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詞中的龍門風情

2021-02-14 龍門縣作家協會

竹枝詞中的龍門風情

侯縣軍

 

但凡對唐詩比較熟悉的人都記得唐代詩人劉禹錫這首「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是劉禹錫仿民歌而寫下的十一首《竹枝詞》的其中一首,流傳最廣。竹枝詞產生於四川地區,得益於劉禹錫的實踐,竹枝詞這種體裁名聞天下,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成為各地流行的詩歌形式。

在嶺南,描寫嶺南風物的竹枝詞,流傳下來較早的是唐末皇甫松的《竹枝詞》。此後,特別是明清時期,南粵文人,就嶺南別具一格的風土民情吟詠了大量竹枝詞。除「嶺南竹枝詞」之外,還有「廣州竹枝詞」「珠江竹枝詞」「南海竹枝詞」「番禺竹枝詞」「羊城竹枝詞」等稱法,後來,竹枝詞的類別還越分越細,出現專詠一地、一事、一物的竹枝詞,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清光緒元年(1875),《羊城竹枝詞》出版,收錄竹枝詞一百八十餘首,1919年,《續羊城竹枝詞》又出版。兩本竹枝詞的出版,印證了廣府地區竹枝詞創作的繁榮。

受此影響,明清兩代,龍門也出現了竹枝詞,像嶺南其他地區的竹枝詞一樣,龍門竹枝詞不用典故、口語入詩,明白流暢、雅俗共賞,除押韻外,句中平仄並不十分講究。從一首首竹枝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幅幅龍門風俗畫,從而了解龍門的風土民情。 

入龍文人:潭上至今媒竹美

 

竹枝詞是一種由民歌演變出來的文人詩體,它具有通俗易懂、不拘格律、以詩存史等特點,亦雅亦俗,雅俗共享。

龍門最早的竹枝詞雛形,是在設縣後,入龍人士的詩詞中帶來了竹枝詞的元素。增城才子、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胡庭蘭年輕時在龍門任教,有吟誦霧迷嶂瀑布、仙女石等風景的詩歌:「黃鳥噪來調玉管,碧犀攜得伴華簪。等閒分付老松柏,撐住斜陽聽好音。」「稜稜仙骨迴風塵,不學凡裝浪嫁人。夜月光懸終古鏡,野花紅插隔年春。」這些詩句,頗具地方色彩。民間相傳胡庭蘭從龍門坐船回增城時在船上所作:「增江最深是嶽潭,增江最美是三洲。增江渡船十六條,增江碼頭三二個。」此詩的意境非常接近竹枝詞的神韻。

清順治年間秀才、增城人黎俊粵從增城坐船到龍門,寫下《上灘行》,有句:「一灘既上復一灘,共稱一百三十六。世道險皆若此如,何日安行在平陸。」與其說這是「水路歌」,不如說是竹枝詞。另外,黎俊粵也有《仙女石》詩,其一:「霞骨稜稜立水濱,水仙的的是前身。鉛華洗卻仙容在,豈學凡妝浪嫁人。」其二:「灼灼仙資照水描,猶來化石斷塵囂。獨伶牛女真無賴,歲歲江邊渡鵲橋。」兩首詩歌,則已經是嚴格按照竹枝詞四句格式來寫作,是名副其實的竹枝詞。

清康熙六年(1667),知縣楊熚邀請湖北賢士向古與龍門士子廖吉人、廖蔚文、譚岸先、戴桓英等編修《龍門縣誌》,這些修志者吟詠的「龍門八景」,是對龍門風物的藝術發現,其中有些通俗的表述,如向古的「又見雙峰結比鄰,憑高放遠自無塵;天留勝地供詞客,我愛名山似故人」,以及廖吉人的「江花吐霽迎風笑,谷鳥鳴晴向晚歌;借問途人何所似,鹹言今日劉昆多」,已經具有了竹枝詞的味道。

清康熙年間,禮部主事王士禛來粵祭祀南海,寫下六首「廣州竹枝詞」。明末清初文豪屈大均也善於寫竹枝詞,他有一首著名的竹枝詞:「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其記錄下清康熙年間廣東對外貿易的鼎盛景象,歷來被認為是竹枝詞接地氣、可「證史」之上品。

有人說,王士禎、屈大均等人對後來嶺南竹枝詞創作的繁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不無道理。屈大均才情飄逸,在嶺南大地包括龍門,都留下了不少詩文。屈大均在其著作《廣東新語•卷四•水語》中,為龍華水坑附近的賭婦潭寫竹枝詞:「兩邊生竹合無痕,生竹能成夫婦恩。潭上至今媒竹美,枝枝慈孝更多孫。」

