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至28日,省文化廳在武漢舉辦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重要講話培訓班和全省藝術院團長、藝研院所長、美術院(館)院館長培訓班。省戲曲藝術劇院、荊州市文化局、老河口市文化局、武漢楚劇院、省民族歌舞團、宜昌夷陵歌舞團等6個單位作交流發言。
首先來看
省戲曲藝術劇院、荊州市文化局、老河口市文化局
這三個單位代表的發言
▼
★《我們的父老鄉親》★
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院長 楊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作為黨的文化傳播者,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堅持與時俱進,連續二十多年來,初心不改、深入生活、紮根沃野,堅持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用一場場精彩演出,踐行著文化惠民的新理念,把黨和政府的聲音送到了千家萬戶群眾的心坎上。
● 紮根基層送戲惠民「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是我院落實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的一項文化惠民品牌活動,我院通過開展戲曲進鄉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等方式,把精品戲曲文化延伸到基層的廣闊空間。首先要對好「胃口」。為讓父老鄉親看到喜聞樂見、生活氣息濃、富有人情味的充滿正能量的傳統戲曲,我院多次召開楚劇團、漢劇團、黃梅戲團主要藝術骨幹會議,商討如何創作更多老百姓喜愛的劇目,如何最大限度的滿足老百姓對戲曲文化的需求?經過經心策劃、精心組織,拿出《尋兒記》《蝴蝶杯》《雙鳳情緣》《珍珠塔》《庵堂認母》《犟媽》《訪友》《五女拜壽》《羅帕記》《妹娃要過河》《女附馬》《雙下山》《四郎探母》《打花鼓》《趕春桃》《馬大娘招親》《劉崇景打妻》等20多個經典劇目,同時派出全院所有國家一級演員和在社會上知名度較高的演員,輪番上陣送戲到基層,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天寒地凍,甚至有的演員昏倒在演出的舞臺上,都會準時準點為父老鄉親傾情獻上喜聞樂見的「點單」劇目。
國家一級演員程丞、優秀青年演員林楊等演出黃梅戲《女駙馬·狀元府》
其次要多創精品。隨著時代進步和群眾素養提高,父老鄉親對文化服務的質量、要求也在提升。為將最美的戲曲藝術呈現給父老鄉親,我院創新求變,精益求精,不僅組織創作了一批精品劇目,培養造就了一批聲藝俱佳、文武超群的優秀演員。在保留傳統劇目的基礎上,我院大膽推陳出新,在劇本和唱詞編寫上更多的與實際生活結合,在舞美設計上更加絢麗多姿,在表演中無不滲透真情實感。我院復排的大型清裝風俗喜劇《美女涅槃記》在第三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上獻演,華美的唱腔、精彩的做功讓觀眾如痴如醉,好評如潮。尤其是勇於挖掘現實題材排演的現代楚劇《犟媽》、大型土家風情黃梅戲《妹娃要過河》等等,更是體現出以本土傳統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藝術擔當與勇氣。國家一級演員李麗超、優秀青年演員程力等演出現代創作楚劇《犟媽》片段
活動要保質保量。近20多年,平均每年都要送戲到基層400多場,年年如此,風裡來雨裡去,有時一出去連演60場至80場才能回家,這些年演職人員早已習慣過年時與親人分別而與父老鄉親們在一起。截至目前,楚劇團、漢劇團、黃梅戲團已開展送戲下基層演出10000多場,其中,在農村演出就達8000多場,觀眾達到50萬人次。
● 風雨兼程砥礪前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把最美的戲曲藝術呈現給父老鄉親。演出所在地點,往往都是在露天廣場及空閒場地,條件非常簡陋,環境非常惡劣,但我院全體演職人員克服一切困難,想盡一切辦法,只為更好地方便觀眾看戲。春節是送戲到基層的最好時期,也是劇院在基層演出最忙、裝卸舞臺搬運工最難找的時候,這時演員也是搬運工,有時一天兩場戲演下來,已到晚上十點,但為了第二天下一個點能如期演出,演員們只得連夜卸臺後再裝車,忙完後已是凌晨,一天下來只能在轉站的途中休息個把兩個小時,然後連夜趕到下一個點再裝臺。天晴還好,有時遇到雨雪天,條件更惡劣,為了讓父老父親在春節及農閒時看到好戲,演員們真的很「拼」了!
