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詞中的龍門風情
侯縣軍
但凡對唐詩比較熟悉的人都記得唐代詩人劉禹錫這首「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是劉禹錫仿民歌而寫下的十一首《竹枝詞》的其中一首,流傳最廣。竹枝詞產生於四川地區,得益於劉禹錫的實踐,竹枝詞這種體裁名聞天下,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成為各地流行的詩歌形式。
在嶺南,描寫嶺南風物的竹枝詞,流傳下來較早的是唐末皇甫松的《竹枝詞》。此後,特別是明清時期,南粵文人,就嶺南別具一格的風土民情吟詠了大量竹枝詞。除「嶺南竹枝詞」之外,還有「廣州竹枝詞」「珠江竹枝詞」「南海竹枝詞」「番禺竹枝詞」「羊城竹枝詞」等稱法,後來,竹枝詞的類別還越分越細,出現專詠一地、一事、一物的竹枝詞,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清光緒元年(1875),《羊城竹枝詞》出版,收錄竹枝詞一百八十餘首,1919年,《續羊城竹枝詞》又出版。兩本竹枝詞的出版,印證了廣府地區竹枝詞創作的繁榮。
受此影響,明清兩代,龍門也出現了竹枝詞,像嶺南其他地區的竹枝詞一樣,龍門竹枝詞不用典故、口語入詩,明白流暢、雅俗共賞,除押韻外,句中平仄並不十分講究。從一首首竹枝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幅幅龍門風俗畫,從而了解龍門的風土民情。
入龍文人:「潭上至今媒竹美」
竹枝詞是一種由民歌演變出來的文人詩體,它具有通俗易懂、不拘格律、以詩存史等特點,亦雅亦俗,雅俗共享。
龍門最早的竹枝詞雛形,是在設縣後,入龍人士的詩詞中帶來了竹枝詞的元素。增城才子、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胡庭蘭年輕時在龍門任教,有吟誦霧迷嶂瀑布、仙女石等風景的詩歌:「黃鳥噪來調玉管,碧犀攜得伴華簪。等閒分付老松柏,撐住斜陽聽好音。」「稜稜仙骨迴風塵,不學凡裝浪嫁人。夜月光懸終古鏡,野花紅插隔年春。」這些詩句,頗具地方色彩。民間相傳胡庭蘭從龍門坐船回增城時在船上所作:「增江最深是嶽潭,增江最美是三洲。增江渡船十六條,增江碼頭三二個。」此詩的意境非常接近竹枝詞的神韻。
清順治年間秀才、增城人黎俊粵從增城坐船到龍門,寫下《上灘行》,有句:「一灘既上復一灘,共稱一百三十六。世道險皆若此如,何日安行在平陸。」與其說這是「水路歌」,不如說是竹枝詞。另外,黎俊粵也有《仙女石》詩,其一:「霞骨稜稜立水濱,水仙的的是前身。鉛華洗卻仙容在,豈學凡妝浪嫁人。」其二:「灼灼仙資照水描,猶來化石斷塵囂。獨伶牛女真無賴,歲歲江邊渡鵲橋。」兩首詩歌,則已經是嚴格按照竹枝詞四句格式來寫作,是名副其實的竹枝詞。
清康熙六年(1667),知縣楊熚邀請湖北賢士向古與龍門士子廖吉人、廖蔚文、譚岸先、戴桓英等編修《龍門縣誌》,這些修志者吟詠的「龍門八景」,是對龍門風物的藝術發現,其中有些通俗的表述,如向古的「又見雙峰結比鄰,憑高放遠自無塵;天留勝地供詞客,我愛名山似故人」,以及廖吉人的「江花吐霽迎風笑,谷鳥鳴晴向晚歌;借問途人何所似,鹹言今日劉昆多」,已經具有了竹枝詞的味道。
清康熙年間,禮部主事王士禛來粵祭祀南海,寫下六首「廣州竹枝詞」。明末清初文豪屈大均也善於寫竹枝詞,他有一首著名的竹枝詞:「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其記錄下清康熙年間廣東對外貿易的鼎盛景象,歷來被認為是竹枝詞接地氣、可「證史」之上品。
有人說,王士禎、屈大均等人對後來嶺南竹枝詞創作的繁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不無道理。屈大均才情飄逸,在嶺南大地包括龍門,都留下了不少詩文。屈大均在其著作《廣東新語•卷四•水語》中,為龍華水坑附近的賭婦潭寫竹枝詞:「兩邊生竹合無痕,生竹能成夫婦恩。潭上至今媒竹美,枝枝慈孝更多孫。」
