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的猶太人:世界從來都只在腦中

2021-01-14 人民網

原標題:流亡的猶太人:世界從來都只在腦中

  圖片來自網絡

  《猶太警察工會》

  作者:(美)麥可·夏邦

  譯者:陳震

  版本:黃山書社

  2015年1月

   麥可·夏邦的第三部長篇小說《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獲普利茲小說獎。

  馬年將盡的時候去逛書店。天冷,想挑一部暖色調封面的書來讀,最好是小說——在一大桌子平攤著陳列的新書裡,一下子瞥見那冊紅色的,走近一看,《猶太警察工會》,是偵探小說,多年不讀的類型。沒有譯者後記,這點真討人喜歡。再看封面下方,譯者署名:陳震。讀過他譯的《放任自流的時光》,是個好譯者。拿著書去結帳,在寒風中走著,不時瞧一眼手裡的書,紅色,暖暖的。過年那幾天,不光氣候不佳,還有人來客往的節奏,夾雜著各種亂,在那幾天幹什麼都心神不寧的日子裡,讀小說是消磨時光的最好方法。

  很快讀完,大呼過癮。對像我這樣一個自小就看愛美國偵探片卻不怎麼喜歡讀偵探小說的人來說,這類作品無需優雅——阿加莎克裡斯蒂之類,好是好,可我寧願看小說改編的片子,而不願讀其書--也不能太讓人費腦子,畢竟只是殺時間用的,為此絞盡腦汁,實在不值當。這本《猶太警察工會》,開門見山,不繞彎子,主角是個硬漢,讀著宛若在看一場漂亮的電影,只是所用材料不是視頻,而是文字,卻同樣具有影像的衝擊力,卻更耐看。

  開篇

  落入俗套卻不失好看

  故事的發生地阿拉斯加,天寒地凍的,似乎挺適合硬漢型偵探在此活動——說也怪,熱帶或亞熱帶叢林裡會出蘭博這樣的勇士,但職業偵探這種更多要用腦子的活兒,在西方小說裡,卻總是出現在一些較冷的地方,那是不是因為低溫更容易讓人頭腦保持清醒呢?總之,在故事發生前,主人公的生活就已經一團糟:同為偵探的妻子為了尚未出世的不幸的孩子而離開了他,身為飛行員的妹妹不久前死於一場意外撞山事故。在小說虛擬的故事情節中,更讓他看不到希望的是,猶太人的以色列國於1948年建國不久即遭攻擊而覆滅,當時無家可歸的人們通過與美國人談判獲得了在阿拉斯加建立特區的權利。如今,60年期限將至,在華盛頓政客的操控下,特區將被收歸阿拉斯加管理,也就是重歸美國,八周後,猶太人即將再一次失去自己苦心經營數十載的家園,主人公和他的搭檔卻都不知當何去何從。

  這樣的開頭其實蠻落俗套。不少偵探故事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在開場時就已經把生活弄得極不如意的魂不守舍之人,看起來他們連收拾自己都來不及,更何談破案。不過怪就怪在,很多時候,讀者正是被這樣滿身人間煙火氣的主人公吸引進故事裡來的,從審美角度看,這樣的開頭其實很好看。

  敘述

  善於把握張弛火候

  好玩的還在後面。主人公是個猶太棋手的兒子,他的搭檔卻有著母親這邊一半的阿拉斯加印第安原住民血統。作為過氣的猶太裔聯邦情報官的兒子,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主人公的表弟。故事開始後不久,在外地警局獲得升遷的主人公前妻碧娜即被調回,負責結束該警局所有刑事案件的偵查,以便移交給未來的主權擁有者。這樣的人物關係,雖談不上撲朔迷離,也足夠將一個精彩的故事編下去了吧。而案子的受害者也是個玩西洋棋的,還是個猶太人眼中的彌賽亞式的人物,這樣就又牽扯到棋手之間的恩恩怨怨,還連帶著這群猶太人尋求救贖的主題,再加上遠為複雜的猶太宗教領袖(同時也是黑幫老大)及其繼承人的介入,最後發現,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美國政府,而真正的殺手,卻又並非奉美國人之命行事。這樣的故事,恐怕想不好看都難。

