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劉禹錫擔任夔州刺史,在聽到當地民歌之後,劉禹錫便深深喜歡上了這種題材,於是他學習屈原《九歌》的精神,採用當地民歌的曲譜,寫下了一組著名的《竹枝詞九首》,用來描寫當地的山水人情、世俗情愛等內容。整組作品,在形式上與七言絕句一樣,但是寫作手法上,卻大大借鑑了民歌的白描手法,以清新活潑的語言,生動流暢的基調,描繪了他心中的夔州特色,有著濃鬱的生活氣息,讓人一讀便能愛上。
《竹枝詞》原名「竹枝歌」、「竹枝曲」等,本是樂府舊曲,其源頭是巴蜀人口頭傳唱的民歌,當地人民,喜歡用鼓和短笛伴奏,邊唱邊舞,經常舉行賽歌活動,賽歌時,誰能唱得最多最好,誰就是優勝者!
據史書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楚國荊湘一帶,便有「下裡」和「巴人」的曲風流行,「下裡」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中又帶有巴風,巴歌中又帶有楚風,二者相互滲透,互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荊楚歌文化。
劉禹錫這一組九首的歌曲,可以說是用樸素的語言,進行了總結和開拓,是極有意義的事情。而在這九首作品中,我覺得最好的一首,是「其七」,也就是第七首,我們一起來詳細看一下,原文摘錄如下:
竹枝詞九首·其七唐·劉禹錫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這首詩的大意,其實並不難理解,開頭兩句從瞿塘峽的危險寫起,借景起興,說瞿塘峽快速地流經許多險灘,這裡的水路,自古以來便認為是兇險無比的,「十二灘」中到處都有危險之處,讓人感到恐懼。
然而——面對著驚濤拍岸、危險迭出的瞿塘峽,卻「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這是由江峽之險聯想到世態人情,瞿塘峽之所以兇險,是因為大家都能看到急流衝灘,它的危險之處,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然而,有時候人心卻比瞿塘峽十二灘更加危險,因為有些人即便是「等閒平地」也會激起波瀾,對人使壞,讓人防不勝防!
可以說,這是詩人發自內心的感慨!肉眼所見的危險,是可以防備的,但是別人對你的算計,卻更令人感到可怕,表面上對你笑呵呵,背地裡給你捅刀子,的確可怖之極。劉禹錫參加改革失敗後,曾經遭到小人的中傷和誣陷,屢被放逐,世道艱辛和狡詐,讓他飽受打擊,因此才會有這樣憤世嫉俗的語言。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劉禹錫從自己現實的經歷,從大自然的風土人情,悟出人生中的世態炎涼、喻世明言,比喻巧妙,精警無比,讓抽象的道理瞬間具體化了,堪稱絕佳之句!
後來明代童軒也寫過幾首《竹枝辭》,「其六」這一首與劉禹錫的類似,摘錄下來,供大家對比賞析,他說:「蜀江西來一帶長,江水無波鏡面光;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好惡最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