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evaluate the Value and Status of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作者簡介:林鋒,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大眾化與國際傳播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北京 100871
原發信息:《湖南社會科學》(長沙)2020年第20201期 第8-15頁
內容提要: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往往被前蘇聯及我國學者歸入「不成熟」或「不科學」著作的行列,深刻了解其遭受質疑的原因,深入探討其研究的方法論,將為正確認識和評價這部爭議性著作,恢復其應有之學術地位創造重要前提,提供某種便利。與學界流行見解的否定性評價構成鮮明對照的是:筆者認為這是一部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極具價值,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構建有重大貢獻的優秀著作。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部重要的「奠基之作」,該著作有四大原創性哲學貢獻:首次闡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核心內容,首次揭示馬克思主義「實踐」概念之內涵,系統表述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理論要點;首次以生產勞動為視角科學界定「人的本質」,系統揭示人的存在方式;首次基於馬克思主義立場深刻闡明馬克思主義的未來社會理論。
關鍵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價值/地位/馬克思主義哲學/奠基之作
在以往蘇聯及我國學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中,《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為《手稿》)通常被視為青年馬克思在其創立新哲學的歷程中寫下的一部「過渡性著作」「不成熟著作」,被排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的範疇之外。在許多人看來,這部早期著作尚未達到馬克思後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的思想高度,與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著作」(譬如《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存在重大差異。不僅如此,《手稿》還被某些研究者指認為一部帶有鮮明的「唯心史觀」性質、「唯心史觀」傾向佔優勢的「不科學著作」。①長期以來,「不成熟論」「不科學論」的觀點充斥於我國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本文係為《手稿》的哲學價值、歷史地位辯護。文章所展示的,首先是作者對《手稿》境遇成因的分析、對《手稿》研究之「方法論」的探討。隨後,作者以自己多年的學術研究為基礎,談談馬克思《手稿》的「原創性哲學貢獻」。本文的基本看法是,《手稿》是一部蘊含豐富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富有「原創性」,在多個方面(歷史觀、人學、實踐觀、未來社會觀等)實現了「哲學創新」或作出重要哲學貢獻,哲學價值特別突出的優秀著作、傑出著作。恰如其分地說,《手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部重要的「奠基之作」,對馬克思新哲學之構建、對「新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有不可抹煞、不可否定的重大功績,是後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的理論基礎、思想起點。
弄清《手稿》在蘇聯及我國學界遭受批判的原因,對於人們正確認識、評價這部著作,是不無裨益的,甚至是極有必要的。在筆者看來,《手稿》長期以來遭受不公正的責難,其哲學地位被嚴重低估,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手稿》頗具「思辨性」、頗為「晦澀」的語言製造了文本理解的困難;二是《手稿》較多地使用了舊哲學(譬如費爾巴哈哲學)的概念、術語,這容易製造一種錯覺:似乎《手稿》仍在舊哲學及其思維方式的束縛下,沒有形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範式」;三是「二手資料」、各種「文本解讀範式」及學界權威觀點(特別是載入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科書的那些主流見解)對研究者及普通讀者的深刻影響。[1]
