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射鵰英雄傳》中,黃裳因何與明教結仇,他與明教之戰,是否像六大派圍攻明教那樣?
黃裳是金庸先生筆下的一位大宗師,是武學寶典《九陰真經》的作者。
北宋年間,徽宗皇帝崇尚道教,自封「道君皇帝」,並下令收集天下道藏,雕版印行。收集而來的道藏,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稱之為《萬壽道藏》。
而被徽宗皇帝委派,負責雕版印行《萬壽道藏》之人,便是黃裳。
黃裳是朝廷一位文官,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一個遠離江湖,高居廟堂的人。他接到皇帝的旨意後,謹慎做事,以免出錯被皇帝砍頭,於是事事親力親為,將全部道藏讀熟,一一校對。
讀了幾年道藏後,黃裳竟因此精通了道教道術,不得不說他真是一位奇才,在此基礎上,竟然又悟出了道家武學中的高深原理,無師自通,修習內功、外功,練就了一身絕世武功。
《萬壽道藏》完成後,黃裳仍舊在朝廷為官,雖然有一身絕世武功,但卻不顯山不露水,遠離江湖紛爭。
黃裳本就不是江湖中人,正常情況下,他也不會捲入江湖鬥爭。但事出突然,多年後,他治下的地區出現了一個教派,名叫「摩尼教」,是從波斯傳入中土的,也叫「明教」,朝廷則稱之為「魔教」。
這個明教非法聚眾,不拜太上老君,只拜外國的大鬍子魔頭,徽宗皇帝崇尚道教,非常不喜歡他們,於是命黃裳率領官兵剿滅他們。
按照《倚天屠龍記》中的設定,徽宗年間的明教教主是方臘,曾在浙江聚集教眾起義,反抗朝廷統治。
黃裳奉徽宗皇帝之命,率領官兵去剿滅方臘的明教,雙方一場大戰下來,黃裳所率領的官兵不敵,被殺得丟盔卸甲,到處逃竄。
原來北宋末年,朝廷軍隊戰鬥力極差,加之沒有好的將領,讓黃裳這樣的文官去領兵打仗,使得軍隊更加不堪一擊。反觀明教一方,教徒都有堅定的信仰,打起仗來悍不畏死,而且教內高手眾多,能人眾多。
幾番交戰下來,黃裳所率領的官兵大敗而歸,根本不是明教的對手。
吃了敗仗,就要受到皇帝的處罰,黃裳心有不甘,一怒之下親自出手,獨自上門挑戰明教眾高手,大發神威殺了幾位使者、護法。
結果這事在江湖上激起了眾怒,那些被黃裳殺的人,其中有一部分是大門派弟子,他們所屬門派得知門徒被殺,紛紛派出高手圍攻黃裳,並罵他不講江湖規矩。
黃裳也很納悶,自己是當官的,怎麼懂江湖規矩,於是雙方一言不合又打了起來。
黃裳武功雖高,但雙拳難敵四手,寡不敵眾之下,負傷而逃。而那些人找不到黃裳,便遷怒於其家人,將他全家殺害。
另一邊黃裳得知自己家人被殺,獨自逃至深山老林,將敵人武功全部記下,一招一式的想辦法破解。
四十餘年後,黃裳終於破解了敵人全部武功,自信憑一己之力,也可能擊敗全部敵人,於是他重出江湖,準備找當年的仇人報仇。豈知四十多年間,他昔日的仇人均已逝世,只剩下一個將死的老太婆。
黃裳看著躺在床上的老太婆,想起當年她不過是一位十六七歲的小女孩,終於意識到自己也老了,藏在心底數十年的仇恨,瞬間煙消雲散,還暖心地餵仇人吃東西,送了她最後一程。
隨後他將這些年所想的武功寫成了一部經書,分為上下兩卷,取名《九陰真經》。經書完成之後,他找了一個地方將之藏了起來,隨後飄然遠去,不知所蹤。
黃裳與明教結仇,並非私人恩怨,而是身為朝廷命官,奉旨行事。至於他攻打明教,肯定不是像六大派那樣遠徵西域。
在《倚天屠龍記》中,中土明教的總部是在西域崑崙山光明頂,但北宋徽宗年間的明教,總部肯定不在光明頂。
首先,光明頂之戰後,陳友諒率領的丐幫將明教總部一把火燒了,當時小說中描述,光明頂是明教經營了百餘年的總部。
換言之,明教總部遷到西域光明頂,應該是在南宋末年。
其次,《倚天屠龍記》中還提到過,除了北宋末年方臘教主起義,還有南宋年間王宗石、餘五婆、張三槍等教主起義。
所以,明教之前的總部,應該是在南方,而非西域。
筆者猜測,明教應該是經過那幾位教主起義失敗後,成了眾矢之的,被朝廷和中原武林(以郭靖為代表的忠義之士)排斥,只能保留力量,將總部遷到了西域光明頂。
因為在張無忌出現之前,明教一直是不受中原武林待見的,同時也不受朝廷待見,包括大宋朝廷和元廷,都不喜歡他們。
而且,黃裳剿滅明教,是在自己治下,也就是北宋的管轄範圍內,而西域光明頂,顯然不是北宋能管轄到的地方。
綜上所述,黃裳與明教結仇,是奉旨行事,他與明教之戰,並非像六大派圍攻光明頂那樣從中原遠徵西域。所以,他們的戰場不在西域,而在南方。
當然,可能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明教的總部一直在西域光明頂,只不過他們起義是在中原地區(《倚天屠龍記》中明教義軍就是如此)。
但不論是哪種情況,都可以確定,黃裳與明教之戰,是在中原地區,絕非西域。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是黃老邪,歡迎關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