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連載11:大河流域的興起

2020-12-11 全球史下看中國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在農牧業、磨製石器、寶石製作、制陶方面取得突出的結果,並開始了最初的冶金嘗試。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加泰土丘是在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之前最大的聚居地,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早期冶金中心之一,在加泰土丘西邊山丘展示了公元前 6200—前5200 年從新石器時代到銅石並用時代的演變。早在約公元前 6000 年這裡就出現了鉛制飾物,約公元前5800年又出現鉛銅合金的珠、管等飾品,在房間壁畫顏料中使用的石青、孔雀藍等表明此時已較多利用礦物原料,遺址中發現的紅銅渣證明冶銅的存在,加泰土丘冶煉銅器在周邊地區遺址多有發現,說明加泰銅器已成為貿易利器。

然而冶金術的出現並沒能阻止加泰土丘走向衰敗。從約公元前6000年開始,加泰土丘人口不斷減少,只剩下3000人,到約公元前5200年最終廢棄。大體同時,在過去領先的黎凡特地區的耶利哥等聚落也迅速走向衰落,淪為荒丘。這些早期大型農業聚落衰敗的根本原因是原始農業屬於「刀耕火種」,這種種植方法對生態破壞極大,許多年后土地糧食產量會越來越低,逐漸種不出糧食。等到周邊的土地都開墾完畢,多餘的人口就只好移居出去,如果正好遇到乾旱降臨,那麼像加泰土丘、耶利哥等大型聚落將免不了走向衰落。

刀耕火種

農業革命使人類從食物的採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最初的農業中心也是最早的農作物馴化的基地。世界上能夠馴化成農作物的植物是有限的,有些地區由於沒有任何可供馴化的植物,所以也根本不可能成為農作物馴化的基地。而黎凡特與中國這兩個地區因為是大量重要農作物的野生祖先的聚居地,因此成為最早的兩大農業革命中心。

農作物生長離不開水源,原始農業完全依靠天然降水,這不僅難以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也限制了農業向乾旱地區擴張。人們在完成馴化農作物這一偉大革命後,又開始了第二次偉大的冒險,那就是遷移到大河流域地區,嘗試引水灌溉以彌補天然降水的不足。

引水灌溉

在黎凡特和安納託利亞農業聚落走向衰敗的同時,也正是東南部兩河流域平原興起的時候,這很大程度是受來自黎凡特和安納託利亞的移民影響,天然降水的減少,導致人們前往低地的兩河流域開始人工灌溉。人類文化中心就此轉移到像兩河流域這樣的大河平原地區,這些區域灌溉便利、地勢平坦、沃野千裡,利於農作物培植和生長,在這些大河地區發展出不同於臨時性耕作——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的長久性耕作——「灌溉農業」。災難在給人類帶來困苦的同時,也讓人類再次實現了技術飛躍,灌溉農業結束了人類刀耕火種的原始遷移階段,讓一小片土地也能養活密集的人口,人類開始進入長久定居階段,並由此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

那麼最早的大河文明出現在哪裡?將會有哪些大河流域發展出文明?各大河流域的地理特徵又會使各文明形成哪些不同的特點?為什麼在有些大河流域沒能形成文明?中國的大河流域地區在這時期發展如何?神話傳說中的故事能否幫助我們了解這段上古歷史?

