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2020年以來,印度力推本土製造,限制中國產品、中國投資、中國製造,但就算該國「自力更生」口號喊得震天響,實際還是沒能逃出「真香」定律,例如今年3-6月份,中國商品在印度進口總額中所佔比例從13.7%升至18.3%。即便如此,技不如人的印度卻依舊「一錯到底」。
技不如人!印度搞「內定」:撤銷中企競標資格
據《印度時報》12月23日報導,印度鐵路公司以「技術原因」為由,取消了中車永濟電機有限公司和印度先鋒貿易公司合資組建的中車先鋒(印度)電氣有限公司競標「Vande Bharat」項目的資格。
據了解,今年7月10日,印度鐵路公司推出半高速列車「Vande Bharat」項目招標,競標成功的公司將為其製造44列列車機組,總標價值約180億盧比(約合16億元人民幣)。參與競標的共有6家公司,中車先鋒(印度)電氣有限公司則成為了其中唯一一家國外競標者。
資料顯示,此次競標的中車先鋒是中國在印度投資的第一個軌道交通牽引設備製造企業,於2016年正式投產。該企業不僅生產和維修鐵路電機,還為印度石油鑽井、風力發電、礦山裝備提供整套電傳動系統。
然而,這家中印合資企業一入圍,印度就在7月宣布不再允許任何中國公司或與中國公司合資的企業參與該國道路建設項目,並且現下任何中資企業參與的競標項目,印度都將重新進行招標。
所以,9月份「Vande Bharat」項目重啟招標後,印度直接把中印合資企業的競標資格給撤掉了,僅剩兩家印度公司尚在競標。事實上,早在8月底,印度鐵道部就已經發文「內定」,稱在新的招標中,將「優先考慮印度製造」。
拒絕和中企合作,印度100萬億基建計劃成「笑話」?
只不過,印度的基建能力實令人不敢恭維。例如,印度最長鐵路公路兩用橋——博濟比爾橋,該鐵路橋總長4.94公裡,從2002年開工建造,耗時16年才修好通車,最後總耗資590億盧比(約合52億元人民幣)。
更別說,印度連基建的必用機器,如盾構機這樣的大型工程機械都需要從中國進口。拒絕中企,印度恐怕連路都挖不了,也讓去年印度推出的100萬億盧比大型基建計劃成為一個「笑話」。
在基建方面,印度除了要面對工程技術能力欠缺,工程設備無法自產的問題之外,還存在財政薄弱資金匱乏、國內徵地困難項目無法開展的難題。日企就被印度的「磨蹭文化」折磨得一言難盡。
2015年印度就和日本達成協議,日本將為其建造第一條高鐵,預計耗資1.8萬億日元,其中1萬億日元由日方提供低息貸款。但五年過去了,該項目卻還沒正式開工。直到今年11月26日,印度國家高鐵終於同意與日本籤署建造合同,而該項目的總造價已從當初的1.8萬億日元飆升至2.5萬億日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企海外承包的基建項目都取得重要突破:中國和巴基斯坦合作的拉合爾軌道交通的橙線項目正式通車、中緬國際鐵路打通了最後壁壘、印尼雅萬高鐵1號隧道順利貫通……
文 | 李澤鈽 題 | 凌明 圖 | 饒建寧 審 | 徐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