  不過僅有這點情節因素,對於寫作者而言,其實還是很不夠的。真正寫得漂亮的偵探小說,其實和任何其他小說一樣,得放進許多閒筆,不能寫來寫去都是破案那點事兒,讓人看著像時時刻刻都不讓主人公過安生日子,總在驅趕著他去破案,這樣講出來的故事,只怕會很不好看。這一點,小說和電影其實也是一樣的:只有張弛有度、讓人看著舒服的敘述,才能讓讀者願意繼續被牽著鼻子走而不覺得冤枉。說到這部小說,它能讓我多次讀得捨不得睡去的地方,有時候是緊張的人物追蹤、身份追問,有時候是令人恍然大悟、甚至倒抽一口冷氣的象棋遊戲謎底揭曉,更多情形則是當讀得有點累時,不經意地發現,書裡對那些次要人物舉手投足之細節的描寫,尤其在此刻,真的讓人非常愉悅。這種愉悅甚至並不僅僅是精神上的,它會使你的周身感受到長時間緊繃之後的一絲鬆弛,讓你本能地覺得,自己之前因閱讀而付出的智力和體力現在得到了一種體貼而毫不張揚的回報,得了這點安慰,你就會忍不住快馬加鞭,期待儘快讀完整個故事。要說秘訣,這大概可以算是寫小說的秘訣之一吧,只是說來雖易,但其實若非箇中高手,則極難掌握火候,因此常弄得作品看起來不倫不類,撓不到讀者癢處,有時即使勉強耐著性子讀完了,回過頭來,仍會大呼上當。

  主題

  多重解讀猶太人流亡命運

  說起來,不論是暢銷小說還是好萊塢電影,最終的結局裡有所謂美國政府陰謀的,似乎一直是主流。這本書也寫到了陰謀:華盛頓當局在政客的操控下,欲將大批身處阿拉斯加的猶太人送往巴勒斯坦,借猶太人之手消滅阿拉伯人,卻不知是為了傳說中的石油利益還是別的什麼莫名其妙的東西。這同樣有點老掉牙,連作者都免不了借書中人物之口自嘲一番。不過還好,這樣一個故事,並沒有通常所見的孤膽英雄與美女攜手,成功拯救眾人的那種「豪邁」之氣。大概是因為,在作者看來,猶太人生來特立獨行,流離失所中還常常被欺負,實在不適合充當拯救者的角色。

  書中還有一個反覆提到的角色,甚至很難把他稱作「人物」,因為他只是一個還未成人形的胎兒,因醫生懷疑其染色體異常而被主人公蘭茲曼放棄。蘭茲曼後來一直因此而悔恨,這也成了他與妻子婚姻破裂的導火索。按照保守的猶太教義,胎兒是不能被捨棄的,只因不信任何教義的蘭茲曼一念之差,一條生命被人為終結了。這本是不幸之事,寫在書裡卻是十分添彩的一筆。蘭茲曼這個無家可歸的倔強之人,因為孩子與妻子分手,也因常常想起孩子,而想到與妻子複合。顯然,這個孩子的命運,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隱喻,對猶太人流亡命運的隱喻。而最終,主人公與妻子幾乎沒有懸念地重歸於好,書中主要人物全部獲得阿拉斯加綠卡,結束先輩延續數千年的流亡,可算是一種流亡的終結、一種救贖的達成,在這一過程中,孩子那失去了的生命,則可看作是猶太民族被迫為流亡付出的代價。不過,碧娜那個隨身攜帶的、碩大的、無所不藏的手提包,卻仍然讓人不免在結束閱讀時仍懷著絲絲不安:這種可以被手提包裡的什物輕易覆蓋的人生,是否是令人憂傷的,是否預示著另一次流亡的開啟?也許,對於因世代流亡而練就了清醒頭腦特殊智慧的猶太民族而言,他們早就有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世界從來都只在頭腦中,而不在任何有型的物質形態裡。