兩河流域與黎凡特同屬新月沃地,這裡也是最早大規模發展灌溉農業的地方,本章的內容也將從兩河流域這片古老的土地開始。

相關焦點

  • 歷史連載:人類文明為何最先出現在亞非的大河流域?
    東方國家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在早期與大河流域的協同治理存在著極大關聯。——(英)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在農業革命之後,由於大河流域地區的農業優勢,人類歷史的重心開始逐漸走向大河流域地區。
  • 你肯定想不到,芒市大河流域「變」成了這樣……
    你肯定想不到,芒市大河流域「變」成了這樣…… 2020-07-11 19: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饒正濤到大河流域開展巡河工作
    受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大河河長高勇委託,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饒正濤帶領縣水利和湖泊局、縣交通運輸局、縣文化和旅遊局、縣公安局等單位主要負責人,在大河流域沿線開展巡河工作,貫徹落實河長制工作要求。
  • 黑龍江流域面積比長江大,水量比珠江大,卻不是中國第二大河
    也正是這個原因,每當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所得到的回答都是各種各樣的,有人說是珠江,也有人說是黃河,其實如果光是要從水流量和流域面積來看我國的黑龍江,他可以稱得上是我國的第二大河
  • "大河上下"黃河流域九省區獲獎攝影作品開展
    中國網12月9日訊 11月30日,第十二屆「大河上下」黃河流域九省區獲獎攝影作品展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館開展,展出的72幅獲獎作品,延續了往屆展覽宗旨——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九省區的攝影人把手中的鏡頭聚焦於身邊的母親河,用影像的方式表現中華兒女對黃河流域壯麗山川的熱愛,對兩岸風土民俗的鐘情,對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的讚美,體現出黃河文化的宏大厚重和源遠流長,表達出黃河流域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諧共生的崇高生活理念,為促進黃河流域文化的傳承、傳播和交流,繁榮新時代文化藝術創作作出了積極貢獻。
  • 「大河上下——黃河流域陶瓷展」在河南鄭州開幕
    為了用陶瓷講述黃河故事,用陶瓷展現黃河文化的雄渾強勁、源遠流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大河上下——黃河流域陶瓷展」,於8月25日在大象陶瓷博物館開幕。
  • 甘肅省文化館榮獲「大河上下」——第十二屆黃河流域九省(區)藝術...
    甘肅省文化館榮獲「大河上下」——第十二屆黃河流域九省(區)藝術攝影展優秀組織獎 2020-09-25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8「大河對話」: 匯聚大河文明 探索可持續未來
    2018大河對話旨在以世界各大河流域為背景,為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及管理者提供一個國際性的交流平臺,各友好城市和教科文組織網絡(世界遺產、創意城市、生物圈保護區和生態水文基地)共同參與研討,推動全球大河流域生態和文化環境的高質量發展。
  • 芒市大河流域河道清淤整治見成效
    芒市大河是芒市的母親河,肩負著城市防洪和農業灌溉等基本功能,是芒市建設生態田園城市的重要軸線和載體,也是城市的重要景觀廊道。為全面推進河長制工作,芒市先後多次開展專項治理進行集中清理行動,努力改善河道水環境,提升水質量。
  • 萊茵河——歐洲再沒有哪一段大河流域風光能像萊茵河那樣
    萊茵河——歐洲再沒有哪一段大河流域風光能像萊茵河那樣,薈萃了如此密集的、有幾百年歷史的自然與人文渾然一體的景觀了。萊茵河是歐洲第一大河,發源於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經列支敦斯登、奧地利、法國、德國和荷蘭,最後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長1232千米,萊茵河在歐洲是一條著名的國際河流,沿途的列支敦斯登、奧地利、法國和荷蘭都留下了它的足跡。萊茵河是德國最長的河流。萊茵河流經德國的部分長度為865公裡,流域面積佔德國總面積的40%,是德國的搖籃。
  • 金視界|看「大河上下」,黃河流域九省(區)攝影人聚焦母親河
    陝西、山西、山東九省(區)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河南省文化館、河南省藝術攝影學會承辦的「大河上下」——第十二屆黃河流域九省(區)藝術攝影展在河南藝術中心文化館展廳開幕。    黃河流域九省(區)的攝影人把手中的鏡頭聚焦母親河,聚焦兩岸群眾的生產生活,聚焦「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曆程,以「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己任,主動承擔起記錄這場偉大變遷的神聖使命。
  • 亞洲第一大河是長江,第二大河是誰?湄公河?黑龍江?其實都不是
    在亞洲各大河流當中,我們的長江和黃河無疑是其中的明星河流,尤其是長江,長江的長度達到了6300公裡,年徑流量近1萬億立方米,是當之無愧的亞洲第一大河。那麼,哪條河流是亞洲第二大河呢?在亞洲的大河實在是太多了,光我們國內就有黃河,黑龍江、珠江等,此外印度有恆河和印度河,還有從青藏高原發源,流經中南半島的湄公河。如果單單從河流長度來看,黃河應該是最佳的備選對象。
  • 全球水量最大的10條大河,南美洲獨佔4條,第一名堪比後面9條之和
    全世界有很多條著名的大河,要給這些河流論一下大小名次,通常都是採用水量大小的排名方法,並非是長度,比如世界第一大河被認為是亞馬孫河,不過尼羅河卻比它更長,然而如果比水量的話,亞馬孫河會比尼羅河大很多倍,所以亞馬遜河被公認為世界第一大河。
  • 中國排球史連載(五)| 走出去,請進來(1950-1959年)
    捷隊的「插上戰術體系」與保加利亞隊的「兩次球及其轉移戰術體系」,使中國排球教練員、運動員得以從實戰鍛鍊的對比中分析兩種不同戰術體系的優點和缺點,為中國排球技戰術的提高與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 中國排球史連載(2):1905-1949中國近代排球運動
    中國排球史連載(2)  中國近代排球運動(1905
  • 九年級上冊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 》教案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 【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能準確說出古巴比倫的地理位置、文明發源地、奴隸制小國興起時間
  • 淮河流域大型拉沙車「轉戰」長江流域 過境車排長龍曾堵車3.5公裡
    泌陽縣交通執法人員介紹:經調查得知,淮河流域重拳治理河沙濫採行為,安徽籍、周口籍的大型拉沙車被迫「轉戰」長江流域,到長江流域的上遊——南陽市的唐河、社旗等縣境內拉沙。圖2:執法人員嚴格執法駐馬店市的泌陽縣,地處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的交界處,是安徽籍、周口籍的大型拉沙車去長江流域拉沙必經縣。
  • 中國排球史連載(一)| 一起回溯歷史,走進中國排球
    中國排球史連載(一)| 一起回溯歷史,走進中國排球 1995年,為紀念世界排球運動誕生100周年
  • 黃河入海處 萬裡入胸懷——東營市全面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
    2019年9月18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把脈時代的號召,更是鼓舞人心的號令。「黃河戰略」由此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夕照黃河口。編制的「1+9」規劃體系,圍繞生態保護、黃河安瀾等11個領域提出238個重大工程,涵蓋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各個方面。東營開創了全國自然保護區詳規編制先河,為這片1530平方公裡的保護區編制了專項規劃,積極推進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重要標杆。東方白鸛的倩影。
  • 尊重自然 愛惜家園 武漢自然博物館·貝林大河生命館開館
    (文、圖/錢漢明) 2018年7月18日武漢自然博物館·貝林大河生命館在武漢園博園正式開館。我這是第三次來到這裡,第一次還在施工;第二次是6月29日試運行;昨天看到了完整的自然博物館,雖然還有些服務項目帶完善和建立,作為自然博物館的展項是足夠吸引遊客和市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