室為每名志願者提供一份免費工作午餐;志願者及其家屬享受眼科就診的綠色通道福利,減免眼科部分檢查(裂隙燈、眼底照相、前節照相、OCT、B超、);長期志願者,將獲得相應獎勵和榮譽獎牌;志願者服務期間享受免費意外保險一份等。
北京市紅十字基金會理事長趙金玲現場介紹項目的發起由來。趙金玲說,今年年初,陶勇醫生被砍傷後,自己一直慰問關注著他的病情,與陶勇醫生不斷溝通,「他提出願為醫患關係的改善出一份力。談到紅十字精神,他說應該用『紅十字』的人道力量影響醫者和患者,於是我們一拍即合,想成立一支志願服務隊,讓紅十字志願者在醫生和患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來促進和諧的醫療氛圍。」
10月22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發展醫務社會工作的實施意見》,於今年試點開展醫務社會工作。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李昂在儀式上表示,成立紅十字彩虹志願服務隊是率先落實這一政策的具體行動。「我曾經蒙住自己的雙眼感受盲人的世界,有人在一旁的情況下,仍能感受到無助和孤單,我的感受是,盲人需要明亮的前提是更需要溫暖,而這不僅僅是醫務工作者的責任,更是全社會所有人都要做的事。」
▲目前志願服務隊已經為等待就診的患者準備了一次性紙杯,為無法及時吃飯的患者準備了零食,還包括WiFi,充電寶等。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
對話陶勇:
引入海底撈服務理念,讓「冷冰冰」的醫院更有溫度
新京報:「彩虹志願服務隊」發起的緣由和初衷是什麼?
陶勇:受傷後,不能像原來一樣做那麼多手術,出那麼多門診,也想在其他方面多做些事。此前,北京紅十字會邀請我參觀交流,深受紅十字會精神感動,恰巧那段時間也去了中國盲文圖書館,看到了很多視障人士,了解到他們其實非常需要日常關愛和照顧。
我做過多年的志願服務,到老少邊窮地區做白內障手術,那是醫院外的公益,但其實在醫院裡,視障患者就診也需要關愛和照顧。於是我跟趙金玲理事長交流時提出,能不能從醫院開始,從眼科開始做公益行動。此後也可以帶這支團隊到邊遠地區甚至盲校開展活動,這將會發展成為圍繞眼科患者就診全周期的公益行動,當時我們一拍即合。
▲陶勇醫生發起「光明天使」志願活動:為患者提供海底撈式服務。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ID:wevideo)
新京報:為什麼給這支志願者隊伍取名為「彩虹」?
陶勇:視障患者的眼睛可能看不見繽紛的色彩,但我們希望在他們心中,通過感受到我們服務的溫暖而「看到」彩虹。
彩虹計劃是紅十字會下一個很大的項目,具體到眼科叫做「光明天使」,未來還會在其他科室逐漸鋪開,也會有其他的名字。
新京報:今天的項目介紹中還提到,未來還會引入海底撈、空乘等服務培訓?
陶勇:在很多人的感受中,醫院裡是冷冰冰的,是疾病、病痛、細菌,更多是不好的詞彙,我們希望通過彩虹志願服務行動來讓大家感受到溫暖。而如何才能讓彩虹志願服務區別於一般導診等志願服務,事實上我認為需要學習一些現代服務理念。
朝陽醫院對面就有一家海底撈分店,我們去的時候都能感受到他們細緻的服務,所以我們也在考慮有沒有可能請他們的培訓師,將服務技巧和理念傳授給我們的志願者,讓志願者把這些服務帶給患者。目前我們已經為等待就診的患者準備了一次性紙杯,為無法及時吃飯的患者準備了零食,還包括WiFi,充電寶等,這些都是學習細緻服務的過程。
新京報:你未來會負責這支「光明天使分隊」的發展管理嗎?
陶勇:整支志願者隊伍是由一個團隊來負責。首先志願隊有服務經驗豐富的隊長,隊伍成立後第一時間接受紅十字會培訓進行隊伍建設,我個人也是全程參與。除了剛才提到的海底撈和空乘,接下來我們還專門邀請專業禮儀人士來教學,整個過程中會持續收集意見,提升志願隊服務質量。
新京報:志願者團隊中好像有很多你熟悉的面孔?
陶勇:是的,志願者裡有一位患者的爸爸,是「天賜爸爸」。天賜因為惡性腫瘤雙眼眼球被摘除,他的爸爸在北京打工,也希望爭取讓孩子來北京盲人學校讀書。平時他會利用業餘時間到朝陽醫院進行志願者服務,這讓我們特別感動。我們總是有很多理由來解釋,為什麼沒辦法參加志願者服務,因為有本職工作、有太多家庭瑣事等,但是跟天賜爸爸相比,藉口顯得非常蒼白。他比我們誰都更需要拿時間換錢,但他卻能拿出一些時間來做志願服務,這是因為他作為患者家屬這麼些年,深切感受到作為患者多麼需要關懷和關愛。所以我覺得,他是點亮我們志願服務的一盞明燈。
同時,志願者中還有一位媽媽叫韓丹丹,帶著她5歲的孩子一起參與志願服務,她說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的。她也分享了自己加入光明天使分隊的由來。她閱讀了一本純黑色的書,上面只有浮突的花紋和盲文,但她閉上雙眼卻什麼都感受不出來,那是一個盲人用觸覺感受到的世界。非常多感人的故事在支撐著我們,一定要把彩虹志願服務做好。
新京報:上個月北京市出臺發展醫務社工相關意見,你在這方面有怎樣的觀察和感受?
陶勇:我本人非常支持。作為臨床醫生深深感到,醫生和患者兩邊都有各自訴求。對於患者來說,醫院就像迷宮,掛號處、收費處、住院處各個部門,尤其對於視障患者來說,找不同部門就更麻煩。而很多慢性眼病患者,像葡萄膜炎、糖尿病眼底病變等,他們需要定期複診,每次掛號都是個難題,每次辦住院手續也是一件複雜的事情。
而醫生也有苦衷。大量醫療工作已經不堪重負,再交由醫生去負責維護秩序、指導患者辦理住院、出院手續也很難。既然社會上有大量志願者,我們可以藉此力量彌補空缺,也是對衛健委等部門在上個月22號出臺這一意見的響應,實現率先落地。我本人對於開展醫務社會服務工作是雙手支持的,我們也會以實際行動來做好這件事。希望通過我們這個窗口,讓大家感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環境。
新京報:受傷之後,你會對醫患關係有所忌憚嗎?
陶勇:其實很多人以為,我會從此放棄醫療崗位,或者以醫生的單一視角來看醫患關係,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一直認為,醫患關係本身不是對立關係,而是融合關係,我本人作為患者,更加體會到患者內心多麼需要非醫療的支持,本人做了將近二十年的醫生,我也了解醫生的工作有多辛苦。我更希望藉此機會,打通兩者之間的隔閡,讓志願者服務、公益組織把溫暖和陽光帶到醫院裡來。
新京報:整個儀式過程中你時不時在捋左手,大家也很關心你的傷恢復得如何了?
陶勇:我的身體在日漸恢復,也非常感謝一直在支持關心我的朋友們。身體狀態越來越好,但是手的恢復情況還不是很理想,左手目前表皮溫度比較低,觸覺感知比較差,運動功能還是失能狀態,所以會多用右手去刺激和溫暖左手。
這種狀態下,我還不能過多從事醫療工作,只能將更多精力放在科研、科普和公益上面。但不論如何,我都不會離開醫療環境。
值班編輯 花木南
新京報電商平臺「小鯨鋪子」正式上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