  □書評人 馬維

  麥可·夏邦 Michael·Chabon

  當代美國文壇最受矚目的才子作家。1963年生於華盛頓特區,十歲時立志成為作家,先後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匹茲堡大學,在加州大學厄灣校區獲得創意寫作碩士學位。1988年,年僅二十五歲的麥可·夏邦出版其碩士學位作業、長篇小說處女作《匹茲堡的秘密》,創下當時新人小說最高預付版稅紀錄,上市後造成暢銷旋風,也為他贏得「塞林格接班人」的美國文壇金童美譽。

  2000年,麥可·夏邦出版第三部長篇小說《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助他在三十八歲之齡贏得普利茲小說獎,成為過去三十年來最年輕的普利茲長篇小說獎得主。一些評論家認為:夏邦寫出了無數作家窮其一生夢寐以求的「偉大的美國小說」,而該書描寫的,卻是向來受主流文壇輕視的主題:漫畫。

  此外,麥可·夏邦著有短篇小說集、散文集、童書、青少年小說多部,還曾擔任電影《蜘蛛俠2》編劇。

  在一個架空的歷史世界中,1948年,剛剛成立的以色列國覆滅,猶太難民湧入阿拉斯加。六十年來,猶太人在當地越發興旺,成立了自己的聯邦特區。現在,特區即將被收歸阿拉斯加管理,猶太人的家園夢又將覆滅。可是特區刑警蘭茲曼無暇擔憂主權收回問題。他的生活一團糟,婚姻破裂,職業生涯簡直就是災難。在他棲身的廉價旅館,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有人被謀殺,死者曾是象棋天才。蘭茲曼開始調查這樁案件,但高層卻要求他立刻丟開。蘭茲曼必須與信仰、執念和邪惡等強大的力量殊死鬥爭,而能夠拯救他的,只有他的過往。本書融合科幻和偵探小說類型小說元素,先後榮獲星雲獎、雨果獎、軌跡獎等科幻小說大獎。

