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明「吞沙巨獸」!一天可修復40畝沙漠,效率令別國眼紅

2020-12-12 小七行旅記

「文|小七(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一路涉足、一路留戀、一路回望、依舊前行!

在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國仍能取得令人驚豔的成就,這也說明了我國的超強實力。我國的不少發明都是令人驚嘆的,這也與我們不退縮、迎難而上的性格有關,不少發明都能解決世界大難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發明「吞沙巨獸」!一天可修復40畝沙漠,效率令別國眼紅。

隨著人們對發展的滿意,重視放點也開始轉移,環境就成為了重點,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對環境破壞不小,令人最頭疼的就是沙漠問題。我國西北地區有很多的沙漠,沙漠是造成沙風暴的原因之一,對環境和發展都是不利的。而且它不停地吞噬周圍綠洲的跡象,並且以每年幾萬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大。如果順其蔓延,地球只會僅存海洋與沙漠,不再有綠洲。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國決定開始植樹造林,但是耗費了不少人力、物力,效果卻並不明顯,畢竟我們都知道沙漠地區缺水十分嚴重,而且想要在沙漠地區種植植物是很困難的。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桶水倒入沙漠表面中不用10秒,水就被吸乾了,就別說開墾發展了,確實是難如登天。但是我國還是在努力,也沒有氣餒,畢竟這是一個長期的事業。

相信大家也發現了,近些年來中國的風沙氣候對比以往來愈來愈少了,這反映中國的防沙治沙工作現已達成了階段性的突破。直到後來發明了一款種樹神器又稱「吞沙巨獸」這個機器在日常工作中將種子種在沙漠地表以下25公分的土地裡,在種植的同時將水灌進去了,保證了這些種子存活的水分。在「吞沙巨獸」的工作之下,在西北地區構成了一道道綠色的屏障,降低了沙塵暴的發生。

這個被稱為「吞沙巨獸」的機械車名為多功能立體固沙機,與人工操作相比,立體固沙機速度是人工的180倍左右,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沙漠化速度比人工治沙速度要快的難題。如今,中國相對於沙漠治理的強度和成果也讓全球關注,不少國家都看好中國這個發明,據說現在已經有多個國家拋出合作橄欖枝,不惜花費重金只為購買這個設備。

畢竟對於治理沙漠,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會感到頭痛不已,儘管很多人都想要將沙漠變成綠洲,卻有些束手無策,如今有這樣的好設備,當然不會猶豫就想買到手。中國發明「吞沙巨獸」!一天可修復40畝沙漠,效率令別國眼紅,不得不說這也進一步證明了中國的超強實力,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國會有更多的發明,幫助解決世界難題,對於這件事情你們怎麼看呢?

