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軍:革命軍中馬前卒

2020-12-16 騰訊網

湖北新軍的編練肇端於張之洞。

張之洞在署理兩江總督時,即在江蘇編練了「自強軍」。他回任湖廣時,將「自強軍」中已經練成的原江南護軍前營500人調往湖北,作為湖北編練新軍的標杆和範本。

他向朝廷說:「湖北居長江上遊,會匪出沒,武備尤關緊要,第鄂省財用支絀,無力招延洋弁。」所以,湖北最早的新軍不再像兩江時那樣使用德國將弁為營官,而改用華官,只用少數德將做教習,而且其餉銀制度也不全用德制,而是參照直隸提督聶士成武毅軍的制度做了修改變通。這中間的原因還是因為「鄂省財用支絀」。

張之洞回到湖北後,以這500人為班底,將他們分成前後兩營,募勇補足兩營額數,編成湖北護軍。張之洞任命追隨自己多年的山西人張彪為前營指揮官,四川人嶽嗣儀為後營指揮官,德將貝倫司多爾夫為兩營總教習。

湖北護軍的規制仍仿照德國軍制,設前營步兵3哨,炮兵2哨;後營步兵3哨,騎兵2哨;另設工程兵1哨。初建時有1000人,戰馬100多匹。

湖北新軍是張之洞含辛茹苦的產物

與東南沿海的經濟水平相比,湖廣地區是不能望其項背的。編練湖北護軍時,軍餉籌集非常困難。

張之洞為籌餉採取的辦法有兩條:一是「裁營加餉」,也就是裁減綠營和勇營這樣的舊軍隊,將節省下來的餉銀用於編練新軍,「款不增而兵可練,人數雖少,較有實際」;二是以「西法」訓練湖北原有的武愷軍、武防軍、武建軍等舊軍隊,將之改練成新軍。當然,他一手練就的1000人湖北護軍是這支新軍雛形的核心力量。

經過幾年的努力,新軍編練初具規模,為日後整編成湖北常備軍奠定了基礎。

在具體編練上,張之洞採取了3種方式——

一、聘用德國和日本軍事人才任教習。德國軍官貝倫司多爾夫是最早的總教習,德國人何福滿和賽德爾為兩營一哨的教習。當時的營制和訓練方法均效法德國,訓練包括步兵、騎兵、炮兵等諸兵種的戰鬥陣勢程序及槍械原理等,也訓練工程兵築營、鋪路和架橋等專業軍事工程技能。後來隨著訓練任務的日益繁重,又聘用了一些日本人參與教學和訓練。

二、建立專業軍事學堂,培養軍事人才。張之洞先後籌辦了武備學堂、將弁學堂、武高等學堂、武普通中學、陸軍第三中學和陸軍小學堂等專業軍事學校。張之洞規定,沒有軍事學堂學習經歷者不得任軍官,這極大地激發了在編士卒「回爐」學習的熱情。

三、派人去日本學習。張之洞經常派遣軍官去日本考察其陸軍情況,張彪和黎元洪都多次被張之洞派到日本學習。

張之洞在1902年10月31日給朝廷的奏摺中說,當時湖北的洋操新軍「共計員弁、兵、夫九千五百餘員」,包括步隊八營、馬隊一營、炮隊一營、工程隊一營;武建軍左右兩旗,共步隊八營,其中,武愷軍和武防各有步隊四營;另有護軍鐵路營步隊四營。那個時間段,護軍左旗步隊四營將調防江南,「武昌省城實存步隊二十營,馬隊炮隊工程隊各一營,共員弁、兵、夫七千六十餘員名。」(見《清末新軍編練沿革》第203頁)

短短幾年,湖北的新軍能達到這個數量,是相當驚人的。

湖北常備軍的形成

清末,效仿西洋軍制形成一支受朝廷指揮,分散布防於全國各地的常備軍事力量是朝廷刻意籌劃實施的龐大計劃。湖北新軍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而最終將這個計劃落地的也是張之洞。