2016年春節期間,在送戲到鄂州廟山的當天,由於演出地點沒有休息間和化妝間,70多名演職人員全部擠在臨時搭的演出後臺。在演出中途,大風大雨把整個舞臺吹垮,看到群眾看戲熱情非常高,全體演職人員和當地老百姓快速搶修舞臺,一個小時後,儘管風雨交加,演員們還是吹著風淋著雨,堅持把劇目演完,看戲的群眾打著傘都不願離場。
「不管風吹雨打,不管困難重重,只要站到舞臺上,只要下面有父老鄉親,就一定要演到完美」。2017年8月29日下午,黃梅戲劇團送戲到東湖高新區佛祖嶺社區,開演前天氣悶熱大汗淋淋,開演中突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全體演職人員看到臺下觀眾、甚至有些殘疾人打著傘認真等待演出,就義無反顧冒雨堅持演出,不少演員「桑拿」後淋雨感冒,依然無怨無悔。
2017年9月18日至22日,省楚劇團送戲到大治農村,根據當地觀眾要求,5天演10場戲,但群眾看戲熱情高漲,臨時要求加3場戲,由於檔期已定,日期不能延長,只能在已定的時間內加戲,全體演員只能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1點後休息,有的演員甚至連吃飯時都在演戲,但大家還是盡職盡責,傾情演好每一場戲。
黃梅戲《妹娃要過河》2018年1月13日,我院「紅色文藝輕騎兵」到達神農架松柏鎮,當時氣溫零下,演出車儘管上了防滑鏈,但戲曲小分隊隊員還是徒步一個多小時,不辭勞苦,翻山越嶺,履冰趟雪到達現場。當時穿上棉衣還覺冷,但我們的演員在雪後的露天舞臺,仍然身著單衣用活力四射的舞蹈《妹娃要過河》向全區人民傳送著溫暖。酷暑盛夏,演員們冒著高溫演出,一場戲下來,戲服都能擰出水來。寒冬時節,後臺裡各種抗凍措施輪番上陣,貼暖寶寶、烤「小太陽」等,但為了不影響演出效果,演員總是身著單薄的戲服,凍疼耳朵、凍裂雙手成了司空見慣的事。「紮根基層、服務父老鄉親」,我院全體演職人員正是憑著這股信念,克服重重困難,把戲曲文化的根深深扎進沃土,發展著劇團,傳承著文化,堅持著擔當。
★《緊扣時代脈搏 講好荊州故事》★
荊州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 劉宗彪
近年來,在省文化廳的關心支持和大力指導下,荊州市立足富集文化資源,緊扣時代發展脈搏,寫荊州、拍荊州、唱荊州、畫荊州,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文藝作品,推動荊州文藝創作生產從高原向高峰邁進。2017年,創作民族歌劇《有愛才有家》入選文化部重點扶持劇目,並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進京參加全國民族歌劇優秀劇目展演;推出大型原創漢劇《優孟衣冠》參加第三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中國羅湖國際青年戲劇月展演,併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同時,荊州花鼓戲《小城大愛》、話劇《我在尋找一顆星》、京劇《國調情》、荊河戲《大回荊州》等一批原創劇目紛紛立於舞臺,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我們的主要做法,歸納起來有四點:
● 一、響應時代召喚,強化文化擔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並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身處於新時代下的文藝工作者,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擔當,緊扣時代脈搏,推動文藝創作由高原向高峰邁進。
荊州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富集,為文藝創作提供了很多好的素材、好的故事,但過去就是講不出來,講得不好。荊州新一屆領導班子自感文化擔當的責任感、緊迫感,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先後兩次一同調研文化工作,強調文藝靠調演,提出了舉辦荊楚文化藝術節,每年創作生產一臺戲的要求,充分體現了對文化工作的「真」重視。同時,還出臺了《荊州市文藝創作生產三年行動計劃》,用政策引領,激勵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興起文藝創作的熱潮。荊州文藝工作者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紮根荊楚文化的沃土,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堅實的文化基礎、群眾基礎的精品力作,以其不可複製的獨特性吸引了更廣大的受眾。