本文由「小七行旅記」原創,歡迎評論,收藏,點讚。未經允許請勿抄襲,感謝你們的閱讀,請持續關注,讓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中國發明「吞沙巨獸」!一天修復40畝沙漠,效率令鄰國眼紅
    放眼全球,中國算是沙漠面積最多的國家之一,沙漠總面積約70萬平方千米,如果把50多萬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內總面積為128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3%。其中,西北乾旱區是中國沙漠最為集中的地區,約佔全國沙漠總面積的80%,沙漠所在地植物非常稀少、降水量屈指可數、空氣乾燥一片荒蕪。
  • 我國發明「吞沙巨獸」,一天吞噬40畝沙漠,早已在甘肅使用
    治沙過程之中除了依靠人力工作之外,我國科學家還發明了一種「吞沙巨獸」—固沙機,這種機器一天能夠吞噬40畝沙漠,目前已在甘肅使用。 治理沙漠的問題,也是令世界各國頭疼不已。除了沙漠面積廣大外,水源以及沙土本身流動性大都給治沙工作帶來了難度。好在中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治沙領域已經有了顯著成果,固沙機的出現更是給中國的治沙工作如虎添翼。
  • 我國發明出「吞沙巨獸」,一天吞噬40畝沙漠,已經投入甘肅使用
    我國發明出「吞沙巨獸」,一天吞噬40畝沙漠,已經投入甘肅使用人類社會之所以取得現在的發展成就,是離不開對大自然索取的。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的環保意識還非常的薄弱,所以導致很多地區被無情索取之後變成了荒涼的沙漠。
  • 我國最新「吞沙巨獸」,一天吞噬40畝沙漠,土地荒漠化有救了
    我國最新「吞沙巨獸」,一天吞噬40畝沙漠,土地荒漠化有救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各國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經濟和軍事上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但是,各國的實力一方面進步,另一方面地球環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衰退,儘管世界各國正在尋找抑制這些不良情況的方法,但環境問題依然嚴重,特別是陸地上沙漠化加速的現象困擾著很多人
  • 甘肅突現「吞沙巨獸」,一天改善40畝沙地,世界各國羨慕不已
    隨著人類的活動範圍越來越頻繁,荒漠化的問題便成為了各國需要解決的頭等難題,我國也是如此,不過經過我國長時間的努力,我國也不斷傳出好消息,例如我國發明的「吞沙巨獸」固沙機,一天可以吞併40畝沙漠,現已在甘肅正式使用,讓世界各國羨慕不已。
  • 點沙成土!重慶「黑科技」讓新疆萬畝沙漠變綠洲
    在中國西部的新疆和田地區常年遭受風沙侵蝕這裡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都在與自然抗爭政府規劃需要治理的沙漠面積達28萬畝把它往沙漠裡一撒並加水攪拌均勻就這麼簡單沙漠就變成土壤了改良一畝沙漠成本僅兩三千元而且一勞永逸2017年易志堅團隊來到和田縣時改良了200畝沙漠變土壤種出了高粱
  • 綠劍釘住了沙窩窩——內蒙古、陝西沙漠(沙地)生態修復治理取得...
    他們執拗地固守在沙坨子中間,讓小小的綠意一點點蔓延開來、連片成群。20多年來,格日樂夫妻倆組織村民們一起治沙造林2000多畝,植活20多萬棵樹,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2019年5月,格日樂將自己和丈夫建設的「沙漠綠洲」無償交給公音浩饒嘎查黨支部。她依依不捨地說:「這『綠色銀行』的行長我一輩子也不想退休。」
  •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舉世矚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舉世矚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 腦洞大開,用「膠水」把4000餘畝沙漠變綠洲
    ▲ 烏蘭布和沙漠位於內蒙古的烏蘭布和沙漠一如其他沙漠一樣遼闊而荒涼這裡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面積0.99萬平方公裡▲ 重慶交大副校長易志堅教授經過一年的試驗易志堅「沙變土」的研究項目進入中試階段萬畝良田正在沙漠裡逐步鋪開有望讓當地農民在家門口的沙漠上種莊稼
  • 【周末自駕 | 1天】大荔沙苑體驗沙漠風情,遊賞萬畝槐花,品嘗特色美食!
    境內有10萬畝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和萬畝朝邑湖國家溼地公園、國家級沙漠公園沙苑景區、千畝同州湖水景公園等。我把所有的浪漫想像,全都定義在了一場沙漠奇幻之旅——我在沙苑等你大荔縣自然風光多樣,旅遊資源豐富,來到大荔縣,除了體驗鄉村遊、賞沿黃公路美景、遊覽古蹟遺存外,在風光獨特的沙苑也有著豐富、新奇、有趣的休閒娛樂項目等著您前去親身體驗。
  • 2年拓荒3.5萬畝:他為何成為袁隆平「沙漠水稻」的接棒人
    一句對合伙人的承諾,他沒有任何經驗可循下,在沙漠成功開拓出水稻田;因為做事的執著,李紹華將大米在沙漠裡大規模化種植成功。 以至於,一年後,5000畝的稻田裡呈現出一派「沙漠綠洲」,一面是稻穗的綠,一面是遠處的沙漠的黃,由此形成黃金分割線。
  • 「毛烏素變綠記」寧夏篇:眾志縛沙數十載 萬畝綠洲展新顏
    為了照看樹苗,一家人早出晚歸,兩個年幼的女兒整天與沙為伴。有一天,一陣狂風把睡在沙坡上的小女兒埋進了沙裡,「等把孩子刨出來的時候,嘴唇都紫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白春蘭至今心有餘悸,所幸孩子沒有大礙。「當時村裡人都說我倆是冒傻氣的人。」白春蘭笑著說。
  • 中國快把毛烏素沙漠消滅了!
    中國又要幹成一件前無古人的事了,毛烏素快要被滅了!滿天飛沙,大漠蒼茫。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又被稱為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和內蒙古兩省區交界處,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
  • 沙漠綠洲中的「半生緣」
    當時的他立志,既然回來了,就要努力向老一輩治沙人學習經驗,把家鄉的沙漠變成綠洲。從那時起,唐希明每天早出晚歸、紮根沙漠。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他和同事在沙漠中一待就是一天,風沙時時打在臉上。中午吃從家裡帶來的冷飯冷菜,有時颳大風,飯盒裡都是沙子。吃完後,他們就地躺在沙土裡午休。陽光炙烤著沒有任何陰涼的沙漠,這是他最熟悉的地方。中衛治沙始於1958年。
  • 中國竟然幹掉一片千年沙漠,聯合國都坐不住了
    滿天飛沙,大漠蒼茫有著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又稱為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和內蒙古兩省交界處,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
  • 一位力學教授的腦洞:到沙漠去,把沙變成土
    雖然色調已由夏天的一片綠色變成與沙地融為一體的灰黃,但眼前這由綠葉彩花變成碩果纍纍的田地還是給人一種置於異象之中的感覺。這片田地佔地一萬四千多畝,已改造六千畝,從頭到尾走一遍,要沿著公路開上十幾公裡。田地裡散布著兩個氣象站、數千個傳感器,造型像火星無人車一樣的植物表型採集車在田間跑來跑去。
  • 板上發電,板間種樹,板下修復,揭秘世界最大沙漠光伏電站建設全過程!
    達拉特旗光伏電站的區間空地上,穿插種植著沙棗樹等耐旱經濟作物和沙柳等沙生植物,集光伏發電和生態治沙於一體;採用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樹的新型產業循環模式,光伏陣列間種植的「沙棗」等植被,達到了防風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 聚沙成土 沙漠變綠洲 沙漠變良田……
    今年春天,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裡,博恩集團運用「沙變土」技術,將1萬畝沙地變成了土,並播下了狼尾草、高粱、西瓜等植物種子。 借用這突然「多」出的2個小時,我們決定放棄找個酒店住下的原計劃,先直奔「沙變土」項目所在地——阿克歐吞村,一看究竟。 2 從和田機場一路向北便可抵達阿克歐吞村。
  • 「中國魔方」——沙漠中的絕響(中英文)
    走進博物館,仿佛打開了一個百寶箱,通過展板、光電板、投影、觸控螢幕、動感影院等聲、光、電技術,沙漠的形成與發展、世界沙漠與中國沙漠的分布、神奇的沙漠生命、沙漠文化與沙漠傳奇、荒漠化與沙塵暴、沙漠治理與沙產業等不同板塊將沙漠的方方面面剖析在人們面前,將大眾從沙漠的浪漫印象中抽離開來,以更科學的角度為人們展示沙漠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