湖北常備軍的最終形成經歷了4次較大的整編。

第一次,就是咱們上邊剛剛說過的張之洞上疏朝廷那次,時間在1902年11月左右。新軍數量7600多人。

第二次是在1904年夏天。原計劃是編練新軍20625人,包括步兵、騎兵、炮兵、工兵和輜重兵。但考慮到湖北財政困難,減練到12959人。但兵種數量按照原計劃。

第三次在1905年末。根據朝廷練兵處的要求,張之洞將湖北常備軍的營制又作了一次調整。這次整編,湖北新軍總數沒有大的變化,作戰、裝備和必要的後勤保障人員保持原數,但減少了部隊中非急需的雜役人員和車馬。

此後,形成了一鎮一協的格局,即,整編的一鎮陸軍,總人數12071人,統制官為張彪;變通減練的一協陸軍,總人數5188人,統領官為黎元洪。

張彪

黎元洪

這種規制基本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滅亡。

第四次是1907年8月。根據朝廷的統一規制,湖北新軍正式納入全國陸軍編制序列。陸軍部的新規章是全國共設陸軍36鎮,湖北有兩鎮,即第8鎮和第11鎮。

張彪麾下的整編一鎮就是第8鎮,黎元洪麾下的部隊尚未練成整編一鎮,只有一協,即21混成協。第8鎮有官兵11247人,騾馬1033匹,車18輛,炮54尊;21混成協有官兵4941人,騾馬337匹,車9輛,炮18尊。

此後一直到武昌起義,湖北新軍的數量都沒有大的變化。為什麼呢,因為張之洞在1907年9月4日入軍機,離開湖北去了京師。由此也可見,張之洞對湖北新軍編練的決定性作用。

在全國範圍內而言,就數量而言,袁世凱北洋新軍肯定排第一,居其次的就是湖北新軍和江蘇新軍了。

湖北新軍與北洋軍的差異

張之洞在編練湖北新軍時最頭疼的事就是餉銀。與北洋軍不同,湖北新軍的編練只能依靠自己在當地籌餉,這與當年的湘淮軍是一樣的。而袁世凱則不同,北洋軍餉銀中至少有2/3來自朝廷戶部。

朝廷統一軍制,湖北按例是有2鎮的。之所以最終只練得一鎮一協,就是因為沒錢。他在1904年8月28日的奏疏中就寫道:「湖北目前餉力未充,若兩鎮步、騎、炮、工、輜各營隊全數練足,需餉過巨,力有未逮,不得不分別難易緩急,酌量多練少練之區分。」所以,他不得不酌量減練(見《清末新軍編練沿革》第205頁)。

北洋軍和湖北新軍在軍官出身方面差異不大——大多都有科舉身份,或國內軍事學堂、留洋的學習經歷,都是讀過書的人。但二者在兵源上卻存在巨大差異。

北洋軍選拔士兵,極重身體素質,但「多不識字」;而張之洞則強調「入營之兵必須有一半識字」。他在《勸學篇》外篇《兵學第十》中就說過:「自將及弁,無人不讀書;自弁及兵,無人不識字,無人不明算,無人不習體操,無人不解繪圖。」

同時,由於清末科舉出路越來越窄,後來乾脆廢止了科舉,上新式學堂或出國留學又所費不貲,使得大量寒苦的讀書人選擇從軍尋求前程。加之張之洞重視士兵讀書識字,使得湖北新軍士兵的文化水平普遍高於北洋軍。

張之洞確實非常重視給士兵灌輸「忠愛」思想,他指出:「教將士之本務有二:曰知忠愛,曰厲廉恥。」「今日朝野皆知練兵為第一大事,然不教之於學堂,技藝不能精也;不學之於外洋,藝雖精,習不化也;在上無發憤求戰之心以倡導之,兵雖可用,將必不力也。」(見《勸學篇·外篇·兵學第十》)

但當時的世道已經變了,士兵文化水平的提高固然會激勵其「忠愛」和「廉恥」。但這樣的「忠愛」和「廉恥」已經不完全是對一家一姓的忠愛。正因為有對國家民族的忠愛,有了「學之於外洋」的視野,士兵心中的廉恥心才要求他們奮起抗爭,奮起改變,奮起打碎舊的一切。

