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虎爸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的個性與人格是在不斷發展中完善的。對於幾歲的孩子而言,他們根本無所謂「道德」與「不道德」,因為他們還沒有形成關於道德的認知。
案例:
超市收銀員小麗最近遇到了一件讓她唏噓不已的事情。
事情是這樣的,小麗前兩天照常在超市上班收銀,突然看到旁邊小區的一個很眼熟的5歲大的小女孩獨自一人在逛超市,小麗不禁留意了幾分。
在小女孩逛完超市以後,小麗看著這個小女孩頓時起了疑心,衣服裡面不知道裝了什麼鼓鼓的。小麗不禁懷疑她是不是在偷竊。伸手掀開這個小寶貝的衣服,小麗發現裡面居然是一瓶冰礦泉水,肚皮也被凍得紅紅的。
小麗一詢問,才知道這個小女孩叫做芳芳,一直居住在附近的民房裡。原來芳芳的父母前不久離婚了,現在芳芳媽媽帶著女兒獨自居住。
今早芳芳發現媽媽沒有像往常一樣送自己上學,而是面色發紅看起來很是不適的躺在床上。
回想著媽媽照顧自己的樣子,芳芳學著媽媽的動作,伸手摸了摸媽媽的額頭,發現媽媽很燙,芳芳知道媽媽這是發燒了。
想起媽媽之前對自己說涼涼的東西可以去熱,就像夏天吃雪糕以後就不熱了一樣。芳芳看著空空蕩蕩的家裡,沒有辦法只好來了超市。
小女孩滿臉淚痕的囫圇說著:姐姐,我想先拿水回去幫媽媽治病,等媽媽好了以後就讓媽媽過來付錢,這樣可以嗎?
聽完女孩的哭訴,這名店員失聲落淚。於是自掏腰包幫這位女孩付了水錢,讓她回家了。
作為家長,應該怎麼應對這樣的事情呢?
1、和孩子溝通
道德是非觀念對於孩子而言是一個還沒有發展好的陌生命題,但這些對於成人而言都是再熟悉不過的。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什麼行為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有了家長的教育,孩子也能更快更好地理解道德是非觀念,這對於孩子的發展起著積極向上的作用。
2、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嚴重性
在孩子的世界,也許拿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的嚴重性還不如丟失了一塊糖果。家長應該加強對於孩子的教育,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減少甚至杜絕這種錯誤行為。
家長應該怎麼改正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呢?
1、別翻舊帳
孩子小的時候因不大明白「偷東西」是不對的行為而犯下的錯誤,家長不應該在孩子改正以後「翻舊帳」頻頻提起。這對於孩子而言是一種源源不斷的二次傷害,很容易讓孩子因為這些舊帳而懷疑自己,甚至走上破罐子破摔的錯誤道路。
也許家長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防孩子再次做出錯事,但錯誤的方法反倒會讓孩子痛苦難堪,真是百害而無一利。
2、建立物品所有權觀念
家長應幫助孩子建立物品所有權的觀念,也許會有一些家長表示懷疑,認為這是不是太早了。但在這裡,要說的是這絕對不早。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會有一種「自我中心」的思維階段,也就是說孩子們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和自己的看法一樣,自然也就很容易認為其他人的東西也是屬於自己的。
要強調的是,這並不意味著孩子是「自私」的,這只是孩子們成長都會經歷的階段,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中心」也會慢慢消失。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幫助孩子建立物品所有權的觀念會起到「催化」成長的正面作用。
對於這位女孩的行為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在下面留言,談談自己的看法。
本文由虎爸虎媽熊娃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