民族歌劇《有愛才有家》
● 二、適應時代需要,提升作品質量
文藝創作要以人民為中心,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精神,傳播正能量。我們鼓勵文藝工作者要聚焦平民英雄,反映時代精神,大力創作現實題材、弘揚主旋律的精品力作。荊州人民在投身「勇當多極排頭兵,實現荊州大振興」的實踐中,湧現出了一批英模人物、荊州好人,典型代表人物就有120多位。在他們身上都有閃光點,背後都有感人故事,為現實題材文藝創作提供了豐沃土壤和深厚滋養。漢劇《優孟衣冠》藉助對荊楚文化歷史人物楚莊王與優孟的藝術呈現,深刻反映了反腐倡廉、改革發展等時代主旋律。歌劇《有愛才有家》是根據公安縣麻豪口鎮福利院原院長劉德芬同志事跡打造,唱響了一曲動人心弦的大愛之歌,塑造了一位優秀基層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話劇《我在尋找一顆星》展現了公安縣檢察院軍轉幹部檢察官陳祖舉同志的光榮事跡。
文藝作品是給人民看的。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文化鑑賞的眼界更高,要求更多。這使得我們所提供的藝術作品必須具備高質量、高水準。漢劇《優孟衣冠》從創作之初就找準定位、打造優秀作品,多次召開劇本研討會,大篇幅修改劇本多達5次,細節修改難以統計。作曲、編舞、道具、舞美等各個環節,將地方戲曲與現代歌舞元素相結合。歌劇《有愛才有家》歷時5年精雕細磨,音樂創作融入地方特色,名家演唱感人至深。這些劇目一經推出,其跌宕起伏的劇情、優美動聽的音樂、精美絕倫的服飾,炫麗夢幻的燈光,令現場觀眾耳目一新,廣受各方好評。特別是贏得了年輕人、學生們的喜愛,看得興致勃勃,不時地報以掌聲和叫好聲。
漢劇《優孟衣冠》
● 三、把握時代特點,廣集創作資源
文藝創作的素材藏之民間,文藝創作的活力來自民間。我們通過建立文藝作品儲備機制、文藝創作人才庫,定期開展文藝創作專家評審會,把散落於民間的好劇本,把熱衷於創作的優秀人才匯聚起來,形成文藝創作的合力。目前,我們已經儲備了一批具有一定水準、市場前景良好的舞臺藝術劇本,有數十名文藝創作愛好者與我們保持暢通的溝通渠道,我們倍感信心能實現每年創作生產一臺戲的目標。
雄厚的創作力量集於省直,藉助省直知名專家的力量,幫助地方挖掘、開發、利用文化資源,打造文藝精品,不失為推動地方文藝創作生產的有效路徑。在創作生產漢劇《優孟衣冠》時,荊州市與省藝術研究院加強協作,聚集了十多位全省知名藝術專家組建創作團隊,為打造精品劇目奠定了基礎。歌劇《有愛才有家》、花鼓戲《小城大愛》亦是如此,與省藝術研究院、武漢大學藝術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多家單位合作共創,充分保障了作品的藝術質量。
荊州花鼓戲《小城大愛》
● 四、對標時代要求,堅持兩個統一
文藝精品創作的目的不僅僅是一臺戲、一部作品的生產,而是整個社會藝術創作演出生態環境的良性重建。一部成功的藝術作品,必須得到市場的檢驗,獲得市場的認可。幾年前,荊州有部歌舞劇《呀吙咿嗬》也是得到了各方好評,但不敢走市場,只等政府扶持,最終因演出太少而無法推廣。
前車之鑑。我們在歌劇《有愛才有家》、漢劇《優孟衣冠》等劇目完成生產後就迅速走入市場,組織展演推廣活動。漢劇《優孟衣冠》首立舞臺,連演七場,首演當晚350萬人次通過網絡直播平臺觀看了演出,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現象。乘熱打鐵,又相繼組織該劇赴武漢、深圳以及縣市區進行巡演,不斷擴大影響。歌劇《有愛才有家》在荊州首演後,公安縣緊鑼密鼓地組織文藝團隊分片段到田間地頭、大街小巷進行演出,迅速積累了群眾基礎。正是得益於市場的認可,觀眾的好評,這些劇目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各級扶持資金以及社會資本的進入為劇目展演推廣提供了資金保障,各類全國全省的展演活動為劇目推廣提供了廣闊平臺,真正現實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相統一。
京劇《國調情》
各位領導、同仁,當前,荊州的文藝創作生產呈現快速的上升勢頭,但創造力不足、生產力不足、藝術人才不足等問題,仍是影響荊州文藝創作繁榮發展的阻礙。下階段,我們將繼續加強現實題材文藝創作,在改革開放40周年、建國70周年之際,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承辦好首屆荊楚文化藝術節,以此為契機推動8個縣市區實現「一縣一劇」、「一縣一團」的發展目標。實施藝術人才培養工程,與省、市專業藝術院校建立藝術人才培養合作機制,讓「大梅花」、「小梅花」在荊州不斷綻放。
