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視點】龍門學宮——龍門中學 五百年文教一脈相承

2020-12-15 澎湃新聞

龍門縣龍門中學日前發布喜訊,該校考生優投上線數、本科上線數和高分段人數均取得歷史性突破,再度證明其在龍門縣中學教育中的「龍頭地位」。

鮮為人知的,肇建於1929年的龍門中學,最初的校址是在明清龍門學宮,延續龍門文化教育事業與脈絡,昭示著龍門人弘揚中華文化、追求真理與科學的決心。當龍門中學從龍門學宮舊址搬至龍門西門外西林河畔時,又擁有了絕佳的辦學環境——此為龍門萬壽寺舊址、清初龍門八景之一「祝聖曇花」所在地。

人賴天地之養,文得江山之助。傳承龍門500年文脈的龍門中學,篳路藍縷,栽桃種李,成為龍門人才搖籃,形成了厚重文化的傳承與積澱。

惠州著名畫家黃澄欽祝聖曇花圖,描繪龍門古八景之一萬壽寺,今龍門中學校址。

學宮創建於龍門設縣之年

龍門中學最初的校址在龍門古城西南,璇岡南麓。在龍門中學設立的1929年,龍門學宮舊址尚存孔廟等建築。

由於儒學在古代中國的特殊地位,祀孔成為傳統,孔廟(俗稱文廟)成為中國古代縣級以上城市的標配建築。在州(府)縣,孔廟和中國古代的地方官辦學校(學宮)共同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建築群類型。

龍門學宮於設縣之年、明弘治九年(1496)創建,成為明清兩代培育人才和祭祀孔子的場所。

草創時期的龍門學宮是一個沒有圍牆的地方。璇岡下是敬一亭,亭前為明倫堂,這是讀書、講學、弘道、研究的場所。明倫堂左右建有居仁齋、由義齋。學宮中央為大成殿,即孔廟,祭祀孔子的地方,春秋兩季致祭。大成殿東西為兩廡,前為大成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門前為泮池,池中拱橋橫跨,又前為欞星門,再前為儒學門。

明嘉靖年間龍門知縣吳宗元到龍門學宮拜謁孔廟,後重修欞星門、儒學門於傾圮,不免感慨:「凡登堂入室者,率由是門進,周市無虧,內外有截,洵乎其美觀也,而規勢於是乎壯矣。」

為支持學宮運作,官府撥出官方田地作為學田,有時還會撥出店鋪給學宮收租。同時,學宮也接受社會的捐資。學宮所得資金,既用於日常開支,也散給貧困生或備學署修葺之用。這種傳統,歷代相傳。

龍門文教發祥地

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龍門學宮成為龍門讀書人夢想開始的地方。此前,由於龍門縣域大部分屬於增城,龍門讀書人考取功名、進入仕途,必須從增城學宮開始,龍門學宮的設立,意味著龍門讀書人可以在家門口讀書、踏入功名之途。

龍門設縣,百廢待興,龍門學宮一開始的文風亦不振。在學宮設立兩年後,即明弘治十一年(1498),龍門縣城西門人湯文萼中舉,到了明萬曆二十年(1592),龍門縣城南門人郭用賓中舉,兩個舉人出現的時間,相隔近百年。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陳陽長重修學宮時,郭用賓為之作《重修學宮記》時稱,「將及百年,賢書久寂。」

郭用賓將自己繼湯文萼近百年後中舉,歸功於前任知縣王士敏重修學宮之善舉。他在記中說,「賓與譚君三策叼領鄉薦,繼而丁酉薦徐君遂良、譚君學源,丙丁譚君初塾,此始發之祥。」

正如郭用賓所記,明萬曆一朝,龍門學宮相繼出現5位舉人,冠絕明代龍門科舉。郭用賓見陳陽長捐出俸祿將學宮翻修煥然一新、並填平泮池鞏固地基使得地脈完整,寄望龍門文教「發祥繼美。」