至於那首著名的《龍門健兒行》,屈大均沒有用竹枝詞的體例,卻依舊用通俗的言辭講述龍門瑤胞的原始武裝,不是竹枝詞,勝似竹枝詞。該詩文前兩句:「龍門健兒身手強,棉木為槍三丈長。三人持一棉木槍,風旋電轉誰能當。」讀來朗朗上口,龍門健兒的形象躍然紙上。
龍門文人:「左螯右酒樂陶然」
與蒞臨龍門的外地文人相比,土生土長的龍門文人,對龍門的名勝古蹟、山川形勢、歷史文化、人情風俗、蟲魚花鳥、禽獸草木、天時氣候及神話傳說等,有更深的了解,他們所寫的竹枝詞,內容更加豐富,具有「存史證史」的價值。
清代繩武圍人、歲貢生李柱蘭吟誦西林河,「春遊人獨掛帆歸,積雨初晴日影微。兩岸曉風調鳥舌,一篙新漲失魚磯」,充滿了山鄉漁歌的情調。
李柱蘭之子、清同治十年(1871)歲貢李熾,曾任星岡書院山長,著有《松石山房詩集》等,是寫竹枝詞的能手。他有《七星岡竹枝詞》兩首,其一:「何處笙歌入夜聞,迎親都到夕陽曛。笑他大舅回家去,贏得豬肉各半斤。」其二:「催妝恰好及芳辰,戚友齊來送手巾。姐妹輕輕同打閣,莫驚鄰舍老安人。」記述了龍門奇特的婚嫁「打閣」習俗。
對前輩屈大均寫過的賭婦潭,李熾也有竹枝詞:「剖竹何年記合流,空潭長對碧山秋。漁翁鼓棹榔鳴急,處士題詞韻事留。」「翠筱影搖賢嶺月,紅梅香送轆灘舟。登臨試憶浮沉處,佳句無煩託御溝。」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龍門城內塘唇圍人李壽田膺選拔貢生,後辭別仕途醉心杏壇,先後任星岡書院山長、龍門縣官立高等小學堂校長等職,一生栽培桃李,時人稱他為「學界之巨子」。李壽田還是一位出色的詩人,有《拙園詩稿》一百多首詩歌傳世。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秋到清宣統三年(1911),李壽田在廣州西關南強兩等小學任國文教員,對當時流行於廣府的竹枝詞就再熟悉不過了。在千百首「廣州竹枝詞」或「羊城竹枝詞」中,他自己也有兩首《羊城竹枝詞》:「春來花埭足勾留,士女如雲逐隊遊。偶向亭亭亭畔過,花間拾得玉搔頭。」「尚武精神到女兒,城西風氣最為奇。短衣窄袖聯群去,打槳中流習水嬉。」他以一個偏遠山區的文人姿態,在省城展示不甘落後的面貌,他想說明,在創作了千百年的竹枝詞版圖中,也有龍門的聲音。
李壽田最著名的竹枝詞,為《龍門竹枝詞》(十首)。在這篇作品中,李壽田將龍門的風俗風物、人情世故融入其中,信手拈來,雅俗一體。在竹枝詞這種體裁上,李壽田吸收了廣府地區竹枝詞深厚的營養,然後將龍門風物藝術化處理,以通俗語言甚至方言入詩,使得《龍門竹枝詞》成為文學精品。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李壽田竹枝詞的字裡行間,流露出篤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這是一個後發展地區應有的文化姿態。
李壽田的其他詩歌,雖然沒有以竹枝詞冠名,但也寫得頗具韻味並接地氣,他題詩西林河「青山綠水兩悠悠,一個漁翁一葉舟。地僻並無人喚渡,底忙飛棹過中流」「料想山頭日已斜,水亭人散鳥聲譁。歸來例向西巖宿,揀個蘆叢下釣槎」;寫釣魚「方塘半畝恣遊觀,萬綠搖空鏡影寒。小立釣磯無個事,一泓春水試魚竿」;寫蟹「橙黃稻熟菊花天,滿殼含黃味倍鮮。羨煞醉眠狂吏部,左螯右酒樂陶然」;記即事「指點山頭日欲斜,春遊向晚始還家。唐詩三百才停講,又課奚童種菊花」。
總的來說,龍門竹枝詞雖出自文人之手,但它們來自民間,透露出濃厚的鄉土氣息,所歌詠的山川風物、人情世故等,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保存了不少方志學和民俗學資料,印證了前人關於竹枝詞以詩存史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