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天祥
(武漢大學)
摘要:觀音菩薩的原型妙善公主的傳說,民間有多種版本。妙善公主的原型至少又有道跡和南陽公主兩種。觀音大士「初非男女定相」,只是「應緣而現」。而後,經元代管道升《觀世音菩薩傳略》,以及朱弁《曲洧舊聞》的細化與渲染,妙善公主便作為觀音的化身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然而,神話傳說畢竟缺乏歷史證據。於是,南陽公主作為觀音的原型便應運而生,傳聞的神話故事便塗上了歷史的色彩,南陽公主一變而為三皇姑妙善,再變而成觀音菩薩。其中介,就是《大悲卷》。《大悲卷》為南陽公主作為妙善公主和觀音的原型提供了文獻的依據,妙善公主的美麗傳說便有了歷史的佐證,南陽公主這一歷史人物也就成為中國佛教中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的象徵,既為外來文化增加了中國化的色彩,也肯定了中國百姓關注現實的情懷。
佛陀年代問題的傳說與歷史
——兼論「長系年」和「短系年」二說之得失
姚彬彬
(武漢大學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佛陀所處年代,在今之學界仍然是一個熱點和疑難問題,雖然晚近以來在這個問題上取得許多突破,尚遠未定讞。我國古人對此早已有類似認識,北宋贊寧的《大宋僧史略》開篇便考及此題。通過考察現當代中外學界的有關研究可知,目前佛陀所在時代的考證,其間存在百年左右的爭議,尚無徹底解決的辦法。所謂「長系年」和「短系年」二說仍難分軒輊,雖然有學者介紹西方學界主張「短系年」說者較眾,實則該說亦有缺陷,不宜盲從。
法藏法師《大乘起信論義記》之止觀思想探析
張海龍
(中央民族大學 哲學與宗教學學院)
摘要:法藏法師在《大乘起信論義記》中約「真如門」言「止」,約「生滅門」言「觀」。以「一心二門」來統攝「止觀俱行」,並援引智者大師之「止觀」思想對《起信論》所提及的「止觀門」做了進一步的充實和闡釋。他指出:修止須具足五緣,正修有「坐中修」(靜)和「餘威儀」(動)兩種情形,鑑別正邪之「止」有「依定研磨」、「依本修治」、「智慧觀察」三種方法,只有「理定」即「真如三昧」才是正定。修觀有法相觀、大悲觀、大願觀、精進觀四個階段。分別說修止修觀只是一種方便之說,真正的修止觀,即止觀俱行。
禪宗悟後修行的方向、模式與實質
——以南泉、百丈禪法為中心的思維探析
黃偉龍
(南京大學 哲學系)
摘要:就南禪「頓悟成佛」與傳統佛教「覺悟成佛」解脫意義是否對等的問題,歷來爭議不休,其焦點,則無外乎禪宗所謂「悟後修行」理念的內蘊弔詭。通過追蹤南泉、百丈等禪門祖師口中的「行履」概念,我們得以系統梳理禪宗內部諸多分散且模糊的解釋或回應,進而在「悟後修行」的方向、模式與實質三個層次得到一致的結論,即在禪宗超線性的思維模式裡,「悟後修行」的理念其實從未構成與「頓悟成佛」宗旨的對抗,禪宗「頓悟成佛」圓滿的解脫意義也不曾被消解。
《文殊般若經》研究
崔玉卿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摘要:文殊既是大乘經的結集者之一,又是大乘般若經的授持者。般若經是大乘佛教的基礎理論。《文殊般若經》是以文殊為主人公所說般若波羅蜜的經典。《文殊般若經》的傳譯是隨著東漢靈帝時,竺法朔譯出的《道行般若》1卷和支婁迦讖譯出《道行品經》10卷始傳我國,並開始了對小品《道行般若經》的研究講說。到西晉竺法護和姚秦鳩摩羅什的傳譯,又大大推進了對般若性空思想研究的縱深發展,尤其是對文殊思想的揭示及其信仰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而且還對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出六十《華嚴經》中文殊菩薩道場清涼山的確立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南朝梁曼陀羅仙和僧伽婆羅譯出的《文殊般若經》深刻揭示了文殊般若思想的特色,完善了般若學內涵,而且對文殊道場和文殊信仰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文殊般若經》主要思想是緣起性空,般若、深般若、甚深般若、究竟般若波羅蜜。