至於那首著名的《龍門健兒行》,屈大均沒有用竹枝詞的體例,卻依舊用通俗的言辭講述龍門瑤胞的原始武裝,不是竹枝詞,勝似竹枝詞。該詩文前兩句:「龍門健兒身手強,棉木為槍三丈長。三人持一棉木槍,風旋電轉誰能當。」讀來朗朗上口,龍門健兒的形象躍然紙上。

 

龍門文人:左螯右酒樂陶然

 

與蒞臨龍門的外地文人相比,土生土長的龍門文人,對龍門的名勝古蹟、山川形勢、歷史文化、人情風俗、蟲魚花鳥、禽獸草木、天時氣候及神話傳說等,有更深的了解,他們所寫的竹枝詞,內容更加豐富,具有「存史證史」的價值。

清代繩武圍人、歲貢生李柱蘭吟誦西林河,「春遊人獨掛帆歸,積雨初晴日影微。兩岸曉風調鳥舌,一篙新漲失魚磯」,充滿了山鄉漁歌的情調。

李柱蘭之子、清同治十年(1871)歲貢李熾,曾任星岡書院山長,著有《松石山房詩集》等,是寫竹枝詞的能手。他有《七星岡竹枝詞》兩首,其一:「何處笙歌入夜聞,迎親都到夕陽曛。笑他大舅回家去,贏得豬肉各半斤。」其二:「催妝恰好及芳辰,戚友齊來送手巾。姐妹輕輕同打閣,莫驚鄰舍老安人。」記述了龍門奇特的婚嫁「打閣」習俗。

對前輩屈大均寫過的賭婦潭,李熾也有竹枝詞:「剖竹何年記合流,空潭長對碧山秋。漁翁鼓棹榔鳴急,處士題詞韻事留。」「翠筱影搖賢嶺月,紅梅香送轆灘舟。登臨試憶浮沉處,佳句無煩託御溝。」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龍門城內塘唇圍人李壽田膺選拔貢生,後辭別仕途醉心杏壇,先後任星岡書院山長、龍門縣官立高等小學堂校長等職,一生栽培桃李,時人稱他為「學界之巨子」。李壽田還是一位出色的詩人,有《拙園詩稿》一百多首詩歌傳世。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秋到清宣統三年(1911),李壽田在廣州西關南強兩等小學任國文教員,對當時流行於廣府的竹枝詞就再熟悉不過了。在千百首「廣州竹枝詞」或「羊城竹枝詞」中,他自己也有兩首《羊城竹枝詞》:「春來花埭足勾留,士女如雲逐隊遊。偶向亭亭亭畔過,花間拾得玉搔頭。」「尚武精神到女兒,城西風氣最為奇。短衣窄袖聯群去,打槳中流習水嬉。」他以一個偏遠山區的文人姿態,在省城展示不甘落後的面貌,他想說明,在創作了千百年的竹枝詞版圖中,也有龍門的聲音。

李壽田最著名的竹枝詞,為《龍門竹枝詞》(十首)。在這篇作品中,李壽田將龍門的風俗風物、人情世故融入其中,信手拈來,雅俗一體。在竹枝詞這種體裁上,李壽田吸收了廣府地區竹枝詞深厚的營養,然後將龍門風物藝術化處理,以通俗語言甚至方言入詩,使得《龍門竹枝詞》成為文學精品。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李壽田竹枝詞的字裡行間,流露出篤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這是一個後發展地區應有的文化姿態。

李壽田的其他詩歌,雖然沒有以竹枝詞冠名,但也寫得頗具韻味並接地氣,他題詩西林河「青山綠水兩悠悠,一個漁翁一葉舟。地僻並無人喚渡,底忙飛棹過中流」「料想山頭日已斜,水亭人散鳥聲譁。歸來例向西巖宿,揀個蘆叢下釣槎」;寫釣魚「方塘半畝恣遊觀,萬綠搖空鏡影寒。小立釣磯無個事,一泓春水試魚竿」;寫蟹「橙黃稻熟菊花天,滿殼含黃味倍鮮。羨煞醉眠狂吏部,左螯右酒樂陶然」;記即事「指點山頭日欲斜,春遊向晚始還家。唐詩三百才停講,又課奚童種菊花」。

總的來說,龍門竹枝詞雖出自文人之手,但它們來自民間,透露出濃厚的鄉土氣息,所歌詠的山川風物、人情世故等,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保存了不少方志學和民俗學資料,印證了前人關於竹枝詞以詩存史的論斷。

