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形大階梯的徒步之美
撰文/範曉 攝影/範曉
開通於1935年的美國阿巴拉契亞步道,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步道。196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家步道系統法案》,之後又設立了「國家步道日」,不僅使國家步道納入聯邦政府的法律認可與保護之下,也為促進公眾享用、欣賞和維護國家自然與歷史資源,發展休閒健身業,創造了良好條件,而且還引領了世界上創建國家步道的潮流。
中國引入國家步道的概念並進行規劃建設,不過是2008年以來的事。雖然起步較晚,但現在各地建設國家步道卻是熱潮湧動,而且作為世界上地形高差跨度最大、地貌景觀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中國的確具有建立世界級徒步路線的自然條件。
美國最著名的三條國家步道,阿巴拉契亞步道、太平洋山脊步道、大陸分水嶺步道,都與山脈有不解不緣,它們分別沿著阿巴拉契亞山脈、內華達-喀斯喀特山脈、落基山脈的走向或山脊線,逶迤於山浪峰波之上,貫穿美國南北。
穿越美國東部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公路。保留了歷史上早期公路的特點,很少有穿山隧道,多沿著山勢的自然起伏而延伸,雖然行車時間要長些,但更能充分領略沿途的自然風光。
因為山脈的起伏、地形的反差,才會帶來變幻的視角,廣闊的視野,豐富的景觀層次,再加上常常與山脈共生的森林生態系統與多樣性物種,可以說,風景在山裡,風景在山路上。
中國的山脈,大致可分為近南北向的經向山脈與近東西向的緯向山脈,二者交叉構成了中國大陸的地形骨架。其中,經向山脈主要分布在中國三大地形階梯的邊緣,而緯向山脈常常成為重要的氣候與地理分界。
從徒步路線與山脈走向的關係來看,可分為大體平行山脈的縱貫路線與垂直山脈的橫穿路線兩種基本類型。
在中國,平行一些山脈脊線方向行走,也會是一些極其壯觀的徒步路線。
從西到北再到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張廣才嶺—老爺嶺—長白山—千山,大致從三面合圍東北平原。其中,大興安嶺是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的界山,也是中國第二與第三級地形階梯的一個轉折的脊線。它北到黑龍江,南到西拉木倫河,長1120千米,,寬約800千米,海拔1100米至1400米。大興安嶺西坡緩,東坡陡,山嶺並不高峻,從蒙古高原向東南望,幾乎察覺不到它是一座山嶺,但從東北平原看去,它的確是連續不斷的山脈。
大興安嶺雖是地貌界山,但蒙古族等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活動並不以此為界,而是擴展到東坡,這和山脈地勢和緩,山脈兩側的地理地貌環境漸進變化也有關係,以至於歷史上內蒙古的卓索圖盟(駐今遼寧北票境內)、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哲裡木盟(今通遼市)、興安盟(駐烏蘭浩特)、納文慕仁盟(駐今扎蘭屯)均分布於大興安嶺東南坡。從水系上可以稱東北平原為松(花江)遼(河)平原,而歷史上根據族群特徵,也有人把東北平原稱為滿蒙平原。
內蒙古赤峰附近大興安嶺南端餘脈的山地景觀。
大興安嶺北端,山脈轉向東南,是為小興安嶺,它是黑龍江與松花江的分水嶺。小興安嶺東端,山脈又轉向西南,是為大長白山,它包括張廣才嶺、老爺嶺、千山等一些支脈。大長白山是東北最險峻的山脈,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以及東北的最高峰,均位於此,它既構成松花江與牡丹江的分水嶺,也是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等河流的源頭。
沿著上述「n」字形的東北山脈走向行走,不僅有中國最壯觀的森林景觀,還可欣賞到最具特色的花崗巖地貌與火山地貌。這條路線串起了大興安嶺的克什克騰、阿爾山,小興安嶺的五大連池、伊春、嘉蔭,大長白山的鏡泊湖、長白山天池、千山等諸多風景地。其中的花崗巖地貌,以寒凍風化形成的石柱、石林、石牆、石穹等取勝,而火山地貌因為是晚近時期的新近紀、第四紀噴發為主,火山錐與火山口保存完整,還因為熔巖流堵塞河流,形成諸多堰塞湖群,如五大連池、鏡泊湖等等。
