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Laves相金屬間化合物中位錯「波狀」滑移機制

2021-01-15 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Laves相金屬間化合物中位錯「波狀」滑移機制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瀋陽金屬所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固體原子像研究部葉恆強、杜奎研、博士生章煒與清華大學朱靜、於榮等合作研究,利用球差校正電鏡發現在Laves相金屬間化合物中,位錯通過反覆地在上下兩個不同的滑移面間來回跳躍,從而以波浪形狀的路徑向前滑移。這種位錯滑移機制的產生歸結於Laves相中不同原子層之間結合力的不同。這種特殊的變形機制,將有利於解釋金屬間化合物在高溫變形時存在脆—韌轉變的特性。該研究結果已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

 

由於金屬間化合物具有複雜和特殊的結構,其位錯滑移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通過高溫的熱激活降低原子間的鍵合,從而使原子間的協調運動成為可能。但目前還沒有足夠的實驗證據顯示這個複雜滑移過程的具體步驟,以解釋熱激活是如何促進位錯運動的。

 

研究人員利用球差校正電鏡,在原子尺度上確定了Laves相中基面不全位錯的核心結構,從而揭示了位錯在一個柏氏矢量距離上的運動是由3個階段組成的:首先,位錯在結合力較弱的滑移面上以晶體學滑移的方式移動;接著,位錯跳躍至另一個結合力較強的滑移面,以原子重整(shuffle)的方式實現三層原子的重新排列,從而避免了單純晶體學滑移會造成的高能壘狀態;最後,位錯返回到原來的滑移面,繼續晶體學滑移。由於位錯在每個柏氏矢量距離的運動中都必須經歷一次原子重整,因此位錯的運動需要熱激活的幫助才能完成。

 

另外,通過對位錯周圍的定量應變分析,也發現了這一特殊的位錯結構周圍具有異常的應變場分布。雖然利用Foreman模型計算出的位錯周圍的應變場分布和實驗得到的大致相符,即滑移面上半部區域是壓應變狀態,下半部區域是拉應變狀態,但是實驗得到的拉應變卻是一種花瓣形分布,與集中分布在位錯正上方的壓應變呈現非對稱的形態,甚至在位錯核心正下方沒有任何應變分布。這種奇特的應變場分布,跟這種特殊的滑移過程導致的位錯核心結構有很大關係。這也同時表明,要得到精確的位錯應變場分布,尤其是在具有複雜結構的材料中,往往需要精確地確定位錯核心結構。

 

Laves相中波狀滑移機制的發現,不僅有助於理解金屬間化合物的脆—韌轉變,也將豐富對金屬間化合物中位錯運動機制的認識,同時也擴展了對於位錯性質的認知和進一步理解。(周峰)

 