相關焦點

  • 沒有國家,在世界流亡2000千年,為何猶太人卻始終無法被同化
    但是,縱觀猶太人的歷史,其實他們是一個飽受欺凌、甚至遭受屠殺的民族。流亡世界多達2000年,連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都沒有。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始終能夠堅持自己的民族特性,抓住機會,排除萬難在巴勒斯坦復國,這一切的背後,是什麼一直支撐著他們?
  • 希伯來語與猶太人(上):出走與流亡
    古閃米特語首先分化為東西兩部分,東閃米特語演變為了阿卡德語(Akkadian),而西閃米特語分化為了中閃米特語(Central)和南閃米特語(South),中閃米特語(Central)則進一步分化為了西北閃米特語(North-West)和南部的阿拉伯語(Arabic)。
  • 猶太人歷史上的十次大流亡,命運多舛,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猶太教不認可【新約】,他們只信奉上帝,不相信耶穌是彌賽亞,上帝沒有兒子,猶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包括耶穌,他們不主動傳教,堅信上帝只拯救猶太人。而基督教讀【舊約】和【新約】,除了信奉共神耶和華外,還信奉聖子耶穌、聖母瑪利亞和聖徒(天主教和東正教),他們都是上帝派到人間的救世主;新教認為聖母和聖徒都是人不是神,為他們設置聖像是偶像崇拜,有悖【聖經】教義。
  • 猶太人的世紀,流散各地的猶太人為何能在二十世紀深深影響世界?
    對於這觀點難以說完全正確,但是的的確確說明了在二十世紀猶太人和猶太社會對世界的影響力。書裡講述分散在俄國以及各地猶太人對現代化進程的貢獻。流落世界的猶太人,雖然在語言,風俗逐漸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但他們依舊堅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保持民族的獨立性;仍然用希伯來字母書寫文字。但是就算如此,流散的猶太人在各地都掀起一片風雲。
  • 為什麼猶太人那麼聰明?!
    猶太人被公認為世界上既富有又聰明的。猶太人數量很少,在全世界大約有1500萬左右,跟廣州市的人口差不多。但這個人口數量佔世界總人口0.3%,但卻人才輩出。那我們就探索一下吧。首先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 猶太人被迫害2千年未滅族,還控制世界60%的錢!秘密在一本古書裡
    這讓同為導演的高曉松,真是羨慕嫉妒恨啊~~流亡2千多年「最會做生意」的民族猶太人的「多才和多金」是世界公認的,不過他們雖然在各自領域真的很牛,但他們的民族卻是飽經磨難。公元1世紀,猶太人因反對羅馬帝國的侵略而發起反抗,結果被羅馬鐵騎衝破家園,從此被迫踏上了流亡之路。一個沒有國家庇護、只能四處流浪的民族,走到哪裡都備受欺凌,二戰時期納cui對猶太人實行的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致使他們本就很慘的生活狀態更是雪上加霜!
  • 猶太人的生意經:賺大錢靠的從來不是勤勞和努力,而是這樣東西!
    的確,整個世界或許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比猶太人更會賺錢的民族了,猶太人雖然只佔了世界總人口的0.25%,但卻包攬了世界上22%的諾貝爾獎,佔了世界總財富的36%。猶太人愛財的本質深深地刻在骨子裡,中國人和猶太人都是愛錢的,但是對待金錢的看法上面卻大不一樣。
  • 都說猶太人聰明,且它歷史也不短,卻為何從未出現過猶太人帝國
    現在我們一提到猶太人,我想「聰明」二字是你的第一反應。市面上那些雞湯書,反覆的強調「猶太人的財富秘籍」、「猶太人育兒手冊」等,無時無刻都在傳遞著,猶太人是全世界行為習慣最好,最容易出富豪、天才的民族。給人一種,向猶太人看齊,就手握了成功的鑰匙一樣。
  • 猶太人到底是什麼樣一個民族,為什麼希特勒要滅族猶太人?
    如果他們發展順利,便能一路「風雨無阻」的發展,但是並不是所有民族都有這麼好的運氣,就比如猶太人,這個民族所遭受的磨難數量和其經商天賦可以說是成正比的,那猶太人到底是什麼樣一個民族?我們很難具體知道猶太人是怎麼形成的,就已知的資料來看,猶太人最早出現在以色列地區,後來因為戰爭而流亡歐洲。
  • 關於猶太人的5大誤解,我們在猶太人三千年歷史中找到了正解
    對猶太人的認知常常有兩個極端:一種是詆毀式的偏見,比如狡猾奸詐;另一種就是天生優秀的盲目吹捧,比如智商過人。無論是棒殺或捧殺,都無助於我們從猶太人現象中獲得有益的啟示。這場浩劫的規模超出人類想像,永久改變了全世界猶太人的面貌。一戰後德國的環境助漲了極端民族思想主義。戰敗蒙羞以及獲勝協約國的索賠壓榨造成的經濟危機,使許多德國人敵視外部世界。在希特勒職業生涯初期,他就聲稱,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不是德國人民的過錯,而是因為猶太人背信棄義。