大長白山南延的支脈——遼寧千山。
東西走向的陰山,是蒙古高原南緣的界山,長800千米,海拔1500米至2000米,它由西往東,又可分為狼山、烏拉山、大青山。和大興安嶺一樣,陰山也是北坡緩,南坡陡,但它南坡的斷層崖更為明顯,沿著陰山行走,北邊是一望無際的內蒙古草原,向南可俯瞰黃河「惟富」、田疇萬頃的河套平原。歷史上陰山森林茂密,經長期砍伐,現已主要成為草坡,但徒步其上視野更為開闊。
由內蒙古的黃河河套平原北望陰山。
中國東西走向的山脈,也許沒有比秦嶺更為重要的了,被稱為中國中央山脈的大秦嶺,包括向東延伸的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以及秦嶺主脈南側的米倉山-大巴山。秦嶺之重要,在於它既是中國北方與南方的地理界山,也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分水嶺。在大秦嶺,真正的南北方之分界以及黃河、長江分水嶺是在太白山一線的秦嶺主脈,而東段的桐柏山-大別山則分隔了中國東部的黃淮海平原與長江中下遊平原。
沿著這條中國的脊梁自西向東,山勢漸低,挾高屋建瓴之勢、由高原直趨東海,山脈主峰也由秦嶺3767米的太白山,下降為伏牛山主峰2192
空中鳥瞰秦嶺主脈。
南嶺是又一條東西橫亙的重要山系,它是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但卻沒有明顯的主脊線,而是山體寬闊的穹狀山群,在湘桂、湘粵、贛粵邊境,自西向東依次為越城、都龐、萌諸、騎田、大庚諸嶺,習稱五嶺。串聯五嶺的徒步路線,因為山體的形態特徵,可以有更多迂迴曲折的空間。南嶺最具特色的景觀是丹霞地貌,不僅有丹霞地貌的命名模式地——廣東仁化丹霞山,還有廣東樂昌、湖南莨山、廣西資源等別具一格的丹霞景觀地。
南嶺之廣東仁化丹霞山。
平行山脈的縱貫路線如果處在中國地形大階梯轉折之處,就更具有地貌景觀上的意義,如上述的大興安嶺。但在這些轉折部位,並非處處都有顯著的地形「階坎」。例如,一級階梯的青藏高原向二級階梯的雲南高原過渡,因橫斷山之山嶺與峽谷的走向與「階坎」的走向近於垂直,所以地形的變化是以山脈及河谷海拔漸次降低體現出來的;二級階梯的貴州高原向洞庭湖-江漢平原以及兩廣丘陵的過渡亦是如此。
在中國地形大階梯的轉折帶,呈現出顯著「斷崖」景觀的 「階坎」,有以下幾處:晉蒙高原與華北平原過渡的太行山東坡;橫斷山系與四川盆地過渡的龍門山-大相嶺東坡;青藏高原向河西走廊—內蒙古高原過渡的祁連山北坡;青藏高原向塔裡木盆地過渡的崑崙山北坡。
從河南輝縣的太行山麓西望太行山。
平行這些階坎的山脊線行走,無疑可以居高臨下欣賞到極其壯觀的風景,而且可以把平行地形大階梯的景觀群串聯起來。
例如,太行山由南向北,以18處國家地質公園及風景區為代表的景觀地,包括了從南太行的嶂石巖長崖到北太行的白雲巖塔峰,以及遍布太行山脈的曲峽等等特色景觀;在四川盆地西緣的龍門山-大相嶺一線,則囊括了觀霧山、千佛山、九頂山、青城山、西嶺雪山、峨眉山等由多種巖石構成的壯麗的構造斷塊山景觀地。
但是,由於諸多河流橫切了這些地形大轉折處的山脈,因此平行這些山脊線行走並非易事,尤其像崑崙山那樣,當諸多山嶺的海拔都跨入到5000米以上的極高山時,沿著山脊徒步就是極為嚴峻的挑戰。
崑崙山北坡,新疆和田玉龍喀什河上遊的峽谷。
雖然有不少平行山脈走向的壯麗的徒步路線,但中國最令人稱奇的,也許是橫跨三大地形階梯,大致垂直山脈走向的徒步路線。由於這種橫跨山脈的路線往往起到克服地形障礙,溝通不同地理單元之聚落的作用,所以歷史上的古道多循此而行。這也為今天的徒步行走提供了重要的路徑。
例如,在二級和一級地形階梯之間,由四川盆地、雲南高原通往青藏高原的茶馬古道;在三級和一級地形階梯之間,由關中平原,經隴南山原,通往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前者因為跨越青藏高原東部極高山與大峽谷相間的橫斷山脈,其自然與文化的多樣性和壯觀無與倫比;唐蕃古道的重要性常常被人們忽視,實際上,它是唯一跨越中國三大地形階梯的通藏大道,也是唯一跨越黃河源、長江源、瀾滄江源、怒江源的通藏大道,還是唯一跨越藏區的安多、康巴、衛藏三大地理文化區的通藏大道。