李通玄與日本華嚴思想
——以李通玄對明惠的思想影響為例
張文良
(中國人民大學 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
摘要:李通玄對日本華嚴思想的影響,集中體現在日本鎌倉時代華嚴思想家明惠的思想中。在《解脫門義》中,明惠基於李通玄的三聖圓融觀、佛光觀等,對華嚴宗的理論和實踐做了重新闡釋。明惠在繼承李通玄思想的同時,結合日本佛教的特色,對李通玄的思想進行了改造,吸收了彌勒上生信仰和密教信仰的要素。明惠的華嚴思想最重要的特色是建立佛光觀等觀想的儀軌,將在中國展開的義理華嚴改造為了儀軌華嚴。
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與五臺山
——以《聖文殊顯勝地五臺山讚頌、文殊歡喜供雲誦》為例
嘉木揚·凱朝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
摘要:藏蒙對照本《聖文殊顯勝地五臺山讚頌、文殊歡喜供雲誦》收藏於北京雍和宮,是三世章嘉呼圖克圖若必多吉,於1767年在文殊菩薩道場五臺山鎮海寺閉關期間,口述和讚頌了五臺山的歷史由來,由其弟子比丘格勒南凱撰寫成藏文,後由嘎玲納·嘎沙(Ga ling na gasa)譯成蒙古文。雍和宮丹畢堅贊老師,多年來在做整理雍和宮所藏經版、佛經、佛畫等工作。他說章嘉活佛口述的記述五臺山歷史由來的這本藏蒙對照的史冊非常殊勝,當今赴五臺山朝拜的佛教信眾中,漢族人更多,他囑咐我把該本譯為漢文,以便漢族佛教信眾和研究佛學的人士學習參考,了解五臺山、文殊菩薩、宗喀巴大師之間的法脈因緣;多角度多視野了解五臺山的歷史文化內涵。因此,我接受了旦貝堅贊老師的囑託,把這個藏蒙對照本譯成了漢文。
唐宋國際五臺山巡禮之口譯者考論
姚 騰
(西北大學 玄奘研究院)
摘要:唐宋時期,見於史籍的國際五臺山巡禮活動中留下了關於口譯者的記錄。唐高宗敇鴻臚掌客為譯語人,陪同釋迦密多羅參禮;不同身份的新羅譯語人促成了日本圓仁的五臺山之旅,日本譯者也在巡禮中得到成長;北宋日僧成尋參禮五臺山時,有民間通事客人一路相伴。官方譯員、國際譯者、民間口譯等不同類型的譯者在五臺山佛教國際交流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唐宋文學中的五臺山文化意象
張 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文學院)
摘要:在唐宋文學中,與五臺山文化相關的意象非常豐富,既有文殊顯現事象、清涼山文殊道場景象,還有大量的五臺山僧、「五臺賓」等人物意象,長松、琵琶、蟠龍等物象。唐宋文人通過它們表達對文殊智慧的崇拜、禮讚和對五臺山佛教聖地的嚮往,同時也反映出唐宋時期民間佛道融合的世俗化信仰觀念。這些五臺山文化意象在後人反覆使用和不斷傳播中,對豐富五臺山佛教聖地的形象內涵以及擴大五臺山文殊信仰的影響起到積極作用。
佛塔絲路文化傳播中佛塔須彌座圖像演變研究
劉令貴
(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摘要:藝術圖像是絲綢之路文化傳播中十分重要的影響媒介,其形式語言的文化演變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從中可窺視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流融合的印跡。本文以文化傳播的適應理論為支撐,研究絲路文化適應下須彌座圖像作為媒介融合演進的藝術表現形式,為絲綢之路文化傳播中藝術媒介的演變提供新的研究視角。須彌座是外來文化形式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通過對中國歷代佛塔須彌座圖像譜系的整理,對比研究各代佛塔須彌座發展的異同及其演變規律,反映絲路文化傳播中本土文化適應外來文化以及外來文化適應本土文化兩個交互影響的過程。