實際上,放在明代歷史的節點來看,郭用賓的美好願望沒有充分實現,因為,從明萬曆四十七年陳陽長重修學宮到明崇禎十七年(1644)明亡的25年間,龍門只出現了3個舉人,分別為明天啟元年廖翰標,崇禎六年廖吉人、劉旋乾。換言之,整個明代,龍門科舉除了為數不多的舉人,進士顆粒無收。與廣府其他文教發達地區相比,龍門顯然落後一大截。

清初產生第一個進士

龍門學宮在明嘉靖、萬曆兩次有所修葺,到清朝,順治、康熙、嘉慶、道光等時期,也有重修。

明清交替,龍門學宮等縣內重要建築大多毀於兵燹,茅茨庇風雨,這讓清順治年間龍門代理知縣許元庸心神慘悴。許元庸欲將龍門學宮鼎新,但又擔心工程浩大,非一人之力能勝。許元庸捐出俸祿,傾囊而出,又向眾人發出勸捐號召,結果一呼百應,各官員和鄉紳慷慨解囊,具體負責重修學宮工程的譚鳴周更是奔波忙碌、不辭勞苦。當時深山窮谷的優質木材,都輓輸而至,成為學宮的棟梁,附近村落的農民,還調整了農事,積極參與學宮修葺工程。

清順治十一年(1654),許元庸眼見著學宮煥然一新,飛簷如展翅的大鳥,高聳而生輝,心中的大石頭終於放下,他期望,「厥廟既成,斯文載興,後之彬彬楚楚,應風雨而矞皇。」

在許元庸修好學宮7年後,清順治十八年(1661),龍門功武人廖觀考取進士,這是龍門建縣後第一個進士。歷代《龍門縣誌》記載的宋元4個進士(宋劉仲明、譚瑞奇、廖金鳳和元譚景雲),都是出自其他縣(府)學,廖觀是龍門入清後第一個進士,而且是龍門本土培養的進士,這對龍門文教發展歷史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它說明經過多年的積累,文化經濟相對落後的龍門,也能培育出進士這樣的高素質人才。

考取進士後廖觀無意仕途,像此前一樣繼續沉醉於陳白沙、湛若水的理學學說研習中,他居家授徒,增城、龍門兩地的求學者絡繹而至。廖觀深孚眾望,終成增龍兩地之大儒。他去世後,入祀學宮內的鄉賢祠。

龍門學宮鄉賢祠此前只有譚瑞奇、廖金鳳的「神牌」,廖金鳳是廖觀的先祖,廖觀入祀後,與先祖共享一邑人民的香火。廖觀之後,也再沒有人入祀龍門鄉賢祠。

修葺學宮歷代相仍

廖觀中進士前後,龍門仍舊處於動亂之中,到清康熙四年(1665)才平息。

曾領兵平亂的龍門知縣、湖北進士楊熚,接手一個滿目瘡痍的縣治,署宇變廢墟,樓臺草莽覆蓋,僅孔廟沒有與其他建築劫灰同燼。楊熚在重修縣治其他建築時,在清康熙六年重點修葺學宮,不到兩個月便將孔廟的正殿建好,接著,明倫堂、啟聖祠、兩廡全部復建。

清代的廣東,延續了明代對教育的重視傳統,對文教事業的投入與推動力度,達到歷史高峰,各地重修學宮,自然是應有之義。

清康熙五十四年,龍門知縣蕭大成認為龍門學宮的規模不夠,於次年春天開始對學宮「大動手術」,並於當年秋天竣工。經過蕭大成一番修整,清康熙末年的龍門學宮規模宏大,縣教諭鄭果在康熙五十九年仲春寫下《泮池靈泉記》,對學宮規勢大為稱讚,「宮牆外,群峰匝列,或朝拱,或蹲伏,各呈其象;宮牆內,殿宇嵯峨,宏廣深邃,鬱蔥佳氣,煥然巨觀。泮池汪汪澄沏,俯而可鑑;清潔淵深,歷四時而不涸。」