《科學時報》 (2011-06-30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弈鎂小課堂 | 位錯①
    位錯 (一)Dislocation●●●●作者:酈劍 教授圖文資料來源:走進材料科學,楊柯譯,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關於位錯位錯(dislocation),晶體材料的一種微觀缺陷,即晶格節點原子的局部不規則排列的晶體學缺陷,從晶體缺陷幾何分類看,屬於一種線缺陷,金屬宏觀塑性變形基本上通過位錯滑移的累積而實現。
  • 金屬所重要進展!晶體交叉堆垛層錯全新認知!
    黃金無足赤,白玉有微瑕,缺陷存在於各種晶體中。堆垛層錯(Stacking faults)作為晶體中常見的面缺陷,是低層錯能晶體在塑性變形或輻照過程一種非常重要的微觀特徵。堆垛層錯主要與不全位錯的滑移有關,其能有助於提高金屬和合金的強度。
  • 科學家發現啤酒花中的化合物可緩解代謝症候群
    圖片來源:Oregon State University  近日,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OSU)的一項研究表明,啤酒花中的化合物可以通過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和肝臟產生的酸代謝來對抗代謝症候群黃腐酚是一種化合物,有助於啤酒花的味道。
  • 進展|壓力誘導自旋態改變及金屬間電荷轉移
    然而,化學摻雜不可避免地會引入化學無序與/或相分離,影響材料本徵物理性質的研究。相比化學摻雜等「外部」調控手段,自旋態改變(如:高自旋→中自旋→低自旋)與金屬間電荷轉移等「內部」調控方式可在不引入摻雜元素的情況下實現對電子結構的改變,因而對應著更純淨的電子調控。
  • 稀有氣體化合物的發現
    每發現一種稀有氣體,科學家都立即嘗試將它與各種物質在各種條件下混合,希望能發生化學反應,但是高溫高壓試過了,電火花、催化劑試過了,到最後發現放射性氡的時候,儘管它的半衰期只有3.82天,盧瑟福仍然將它通過硫酸、硝酸,甚至鉻酸鉛等強氧化劑,還是沒有發生任何化學反應。
  • 科學家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在Au/TiO2體系中發現了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並通過建立熱力學平衡模型,闡釋了這一效應產生的原因。 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是多相催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負載金屬催化劑的穩定性和活性均有重要影響。過去幾十年間,鉑族金屬與可還原性載體之間的SMSI被廣泛研究,而Au因其本身較低的功函數和表面能,被認為不能與載體形成強相互作用。
  • 認識金屬 -地殼與人體中的金屬
    另外,非金屬元素在特定環境下也可能呈現金屬特徵。例如,2017年初,有科學家發表文章稱已經實驗證明在近500 GPa高壓下的氫以固體形態存在且具有金屬特性,被稱為「金屬氫」。一般認為,金屬晶體內含有的自由電子數量決定了金屬的特性。
  • NASA科學家在土衛六大氣層中發現 「奇怪」的碳基分子
    NASA的科學家在土衛六泰坦(Titan)的大氣層中發現了一種從未在其他星球大氣層中發現的分子。事實上,許多化學家幾乎沒有聽說過,也不知道如何拼寫這種分子:環丙烯亞基(cyclopropenylidene)或C3H2。科學家們表示,這種簡單的碳基分子可能是更複雜化合物的前體,這些化合物可以在土衛六上形成或供養潛在的生命。
  • 骨質疏鬆患者的福音:華人科學家發現新型骨修復化合物
    因此,當前促骨形成藥物的研發急需新的策略和機制來解決「瓶頸」問題。該團隊提出一種靶向生物體內源性成骨祖細胞用於骨再生治療的藥物開發策略,並發現兩個新的化合物(課題組命名為YLL3和YLL8)可同時誘導內源性成骨祖細胞的成骨分化,從而實現成骨細胞活性的顯著提高,在小鼠模型中證實它們可強效促進小鼠的骨形成、加速骨折修復, 預防性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質疏鬆。
  • 我國科學家在液態金屬宏觀體系中發現類波粒二象性現象——金屬液...
    (資料圖片)在生活中,很多人會成為兩個明星的「CP(配對)粉」。但你知道嗎——我國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發現液態金屬的液滴居然也能鎖定「CP」,在軌追逐。這是科學家首次在液態金屬宏觀體系中發現類波粒二象性現象導致的液滴協同運動行為,對於探索認識原子層級的電子自旋行為乃至宇宙尺度的行星運動問題均有啟示。
  • 發現苗頭化合物,DEL技術是否已是極限?
    從靶標蛋白到苗頭化合物(Hit)的高效發現,將有望大幅加速新藥發現的進程。但從苗頭化合物,到先導化合物,到PCC,到最終商業化,真正造福於患者,依然是一個漫長的旅程。近年來,DEL(DNA Encoded Library,DNA編碼化合庫)讓新藥開發早期篩選有了質的飛躍。但DEL技術就是否已是早期篩選的極限?或許並不盡然。
  • 科學家發現新解毒機制 你用的殺蟲劑或許對昆蟲無效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活性天然產物發現與生物合成團隊的研究人員發現,一般蟲子避之唯恐不及的米糰花,卻是綠孔雀夜蛾幼蟲的美食。通過層層解析,研究人員由此破解了昆蟲的一種新解毒機制。該團隊黎勝紅研究組的郭凱博士介紹,他們近期發現,米糰花中含有豐富的細胞毒活性芳香松香烷二萜,這是一類普遍存在於植物體中的天然物質,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以及顯著的生態學功能。
  • 超高強度金屬研究有了最新進展,超細晶鎳最大屈服強度達到4.2GPa
    在此次研究中,上海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的周曉玲博士和許家寧博士利用金剛石壓砧(diamond anvil cell)和徑向X射線衍射方法,測量在高壓環境中多種晶粒尺寸的純金屬鎳的偏應力隨晶格應變的變化關係、以及屈服應力與晶粒尺寸的定量關係,如圖1所示,發現超細金屬鎳(晶粒尺寸為3nm)的屈服強度達到4.2GPa,是常用金屬鎳的10倍,最大流應力可以達到10.2GPa;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馮自強博士等通過掃描電鏡觀察到在
  • ChemMedChem:科學家有望利用熱帶花卉中的特殊化合物開發出治療...
    2020年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hemMedChem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巴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受一種熱帶花卉中的特殊化合物的啟發開發出了一種藥物樣的分子,其或有望幫助治療致死性的胰腺癌。
  • 港大化學和微生物學者研究發現一類臨床常用含金屬抗菌藥物 可有效...
    右起:王素玉女士、李洪豔博士、孫紅哲教授、王潤銘博士、袁碩峰博士和陳福和醫生香港大學(港大)理學院化學系葉志成範港喜基金教授(生物無機化學)孫紅哲,以及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袁國勇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類已作廣泛臨床應用的含金屬抗菌藥物
  • 一個小水杯,科學家發現了以金屬為食的細菌
    在我們的認知中,細菌主要是以死去的生物為食物,比如說動物屍骸、枯枝敗葉等等,細菌對於生物系統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要知道,在生物圈中,可以沒有消費者,但一定不能沒有分解者。試想,如果生物圈中死去的生物遺體沒有辦法分解,那麼整個地球都會堆積著大量的遺體。到那時,生物還怎麼生存呢?
  • 科學家在電子軌道間架起「銅電子橋」
    5月20日,記者從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黃漢民帶領的研究小組經過近4年的努力,在自由基和極性化合物之間架起了一座銅質的「電子橋」,實現了自由基與極性離子化合物之間的單電子轉移
  • 科學家發現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馮建峰課題組對來自英美等6個國家20餘所研究機構的超過1萬例影像遺傳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通過全腦全基因組範圍的「廣泛搜索」,研究發現青春期大腦殼核體積異常和精神分裂症致病風險高度相關。該發現有望幫助科學家揭示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為臨床症狀出現之前的超前幹預研究提供新思路。
  • 聚合貓化工小知識:有機化合物與無機化合物有啥區別?
    今天我們為大家準備了關於這些化合物的詳細知識,通讀之後便會了解化合物的分類以及有機化合物與無機化合物的區別。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是通過碳氫鍵形成的化合物,有機化合物是從植物和動物等生物中提取的。儘管有機化合物是非極性分子,因此它們不能很好地溶解在細胞水中,但實際上它們確實溶解於其他有機化合物中。四種類型的有機分子與生物組織接觸時,往往會形成新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