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一百多年老郵局變身餐館,店家一定要用沒把大碗盛咖啡有特別含義
聖尼古拉斯教堂南邊的街上有幢建築特別惹眼,樓頂上立著六尊舞者的雕像,有點兒像過去馬戲團的成員,穿著奇裝異服,手持各種樂器載歌載舞。現在它是一家商店,據說以前曾是泥瓦匠行會的新會館,1913年建造,複製了該行會在香草河岸的舊館建築。
與大部分城市的行會會館都聚集在中心廣場周圍不同,根特的行會會館基本都排列在萊厄河畔。我們向西走上聖米歇爾橋,眼前看到的就是孕育了根特城的萊厄河。橋北的東岸叫香草河岸,西岸叫穀物河岸,這裡被認為是根特最美的地方。
根特的名稱源自凱爾特語Ganda,意為匯合,指的就是斯海爾德河與萊厄河在此交匯。公元7世紀,聖阿曼杜斯(就是那位通過布道讓聖巴夫皈依的主教)在此創建了兩所修道院。11世紀根特城在佛蘭德斯伯爵的保護下逐漸繁榮壯大,13世紀一度成為阿爾卑斯山以北規模僅次於巴黎的第二大城市,甚至超過了當時的科隆、莫斯科和倫敦。與布魯日一樣,根特後來也是因為通往大海的河道淤堵才逐漸衰落的,另一個相似點是這裡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也沒怎麼遭受炮火襲擊,使古城面貌得以完好保存。如今,很多遊客和當地人都喜歡在晴朗的日子裡坐在美麗的萊厄河畔,蕩著雙腿享受午後的休閒時光。
我們沿著河岸慢慢走,仔細欣賞兩側的古老建築。香草河岸最南端從老郵局開始,外牆上裝飾著鴿子傳信的浮雕。
老郵局北邊緊鄰的香草河岸街14號曾是根特的自由船員行會。這是一幢1531年建造的哥德式建築,門上方刻著一艘帶火炮的大型艦船。
二層窗戶上方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盾徽。由於他本人擁有眾多頭銜,因此盾徽也有好幾個,其中最左邊是一對海格力斯柱,指代直布羅陀海峽兩岸聳立的山峰,象徵通往新世界之門,飄帶上的拉丁文「Plus Ultra」意為「走得更遠」,是查理五世的座右銘,此標誌通常只作為裝飾,以表達查理五世意欲打開通往新世界之門、建立日不落帝國的雄心。
三層窗戶上方則是船工抬船錨的浮雕。
向北隔條胡同的是12號,一幢建於1698年的巴洛克式建築,曾是香草河岸上建造的第二座穀物稱重房。這裡沒看到13號並不是因為香草河岸的門牌號只有偶數,實際上這邊的門牌號是連續排列的,只因13號建在了12號的東邊並未臨街。
11號是幢窄小的建築,上方刻著1682年建造、1912年修復。它是以前的收費站。
10號看上去比較古老,是用不規則的石塊砌起來的,據說建於13世紀,擁有世界最早的階梯式山牆,以前曾作為穀物倉庫使用,現在是家漢堡店。
9號是香草河岸上建造的第一座穀物稱重房,1435年的早期文藝復興式建築,不過看上去比較新,大概是後來翻建的。
8號是舊泥瓦匠行會大樓,跟我們剛才在聖尼古拉斯教堂南邊看到的建築是一樣的,只不過屋頂沒有跳舞的小人,其實它也是1912年重建的,比新會館只早了一年。
剩下的幾幢建築我也講不清,香草河岸北端到頭是橫跨萊厄河的香草橋。
再看看對面的穀物河岸,據說以前外地運來的穀物到根特後都要先在這邊的堆放處保存兩周,然後才能到香草河岸這邊交易。岸邊以前基本都是庫房,後來不需要了,就在18-19世紀重建成現在的樣子,因此我們看到的建築多為巴洛克式或新古典主義風格。
7號樓頂上有個金色的帆船標誌,提醒人們以前這裡曾是非自由船員行會的會館。
走到穀物河岸南端的聖米歇爾橋下,向東又可以望到「根特三塔」。
聖米歇爾橋本身也值得一看,它因橋西的聖米歇爾教堂而得名。現在看到的橋是1905年由設計了老郵局的比利時建築家路易·克盧埃重新設計建造的,橋面中間有尊聖米歇爾降魔的銅像。
往期精彩:
王子街花園的童話小屋、寶石般的蒂凡尼花窗和雄偉的司各特紀念塔
遊劍橋不可不知的那些事:達爾文的屋、牛頓的樹、國王手握椅子腿
正面看是女王,背面看是蕩婦,什麼樣的建築讓人發出如此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