相關焦點

  • 淺談竹枝詞
    後經歷代詩人大量的創作,到清末大約共留存了竹枝詞十萬首之多。超過了歷代其它詩詞的總量。竹枝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由於社會歷史變遷及作者個人思想情調的影響,其作品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來的民間歌謠;二類是由文人吸收、融會竹枝詞歌謠的精華而創作出有濃鬱民歌色彩的詩體;三類是借竹枝詞格調而寫出的七言絕句,這一類文人氣較濃,仍冠以「竹枝詞」。
  • 王輝斌 前無古人的明代竹枝詞創作
    以上所錄56種竹枝詞,雖非明代以地名命題的竹枝詞之全部,但其大端已見於此。就前54種竹枝詞中所涉及的地名言,其地理範圍,主要包括今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江西、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河北、北京等13個省市,即其中所描寫者,分別為今江蘇等13個省市的自然風物與民俗風情。若綜而觀之,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竹枝詞,即成為了一部有著鮮明華夏民族色彩的民俗風情百科書。
  • 涇川竹枝詞:另類的鄉土志,別樣的風情畫
    清代文人趙知希在他的《涇川詩話》中稱:「竹枝小詩最難得,音節入古風,味移人,使人詠其詩如歷其地。餘有燕市竹枝、南昌竹枝,而於本邑闕如,亦未了事也。」因而在他的這部作品中,專門用一段較長的篇幅記敘了涇縣詩人所作的竹枝詞,可以作為涇縣一地民俗資料進行研究。
  • 《竹枝詞》裡有竹子嗎?
    竹枝詞是一種詩體,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而來。「詩豪」劉禹錫把民歌變成詩體,對後世影響極大。竹枝詞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搜集整理保存下來的民間歌謠;二類是文人創作出有濃鬱民歌色彩的詩歌;三類是借竹枝詞格調而寫出的七言絕句。
  • 「申江詩潮第234期」上海竹枝詞第十一輯(總605期)
    上海竹枝詞上海竹枝詞第十一輯申江竹枝詞陳繁華一不見龍門鯉魚跳,尤多市井老油條。菜場即景範立峰一青菜過霜滋味好,十元三斤價鈿低。之八督戰掛牌方三秋,村中戶戶蓋高樓。告知好事同歡喜,我縣脫貧今驗收。老上海人家金嗣水石庫門中擠數家,對窗生火各烹茶。提籃大嫂長街去,採買肉絲和豆芽。
  • 專家觀點丨楊焄:竹枝詞裡的元宵民俗
    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提到,走馬燈用紙片剪成人馬,另設機關,「使燭焰燻動,則人馬往來如織」,得以「絡繹無休影裡形」,令人過目難忘。有時還因地制宜,富有濃鬱的地域風情。項應蓮《西昭竹枝詞》記錄了藏區製作元宵彩燈的場景:「牛皮作底酥油麵,裝點玲瓏繪陸離。」據他介紹,當地人用牛皮製成龍鳳、人物,再以酥油堆砌其上,「極一二月功夫繪畫」,最後擺放在大昭寺外供人觀賞。為了張掛彩燈,還得搭建燈棚。
  • 竹枝詞的特點和寫作技法
    現在可以查到的最早的竹枝詞是中唐詩人顧況(約725~約814年)的一首《竹枝》: 帝子蒼梧不復歸,洞庭葉下荊雲飛。巴人夜唱竹枝後,腸斷曉猿聲漸稀。 顧況題為《竹枝》的這首詩也許只是一首記述當時民間對唱竹枝歌情景的七絕,並不是竹枝詞,因為它還缺少竹枝詞的一些特點。但顧況應該是文人中較早注意到竹枝詞的。
  • 竹枝詞(其一) 【唐】劉禹錫
    竹枝詞(其一)唐·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注釋】①竹枝詞:樂府近代曲名。詩人劉禹錫有竹枝詞十一首,分兩組,這首詩是其中一組的第一首。②踏歌聲:一作「唱歌聲」。③卻有晴:一作「還有晴」。晴:與「情」諧音。
  • 「申江詩潮第243期」上海竹枝詞第十四輯:史濟民竹枝詞寫法芻議之...
    詩就在家的女子而說,「客」是「儂」的丈夫,丈夫西上作客,應該是經商,如李白《長幹行》中所寫的那樣。因為出外經商,所以久久不得東返。「儂」的願是日思夜想盼望夫早早回家。因此寄希望於西風,要它整年的吹,吹得上江的夫船下江。這樣寫,委婉中有力量。置之劉禹錫《竹枝詞》中也是上乘。七、歷代文人對《竹枝》的評價明代陸時雍《唐詩鏡》:「竹枝詞俚而雅。」
  • 「竹枝詞」的前世今生,劉禹錫推動此詩體在流行!其功不可沒!
    01在唐詩中有很多冠於「竹枝詞」的詩。而這竹枝詞卻是來源於民歌。歲正月,餘來建平,裡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其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奧》之豔。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於今荊楚鼓舞之。故餘亦作《竹枝詞》九篇,俾善歌者颺之,附於末,後之聆巴歈,知變風之自焉。
  • 【龍門視點】龍門學宮——龍門中學 五百年文教一脈相承
