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天修出 「禪悅」的經歷

2021-02-19 抱樸堂丹道

22天修出 「禪悅」的經歷

作者:郭玥禎

 

無意在一微群裡看到的師父的文章,花了小半天時間拜讀,心中即刻認定半聰先生就是我尋找的師父。抱著試試的心態加了師父微信,不過當時並未和師父說一句話。2020年2月4日,拜師之念強烈無比,下午給師父發了微信,直截截不帶寒暄地問師父,如何才能拜他為師啊?現在想想,當時也真夠唐突的,估計那時有點緊張。

拜師後,我告訴了師父我目前的身體狀況,講述了我的 「難言之隱」:在生老三的時候,到最後用錯了力,導致陰道口撕裂得比較厲害,醫生沒告訴我縫了多少針,但是告訴我,以後可能會出現漏尿,壓力性尿失禁。當時,只求孩子出來,醫生的話也沒太放在心裡。2019年的上半年,果然偶爾出現了漏尿。下半年,女兒上小學,我開始了白天帶娃,晚上輔導老大學習,待三個娃熟睡後開始熬夜工作的生活。有時,經常通宵不睡,尿頻,尿失禁,愈來愈重。老大的學校離我家步行只有10分鐘,這來回接送的路程,我得上四次廁所,有次來不及,只有直接尿褲子。每每熬夜之後,尿頻,尿失禁更加嚴重。不敢走路,不敢出門,有時候真不想送孩子上輔導班。人很煩躁,也很痛苦……。師父看了我的舌面照後,讓我喝花椒紅糖水,同時吃一味很便宜的中成藥。告訴我,配合練功,用不了多久就會好的。

我知道,我想恢復身體,只有乖乖的聽師父的話,踏踏實實的練功,別的什麼都不要想。才練兩次,身體開始對風,涼氣異常敏感起來。突然間,身體很怕風,很怕涼,一點點涼氣,都能感覺到。練功這些天,每天狀況不一,但說實話,並不緊張害怕,因為你知道這是身體的自我調節,身體會變得越來越好。練功到17天的時候,我驚喜的發現自己瘦了8斤,同時,困擾我的尿頻,尿失禁消失了,一次都未復發過。我為了驗證自己好了沒有,我特意連續性地用力蹦,用力跳,用力咳,特意買很多菜讓自己拎,尿頻、漏尿的現象都沒有發生。我真得好生驚喜啊!可想而知,我有多開心了,心情特別好,不愛生氣發火了。女兒也開始誇我,說媽媽又變回原來那個溫柔的媽媽了。僅僅17天,讓我痛苦不堪的問題,竟然完全痊癒,我的身心不再飽受折磨了,如獲新生。抱樸堂功法讓我親證了奇蹟!我除了感恩,還是感恩,覺得自己真是一個幸運兒。

說實話,身體能夠恢復健康,我已心滿意足,並不求自己能練到什麼地步,什麼境界。聽師父話,傻傻練,未來的路還很長,可以慢慢地去享受抱樸功給我帶來的驚喜。今天,是我學抱樸功的第22天。昨夜上床,久久不能入睡,隨後又出現與幾日前一樣的狀況,全身上下多處跳動,頭頂好像打開了,如漩渦般在不斷吸收周邊的能量,身體跳動之處如電流穿過,酥麻得情不自禁打顫,產生了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快感。詢問師父,才得知這是「禪悅」。師父說,其實「禪悅」是自身陰陽交媾引起的性快感,比男女做愛的性快感要強烈很多倍。22天修出了「禪悅」,這真得是我不敢想的。22天這麼短的時間讓我瘦了8斤,治癒了我的難言之隱,更出乎意外的讓我修出了「禪悅」,抱樸功法在不到一個月時間給了我一次又一次的驚喜。

師父說,丹道其實很簡單,路子對了,不但身體會一天比一天好,而且容易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時,我真得慶幸自己學了抱樸功,慶幸自己走對了路,慶幸能遇得明師。有師父在,得到師父指點,無比安心。



