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5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與時代同頻共振 ——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好書推薦
★★★★★
馬克思中學時代就樹立了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的志向,1835年在高中畢業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明確表達了投身「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這一志向,「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1843年移居巴黎後,馬克思積極參與工人運動,在革命實踐和理論探索的結合中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1845年,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次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為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問世做好了理論上的準備。而寫於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則從一個側面展現了真實、感性的馬克思,再現了思想家與時代同頻共振,一步步引領時代精神的心路歷程。
《手稿》是理解馬克思的重要源流。在這篇早期文獻中,馬克思試圖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進行批判性考察,並初步闡述自己的新的經濟學、哲學觀點和共產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對資本性質的症候分析,對人的社會屬性和「類本質」的關注,對人類異化勞動的揭示,對工資、地租、再生產等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關注,以及哲學方法上對黑格爾哲學的揚棄,都可以從《手稿》中找到源泉和端倪。《手稿》大量吸收借鑑了德國古典哲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和英國政治經濟學的思想精華,馬克思從故鄉特裡爾古城的歷史文化薰陶中一路走來,對基督教文化、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旁徵博引,對莎士比亞《雅典的泰門》信手拈來,以形象思維分析貨幣屬性,體現了紮實深厚的哲學、歷史學、文學、政治學、法學功底。《手稿》闡述的關於人類在實踐中創造自我同時創造世界的觀點,則揭示了在對象化勞動過程中必然面臨的異化矛盾和悖論。正是這些靈感的火花涓滴成海,逐步匯聚成思想的巨流。
《手稿》中,馬克思使用的包括異化、外化、類本質等概念,成為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經典。異化指勞動從自然本能變為謀生手段,勞動者生產的產品反過來控制勞動者,把勞動變成了簡單機械的重複勞動,並且造成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生產越多越貧困。「異化既表現為我的生活資料屬於別人,我所希望的東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別人的佔有物;也表現為每個事物本身都是不同於它本身的另一個東西,我的活動是另一個東西,而最後,——這也適用於資本家,——則表現為一種非人的力量統治一切。」外化指人與自然這對矛盾對立統一,在相互鬥爭中相互承認、相互成就、彼此證明。「飢餓是自然的需要」,而「太陽是植物的對象」,人類需要自然這個對立面來證明自己,通過徵服自然來自我實現,自然界則「是人的無機身體」,在人的實踐中成為真正的自然。「你表現自己的生命越少,你擁有的就越多,你的外化的生命就越大,你的異化本質也積累得越多。」類本質則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本質特徵,人和人的區別沒有動物的不同屬種的區別大,單個人的才能和特點是有限的,但人可以作為類統一行動,把他人、他族的才能和特點為自己所用,用集體交換弱化個體缺陷,動物卻無法做到這一點。正是這一社會屬性的優勢,讓人與其他動物徹底區分開來,徵服了在體力、技巧、速度、力量方面遠勝於自己的動物種群。
上述概念在《筆記》中穿梭閃回,還原了馬克思探尋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奧秘的思考過程,展現出思想家心靈深處深沉而厚重的人文關懷。當資本主義的猛獸被從瓶子裡放出後,對人類文明進程、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造成一系列顛覆。新興資本家對舊地主取得的勝利,意味著「動必然戰勝不動,公開的、自覺的卑鄙行為必然戰勝隱蔽的、不自覺的卑鄙行為」。古典時代日薄西山,新舊秩序轉換更迭,舊貴族的尊嚴和華麗被新權貴赤裸裸的功利算計和貪婪攫取徹底碾壓,對土地的最後一絲眷戀,最後一層溫情脈脈的人情面紗,被資本和利潤操控的遊戲規則無情撕下,任何固定的東西都註定煙消雲散,任何神聖的傳說都必然跌落凡間。資本成為新的拜物教,勞動成為「非人化」的、製造自己對立面的異化勞動,「財富控制人,讓人誤以為在控制財富;資本控制世界,讓世界誤以為在操縱資本」,就像奴隸反過來控制主人,並且讓主人誤以為自己在控制奴隸。「勞動產生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勞動產生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異化勞動、資本控制、人性物化的視角,在馬克思主義學說史上有著獨特地位,很多學者從中獲取啟發,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對人類肉體和精神的精細化控制和深層次奴役。
筆記體寫作是理解馬克思的一扇窗口。國內學者聶錦芳指出,完整的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應當包括「版本考證、文本解讀和思想研究」三個環節。闡述思想要以版本和文本為支撐。馬恩著作卷帙浩繁,各種寫作體裁方式交相輝映,精彩思想都是以大量的札記、手稿、提綱、書信和筆記等方式呈現出來,這其中就包括《手稿》、布魯塞爾筆記、曼徹斯特筆記等。筆記體寫作的初衷是留給作者自己,而不是流傳後世,《手稿》生前並未發表,1927年在蘇聯以俄文版最早發表。筆記中往往流露出最真實的一面,不經意間閃現出智慧和靈感的火花。筆記體寫作通過對他人著作進行述評,對某一主題的各家觀點進行比較,夾敘夾議,闡發觀點,理清事實真相和因果關係,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雄厚的資料基礎上,體現了德國哲學重理性思辨的傳統,字裡行間處處可見辯證法的機鋒。閱讀這些筆記,本身就是一次愉快的精神體驗。
(森淼)
更多精彩請點擊
註:授權發布,轉載須統一註明來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平臺:changanjie-read。
原標題:《「好書推薦」與時代同頻共振 ——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