  • 馬克思是猶太人,他是怎麼看待猶太人的?
    馬克思是猶太人,燕妮夫人不顧家庭反對,義無反顧地嫁給他也是事實。然而,馬克思為什麼偏偏要對自己女婿的這段表述勃然大怒呢?探討其根本原因,只能歸結於馬克思終老一生,都特別在意自己的猶太人身份。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於德國特裡爾市的一個猶太家庭,祖父、父親都是猶太「拉比」,是猶太人中的知識分子、老師。「拉比」是一個特殊階層,他們往往在宗教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猶太教宗教儀式中的主持。到了馬克思的父親時期,他們的家族已經屬於第一代「獲得解放」的猶太人,溫順守禮,並且接受洗禮,成為了基督徒。
  • 猶太人:天造地設的世界第一商人
    在當今世界,猶太商人被公認為「世界排名第一的商人」。這種聲譽不僅表明人們對猶太商人在商業和財務管理方面的能力的服從和讚賞,而且無意間反映了人們普遍認為猶太商人是猶太商人最典型,最純正和最理想的代表。世界各國的商人都有不同的經營方法,他們的財務能力也很強。但是,無論國家的起源,地理環境或國家的歷史和社會條件如何,它們都可以與開展業務活動的條件相同。
  • 複雜與榮耀:猶太人與「大型的猶太人」
    何以在經歷了大屠殺這樣毀滅性的打擊(一般認為在世界範圍內,死於大屠殺的猶太人總數在600萬左右)之後,猶太人的數量竟比大屠殺之前還多?「究竟是什麼令猶太人想要繼續做猶太人,既然上帝曉得這是多麼悲慘的命運?」
  • 比猶太人還可憐的民族,在全球流浪幾千年,至今仍散落在世界各地
    說起猶太人,大家都知道這個民族。這個民族被滅國之後,在全球流亡了兩千多年後,終於在二戰後順利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可以說這個民族非常不容易,流落在全球各地幾千年的時間。不過猶太人並不是最可憐的,有一個民族和猶太人相比更加可憐。
  • 為何西方都不待見猶太人,二戰時甚至要趕盡殺絕?看他們都做了啥
    說起歷史上,最為坎坷的民族,猶太人自然算作是其中之一,他們的苦難歷史,由來已久,但是這個民族的韌性,也是讓人感到無比佩服,猶太人只佔據全球的0.2%,根據統計,從1901年到2004年,一共有167名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獎,是獲獎總人數的22%。
  • 歐洲各國屠殺猶太人2000年史;猶太人妄圖在我國東北建國
    他們的宗教猶太教教導猶太人,我們的祖先和上帝是有契約,是上帝在人間直接庇護的人類,是「上帝的選民」,因此日常生活中很多猶太民族主義份子常以「優等民族」身份示人。一直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猶太人雖然流浪了兩千年,但始終信仰猶太教,認為自己是上帝選民,比其它民族優越,拒絕融入所居住的國家,因此歐洲各國的人民都不喜歡猶太人。
  • 人口只佔世界的0.2%,卻獲得了近30%的諾貝爾獎,猶太人憑什麼
    猶太人曾被稱為「最優秀的民族」,也有著名政治家說:「沒有猶太人,世界歷史將被改寫」。有關數據顯示,人口只佔世界的0.2%,卻獲得了近30%的諾貝爾獎,猶太人憑什麼?
  • 哈瑞迪猶太人:不工作,只生小孩,只念經禱告,靠其他猶太人養活
    為了防止被世俗所影響,哈瑞迪猶太人不和世俗猶太人混居,儘量和外界隔絕,並以猶太教經典《塔木德》為準則,不容忍任何世俗文化對其傳統的擾動,保障內部純潔性。以色列建國後,哈瑞迪猶太人湧入以色列。他們不參軍,不工作,不納稅,不接受現代化信息和教育,只上宗教學校、只看宗教報紙,只研究教義,只生小孩,靠以色列政府撥款和其他猶太人養活。
  • 希特勒對猶太人敵視背後隱藏的真相:太聰明的人,總是遭嫉妒
    可是同時,猶太人的歷史又是一部苦難史,在經歷了約兩千年的亡國歲月裡,猶太人只能流離失所於世界各地,但似乎他們從來沒有遭受待見過!比如說在歐洲,猶太人自遭到羅馬帝國血腥鎮壓之後,幸運活下來的猶太人只能四散逃避,其中很大一部分來到了歐洲!但是來到歐洲之後,他們就遭到了很嚴重的排斥!
  • 社科 · 不列顛人的追溯與猶太人的建國
    歷史上,這片土地是眾多民族的戰場——希伯來人與亞述人,希臘人與波斯人,羅馬人與敘利亞人,撒拉遜人與法蘭克人,土耳其人與歐洲人……「人類為巴勒斯坦流的血,比為地球上任何地方流的都要多」。從十字軍東徵到巴以衝突,延續了千年的戰爭。特別是起源於此的猶太人在經歷近兩幹年的流散後,在同一片土地、操著原有的語言重新建國,在這個獨一無二的歷史事件中,英國人起到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