相關焦點

  • 2019窖藏純手工天然禪悅香
    禪文化 | 國學傳承 | 香生活 禪悅香是一款名香,很多制香典籍如《香乘法》、《陳氏香譜》等都有記載。 我學香最早是從藏香開始,後來發現高寒地區的香料和配方並不適合低海拔地區,就開始研究合香,禪悅香是我製作的第一款合香。
  • 是身為災,百一病惱,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到了宋代,士大夫普遍有禮佛和習禪的經歷。士大夫或是結交名僧,或是遊覽佛寺,或是閱讀佛教典籍。士大夫與禪結緣的方式不同,但都逐步接近了佛禪。從側面能體現出參禪者真實的心理和深層的需求。宋代是佛教居士最為輝煌的時代。黃庭堅憑藉其深厚的佛學功底,以及豐富的作品,成為宋代佛教居士的代表人物。
  • 禪悅.樂活瑜伽生活館「品質生活,品味春暖花開」主題活動招募啦!
    禪悅.樂活瑜伽生活館邀您參與「羊」光主題活動----「品質生活,品味春暖花開」----賞花+溫泉+108遍瑜伽大拜日+捕魚驚喜一:>2015年3月9-10日 兩天二.活動城市惠州三:活動行程安排:第一天1.8:00 禪悅
  • 師囑在心 慈悅革習用法修
    慈悅在這次救災後深深體會到,聞法就要力行,苦眾生苦,看到眾生脫離苦後,內心的愉悅,難以言喻。堅定方向 始終如一慈悅是行動力夠又很有群眾影響力的人,她自知如果方向不對,大團隊會走向歧途;如果方向對了,恆持願力,勇往直前,可以把佛法弘揚出去。慈悅不斷告訴自己要謹記,方向正確,勇往直前。
  • 華梵法師:論修禪波羅蜜法門之至關重要性(轉發即法施,功德無量)
    菩薩學人如是深心思惟,即知唯有勤修、深修禪定,才能疾滿四弘誓願也。關於修禪波羅蜜法門於學佛修行之至關重要性,我們尚可約《楞嚴經》中所記載的阿難尊者之故事,來進一步加深理解與認識。讀過《楞嚴經》的人,都會知道佛陀之所以宣講《楞嚴經》,就是基於阿難尊者在獨自乞食時,遭遇摩登伽女一事。其時,阿難尊者因次第乞食,經歷淫室,而為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羅先梵天咒所禁,攝入淫席,將毀戒體。
  • 如果貪戀執著初禪境界,就不會達到二禪,這是有原因的
    不論學什麼法門,如果愈學愈鑽牛角尖,乃至執一非他,總說自己對、其他法門都不對,產生了法愛,妄生取捨,反而會被所修的法門所拘束。譬如修四禪八定,是用六行觀:喜於解脫,厭棄生死就是一種取捨;假使貪著目前的禪定境界,就成了法愛,沒辦法向上提升。
  • 普明法師:如來禪與祖師禪
    一文中,還試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通過梳理佛教文獻,概括出兩種禪法的主要含義。筆者綜合諸方辯論的焦點,將以設問的方式,分三點來論述如來禪與祖師禪的關係。1.問:如來禪與祖師禪,到底是分不分家呢?答:《溈山禪師語錄》在記載香嚴悟道的公案下,附有幾則評論,今擇錄如下:長慶慧稜(854~932)云:「一時坐卻。」
  • 禪七匯總丨2020年全國秋冬禪七匯總
    在這八吉祥地,有時時參話頭,日日坐禪香,天天研經論,年年打禪七的佛法實修。往年冬季的精進禪七將於農曆十月十五日隆重起七,共三七,計二十一日。有心作祖、存志成佛之大丈夫雲集聖地,同堂共參,置之生死,剋期取證。
  •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頌曰: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解:這段往下18句是無相誦,要結合六祖大師的義理來說,並非世間許多人解釋的那樣,六祖壇經整部經典都是圍繞心性來講的,所以無相誦當然也是講心性的。
  • 《楞嚴經》二禪三重天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二禪是攝「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這四支:四支就是四種境界,即:1、內淨支:指心在無覺無觀中已沒有了一切因渾濁而起的煩惱,這種狀態是行者想離開初禪時,種種訶責,呵責初禪的有覺有觀,在滅除覺觀後,內心歸於平靜,此時心與靜色法相應,豁然開朗,心地明淨,這種狀態稱名:內淨支。
  • 禪與禪宗略說
    由此可知,禪,並非是佛教的「專利」。不過,釋尊在修禪幾年後,發現禪才的修習,並不能得到身心的究竟解脫,所以,他按照自己的觀念禪思,終於在伽耶畢缽羅樹下,得到了真理的消息,成為人間的覺者。釋尊的修禪不是枯木死灰般的靜坐,也不是頑石般的一無所知,而是運用正確的思惟,安然地靜中,更顯出旺盛的生命力。自達磨東來,到六祖慧能,形成了中國佛教特有的禪宗。