修葺龍門學宮,此後繼續上演。清嘉慶六年(1801),龍門鄉紳和民眾捐資重建,大成殿緊逼後岡,崇聖祠設在大成殿右側,明倫堂移於學署。到了道光三年(1823),教諭謝明皋以學宮總體格局不適合為由,捐俸倡議重修,邑眾捐白銀五千餘兩響應,歷時8個多月完工。

這是龍門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重修學宮,清鹹豐元年《龍門縣誌》稱此次重修「規制之善,此役為最。」至此,龍門學宮,結構嚴謹,宏偉壯觀程度達歷史之最。

興學重教人文蔚起

得益於歷代主政者對文教的重視以及讀書人自身的努力,龍門科舉在明清兩代有鮮明的遞進圖景,從明代的寥若星辰到清代群星燦爛,龍門迎來了科舉時代最美好的時光:清雍正五年,嚴蔚高中進士;乾隆四十三年,譚綸邦中武進士;光緒二十一年,譚冠英考中進士……

根據民國《龍門縣誌》,清代龍門,除了廖觀、嚴蔚、譚冠英3個進士,另有29個舉人,10個武舉人,至於貢生和生員則不勝枚舉。

這份科舉成績單,與文教先開的中原大地以及珠三角平原大邑相比,要遜色得多,但已是不俗的成績。龍門的優秀士子,在獲取功名後演繹自己的精彩人生,或從政或從教或著書立說,同時,他們對龍門社會特別是文教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到了清末,科舉制度終結,龍門學宮的使命結束,其宏大的建築,漸漸坍塌或改作他用。如1917年,龍門學宮內的教諭、訓導兩署改建為龍門縣公署。龍門有識之士則將其核心建築孔廟,改變成為新式教育學校,讓古今有機銜接。

1928年間,龍門名儒李壽田等竭力倡辦中學,以提高本邑文化,後得到當局支持,次年,龍門縣立初級中學設立,校址選在龍門學宮孔廟。封建時代的文教場所在新時代延續著新使命。

龍門中學畢業門石碑,1948年龍中校長李之樹題立。

學宮舊址設立新式學校

在學宮舊地設立新式學校,具有象徵意義,但更多的是權宜之計。當時的龍門學界和主政者,看中了龍門縣城西門外萬壽寺舊址。這塊「風水寶地」,無疑是辦學治學的絕佳之地。

萬壽寺又名祝聖寺,南臨西林河,明萬曆十二年(1584)龍門知縣李萬寧倡建。該地與龍門城牆一河之隔,有橋相連。

龍門城西,自古寺廟林立,萬壽寺右有天后宮,寺左有觀音廟,寺後有玄妙觀,附近還有四聖宮等,香火嫋嫋,四季不絕。不過,這寺廟叢林中,只有萬壽寺成為一邑名勝。清康熙六年《龍門縣誌》稱該寺:「重陰綠樹,曲徑通幽。寺前橋頭碧潭深映,月皓風清之際,溪聲松籟,冷天鍾梵,令人塵心頓豁。」「祝聖曇花」由此成為龍門古八景之一。

到了20世紀初,萬壽寺廟宇荒廢,龍門賢達人士倡議在寺址建學校。龍門中學一份民國同學錄記錄,「時學界中有譚君雨三、劉君蔭初、譚君伯衡、袁君子明、廖君瑞雲、劉君公鐸、劉君景陶在此創設縣立模範小學並辦國民研究所,前後十年,均當義務,並不支薪,且捐款修葺校舍。」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的劉景陶,是晚清生員,龍門籍教育家、實業家劉士驥之子,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

當龍門縣立初級中學借龍門學宮舊址辦學時,新的校舍在萬壽寺舊址拔地而起。「鍾先生(鍾殿香)且率助手劉仁濤勞苦經營,督導建校工作,而堂皇半洋式之校舍,遂於民國二十年(1921),即告厥成。」