    龍門縣龍門中學日前發布喜訊,該校考生優投上線數、本科上線數和高分段人數均取得歷史性突破,再度證明其在龍門縣中學教育中的「龍頭地位」。在學宮設立兩年後,即明弘治十一年(1498),龍門縣城西門人湯文萼中舉,到了明萬曆二十年(1592),龍門縣城南門人郭用賓中舉,兩個舉人出現的時間,相隔近百年。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陳陽長重修學宮時,郭用賓為之作《重修學宮記》時稱,「將及百年,賢書久寂。」郭用賓將自己繼湯文萼近百年後中舉,歸功於前任知縣王士敏重修學宮之善舉。
  • 讀一首詩劉禹錫《竹枝詞》,讀到「東邊日出」句,縱使無情也動情
    ——唐代:劉禹錫《竹枝詞》昔日楚國詩人屈原因嫌楚地祭祀迎神的樂歌太過鄙陋,在其基礎上加以改進而作《九歌》。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見巴蜀人民口頭傳唱的民歌《竹枝詞》,俚俗且難以聽懂,於是效仿屈原的做法,在原有的曲譜上填新詞,變俗為雅,創作了《竹枝詞九首》。從此就有了新竹枝詞,將民歌變成詩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後人這樣評價他:"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
  • 上海竹枝詞對於接財神習俗的記載很多,祭祀財神的都是哪些群體?
    近代上海地區正月初五接財神風俗極盛,在祭祀對象上有的竹枝詞已經明確了接財神中所接的是趙公明(趙玄壇)。如朱壽延《歲事竹枝詞》:「燈燭輝煌借醴牲,玄壇到處受歡迎。神權是否隨人願,滾滾財源濟眾生。」而其餘大部分竹枝詞還是把財神說成「財神」、「路頭神」或「五路神」等。如袁祖志《海上竹枝詞》:「傳說來朝燒路頭,各房姊妹暗生愁。是誰酒水多如許,吃到雞鳴尚未休。」下註:燒路頭,即祭財神也,鴇母責諸姬以酒,多者竟有十數席焉。頤安主人《滬江商業市景詞》:「爭先送摺到門來,才過三天市盡開。爆竹聲喧初四夜,財神虔接為招財。」
  •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中最著名的一首,末二句道出奇語,成千古佳句
    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劉禹錫擔任夔州刺史,在聽到當地民歌之後,劉禹錫便深深喜歡上了這種題材,於是他學習屈原《九歌》的精神,採用當地民歌的曲譜,寫下了一組著名的《竹枝詞九首》,用來描寫當地的山水人情、世俗情愛等內容。
  • 【雲南縣竹枝詞二十詠】路承熙
    雲南縣知事路承熙撰書的竹枝詞木匾原懸掛在鐘鼓樓二層上,後移至祥城公社北前街辦公地,後由祥雲縣文物管理所收管。
  • 《竹枝詞九首》其七 劉禹錫
    《竹枝詞九首》其七 劉禹錫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瞿塘峽中的流水經過了十二處險灘時,湍急的水流會發出雷鳴般的嘈嘈聲。人們都說在瞿塘峽中行船,自古以來就非常艱難。
  • 劉禹錫很冷門的一首竹枝詞,充滿煙火氣,卻寫出愛情最美好的樣子
    我們從劉禹錫的《竹枝詞》裡大概可以找到答案。劉禹錫一共留下來11首《竹枝詞》,其中至少有3首都與愛情有關,分別寫出愛情的三種狀態。圖片源自網絡一是最有名的《竹枝詞二首·其一》「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是郎有情妾有意的戀愛朦朧階段;一是《竹枝詞九首·其二》中的「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這是郎情易逝而妾心似水的失戀狀態
  • 龍門石窟
    2009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現存窟龕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龕數量中國之最。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城南13公裡,這裡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
  • 《文學人類學研究》期刊/蔣立松:話語張力——略論地方志對舒位《黔苗竹枝詞》創作的影響
    (一)對《黔苗竹枝詞》「親歷性」的重新審視「親歷性」是後世人們評價竹枝詞價值的內在標準。它使讀者往往產生一種「現場感」和「參與感」。前引舒位的序言中也十分強調「親歷」在其竹枝詞創作中的重要性:「設非親歷其境,驟而示之以所作,不幾致疑於海上之木、山中之魚哉?」然而,這裡面有兩個問題需要加以審視和辨明。1.
  • 龍門石窟 | 魏碑絕品:龍門二十品
    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訖。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碑刻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楷書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體方勁峻拔,沉著勁重。筆法凝練自如。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太和以後諸家角出,莊茂則有《孫秋生》""龍門二十品中,約而分之,亦有數體,《孫秋生》沈著勁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