上述三個方面,對於我們深刻領會「《手稿》在蘇聯及我國學界何以『飽受責難』『命運多舛』」而言,是頗具「啟發性」的。根據筆者多年來的觀察、判斷,《手稿》的批評者們往往是通過對《手稿》(深度不足)的表面化閱讀及「不完全閱讀」來理解、定性《手稿》的。未能透過艱澀的哲學語言深刻、全面領會《手稿》的思想整體及「關鍵局部」,未能依靠透徹、充分的閱讀真正領略《手稿》的哲學魅力、深邃思想,這成了閱讀者未能充分肯定《手稿》學術價值、學術地位的關鍵原因。顯然,只有真正領會、深刻理解,並藉此領略文本思想的魅力、深刻性、說服力,才可能對文本本身,對作者(青年馬克思)作出高度評價。值得一提的是,在未能完全領會文本觀點,未能走進《手稿》的精神世界的情形下,「二手資料」、解讀範式、權威見解極易進入文本閱讀者的頭腦並發生影響。不難設想,一位對文本一知半解感到無助、陷入閱讀「困境」的閱讀者,帶著「二手資料」的「有色眼鏡」再度閱讀《手稿》時,將會發生什麼情形。他越是無法領會《手稿》的艱澀語句,「二手資料」對他的引導性就越強,二手資料在他看來就越「有用」,越有啟發性,他對文本的所謂「印象」、所作的「判斷」就越是趨同於「二手資料」提供的解讀範式。這裡不得不提的是,處於「權威」地位的某些學者對《手稿》的片面解讀甚至曲解,成了《手稿》飽受責難的重要原因。筆者無意於宣稱,凡是「二手資料」,凡是權威學者,均會對理解、定性《手稿》構成「誤導」,產生消極作用。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某些權威學者的消極作用是存在的。正是藉助於所謂的「權威效應」(越是「權威」的見解就越受關注,越受認可),關於《手稿》本身的否定性評價得以在學界廣泛傳播並佔據學界的中心地位。作為有志於客觀、公正評價《手稿》的閱讀者,我們需要明白:任何「權威見解」都不過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研究的「二手資料」,不應成為我們解讀文本的依據和出發點。文本研究者要有獨立的學術人格,要有獨立探索、獨立思考的自覺意識及治學習慣。「獨立思考」是學術活動的生命,是第一原則。試想,當我們迷信並依賴權威時,我們就失去了作為學術工作者應有的獨立性、主體性,我們的學術精神、學術辨別力就喪失了。
上文提及的《手稿》遭受「責難」第二個方面的原因,這裡同樣作一點解釋。「較多地使用舊哲學的概念、術語」的確是《手稿》遭受質疑的重要原因之一。《手稿》的不少批評者據此將這部著作歸入「舊哲學著作」的範疇。其實,這是一種停留於問題的表面,僅關注表面現象,極其簡單、偏頗的思維方式。筆者這裡要反問道,「使用了舊哲學概念」就必定意味著與舊哲學完全一致、毫無差別嗎?為什麼不能有這種情形:青年馬克思尚未形成自己完整的概念體系。他借用某些舊哲學概念表達了正在生成的新哲學的思想內容。打個比方,「舊瓶」裝的為什麼就不能是「新酒」呢?關於《手稿》,其實「真相」恰恰就是「舊瓶裝新酒」:馬克思用某些舊哲學概念(比如費爾巴哈哲學的概念)表述了不少超出舊哲學家的新思想、新觀點。我們還應意識到,使用舊哲學概念並不總是「不合理」的。在《手稿》中,馬克思的確使用了「類」「類生活」「類特性」「類本質」[2]等費爾巴哈哲學色彩的概念、術語。不過,這並不是天然不合理的,不是人們否定《手稿》價值、地位的充足理由。客觀、公允地講,這些舊哲學色彩的概念仍有其相對合理的內涵和所指,運用這些概念,有助於馬克思正確、清晰地分析問題,闡明觀點,這並無不可。況且,馬克思還將「類」「類生活」「類特性」「類本質」與「生產」「勞動」「實踐」等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範疇關聯起來。這就超出了費爾巴哈哲學的思想容量,相當程度上超越了後者。②不能僅憑「馬克思使用了舊哲學概念」就否定《手稿》的價值與地位,舊哲學概念也不全是消極的、不合理的。筆者還認為,較之「思想內容」,概念、術語始終是第二位的、從屬性的。判斷《手稿》的價值,應更多地著眼於這部著作的思想內容,即《手稿》形成了什麼「新思想」,有什麼學術貢獻、哲學創新,而不是糾結於《手稿》是否形成了某個「馬克思主義色彩」的新概念、新術語。這種關注方式弊端甚多,將使本末倒置,陷入思維誤區。就概念、思想二者而言,的確,馬克思的《手稿》在前者上建樹較少,但在後者上建樹頗多,這對於評價、定性《手稿》,甚為關鍵,甚為重要。眾所周知,概念、術語是為思想內容服務的,是表述思想的工具。在許多情況下,使用既有的哲學術語、舊的哲學概念,同樣可以表述新的思想見解、新的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