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兩江總督劉坤一,邀請張謇、繆荃孫、羅振玉等國學大師,商議興辦學堂事宜,這才有了後來的三江師範學堂。科學家周仁,國學大師胡小石、陳中凡,國畫大師張大千皆出自該校。後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重要發展時期。1988年,學校復更名為東南大學,此後延續至今。
01
▶百年名校的「數智」基因◀
這就是東南大學。百年名校東南大學留下了歷史,更留下了數位化、智能化的基因。
回顧近30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歷史,1993年,國內7所高校開始探索校園網建設,東南大學即位於其中,由此結束了校園無網時代。1995年,東南大學正式成立網絡與信息中心,負責校園網建設、管理、維護、服務和開發工作。2000年前後,第一代校園網開始大規模建設,華東北地區網絡中心和JSERNET網絡中心設在東南大學,其各校區間接連實現光纜連接的千兆網絡互聯互通。此後無線校園網、校園安全基礎設施也陸續建設。而且這一建設高峰延續了近10年,直至2010年。
2010年後,智慧校園頂層設計思維逐漸成熟,各高校開始像智慧城市的規劃一樣,從智慧校園的頂層設計開始,建立學校網上一站式服務平臺,完善人事、科研、教務、學生、後勤、保衛、組織等各個業務管理系統。而東南大學也基本完成全校教學、辦公等主要室外場地的無線網絡全覆蓋,以及網上東南服務平臺和一站式線上服務建設。
由此,東南大學的數位化、智能化基因形成。
當然,這是動力,也是壓力。因為任何高校在信息化時代的ICT基礎設施,在面向未來的數智化教研需求時,都存在一段差距。比如,數據割裂在不同系統中;煙囪式的應用系統依然存在;網絡的建設滯後於教學科研需求等等。
就像4G網絡雖可推動抖音等新業態發展,但無法支撐高級的自動駕駛、工業網際網路等應用;網際網路時代的網絡,也並不能支撐無線網際網路時代的應用。資訊時代形成的網絡架構,也需要與時俱進。
02
▶「數智東南」,科技與教育的融合◀
2019年,東南大學提出「數智東南」建設目標,希望建立「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泛在學習環境;建設「取之即來、來之能用」的信息化資源池;構建「最多跑一站、最多錄一次」的辦事大廳,解決在線申請和辦理流程不便等問題;搭建使決策者對學校各項核心業務「心中有數」的大數據「參謀部」。
也就是說,「數智東南」在對科技與教育的融合上,進行了深度的細分,在技術和應用層面要實現前所未有的多維度融合:即管理與服務的融合;網絡與雲平臺的融合;網際網路與物聯網的融合;有線網絡與無線網絡的融合;宿舍網絡與教研網絡的融合;網絡管理與網絡運營的融合,以及「產-學」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模式。
東南大學攜手華為等教育行業的「懂行人」聯合推進「數智東南」,打造具有技術推動、數據驅動、管理聯動的「數智東南」,從訪問入口層、業務應用層、公共平臺層和基礎設施層四個層次,覆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辦公管理、輔助決策等需求。
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數智東南的框架之下,融合校內數據湖,形成頗具東南特色的「三雲一路」——科研數據云、智能計算雲、儀器共享雲、網絡高速路。
顯然,這已經具備了典型的平臺思維。東南大學希望此次數位化轉型,升級儀器管理平臺,實現設備共享;打造智能計算中心,實現算力共享;建設數據共享平臺,實現數據共享;全面升級校園承載網,實現極速聯接。以此,支撐數智東南的智慧建設。
03
▶智慧的管理,無處不在◀
華為與賽爾網絡有限公司攜手東南大學聯合打造校園的多網融合方案。這套解決方案滿足了三地六校區的師生複雜用網場景需求,提升了校園有線無線、寬帶窄帶自動運維效率,解決多網絡帶來的業務被動割裂,數據分散不成體系等問題。
同時,解決方案不僅能為樓宇提供萬兆接入、為宿舍提供千兆接入,更是全國高校領域內首個支持100G骨幹,10G接入的Wi-Fi 6全光乙太網絡。而這樣的配置則讓東南大學在信息化建設上走在了全國大學的前面,也使東南大學在智慧校園建設中獲得了更先進的基礎。
具體而言,解決方案承載有線和無線兩部分,在物理上分為教學科研區和宿舍區。前者需要承載教學網、辦公網、科研網、一卡通網、物聯網和各學院的專網及虛擬網絡;而後者則要承擔全校數萬學生課餘時間生活、學習、娛樂所產生的網絡需求。
此外,華為將以此為基礎,聯接學校內部各種物聯終端,例如視頻監控、門鎖門禁、水錶、傳感器、資產標籤等,以數字平臺提供的系統集成能力、數據共享能力、人工智慧、視頻AI等,支撐學校的智慧安防、便捷通行、設備資產統一管理、能源高效利用、節能減排。同時,通過建設東南大學IOC智能運營中心,校園運營管理人員能及時感知校園態勢,協同處理運營事件;為校園智慧化運營、高效決策提供支撐。
04
▶數智化的人才,面向未來◀
當然,這還不是全部,也並未完全體現華為的與眾不同。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是有線和無線網絡的融合,不是網際網路與網際網路的融合,甚至也不是線上與線下教育的融合。真正的「產-學」融合發展,更體現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非技術」底蘊。
其實,此前東南大學已經有所變化,人才培養目標由棟梁之才向領軍人才轉型;科學研究由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向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重大需求轉型。而這同樣需要數智化的技術,進行支撐。
在此方面,華為攜手東南大學已形成成熟的方法論。
目前,華為已與東南大學合作建立ICT學院,聯合進行人才培養。而在大數據、人工智慧、可視化等數智技術的支撐下,學科指數、學情指數、教情指數等數據,不僅會被採集,實現了融合,更可進行「學生畫像」,甚至成為「數據參謀」。由此,東南大學也形成一套評估學科發展、學情教情、科研水平、辦公效能的科學決策模型。
在人才培養方面,華為助力東南大學搭建了網絡與信息技術創新實踐平臺,該平臺是針對網絡信息技術領域創新型人才培養,以實踐為核心的創新平臺。平臺以校園信息化業務部門為橋梁,建立多元導師協同,多元學科交叉,多元模式並舉,面向創新的教學新模式,實現了教學實踐創新轉化的完整通路。
而在科學研究方面,大數據中心及網安學院雲平臺的建設,支撐著東南大學的「三雲一路」;科研管理與大數據分析系統的建設,則對全校的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績效考核等,進行了全方位的管理;而東南大學與華為聯合創建「無線通信聯合實驗室」,更是「產-學」協同合作的新思路。
由此可見,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不僅體現在應用系統與ICT基礎設施的融合,還體現在智慧教育的數位化轉型上。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是體現在日常管理、聯合人才培養、協同科學研究等方方面面。這正是東南大學等學校的當務之需,「懂行人」華為將持續攜手東南大學,深耕教育行業,在全面洞察學校的當務之需時,以新一代ICT技術助力校園加速數位化轉型,構建百年名校的數智教育。
左右滑動下方圖片
了解更多【華為中國政企業務】最新動態
最新推薦
看完別忘了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