北洋軍與湖北新軍對兵源要求的不同,也反映了袁世凱與張之洞出身及個人風格的不同。袁世凱連個舉人都沒中過,張之洞是一甲第三名,探花出身。張之洞不僅功業了得,學問也是一等一的。他一向以「儒臣」自居,而袁世凱則是不折不扣的亂世梟雄。這正是二人最本質的區別。

湖北新軍的「革命化」

《國家命運:1839-1911》後面還有《辛亥革命》分專題,但既然闢了新軍的分專題,就乾脆把涉及辛亥革命的新軍內容儘量在本分專題內談完。涉及這方面的內容,本文和下一篇連載中都有。

科學補習所是湖北第一個革命團體,成立於1904年。團體在設立之初就提出,革命必須從士兵和學生入手,革命黨人必須加入到軍隊中去做宣傳鼓動。號召革命黨人加入湖北新軍,到行伍中去做工作。

1905年湖北日知會成立,實際成了中國同盟會的湖北分會。日知會專門在新軍軍官中發展組織,對士兵的工作進展並不順利。1906年「丙午日知會謀反案」發生後,日知會的骨幹人員都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逮捕下獄,日知會的活動也告終止,其成員紛紛轉入其它組織。

日知會的失敗,使革命黨人意識到,必須把工作做到新軍士兵中去,僅僅依靠幾個軍官,關鍵時刻是靠不住的。

1908年12月31日成立的「群治學社」就明確規定,不得介紹軍官入社,只在新軍士兵中發展力量。

而在湖北新軍中發展力量最成功的當屬 「文學社」和「共進會」。

「文學社」的前身是由「群治學社」改組而成的「振武學社」。1909年1月30日成立於武漢,社長蔣翊武,此人是武昌起義中最核心的人物之一。

「共進會」1907年成立於日本東京,是中國同盟會的外圍組織。其主要成員在1908年秋後紛紛回國活動,孫武等來到漢口發展力量。孫武是漢口人,「共進會」會長,也是武昌起義的主要組織者,與蔣翊武、張振武合稱「辛亥三武」。

對於革命黨的動作,清政府絕不是完全被蒙在鼓裡。他們四處撒下偵緝網,所以革命黨在新軍士兵中發展組織時非常謹慎小心,開展活動時更是慣用「障眼法」。

湖北革命黨人在新軍中的組織,完全套合新軍營制,這可以說是湖北的一大創造。而參加組織的新軍士兵也必須嚴守秘密,甚至不同營隊的成員,彼此都不知其革命黨身份。可以這樣說,革命黨人在新軍中的工作做得相當紮實。

到辛亥革命前夕,「文學會」和「共進社」在湖北新軍中已經發展了5000多成員,佔到其總數的1/3。

對革命的傾向性在全國新軍中都存在,但革命思想之所以在湖北新軍中發展最快,規模也最大,並最終於武昌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革命黨人做的大量艱苦卓絕又紮實有效的工作。

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發表講話,他高度評價武昌首義中新軍捨生忘死的犧牲精神:「當在武昌、漢口的革命黨總共還不足三百人,真正革命黨不過是幾十人。所有的槍都沒有子彈,臨時到處搜索,只得到兩盒子彈,一共不過五十顆。革命黨分到了五十顆子彈,便在城內的工程營中發難……革命黨只用幾十個人去打兩萬多人,可以說是用一個人打五百個人。……這種奮鬥,是古今中外各國兵法中所沒有的,只有革命歷史中才有這種創例。」