1922年春,時任校長劉景陶開始將龍門縣立初級中學從龍門學宮舊址遷入萬壽寺舊址,完成了這所學校的新舊銜接。

剛開始,該校只設初中部,至1944年秋,學生增至七班,人數二百餘,且龍門縣立第二、三初級中學相繼開設,人數激增,實有開辦高中部之必要。但校舍不敷,龍門縣長周正之提倡增建高中校舍,邑中紳商學各界極力贊助,各界人士均踴躍輸將,兩月集得四百餘萬元,當年底便開工建築,第二年即1945年6月,新校舍遂告落成。主體建築風格中西結合,充滿了現代氣息。當年秋天,高中開辦,龍門縣第一所完全中學就此誕生。

龍門中學一角。

成龍門人才培育搖籃

龍門中學一份民國同學錄資料記載,「四圍之自然風景,面山帶河,碧水漣漪,樹木深秀,獻媚爭妍。入其境,自覺桃源勝地,別有人間,怡然自得。前教育廳長黃麟書蒞此,嘆為觀止矣。即歷年省督學蒞臨,不謂以全省而論,校舒而有風景者,實不多覩。」

這份同學錄稱,「由此而論,有此優秀風景,自當產生優秀人才。」當時的龍中人還在校歌自信滿滿地唱到,「髻峰蒼蒼,林水泱泱,唯我一中,耀文化之異光。」

龍門縣立初級中學後來數易其名,如龍門縣立第一中學。1975年更名為「龍門中學」,沿用至今,現已發展成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還榮獲了「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走進今天的龍門中學,碧水環繞,古木成蔭,環境清幽,讓人身心愉悅。作為龍門古八景「祝聖曇花」所在地,前對龍門古城七星崗,後望高聳碧野丫髻山——兩者亦是龍門古八景(七星映鬥、丫髻凌雲),這樣的環境,能不讓人動容?

歷史最終證明了李壽田、劉景陶等龍門先賢的辛苦經營沒有白費,也再次詮釋了人文有賴江山之助的奇妙。龍門中學校友劉其敬,在抗戰時期的龍門龍江石墩圍帶領鄉民與日寇血戰,以身殉國,時年29歲,被愛國將領張治忠讚譽為「忠烈可風」。至於在新中國成立後,龍門中學學子考上清華大學等著名高校的例子,則多不勝數。

傳承龍門500多年文脈的龍門中學,採龍門八景之花,集鍾靈毓秀之氣,在人文塑造、教書育人、涵養城市品質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龍門縣人才培育的搖籃。