2020年第3期:
大月氏是第一個把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國家
印 順
(深圳弘法寺)
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傳入我國的宗教。佛教在誕生之初的釋迦牟尼時代,還只是印度半島的地區性宗教,之後歷經多次部派分裂,在統治者的大力支持下傳遍周邊鄰國。大月氏國的胡韋色迦王派遣使者伊存於西漢哀帝元壽元年至我國傳授佛經,開了佛法傳入我國的先河。據佛教典籍等相關資料看來,從後漢至宋,大月氏來華譯經的僧人有支婁迦讖、支謙、支矅、支法度、支道根、支施侖、支強梁接、攝摩騰、竺法蘭、曇摩難提、僧建、實叉難陀、彌陀山、道泰、竺法護、聶道真、聶承遠等17人,譯出202部515卷經律論三藏,蔡愔從大月氏帶回優填王畫的釋迦倚像,佛法僧三寶俱全,故曰大月氏國是第一個將印度佛教傳到中國的國家。
北朝佛教與儒家文化
——以北魏佛教公信仰為中心
黃心川
(中國社會科學院 亞洲太平洋研究所)
摘要:公元5-6世紀的北朝是中國民族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時期,佛教則在這時起到了特殊作用。北朝三教以「戎華之爭」為特點,佛教一方面反對儒道二家,另一方面又用儒家的「孝」之學說去批評正在進行的滅佛行為。問鼎中原的少數民族忙著從傳統文化到儒家文化轉型,佛教這時一時成為民族政權的公信仰,國家建立了僧官管理系統,佛教的回報就是拜佛即拜皇帝。
論遵式的淨土觀與弘護天台宗
趙 偉
(青島大學 歷史學院)
摘要:遵式以止觀法門修淨土觀,將圓融歸於淨土,將止觀與淨土有機結合在一起。遵式將懺法用於護國護教的目的,通過為國行懺的護國立場而獲得統治者支持的,從而推動天台學的弘傳。遵式實現這一立場,通過兩個途徑,一是直接為最高統治者服務而獲得支持,二是通過結交官僚士大夫而獲得支持。經過遵式的努力,北宋統治者終於允許將天台學經籍收入到大藏經中,使得天台學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菩提迦耶佛陀安住七遺址考
周 潔 Arun kumar yadav
(1.安徽省社科院 2.印度那蘭陀大寺)
摘要:佛陀成道後,距初轉法輪在這段時間裡,一般認為佛陀安住了幾個七天,留下了一些相關遺址,這在佛教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於眾多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直到目前為止,這段時間的經歷還沒有非常清晰的梳理,給目前的遺址勘定帶來了很大困難。
法藏「法界」觀在新羅的傳播略探
敖 英
(台州學院 天台山文化研究院)
摘要:中國佛教宗派華嚴宗思想在唐代就由新羅入華求法僧義湘、勝詮等人傳到朝鮮半島。伴隨著《華嚴經探玄記》和《華嚴一乘教分記》等著作的傳入,華嚴宗三祖、實際開創者法藏的思想也傳入了新羅,並經義湘及其弟子們的努力,他的著作和思想在新羅傳播開來,尤其是他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華嚴宗的核心-法界。從義湘三傳弟子之後的華嚴宗僧人所遺留的隻言片語中可以發現,法藏對「法界」總、別、同、異、成、壞等六相、「盡與不盡」問題的討論被較多引用。而法藏有關「法界」的定義、法藏的五法界說與元曉四法界說的同異等則受到新羅皇龍寺僧人表員的重視。這可能也反映了新羅不同的華嚴宗僧人當時所面對、要解決的問題不同。