  • 《佛教教規禮儀》(二)禪淨加行篇
    享有禪悅之樂:佛陀曾說:"坐禪能得現法樂住。"所謂現法樂即禪定之樂,這是一種從寂靜心中所產生的美妙快樂,絕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勤於禪坐之人,可得此禪悅之樂。  開發本具智慧:《楞嚴經》云:"攝心為戒,依戒生定,依定發慧。"禪坐能令人形神安定,心地明淨,不但能開發本具智慧,而且能獲得眾人愛敬,辦事易成,因此是增長福慧之道。
  • 實修法訊:動中禪|2017年10月1-15日四川廣漢石佛寺「正念動中禪」禪修活動
    楔  子石木有性人有情,行住坐臥處處禪。寺中建有專用禪堂、逕行小道,是體驗、深修「正念動中禪」的理想之處。        紅塵滾滾,名利沉浮,若心不覺醒,終將在暗昧中迷失;        暫且轉身,放下俗塵,喚醒覺性,生活與工作將走向光明。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要成為此生的匆匆過客!
  • 實修法訊:禪七|2017年五臺山碧山寺冬季禪七通啟
    農曆七月,夏末時節精進禪七,自利利他在勇猛辦道的同時我們還可感受名山宗氣,古寺禪風十方同聚會, 個個學無為此時選佛場, 心空及第歸碧山寺十方廣濟茅蓬為成就寺眾道業,令正法久住,並祈國泰民安、世界和平及本寺檀越福慧增長,本寺特定於二零一七年農曆七月十九日舉辦精進禪七。自七月十九起七至八月二十四日解七,為時五個七。十方叢林,臨濟宗風,禪門妙法,迥脫根塵,有緣見訊者,自當勇猛精進,參加禪七,了脫生死,不負初心。
  • 什麼是禪?禪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參禪?
    林清玄認為忙使人心性浮動,心意不轉,缺少了覺受與觀照的能力,使得這種天生的覺照變得薄脆了,而禪者對生活專一的融入,對現代人因忙而喪失的感受生活的能力很有幫助,只有專一的有一種體驗才能體驗生命中的難得,得其益一剎那,才能得其益一天,才能得其益於一生,這才是人們參禪、修禪的真正意義。
  • 雲居寺禪七全過程實錄
    大眾出堂上架房,監香師父打叫香催大眾進堂。出家人睡覺也不放逸,以手作枕,右脅而臥,和衣而睡「身得安穩,心無動亂」。四十九天一心辦道,無暇剪指,鬚髮皆長。到丈室銷了「生死假」,老禪和子一個個禪悅洋溢,法喜充滿。「禪七」期間,摒棄一切外緣,事事簡化。「禪七」開始之前,凡參加打七的人都要到方丈室告「生死假」。
  • 德林長老:開示禪與教的關係
    記者:高旻寺是我國著名的禪宗道場,有人說,「禪者,佛心;教者,佛語」,請您給我們開示一下禪與教的關係。德林長老:你把它們分家啊?禪,是世出世間法的根本,是一切法的根本。假如說,你這個人沒有禪了,你就是死人。沒有禪了,這個世界就沒有了。所以,你對這個禪要有足夠的認識。
  • 纏中說禪
    有這般漢,誤認佛境界為禪,不知佛魔一如、淨汙無二,非佛非魔、即佛即魔,踏破毗盧頂上行,天堂地獄任來往,誰佛誰境界?有這般漢,誤認我是禪、心即佛,不知禪者非心非佛、即心即佛,我而非我、非我而我;有這般漢,誤認無修無證為禪,而有修有證又何曾有修有證,修而無修、證而無證,禪者,非修即修、非證即證,本無可證、證無可本,又無修無證何為?有這般漢,誤認任運自然為禪,而誰任誰運?
  • 佛教「三界」和「二十八天」的關係
    眾生的六道輪迴從下往上是: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其中最上層的天,也就是天人,按果報的不同劃分為二十八個層次,這二十八個層次就是佛教的二十八天。二十八天雖然都是天道,但卻分屬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欲界:欲界——顧名思義,指生活其間的眾生有著欲望。
  • 太師佛法七:一種直入四禪的修法,人類是這樣來的
    這裡就是初禪第一天的梵眾天。關於欲界六天就不多說了!我們來看佛經,佛經是佛陀按照當時人的理解水平來說的。四大理論早在佛陀出世前就已存在。印度的婆羅門教和瑜伽學派都認為,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加上虛空這五種元素組成的,佛陀只不過是直接套用了這個理論。你要拿這個來對號入座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