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龍曠世,創業未半,而花光預算。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品牌,全新到兩年之後仍然沒有人了解到這是一個怎樣的品牌,印象中上一次進入到公眾視野的,是某媒體發布的質量問題。
漢龍壞了,修起來一堆事兒。
過去我一直跟大家說,不要買小眾品牌,不要買小眾品牌,你們就是不聽,為了點所有的蠅頭小利看起來花哨的配置就捨本逐末。
買車,買的還是品牌跟品質,缺一不可。
品牌是保證產品一直向前奔跑的核心關鍵,好的品牌背後必然有好的研發團隊以及運營團隊,這是成為好品牌的先決條件。
而好產品的界定標準有很多,除了好的設計,好的質量,還有好的技術,好的穩定性以及好的適用性。
有些自主品牌做到了好的適用性,譬如說空間大,顏值高,尺寸大配置豐富,但這不等於一臺好車。
譬如說漢龍曠世,除了好的適用性,其它什麼都沒有,這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前陣子,漢龍曠世一封帶有公章的文件直接捅破了所有二三線企業的生存現狀,雖然還活著,但有的企業已經沒了。
官方表示,由於種種原因引起的經營問題,企業停工停產。
漢龍企業從一開始,就沒有擺正心態造好車,與眾泰的種種瓜葛,註定了這家企業的核心立意是有問題的,譬如說首款車型與眾泰T700千絲萬縷的關係以及漢龍曠世的經營模式。
這家企業沒有強力的研發以及運營團隊,這加快了漢龍走向滅亡的速度。
當然,停工停產只是漢龍目前階段性的問題,雖然只是企業玩的一種手段,但這家企業依然存在,從目前國內乘用車市場發展狀態上來看,未來的趨勢就是一些沒有銷量的企業在生死邊緣徘徊。
這些企業寧可苟活著也不願意撒手這一行業。
譬如說海馬、華泰等企業,這些企業利用汽車板塊拿到的其他資源,藉助「還會重回汽車板塊」的說辭繼續生存,雖然從短期來看能夠遮掩企業問題,但隨著未來監管的越來越嚴格以及企業競爭的壓力增大, 該走的總是要走。
漢龍的問題在於其出生在一個下行市場中,再加上企業本身的技術問題以及財力問題,今年特殊經營現狀下,催生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使得漢龍的問題被進一步放大。
事實上,漢龍挺悲催的,想學眾泰那一套沒學到,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車沒賣出去幾臺,問題倒是不少。
良幣驅逐劣幣的情況會越來越明顯,對於所有參與者來說,下行市場中的一切問題都會被放大,漢龍只是一個行業的縮影,其停工停產是行業淘汰漢龍的最終結果,而這種企業,未來還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