康濤

2020年7月15日於研磨時光咖啡

相關焦點

  • 湖北新軍:革命軍中馬前卒(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8)
    湖北新軍的編練肇端於張之洞。張之洞在署理兩江總督時,即在江蘇編練了「自強軍」。他回任湖廣時,將「自強軍」中已經練成的原江南護軍前營500人調往湖北,作為湖北編練新軍的標杆和範本。(見《清末新軍編練沿革》第203頁)短短幾年,湖北的新軍能達到這個數量,是相當驚人的。
  • 「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
    1902年,鄒容到日本留學,受到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投身於民主革命鬥爭。在日本期間,鄒容寫成了7章2萬餘字的《革命軍》一書,以「革命軍中馬前卒」署名,書中對民主革命的對象、性質、任務和前途等,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革命軍》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封建專制,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統地宣傳革命、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著作。
  • 清朝末年,清政府苦心建立的新軍為何失控,不是起義就是逼宮
    清末建立的新軍,本來是慈禧太后等統治者用來維持其統治的利器,可惜其中的南北兩大翹楚——湖北新軍、北洋軍都完全失控,前者發動武昌起義,正式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後者則淪為袁世凱的私軍,幫助袁氏武力逼迫清帝退位,徹底終結了兩年多年的封建帝制。
  • 清末新軍:偉大的「背叛者」(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9)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在武昌首義,拉開了徹底埋葬清王朝的序幕。但「德不孤,必有鄰」,武漢新軍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除去北洋軍大部之外,全國其它省份新軍幾乎群起相應。如果純從軍事層面講,清朝是被自己一手招募,一手豢養,一手訓練的新軍所埋葬。
  • 湖北新軍也是清軍頭等精銳,武昌起義後對戰北洋軍,為何連遭敗績
    張之洞在洋務運動期間視察鋼鐵廠晚清名臣張之洞在湖廣總督任上一手創建的湖北新軍,從成軍之日開始就與北洋新軍一樣,成為清朝新軍中的「楷模」,並在歷次實兵操演中取得了不凡的戰績。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在武昌領導發動了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這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 清末新軍:偉大的「背叛者」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在武昌首義,拉開了徹底埋葬清王朝的序幕。但「德不孤,必有鄰」,武漢新軍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除去北洋軍大部之外,全國其它省份新軍幾乎群起相應。如果純從軍事層面講,清朝是被自己一手招募,一手豢養,一手訓練的新軍所埋葬。
  • 創建湖北新軍,是為了保護大清,為何最終卻葬送了清朝?
    從那一年開始,中國革命的思想逐漸贏得了民眾,逐漸上升為一種主流形態,至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而達到高潮。 如果從狹義去理解,所謂辛亥革命,其實就是指1911年在武昌發生的新軍起義,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後續變化。所以,要說清楚辛亥革命的歷史,就應該知道新軍的起源、演變、價值與問題。
  • 大清最後的希望,清末新軍,沒想到最終成了清王朝的掘墓者
    時人對兩軍的評價是:北洋新軍「以勇氣勝」,湖北新軍「以學問勝」。這其實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導致這兩支軍隊為什麼一支逐漸走向了革命道路,而另一支則成為「北洋軍人集團」的私兵。 湖北新軍的訓練並不比北洋新軍差,但由於是中央軍和地方軍的差異經費上就差距很大了。兩軍的軍官文化素質相差不大,大都有武備學堂畢業,只是湖北新軍還有一些回國的軍事留學生。
  • 湖北新軍為何能發動武昌起義?三大理由,北洋軍閥都心驚膽戰
    在中國歷史上,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就發生在湖北武昌,當時湖北新軍發動起義,隨後全國革命黨人響應。最終形成了辛亥革命的宏大篇章,那麼為何武昌起義能得到全國響應呢?這其實還得從湖北新軍說起。、湖北的近代軍隊起源於張之洞的自強軍。