來源:惠州日報

記者:侯縣軍

圖片:湯渝杭 侯縣軍

通訊員:龍門宣 攝

原標題:《【龍門視點】龍門學宮——龍門中學 五百年文教一脈相承》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譚學源:明代龍門科舉興起代表人物之一
    龍門鄉村,古建築眾多,祠堂星羅棋布。城西的又損公祠,外觀上與龍門其他廣府祠堂沒有多大區別,但其主人卻非等閒之輩。翻閱志書可以發現,譚學源以孝友聞名鄉裡,亦是明代龍門士人興起的標誌人物之一。 譚學源祖居在龍城城內舊凹,其於明代萬曆二十五年(1597)中舉,任廣西貴縣知縣,後前往城外鳳崗嶺興建新圍,故名新凹。
  • 龍門石窟在哪裡
    佛教自縱印度傳入我國後迅速發揚光大,其中較為明顯的代表就是建立了龍門石窟等等。今天就來一起看下聞名中外的龍門石窟在哪裡?詳細內容01「龍門勝景」以「奇、絕、險、幽」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眾多的名勝之首,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凡到昆明的遊客都會來此遊覽。故有「不耍西山等於不到昆明,不到龍門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說。 [2] 龍門石窟開鑿於公元1781年至1853年,歷時72年,由吳來清、楊汝蘭、楊際泰三人分三階段組織眾多石匠開鑿。
  • 方便,惠州龍門中學初中部學生享專車接送
    惠州市龍門縣龍門中學初中部到龍門縣新汽車客運站的路程有近8公裡,途中沒有可經過的公交車,住宿的鄉鎮學生只能靠三輪車或滴滴打車到汽車客運站,再轉車回到所屬鄉鎮,存在不安全、不便利的問題。在今年龍門縣兩會期間,縣人大代表陳力平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解決鄉鎮學生出行便利和安全的問題。
  •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即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07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 龍門石窟 | 魏碑絕品:龍門二十品
    景陽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陽洞南壁。(黃易拓得)正書,13行,上列為記,一行9字;下列題名,行30字。額正書'邑子像'三字。額旁二太守名:右二行,右三行。乾隆拓本,其記第三行'劉起祖'之'劉'字畫完好。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訖。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碑刻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孟廣達文,蕭顯慶書。
  • 昆明西山龍門旅遊攻略
    龍門位於昆明西山上,是整個西山最為讓人稱奇叫絕的部分,在海內外均享有盛名。當地特色:精湛的石刻是龍門最大的特色,龍門石雕是沿懸崖絕壁鑿成的,全部工程均人工一錘一鑿完成。龍門室內的雕刻結構布局優美,刻工精細,魁星、文昌、關聖皆就石巖鑿成,巧奪天工,栩栩如生。景區看點三清閣建在懸崖和峭壁間,儼然是一座空中樓閣,遠遠望去,層樓疊宇,凌空欲飛,景致頗為壯觀。三清閣是道教的所在地,周圍的匾題或對聯,既渲染道觀宗教色彩,又寫實狀景,寓人生哲理於一爐。
  • 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推出「夜遊龍門」活動(圖)
    這是6月8日拍攝的龍門石窟景區夜色(無人機照片)。2020年4月起,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推出「夜遊龍門」活動,讓遊客在晚間領略石窟造像的別樣風採。這是6月8日拍攝的龍門石窟景區奉先寺夜景。2020年4月起,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推出「夜遊龍門」活動,讓遊客在晚間領略石窟造像的別樣風採。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 【惠州龍門】龍門鬍鬚雞
    惠州 龍門,一個森林覆蓋率高達76.6%的「天然氧吧」,坐落在粵港澳大灣區北部,形成一片連綿山體森林生態屏障。    在這片優越的大自然裡,生長著廣東四大名雞之一的龍門鬍鬚雞!    鹽焗的做法特別能夠體現鬍鬚雞的肉質!
  • 7,美麗風景——西山龍門
    美麗風景——西山龍門西山龍門位於昆明。
  • 竹枝詞中的龍門風情
    清光緒元年(1875),《羊城竹枝詞》出版,收錄竹枝詞一百八十餘首,1919年,《續羊城竹枝詞》又出版。兩本竹枝詞的出版,印證了廣府地區竹枝詞創作的繁榮。受此影響,明清兩代,龍門也出現了竹枝詞,像嶺南其他地區的竹枝詞一樣,龍門竹枝詞不用典故、口語入詩,明白流暢、雅俗共賞,除押韻外,句中平仄並不十分講究。從一首首竹枝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幅幅龍門風俗畫,從而了解龍門的風土民情。