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我們有信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省文化廳的關心支持下,荊州文藝精品創作事業將一如繼往,緊扣時代脈搏,講好荊州故事。
★《領導重視強保障 創作精品惠民生》★
老河口市文化局副局長張蕾
近年來,在省、市文化部門關心指導下,老河口文體新廣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重要講話精神,以文藝精品生產為龍頭,外爭支持強保障,內抓改革增動力,一手抓傳承,一手抓惠民,推出了一批彰顯地方特色、反映時代風貌、展現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先後創作、改編、整理、演出大戲累計7臺,小品、小戲及歌舞節目28個,湧現了豫劇《看孫孫》、湖北越調《曾真的故事》、花鼓戲《夫妻觀燈》等一大批優秀作品,並參加全省、襄陽市多個大型藝術展演活動,深受領導、專家肯定和廣大戲迷喜愛,同時加強惠民演出力度,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了文化帶來的「紅利」。回顧文藝創作歷程,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 一、善借推力,爭取領導重視,重振劇團發展信心
(一)統一思想,強化認識。老河口藝術劇院,又名老河口豫劇團,最早組建於1950年,曾是享譽荊楚的 「板車劇團」。但由於改制、歷史等原因,藝術劇院發展面臨著人員結構老化、創新活力不足、場館建設滯後等難題,成為制約文藝精品創作的「瓶頸」。隨著黨和國家對文化發展重視和大批利好政策出臺,局班子統一思想,搶抓機遇,多次召開研討會,研究扶持藝術劇院發展對策,並擬定了《支持文藝精品創作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把繁榮文藝創作、重振劇團輝煌列入全系統「頭號大事」來抓。
(二)積極匯報,爭取重視。局班子先後20餘次向老河口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匯報,爭取領導重視,破解文藝創作難題。僅2016年和2017年,省戲曲界專家、襄陽市領導先後為老河口藝術創作「把脈問診」,老河口市「四大家」領導10餘次到藝術劇院調研,實地考察,現場辦公,研究問題,破解藝術劇院人才結構老化、場館面積不足、設施設備老化等難題。2017年10月17日、18日,老河口市委書記鄭德安,連續兩天到老河口市藝術劇院調研傳統戲曲發展,與演員們親切交談,關心青年演員工作生活情況,鼓勵演員們要不怕吃苦、紮實練功,出作品、出精品,為老河口戲曲文化傳承發展再立新功。同時,市委、市政府多個文件把藝術院團發展列入全市重大改革事項,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文藝創作和地方精品劇種保護工作。黨委政府領導的高度關心重視,為文藝創作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三)投入增加,陣地提升。在老河口市委、市政府領導關心和支持下,宣傳、文化、財政、編制、人社等部門給予大力支持,藝術劇院經費和人員工資實現翻番,居住面積成倍增長,公開招聘15名年輕專業演職人員,解決了住房、工資等待遇,讓人才留得住。市財政先後投入200餘萬元,改造升級一所正規劇場,配置自動伸縮座椅369套,增添現代化音響設備,硬化場院內外600餘平米,文藝創作陣地得到全新的提升,2018年全市迎新春聯歡晚會也首次在劇場裡舉行。
豫劇《看孫孫》
● 二、部門給力,彰顯文化特色,狠抓文藝精品創作
(一)部門聯動,強化保護。在市宣傳、編辦等部門關心下,我們組織搶救挖掘瀕危劇種湖北越調和花鼓戲,制定專項扶持計劃,率先在襄陽市掛牌成立了第一家「老河口市湖北越調劇團」,支持成立了第一家民間劇團「老河口花鼓戲劇團」。為強化保護,老河口非物質文化中心與市藝術劇院積極協作,湖北越調和花鼓戲已列入襄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正在申報省級和國家級名錄。