  • 新軍中走出的民國大佬(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70)
    清末新軍中很多人物在隨後的民國時期叱吒風雲,就像他們的前輩湘淮軍系在清末的「作為」一般無二。本文囿於篇幅,只簡單介紹幾位知名度較高的人物。但不涉及北洋系中的高級將領,如袁世凱、段祺瑞等人;也包括北洋系的分枝——奉系,如張作霖父子;黎元洪非北洋系,但也不選擇。
  • 晚清新軍到底能不能打?看看訓練舊照,再看看那新式軍裝,你會懂
    晚清新軍到底能不能打?橫向對比的話他們是當時中國裝備最精良、訓練最嚴格的部隊,尤其以北洋新軍為最強,這是新軍的訓練舊照,看看這些照片在看看原有的清軍,再看看他們此時穿的軍裝,就知道新軍和舊部隊相比精氣神已經大為不同。
  • 《遊擊隊歌》作曲家——賀綠汀,革命軍中的音樂英雄
    革命軍中的音樂英雄十月革命的炮火一聲打響,為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我黨所堅持的革命道路,讓從小便看著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賀綠汀誓死跟隨。在1926年秋畢業後留校擔任音樂教員的同年十月,賀綠汀加入我黨。
  • 新軍:清朝廷自養的掘墓人(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6)
    清末新軍,又稱「新建陸軍」、「洋操新軍」。從廣義角度上講,新軍的編練也屬於清末新政的範疇,本可以放到《國家命運:1839-1911》下一個分專題《清末新政》中講,但由於新軍的問題實在太重要,所以將之抽出單獨形成一個分專題,篇幅也就擴大了不少。
  • 新軍,大清王朝為自己培養的掘墓人
    在京畿地區大練新軍的同時,各省也開始了新軍編練,如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江南創設「自強軍」,計13營,聘請德國教習,槍械、兵法均仿照歐洲。次年又在湖北練洋槍隊2營,並將此種制度向各省推廣。兩江總督劉坤一將江南省的江寧、鎮江、吳淞、江陰及徐州五路防軍,全部改為西法操練,使用新式武器。1901年,清廷鑑於八國聯軍入侵中,大清陸軍顯示出的戰鬥力極為低下,既懦弱又混亂,故下決心對其進行改編。
  • 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新軍?
    而這十七八萬已經基本上實現了近代化的兵力當中,北洋新軍又佔據了相當大一部分。不僅如此,北洋新軍還是當時清朝能夠直接控制的兵力當中實力最為強悍的軍隊。北洋新軍始建於1895年,清朝之所以會決定建立這支新軍則是受到了甲午之戰的刺激。
  • 清朝的北洋新軍,下轄6個鎮,兵力和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北洋新軍正式的創建時間是在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被擊敗後。因為當時清朝急需一支武裝力量可以保衛國防,短時間內,海軍是不可能速成,也沒那麼多的財力,只能從陸軍上想辦法。這才有了北洋新軍。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隨後改派袁世凱訓練新軍。
  • 顏華參觀"漢陽兵工廠"遺址 緬懷革命先輩
    近日,主持人顏華在湖北武漢參觀了"漢陽兵工廠"和"漢陽鐵廠"的遺址。顏華的小學時光就是在"漢陽兵工廠"附屬學校度過的。1890年,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張之洞在武漢龜山創辦了"漢陽鐵廠"和"漢陽兵工廠"(原名"湖北槍炮廠")。1900年,在反抗八國聯軍侵華的戰爭中,"漢陽造"步槍開始登上重要的歷史舞臺。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軍使用"漢陽造",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
  • 革命舉事蓄勢待發,新軍工程營為何首先發難?
    由於革命黨人在新軍中的工作比較深入,組織比較隱蔽,各標營中的革命組織未遭破壞,革命力量未受大的損失。在危急關頭,第八鎮二十九標三十標的革命黨人蔡濟民、吳醒漢與工程第八營的熊秉坤、金兆龍等秘密聯絡, 約定於10月10日晚,以槍聲為號,按原計劃發難,並立即分頭通知各標營。
  • 清朝有14鎮新軍,袁世凱只掌握6鎮,因何能挾天子叫板革命黨?
    甲午海戰慘敗,清廷決心改革軍制,編練新軍。光緒33年清廷決定在全國各省普建新軍,全部仿北洋六鎮之制,計劃共建新軍三十六鎮。新軍採用日本陸軍編制,以鎮為基本戰略作戰單位,鎮相當於師,協相當於旅,標相當於團。一個鎮(師)下轄步兵2協(旅),炮兵1標(團),騎兵1標(團),工兵1營,輜重兵1營,一個鎮加上其它雜役合計有12000多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