  • 《龍門二十品》
    清代道、鹹以降,碑學日盛,書法界對龍門石刻書法藝術興趣日濃,直到民國初逐漸出現了《龍門四品》、《龍門十品》、《龍門二十品》等幾種拓片選本,尤以《龍門二十品》最為流行。其中有:有正書局石印《龍門二十品》;日本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輯入膠印本;日本《書苑》龍門造像專號;藝苑真賞社珂羅版印《龍門造像廿品》;文物出版社以北京圖書館所藏清乾嘉拓本精印了《龍門二十品》。
  • 「千年絕響——龍門書風學術討論會」在洛陽開幕
    13日下午,千年絕響——龍門書風學術討論會在洛陽市舉行。論壇開幕式由朱培爾主持,中共洛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飛,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先後致辭。隨後,陳振濂作題為《「龍門書風」的美學嬗變、技術檢測與現代闡釋》主旨演講。
  • 上海市上海中學:走進龍門新時代開啟上中新徵程
    學校始創於1865年的龍門書院, 1978年7月定名為上海市上海中學。從1865年的龍門書院到2020年的上海中學,跨越155年的時間長河,龍門星空人才濟濟,凝聚成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守得住理想、耐得住寂寞、幹得成事情」的當代學校精神,成為上海中學構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創新型中國基礎教育領先名校的持續源泉,成為每一個龍門學子「聚焦志趣、激發潛能、逐夢星空」的無窮力量。
  • 龍門石窟遊玩攻略
    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是「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1.龍門石窟遊覽路線和時間。龍門石窟位於洛陽西南約10千米,交通方便,乘坐公交車大約1小時左右,計程車十幾元。自駕可以直達景區停車場。龍門石窟景區由景區西北門入,依次經過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最後從東北門出。整個遊覽時長大約5個小時。門票90元。龍門石窟遊覽的最佳時間是上午進、下午出。上午陽光普照下的西山佛像如沐金光,下午東山又呈現出一片暖陽。2.龍門石窟概況。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以人文景觀為主。
  • 迎接新年,來龍門開啟幸福2021
    2020年已進入倒計時,不妨來龍門石窟,面對龍門兩山十萬尊靈佛,寧心靜氣,虔誠祈福。在龍門山下許下心願:一窟一願,願家國安寧;一山一夢,夢中華繁榮。潛溪寺是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的第一大窟,除了唐代精美的雕刻以外,在窟門甬道北側有清道光四年(1824年)洛陽趙新書寫的楷體大字「壽」。新的一年,在龍門石窟為家中的長輩送福送壽,願長輩洪福齊天,壽比南山。為父母祈福推薦地點:極南洞 ↓↓↓        同樣位於龍門石窟西山的極南洞則是體現兒女孝心的代表洞窟。
  • 龍門70年丨2016年:龍門「小公舉」黎雅君徵戰裡約奧運會
    相信很多龍門人難忘2016年8月8日裡約奧運會的一幕:女子53公斤級舉重比賽中,中國國家女子舉重隊選手黎雅君遭遇爭議性臨時改判意外失金。意外失金後,黎雅君那茫然而落寞的眼神揪疼了無數龍門人的心。這位身材嬌小、面容清秀的女孩子,是龍門歷史上首位參加奧運會比賽的人。龍門人都親切地叫她「小公舉」。
  • 龍門特產:麻榨楊桃、龍門年桔、路溪石硤龍眼
    麻榨楊桃龍門年桔龍門年桔果皮鮮豔,色澤金黃,光澤明亮,果肉汁多化渣,味道甜酸適中,桔味濃鬱,風味獨特,素以其色、香、味俱佳而馳名,更因其成熟於春節前後龍門年桔龍門年桔路溪石硤龍眼龍門縣路溪村特有的氣候、土質、水質特別適宜龍眼生長,生產出來的龍眼與眾不同。
  • 【韓城故事】龍門勝地——魚躍龍門
    禹門鑿開之後,每歲便有眾多鯉魚來此爭躍,由於躍上者為龍,因此後人便將禹門又稱為「龍門」,這裡,還流傳著鯉魚躍龍門的美麗傳說。 黃河龍門 《三秦記》:大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不上者為魚。故云:「曝鰓龍門」。又云:大鯉魚登龍門化為龍,不登者點額曝鰓,言傷其額鰓也。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龍門古意
    臨河而居,黃河一年年的模樣,近在眼前,收於心底,千年的黃河留下長長的足跡,有很多神話傳說。臨河的建築群,聲勢浩大,傳說皇帝幾次駕臨這裡,親筆題匾。精美的神話,是人們對黃河的敬畏。建築群是家鄉人對黃河的崇拜。家鄉的黃河,對岸便是陝西。據辛氏《三秦記》記載:「河出龍門口,其廣不及八十步,舟楫往來,一移刻而可濟。凡河之流無有便於此者。」
  • 安溪龍門九玄宮九天玄女真仙誕辰慶典
    每年四月一到,安溪龍門就會掀起一股「玄女媽誕辰」的熱潮,持續半個多月的慶誕活動,令九玄宮玄女真仙更顯風光,香火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