(二)部門協作,精品頻現。2014年10月,由老河口創作室陳榮生編劇、藝術劇院排演的現代豫劇《看孫孫》,省市領導和專家多次到現場指導,最終在武漢演出,榮獲第二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優秀劇目一等獎和表演一等獎,增強了全系統繁榮文藝創作的信心和決心。2014年7月14日,在《中國文化報》上專刊發表的《一出小戲救活一個劇團》,引起了主管部門、各級領導和省內外主流媒體關注。2017年11月26日,由創作室編劇、藝術劇院編排的湖北越調《曾真的故事》,在武漢京韻大舞臺,參加第三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精品展演,演員們把故事主角曾真演繹的惟妙惟肖,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魅力,在長達120分鐘演出裡,受到了現場700餘名觀眾近20次掌聲,得到了各級領導、專家和觀眾的好評。12月21日,《人民日報》24版刊發《楚風漢韻聚芳華》一文,對老河口參演的湖北越調《曾真的故事》給予高度評價,稱讚為「湖北越調一度沉寂75年,這次以一部現實題材大戲《曾真的故事》博得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喝彩,排演現實題材劇目,在湖北越調歷史上尚屬首次」。2017年元宵節期間,將中斷50餘年的仙人渡抬妝故事重現舞臺,藝術劇院、花鼓劇團先後推出《王彥章擺渡》《五娘吃糠》、花鼓戲《夫妻觀燈》《二賴求婚》等精品劇目,受到專家和群眾廣泛讚譽。
(三)領導給力,特色彰顯。《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張光年是老河口籍詩人、作家、文學評論家。2017年11月24日,老河口市委常委會研究決定,創作排演大戲《黃河絕唱·光未然》。之後,市委、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關注劇本創作工作,先後多次到我局調研,會見劇本創作專家,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黃河絕唱·光未然》以謳歌抗戰英雄為主題,以經典抗戰歌曲《黃河大合唱》為歷史主線,創作一部謳歌英雄、謳歌抗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型革命歷史劇。劇本編創將於2018年4月前完成,2018年7月搬上舞臺。
《曾真的故事》
● 三、回歸初心,實施精品惠民,提升文化幹部形象
(一)立足傳承,走進校園。為普及戲曲基本知識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我局聯合教育部門制定了《戲曲進校園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按照「一年普及,二年提高,三年見效」的目標,用3年左右時間,推動「戲曲進校園」與學校教育教學實現深度融合,在全市中小學實現戲曲演出、普及教育、社團建設、特色活動等全覆蓋,營造深厚熱烈的戲曲氛圍,形成戲曲傳承發展的長效工作機制。通過兩年不懈努力,全市學校每學期至少開設1節戲曲知識課程,舉辦1期戲曲體驗夏令營,開辦1檔校園戲曲電視欄目,舉辦1期戲曲交流展演和知識競賽。市藝術劇院已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150餘場次,足跡踏遍全市所有中小學,面對面傳承,手把手傳授,10萬人次學生親身體驗到戲曲文化魅力;與教育部門聯合培訓戲曲(音樂)教師100餘人次,基本實現每校1名戲曲教師,戲曲種子已在校園中生根發芽。
(二)走進基層,惠及群眾。戲曲是老河口人休閒娛樂的重要方式之一。市藝術劇院每年開展送戲下鄉200餘場次,戲曲內容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豫劇、湖北越調、花鼓戲等劇種。為了讓群眾能夠欣賞到戲曲精品,藝術劇院演員們節選豫劇《看孫孫》、湖北越調《曾真的故事》、花鼓戲《二賴求婚》等劇目精品選段,到軍營、集鎮、鄉村、福利院、聾啞人學校、建築工地開展專項演出,每次演出座無虛席、人山人海,深受群眾喜愛和稱讚。我局將中斷近60年的文藝精品「抬妝故事」,搬上舞臺,開展巡演,群眾再次感受到文化帶來的「福利」。現在,在藝術劇院七七劇場,每周都有2場以上免費戲曲演出,不收門票,不收任何費用,提供免費茶水,每次開場前1個小時,早早坐滿前來觀戲的群眾,這裡已經成為展現老河口文化風採的靚麗「窗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正是這些演員們奔走田野鄉村、大街小巷之間,默默獻身於文化事業,老河口文化人形象得到巨大提升,文化事業發展迎來了美好春天。
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大好形勢下,老河口文藝創作正在大步向前發展。未來三年,老河口將文藝精品不斷,好戲連臺,實現一年一臺大戲。2018年老河口將創作排演大戲《黃河絕唱·光未然》;2019年創作大戲《光化縣令·歐陽修》;2020年創作五戰區抗戰歷史大戲《熱血英雄》;戲曲發展將列入文明單位創建指標之一。我們將積極搶抓黨和國家支持繁榮文化事業政策機遇,在省文化廳、襄陽市文體新廣局的堅強領導下,借本次會議「東風」,虛心向兄弟市縣(區)學習,努力把老河口文藝創作事業推向更高、更新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