唐蕃古道(圖中紅線所示)示意圖。唐蕃古道之所以成為當時漢藏之間最重要的通道,首先它是長安(今西安)至邏些(今拉薩)之間最短的路線;其次沿途水草豐美,既是歷史上的傳統牧區,也是吐蕃向東擴展的經略重地。此外,與川藏線比較,它穿越的是江河源區,嶺谷高差較小,減少了橫斷山高山深谷的險阻;與青藏線比較,它穿越青南高原無人區的距離較短。
還有一些並非穿越大的地形階梯,但也是極其重要的古道。例如,從關中平原出發,過河西走廊,經天山南北兩側或崑崙山北側,翻越帕米爾高原,溝通中亞的絲綢之路;跨越秦嶺,聯接關中與四川盆地的蜀道;跨越橫斷山脈南段餘脈,溝通東亞與南亞的南方絲綢之路;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的萬裡長城之路,等等。它們也給今天國家步道的開闢奠定了極好的基礎,並且具有國家風景步道與國家史跡步道的雙重意義。
穿越四川廣元嘉陵江明月峽的古蜀道。
南方絲綢之路及茶馬古道上的四川漢源清溪古鎮。
在中國東部,在二級與三級地形階梯之間,也有一些風景壯麗、文化厚重的古道和徒步路線,值得人們去關注。
例如,穿越太行山脈,溝通晉蒙高原與華北平原,以太行八陘為代表的古道系統。被稱為中國首個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國家步道——北京門頭溝步道,就是以穿越北太行的京西古道作為主幹路線的。
太行八陘之飛狐陘通過的飛狐峪峽谷,太行山典型的白雲巖塔峰。
太行八陘之軍都陘的居庸關長城。
如果要在中國中部跨越二級與三級地形階梯,由貴州高原至長江中遊平原,那麼從渝東-鄂西的七曜山,經湘西的武陵山,再到洞庭湖,是一條不錯的路線,這條路線串起了重慶的武隆芙蓉洞-天生三橋、黔江小南海地震堰塞湖,湖北的恩施大峽谷、來鳳卯洞,湖南的龍山烏龍山、永順猛洞河、古丈紅石林、張家界砂巖峰林、嶽陽洞庭湖等重要景觀地。
重慶武隆的喀斯特天生橋與天坑。
重慶石柱七曜山的喀斯特丘狀峰叢。
湖南張家界的石英砂巖峰林。
此外,在中國南部穿越二級與三級地形階梯,由貴州高原至廣西丘陵低地,存在一條舉世聞名的喀斯特風景路線,它可以串聯起貴州的織金洞、安順黃果樹瀑布、關嶺石灰巖地層中的化石群、興義馬嶺河峽谷-萬山峰叢、樂業大石圍天坑、南丹至環江的喀斯特、柳州至桂林的喀斯特。在這條路線上,你可以看到從高原到丘陵低地,喀斯特地貌出現由山原峰叢、深切峽谷、天坑群,到峰林、孤峰,以至殘丘溶蝕平原的景觀組合與變化。
廣西桂林灕江的喀斯特峰林。
建成及維護一條國家步道,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需要非常細緻、艱辛的調研、規劃設計、宣傳推廣。以中國之大,景觀之豐富,步道類型之多樣化,步道建設需要穩步紮實地推進。從簡便、經濟、安全以及循序漸進、廣泛參與的角度,應優先發展東部與中部的國家步道。國外許多著名步道的建設與管理,雖然也有政府的資助,但幾乎都離不開民間組織與志願者、以及當地社區的參與與維護,這也值得中國的步道充分借鑑。
好的步道不是著眼於「開發」,而是要尊重環境與歷史文化,讓沿線的自然環境、古道、傳統聚落,得到很好的保全,讓徒步者得到更好的原真體驗。現在各地建設步道的熱情很高,但有些是按照人工園林、城市公園的概念來搞步道,大建硬化路面和欄杆等,顯然與「回歸荒野」、「無痕山林」的精神理念與價值觀不符。
好的步道,還需要充分挖掘和展示線路上的自然與文化景觀的內涵,讓人們能沿著荒野小徑和歷史古道,用腳去走,用眼去看,更能用心去體會與感知。
推薦全網最值得一看的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設置為星標
地理,是一門講地又講理的科學。因其講地,給我們體味時空的存在;因其講理,給我們帶來了理性的快樂。愛生活、愛工作、愛地理,讓我們一起享受到地理的愉悅。喜歡地理的小夥伴們,讓我們"立足於地,馳聘於理,思接千載,神遊古今"~一起嗨起來吧~~真誠相待,帶著自己的陽光,在路上~~「講地又講理」期待您的加入!!!
特別聲明:地理、天理、道理、心理、生理~~~只要有「理」的,都屬於我們「講」的範疇!
感謝大家的閱讀,你的閱讀是對小編的鼓勵,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小手輕移點一下右下角,點「 在看 」,謝謝對小編的支持,小編一定每天給你們帶來更多資訊。
免責聲明:圖文資料整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公眾號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