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揚州自隋唐以來,即處於大運河和長江航運的樞紐地位,這裡商賈雲集,百貨充斥;繁華,是它的代名詞。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曾為淮南節度府掌書記,淮南道的治所設立在揚州。這也就決定了杜牧和揚州的不解之緣。他在這裡寫下的關於揚州的詩篇,到現在,依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是揚州給杜牧的初印象。唐代時的揚州經濟文化繁榮,時有「揚一益二」之稱。那繁華小城的十裡長街上,車水馬龍,花枝招展……這裡歌臺舞榭密集,珠簾翠幕下藏著佳人姝麗如雲。
無怪乎李白要說「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哪有不美的地方?更何況是揚州的三月,有瓊花的揚州三月!
揚州素來就有「月亮城」之美稱。古代吟詠揚州月亮的詩詞不要太多。極愛瓊花的隋煬帝楊廣冢上刻曰:「但求死看揚州月,不願生歸駕九龍」。
徐凝站在揚州的月光之下,感嘆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賞天下的月,怎能不看揚州呢?
若要看月,杜牧給找了個好地方——「二十四橋明月夜」,對於杜牧來說,江南佳景無數,然而留存在他記憶裡的最美初印象,大概就是揚州二十四橋上的明月夜色。
據說,該橋是因為古時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簫於橋上而得名為二十四橋。真假我們尚未可知,但無論如何,明月照在揚州名勝二十四橋上,這是多麼的如詩如畫、如夢如幻?這樣的月色和夜色多麼的浪漫而溫柔啊!
假如你去到揚州,去到二十四橋,你一定會被二十四橋所震撼!那潔白欄板上彩雲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雲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鬱丹桂,使人隨時看到雲、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從而遙想到杜牧當年的風流佳話。
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為吹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致,亭前有平臺,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涵月影,畫舫拍波,有數十歌女。
淡妝素裹,在臺上吹簫弄笛,婉轉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覺得好像在銀河中前行。
橋上簫聲,船上歌聲,岸邊笑聲匯在一起,此時再詠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你定會為唐代詩人徐凝的精妙描寫撫掌稱絕。
杜牧的詩篇也影響了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他來了!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姜夔這首詞作於1176年,此時,金兵兩次南下,揚州遭到嚴重破壞,它早已不是當初那個風流繁華的揚州了。
站在此處,姜夔冷不丁地想起了杜牧,他想,假如這位多情的詩人今日再重遊故地,他也必定會為今日的揚州城感到吃驚和痛心。
杜牧算是個俊才情種,他有寫「豆蔻」詞的微妙精當,他有賦「青樓」詩的神乎其神。可是,當他面對眼前的凋殘破敗景象,他必不能寫出昔日的款款深情來!
揚州的名勝二十四橋仍然存在,水波蕩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籟無聲。唉,試想下,儘管那橋邊的芍藥花年年如期盛放,可是到底還有誰有情思去欣賞它們的豔麗呢?
如果每一個城市都能擬人,那麼我想,揚州一定是一位溫柔又溫婉的大家閨秀,她永遠靜靜地佇立於長江淮水之間,青春華發,溫婉含情,風姿萬千。單純,明淨,卻又深邃無比。
她是實體的,也是虛擬的。沒有人難夠觸碰到她的內核、她的靈魂,但那內核卻伴著千年的風雨逐日成長。
揚州是什麼?我想,她是五亭橋畔的紅藥,是姜白石詞裡的玉人吹簫,是瘦西湖上的煙花明月,是三月大運河上的粼粼波光,是盧府前院的花木扶疏,是彈詞的少女。
如果城市也有精魂,那麼揚州的精魂必是深閨裡小姐青皮書中的墨香,也是青石小巷裡賣梔子小姑娘銀鈴般的笑聲。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