裴休家世與佛教信仰研究
狄蕊紅
(西北大學 歷史學院)
摘要:晚唐名相裴休出自河東裴氏,家世奉佛,裴休因穩定唐大中政局功高一時,結交圭峰宗密、黃檗希運等高僧,對他們思想的傳播起了關鍵作用。裴休的佛教信仰與其家世有密切關係,結合新出土資料與傳世史料綜合考察,疏理了裴氏家族的佛教信仰,可見家庭環境對裴休早年信仰形成和成年後佛教交往影響的內在機制。
文殊信仰方式及其社會特徵
李向平
(華東師範大學)
摘要:漢傳佛教中的文殊信仰作為中國民眾所選擇和認同的信仰類型,早已在中國社會乃至民間信俗中形成為非常重要信仰方式,而山西五臺山也成為漢傳佛教史上最具神聖地位的文殊道場。然而,文殊信仰方式的佛教社會學特徵,文殊信仰的基本內容、傳播方式、修持方式、社會呈現方式及其與當代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即是在實踐文殊菩薩智慧精神的過程中,從自我、個人出發,發大慈悲,開大智慧,以一種「共業共修共證」的「菩薩道」精神,解脫與覺悟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共同構成了論述文殊信仰社會方式的關鍵。
華嚴宗與五臺山文殊信仰
韓煥忠
(蘇州大學 宗教研究所)
摘要:華嚴宗與五臺山文殊信仰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文殊菩薩在《華嚴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不僅是第二會普光明殿會的會主,是第九會逝多林給孤獨園會中指導善財童子廣參大善知識的導師,而且還是在清涼山講經說法和領眾修行的住持,《華嚴經》為五臺山的文殊信仰提供了極其權威的經典依據。華嚴宗是以《華嚴經》為宗經成立起來的中國佛教宗派,該宗祖師特別強調《華嚴經》所說清涼山就是山西五臺山,而且還將五臺山打造成了華嚴宗弘宗演教、講經說法的基地。文殊信仰是包括華嚴宗在內的中國佛教內部一種非常普遍的信仰形態,但由於華嚴宗與文殊信仰既有共同的經典依據——《華嚴經》,又有共同的核心區域——五臺山,因此華嚴宗的文殊信仰較之中國佛教其他宗派具有更為豐富和更加深刻的思想內涵。
慧行雙運,顯密貫通
——能海法師之普賢信仰論
張 勇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
摘要:從能海法師的行跡、著述、蜀地信仰等幾個方面,探討了能海法師與普賢信仰的關係,或有助於理解普賢信仰的流傳情況及能海法師本人的信仰取向。作者認為,能海法師由顯教入密教,以普賢信仰溝通了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畢生苦行實修,身體力行,圓滿地體現了普賢菩薩的大行精神:實堪為一代宗師。
清代五臺山的關隘與營汛
——以美藏《五臺山聖境全圖》為線索
賈富強
(忻州師範學院 五臺山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美藏《五臺山聖境全圖》是現存最早的具有實用價值的五臺山單幅印刷地圖。除描繪菩薩化現等宗教內容外,更多的是向世人呈現五臺山的世俗圖景,其中所繪關隘和營汛等信息為開展五臺山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通過梳理《五臺山聖境全圖》以及山西舊志所載信息,發現清代五臺山周邊的交通路線主要有五條,基本是沿具備通行條件的河谷、山谷分布,途中重要的關隘和村莊還會有官兵駐防。另外,《五臺山聖境全圖》的繪刻者並未將五臺山內外的關隘和營汛全部繪製進去,只是選擇其中重要的加以呈現,而這又與本圖的繪圖方法、篇幅內容以及製圖目的等因素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