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在《見識》中寫到:語言能力是我們祖先現代智人區別於其他人類最明顯的特徵之一,人類文明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信技術和手段不斷進步的過程。通過講話交流想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成功。
對於現代職場人,無論是普通員工,還是團隊領導,能否掌握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是拉開差距的關鍵,因為所有的思想都是依靠語言進行傳播。但在所有的溝通表達中,有一種極為特殊,極具難度,但又極其重要,就是「演講」。
演講有別於其他公眾表達,它並不是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小範圍溝通,也不是普通的會議發言、商務談判、登臺朗讀,而是表達觀點、統一思想、贏得尊重和認可的重要途徑。
不論是在校園,還是在職場,我們每個人或許都經歷過登臺演講,你或許認為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只要提前寫好稿子,登臺時從容淡定,把稿子的內容全部念出來或背出來,就能贏得觀眾的掌聲。其實,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演講,頂多只能算是匯報或朗讀。如果用這樣的「套路」準備演講,還很容易陷入到自嗨模式中,自己講得很滿意,但觀眾並不感興趣,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所以,演講看似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要真正抓住人心,起到表達觀點、統一思想的作用,仍然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
那麼,如何一開口就打動他人?如何掌握演講的方法技巧?
最好的學習途徑就是從經典的演講中摸套路,在著名的演講家中探規律。
著名演講家詹姆斯·C. 休姆斯作為美國總統的演講撰稿人,在經歷過為艾森豪、尼克森等五位美國總統撰寫演講稿後,總結提煉出來一套實用且新穎的演講秘籍。
在學習這些演講秘籍之前,我們必須弄清楚演講的本質,看清了本質,才能在正確的路上不斷深挖和精進。
一、演講的本質並非傳播信息,而是實現同頻共振
說到公眾表達的目的和意義,幾乎所有人想到的都是「傳遞信息,表達觀點」,也就是通過語言的交流,表達出內心的想法,以實現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目標。
演講作為公眾表達的一種,它同樣具有這樣的目標,但除此之外,它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甚至可以說是和其它公眾表達本質上的一個區別,就是演講更加追求和聽眾此時此刻的同頻共振。換句話說,演講能夠擊破搖擺不定的情緒和左右為難的想法,讓人做出判斷和選擇,以及明確自己的方向。
比如,當你糾結於要不要辭職,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勇敢去做自己時,你剛巧聽到了一場與做自己有關的演講,此時你可能會受到演講者和演講內容的鼓舞,讓你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如果演講能夠實現這樣的效果,那麼這場演講才算是成功的。
所以,演講重在讓觀眾產生共鳴,和觀眾成為精神共同體,而非單純的傳遞觀點、表達情感,或者教授知識。換句話說,演講本質是實現同頻共振。
二、開場定「生死」,抓住最關鍵的三分鐘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演講亦是如此,如果不能在開場的三分鐘,引發觀眾的注意、留下深刻的印象,那麼即便後面的內容再精彩,都可能沒有人會認真聆聽。尤其是在注意力稀缺的今天,如果不能快速抓住人的眼球,人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那麼,怎麼才能創造一個特別的開場?有兩個技巧:
1、上臺之後不要說話,盯住臺下半分鐘
我們在構思一個演講時,會花費很多心思在第一句話上,因為如果第一句話足夠「震撼」,就能引發觀眾的好奇,進而激發認真聽下去的動力。然而,在演講中,最好的開場白並不是想一句震撼的話語,而是不說話。
如果你在登臺之後,能夠盯住臺下半分鐘,跟觀眾的目光一一對視,那麼這時候臺下會安靜下來,並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身上。同時,這樣做會帶來一種儀式感和鄭重感,向觀眾傳遞「這是一場經過深思熟慮的演講,而不是上臺背稿子」。
2、第一句話不要問好和致謝,要說出一句引起共鳴的話
當全場安靜並將注意力都轉移到了你的身上後,第一句話應該說什麼?按照正常邏輯,大家第一句話一定是問好和感謝。比如,各位觀眾們大家好,我是某某,很榮幸今天能站在這裡演講,首先我要感謝主辦方給予我這個機會……
這樣的開場看似是最為基本的「套路」,並且也很能表現出禮貌,但這樣的開場卻很難讓人記住。因為當所有人都以這樣的方式開場時,觀眾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套路感,覺得你是在故意討好他們,同時好不容易聚焦的注意力,可能也會因此而消失。
