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晃來澳洲正式居住已經10年了,當然之前也很多次短暫到過雪梨、墨爾本等地學習考察有關澳網和雪梨公開賽的情況。促使我最後定居澳洲的原因,一方面是女兒將在澳洲讀大學,另一方面也想深入了解澳洲網球發展。
網球是我生命中的最愛,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澳洲。我不僅自己上場打,教別人打,還組織網球賽事,資助賽事。回想自己在網球運動走過的每個過程,往事往往一幕幕浮現,令我心潮澎湃。
我老家湖北武漢,而湖北的京山是中國的網球之鄉。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就用自己做生意賺來的資金,創立了湖北第一個網球會館和私人俱樂部。此後,我主辦過各種等級的網球比賽。
2009年六月,我和澳洲奧林匹克公園網球中心總經理Mark Wilton相識 。我們一見如故,互相欣賞。他和我詳細探討如何在中國宣傳並擴大澳網和雪梨公開賽的影響力。在他的支持下,我安排了湖北網球運動員來澳洲訓練。隨之澳洲網球界的專家、運動員人士也去了武漢體院進行交流。
正是有了這些鋪墊後,我開始鼓勵並促成了同鄉李娜2011年來澳洲參加雪梨網球公開賽。因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李娜與另外三名中國網球選手鄭潔、彭帥、晏紫脫離了國家隊,走上了自負盈虧的職業化道路,所以李娜來我必須全力以赴地為她做好所有的後勤保障、宣傳等工作,以解決她的後顧之憂。在當年的雪梨公開賽中,世界頂級高手雲集,WTA排名前十的球員中有7位參賽。在冠亞軍決賽時,當李娜最後在首盤0:5落後對手的情形下,我及時指揮拉拉隊,調整口號的節奏,並用武漢話有規律地呼喊「加油!」,調動李娜的士氣。最後李娜來了個驚天大逆轉,打敗了世界名將克利斯特爾斯,贏得了冠軍。接著她又贏得墨爾本澳網公開賽亞軍。
(二)
這之後的許多年,李娜多次參加了澳洲網球公開賽和雪梨公開賽。她的到來,也同時也帶來了很多中國的球迷跟隨來到了澳洲看賽,同時也領略澳洲的風土人情。這不僅促進了澳洲旅遊業,還把澳洲人熱愛體育的精神,更廣泛的推廣給了中國人民。
2011年10月初,我又組織了澳網冠軍獎盃到武漢交流,此次活動由澳洲網球國際交流部總監Dean Bristol先生親自帶隊。
在武漢,他一路都在感謝我對他們給予的極大幫助。每次看見我,他總是豎著大拇指說:
「Jin,你是最棒的!你是澳中網球交流的大師。為了你的緣故,我要把澳網獎盃放在你的網球主題餐廳金福盛展示。」
這是沒有先例的,這是一種多麼大的榮譽。當展示儀式舉行時,戴著白手套的澳洲禮儀小姐,全程小心翼翼捧著獎盃,同時我們也安排戴著白手套的禮儀小姐迎接,以示尊重和感謝!
那一刻,我為自己能把澳洲的網球運動和影響帶入中國,而萬分感動和自豪。
以我這麼多年澳洲生活觀察的視角,使我看清了體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真正的全民健身。澳洲當地各個體育項目的地方比賽就是迷你版的國際大賽,賽制流程完全和國際接軌,所以你看澳洲人打國際比賽的感覺跟在自己家門口打社區的感覺是差不太多。就因為澳洲運動比賽體系深入民間,或者說根本上就是從民間自下而上一點點成長起來的。就算一個人不參加國家隊,他還可以是社區隊,半職業的,或者純業餘球隊的。這樣讓澳洲人體育運動參與度非常非常高。
(三)
2013年,我在雪梨華人區Chatswood 開了和我在武漢同名的金福盛餐廳。業餘時間我則一周幾次去附近的網球俱樂部免費教授。期間,我認識了很多朋友,發生了不少感動的故事。因篇幅所限,先挑幾個說說吧。
Laksana 是我其中的一個學生,我和她大約是從2015開始認識的吧。起初她在俱樂部看我打球,也看我教其他人糾正動作,然後她就希望我也能指點一下。我見她很喜歡網球,但一看她打球就知道她沒經過正規訓練的。雖然我英文不太好,但我欣然同意幫助她。後來只要在俱樂部相遇,我都無償教她打球,她高興的叫我老師。接觸幾次後,我了解到她沒有錢找教練是因為她媽媽生病,她努力在餐廳工作賺錢給她媽媽養病,而她最想的就是有教練指導她掌握打網球的技巧。知道這些後我更想不計報酬的幫助她。她也非常認真跟我學了好幾年。2019年,Chatswood tennis club 舉辦年度比賽,她拉著我一定要參加男女混合雙打,當我們一舉獲得了冠軍時,她又蹦又跳揮舞著球拍和我擊拍慶祝,又擁抱著對我說:
「Jin教練,遇見你是我的幸運。真的感謝你這幾年無償的教我打球,陪我練習,你點點滴滴的好我都記在心裡。」
我自己也非常開心,當看到自己在這塊土地上的耕耘有了收穫,看到了自己學生出了成績又豐富了業餘生活。
Goeffrey Qin 是個十五歲就讀Knox Grammar School Sydney 男子私校 的華裔學生,2018年,他由其父介紹給我認識的。這個孩子從小就非常喜歡打網球,並且已經進了學校網球隊。剛開始認識我時,正好是他出現了不再想繼續在校隊打球的想法,主要原因是因為他覺得自己近幾年來打球的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而且處於青春期有點反叛,所以他決定就退出了學校網球隊。在他父親的懇求下,我和Goeffrey交流了一下,也看他打了球。接著我耐心陪他打了一段時間的球,教他一些技巧,也給他一些心理輔導,之後慢慢他又恢復了對網球的興趣,打球技術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他非常興奮的跟我說:
「Mr Jin,在和你打球的這段時間裡,我好像重新認識了網球,打球水平和自信心也得到明顯提高,興趣比以前更大了,我已經重返校隊打球了。」
Jim 是一位六十多歲的先生,他常年參加Chatswood Tennis Club社交網球活動。我第一次見他大概在7年前,他當時困惑地對我說:「近些年來,我打網球的技術水平得不到提高,相反還有下降,因為運動後導致身體疲勞出現了小傷小痛毛病,我很苦惱,找不到方向。」
根據他講述的情況,再加上我平時對他打球的觀察,我側重指導他糾正改進發球的方法和調整其他動作。經反覆多次對他進行訓練後,他的打球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水平不僅恢復到了往日的水準,並且在發球、反手擊球技巧方面還有所提升。他每次遇見我總是面帶笑容的說:「我來到球場就是期待見到你,每次都希望和你一起打雙打,以得到指點。」他還說他的球齡已有二十幾年了,也在澳洲見過不少的教練,還是第一次遇上象我這樣有能力教人打球的,一教一個準,而且分文不取的高級教練。
(四)
記得有位作家說過:「人生是一場獨自的修行,謀生亦謀愛。」
人生的旅途中,大家都在忙著遇見各種人,以為這是在豐富生命。可我認為最有價值的遇見,是在某一瞬間,重遇了自己,那一刻你才懂得:走遍世界,也不過是為了找到一條走回內心的路。
網球既古老而又現代的,是一項具有優雅和禮儀性的體育運動。在澳洲打網球和做教練,不僅影響了我的思維,也使我在增進自己的人生品質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增進了我的人生的力量。
在澳洲我所走過的路,有的是用腳去走,有的路,我是用心去走,用愛去走。在雪梨湛藍的天空下,綠草如茵的草地上,我用真心的付出,擁有了真正的自己。
苦難的2020已經翻篇,我更明白我不是在為誰付出和犧牲,我也更明白其實所有的付出和犧牲最終的受益人都是自己。我希望繼續在澳洲帶更多的學生打網球,並用網球作為中澳友誼的橋梁,把澳洲網球文化帶給更多中國的朋友。
作者簡介:
詹永健:ATPCA國際網球最高級別持牌教練,武漢網球協會創始人,湖北金福盛網球沙龍董事長,金福盛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文章:詹永健
編輯:唐培良
由澳洲新藝術聯合會主辦,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政府支持的 」大地留印"(The Chinese Migration Stories)已經正式啟動。本項活動,由澳洲新藝術聯合會會長顧錚女士任總策劃,陳志光先生任策劃,唐培良先生任《大地留印》書籍主編。
本活動聘請澳洲華人著名文化人士何與懷先生,著名華裔畫家關偉先生和著名華裔詩人映霞女士擔任顧問。
中英文雙語書籍《大地留印》徵稿已經結束,我們收到了近百篇投稿文章,已經在我們微信公眾號上正式發布了34篇文章,我們還會在已經收到的稿件中精選優秀文章陸續發布。由於書籍篇幅的限制,已經收到的或已經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上發布的文章不會全部收入書中,希望投稿者理解。
預定2021年6月在新南威爾斯州政府禮堂舉辦《大地留印》新書發布會。
在書籍投稿截止日期後收到的文章,雖然不收進書裡,但我們還會精選好文繼續發布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平臺上,希望大家繼續投稿,也許,第三本書等著您的來稿!
今天刊登的是詹永健的《我在澳洲做網球教練的歲月 》與大家分享,同時,歡迎大家繼續投稿 ,希望更多的朋友來參與。
澳洲新藝術聯合會是由一群居澳華裔文學家、藝術家,文學藝術愛好者組成的非盈利性社會團體,旨在為在澳華裔文學家、藝術家,文學藝術愛好者提供展示與交流平臺。 澳洲新藝術聯合會使用《Model Constitution》(Under the Association Incorporation Act 2009) 作為協會章程。章程要求每個入會者必須以書面形式(包括電子郵件等電子設備)向協會秘書提出申請,提交理事會核准,繳納年度會員費(每年$20) 後登記入冊,方能成為本協會會員。會員年度會費由繳納當天直至下一年是日,到第二年截止日後三個月內必須繳納下一年度會費,否則,視為自動退會。澳洲新藝術聯合會一如既往地歡迎新老朋友加入協會。
入會的聯繫方式:
電話:0406769889
電郵:tangpeiliang@hotmail.com
根據協會章程,澳洲新藝術聯合會於2020年9月17日召開了會員會議,選舉和確立了新的理事會成員和協會行政管理人員,公布了協會的財務帳目,確立了新的銀行帳戶籤名人,付費會員重新登記入會,原協會會員已經有一半以上完成了重新登記入會手續,此項工作還在陸續有序地展開。
新一屆理事會成員:
顧錚 陳志光 晁鐵軍 唐培良 高建平 陳璟
會長: 顧錚
副會長: 陳志光 晁鐵軍
秘書長: 唐培良
秘書: 陳璟
財務: Daniel Hu
澳洲新藝術聯合會將舉辦「新州議會大廈視界VISION+藝術展」,展覽詳情和如何參展請長按識別二維碼。
「大地留印」 活動由澳洲新藝術聯合會主辦,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基金支持。
Funding for this "The Chinese Migration Stories in Print,Podcast&Image"has been provided by the NSW Government.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