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層高的樓,煙盒大小的物體都能監測到,系統會在後臺實時告警,顯示是從哪個窗戶拋物的」,海澱區水清木華園小區的物業經理張晨明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目前,華為好望高空拋物智能攝像機已在小區試點安裝3臺,覆蓋小區80%以上住戶,自從安裝以來尚未再發生類似事件。據悉,這一解決方案後續還將在全市範圍內推廣普及。
高空拋物屢見不鮮,物業管理成本高企
水清木華園小區位於中關村附近,小區內有住戶6幢樓,其中包括最高18層的高層,住戶共600多戶。據張晨明介紹,此前小區偶有高空拋物行為發生,包括拋灑垃圾的、扔雞蛋的、水瓶的,還曾出現過院內停放車輛被砸壞的情況。「接到業主投訴,我也有苦難言,無法查找事件人是誰,鄰裡之間互相猜忌,有時還會導致口角糾紛」,他說。
為此,張晨明率領物業人員嘗試安裝攝像頭,但收效甚微。「一方面是人力成本太高,普通攝像頭沒法定位拋物的時間和地點,需要一點一點回看,我手下只有2名保安可以查監測結果,很費時。另一方面是攝像頭的精度不夠,看不清是從哪兒拋出來的,因為一般物體很小,落下的時間又短,有時一下就過去了,就算回看也很難辨認」。
今年年初,小區負責人在物業協會大會上了解到了華為高空拋物攝像機。得知這一臺設備可以滿足物業的基本需求,張晨明在業委會的支持下,首批在1號樓、2號樓和4號樓三幢18層的高層建築上,試點安裝了3臺設備。
在小區4號樓前,記者看到,有一臺攝像機架設在距離樓體3米左右的位置上,「仰視」著整幢樓一側的外立面。這幢樓幅面較寬,一層有10戶,但只一臺高空拋物設備便可盡收眼底。
「我們用水瓶、紙團都做過測試,測試效果不錯,後端顯示平臺上可以實時彈窗報警、可以展現物體掉落軌跡,還可以進行回放溯源」,張晨明指著物業辦公室內的監測告訴記者,「圖上紅色的軌跡就是疑似為高空拋物的掉落軌跡。一旦有疑似高空拋物的情況發生,系統會自動截圖,並且彈出告警數據。當我查看的時候,可以看到是哪個窗口拋灑的,幾點在哪裡,一下就定位到了。」
採用華為人工智慧方案,實時警告拋物路徑
據了解,華為好望方案是基於華為自研的軟體定義攝像機,將第三方高空拋物算法直接部署在相機端,通過接入中心端,即可對高空拋物行為進行實時智能監測。一旦出現拋物情況,在物業系統平臺上會實時顯示拋投軌跡,並允許進行事後圖片和視頻回查。這一整套解決方案安裝簡單,價格也很有優勢,降低了部署難度和維護成本。
目前,包括垃圾袋、刀具、鍋碗、甚至燃燒的菸頭等物體均可以被系統識別出,準確率高達95%以上。這臺設備採用了華為自研的海思GPU晶片,在拍攝圖像清晰流暢的同時,還支撐運行深度學習算法。設備保證白天夜晚24小時連續檢測,並且算法不受日夜光照、水霧、陰影、飛鳥影響。除了高空拋物外,這一攝像機還可以監測到火災等情況。
智慧賦能物業,解決方案將在全市推廣
實際上,高空拋物問題是一直以來是有法可依,但難以取證。針對高空拋物,去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就發布了《關於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其中要求明確區分高空拋物和高空墜物行為,對於故意高空拋物的,根據具體情形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論處。並且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屬於行為犯,無論是否造成嚴重後果,只要實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都能構成該罪。
在2021年即將實施的《民法典》中還明確,物業服務企業在其管轄建築物範圍內,也要採取必要的措施,防止高空拋物墜物傷人案件發生,如果受害人能夠證明物業服務企業沒有盡到法定的安全保障義務,那麼物業服務企業也要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現在有了這套設備,在管理責任上比較清晰」,張晨明說,「因為之前一旦有事故發生的時候,高空拋物責任不清,物業也要負相關責任。對我們來說也節省人力和時間成本,不再需要事故後的追查。平時發現問題後,也能告知勸阻,避免事故再發生。」
他表示,科技對物業管理帶來了極大利好。「居民都對物業所做的工作讚賞有嘉,促進了社區和諧生活環境的建設。沒有再發有過高空拋物的事件」,他說,後續物業將繼續探索周界入侵、電動車進電梯等行為的監測報警。
目前,華為好望高空拋物解決方案已經在全市範圍內推廣普及,下一步將有更多小區走近「智慧物業」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