所以,演講中的第一句話一定不是客套話,而應該是能讓人產生強烈共鳴的話。比如,一個在場人都認同的主張,或者一個大家都沒有注意到的事實,或者一個極其自信的願景,這些都是很容易引發共鳴,將觀眾逐步帶進同頻共振之中。
三、把握三個要素,給演講快速加分
完成了精彩的開場,接下裡就要進入到演講的主題,這個部分的難點是如何把普通的內容講出彩,給整個演講加分。在此,可以使用三個方法技巧:
1、建立清晰的對象感
演講的本質是說的人和聽的人實現同頻共振。這就意味著,作為演講者不能從自己主觀的角度,悶頭準備演講稿,而要先清楚自己要講給誰聽,先明確演講的對象。然後根據他們的心理,準備演講的內容。
如果在準備演講時忽略了演講對象,所準備的內容很可能就是一場自嗨,並不能扎到觀眾的痛點,引發觀眾的共鳴,那麼在演講時,必然也不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帶來深遠的影響。所以,要給演講加分,建立清晰的對象感很重要,先搞清楚自己要講給誰聽,再有針對性地準備演講內容。
2、巧妙引用名言警句
要讓演講出彩,引用名言警句是必不可少的,這就好像是寫文章,一篇文章如果能引入一兩句金句,整個文章就會展現出高級感。演講中如果引入一些名言警句,不僅會讓整個演講的檔次上升,還可以藉此製造出整個演講的高潮。但是要實現這樣的效果,有一定的技巧:
(1)引用自己熟悉的人的名言。引用名人的話語,首先要確保這個人是自己熟悉的,否則很容易因為讀錯名字、說錯背景等低級問題鬧笑話。
(2)引用的篇幅不能過多。演講中引用名言警句,是為了給平淡的演講製造一個浪花或高潮,所以越精闢越好,最好保持在一兩句話,而不是長篇大論的故事,因為這很容易讓演講的主題淹沒在引用的故事當中。
(3)加強引用的儀式感。引用往往是製造高潮的契機,增加儀式感則更能使整個演講推向高潮。而增加儀式感的方式很簡單,可以事先把要引用的話,寫在一個小卡片上,在引用時,再從口袋裡掏出小卡片,鄭重的念出來。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念名言時,刻意戴上眼鏡,或清嗓子,以表示「接下來是重點」,這樣演講的儀式感會更強,並且往往能成為演講中的點睛之筆。
3、用建模思維構築演講內容
引用通常可以製造高潮,但一個演講不能通篇都是引用,絕大多數演講內容還應該來自我們自己。所以,如何把普通的內容講得生動,把乾巴巴的概念或者一些枯燥的內容講得有趣,是演講中的重點,而建模思維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技巧。
所謂的建模就是我們常說的打比喻,將抽象的概念用比喻的方式,生動形象且具體的表現出來。運用建模思維構築演講內容,不僅能夠讓觀眾理解和記住抽象的概念,同時可以更形象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林肯在1864年的總統連任競選中,很多人並不看好他,但是他有一個很大優勢,就是曾經擔任總統的經驗。為了讓大家看到並重視這個優勢,他當時用了這樣一個比喻:每一個農夫都知道,當你騎著馬過河時,千萬不要在河的中間換馬。言外之意,任何事情中途換人,都不會帶來好結果。結果,通過這個比喻,林肯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美國人,尤其是美國農民的認可。相比於平鋪直敘,建模可以讓語言更生動,表達更清晰,也可以讓觀眾理解的更深刻、更到位。
四、演講不僅是釋放的藝術,也是克制的藝術
演講不僅僅是一種關於表達,關於釋放的藝術,它也是一種關於克制的藝術。比如,很多演講家都不會輕易變化髮型,也不會三天兩頭換服裝造型,因為這些「克制」更容易被觀眾記住,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除了這些外在的細節「克制」外,在演講中,有三件事情,我們必須學會克制,否則一場完美的演講,就會因此而搞砸。
1、不要過度依賴PPT
演講時過度依賴PPT,是很多人經常犯的錯誤,因為很多人錯誤的認為一圖勝千言。其實,過度依賴PPT會讓觀眾把焦點都放在PPT上,而過多的幻燈片,會讓觀眾昏昏欲睡。作為一個演講者,我們或許都不希望焦點不是我們自己,而是幻燈片。所以,在演講中不要過度依賴PPT,甚至不用,這樣才更能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上。
2、演講的時間長短把控,並非越長越好
很多人都覺得,一個優秀的演講者,一定會精確控制時長,說講多長時間,一秒不差。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作為一個觀眾,最希望看到的並不是「準時下課」,而是「提前下課」。換句話說,如果給你20分鐘,你只用了5分鐘就把事情講清楚,並且讓人意猶未盡,那麼就沒有必要把剩下的15分鐘都用完。
3、限制主題的數量,一次只說一件事情
精彩的演講往往並非長篇大論,但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如果時間太短,內容會說不完。其實,好的演講不僅時間短,內容也足夠精簡。正如邱吉爾所說:演說就像一場交響樂,它可能有三個樂章,但主旋律只有一個。
簡單來說,演講一定要限定主題的數量,最好一次只說一件事情,這樣更能讓觀眾記住演講的主題。同時,還要保證內容和結構有足夠的彈性,針對這個主題,不論是給10分鐘,還是3分鐘,都能講明白。
總結
在我們認知中,演講只是一種個人表達,只要說出「我想說」就可以贏得認可,但是,這種演講往往是一場沒人聽、沒有鼓掌的自嗨。因為真正的演講,並不是自我展示,而是借演講者的嘴,說出大家心裡的話,只有達到同頻共振,才能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