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上影節,戰爭題材的電影真不少,除了像《獵鹿人》和《現在啟示錄》這樣的經典,有一部俄羅斯電影出乎我的意料。
我一向不覺得俄羅斯的戰爭電影能有多好,即使是俄羅斯電影,真正高質量的微乎其微。
《勒熱夫戰役》出乎了我的意料。
《勒熱夫戰役》,顧名思義,講的就是勒熱夫戰役。
先簡單科普一下勒熱夫戰役。
勒熱夫戰役全稱勒熱夫—瑟喬夫卡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重要的一次戰役。
因為在時間上勒熱夫-瑟喬夫卡戰役和史達林格勒戰役前後腳,所以更多的人只知道史達林格勒戰役,而不知道此次戰役。
事實上,勒熱夫戰役對於整個東線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這次戰役牽制了德軍大量兵力,間接導致了第六集團軍的覆滅。
甚至可以這樣講,如果沒有勒熱夫,很有可能就沒有後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
以一次大戰役命名的電影,搞不好就成了軍事領袖們指點江山的政治宣傳片。
這部電影恰好相反。
它符合我心中優秀戰爭電影的三要素:戰爭殘酷、矛盾衝突、以小見大。
戰爭殘酷,不用多講,如果一部戰爭電影連殘酷的做不到的話,有什麼資格叫戰爭電影呢?
矛盾衝突,這種衝突當然不僅僅指敵我矛盾,更多的是一方之間的矛盾,或者個人內心的矛盾。
以奧利弗·斯通的《野戰排》為例,主角是一個涉世不深的愣頭青,在政府的宣傳下毅然決然的入伍。
當時的他,一心報效祖國,將北越邪惡勢力徹底從東南亞消除。
可真正到了戰場上,邪惡的不僅僅是北越,美軍比起北越,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血腥殘忍、殘殺平民,甚至連婦孺都不放過。
這個時候,主角動搖了。
這種矛盾衝突在越戰電影中最為常見。
以小見大。
戰爭電影的主角如果是政治家、軍事統帥,這部電影的核心思想就很難做到反戰。
政治家要是反戰的話,那就不會有戰爭了。
真正優秀的戰爭電影主角大多數都是小人物。
去年上映的《決戰中途島》,我之所以對此很不感冒,就因為這部電影的主角之一是尼米茲。
《拯救大兵瑞恩》裡雖然也出現過馬歇爾,但主角還是那一群拯救瑞恩的普通士兵。
《勒熱夫戰役》,這三點都做到了。
如果非要糾結戰爭場面,《勒熱夫戰役》確實明眼可見有《拯救大兵瑞恩》的影子,但在場面殘酷上,也做得相當不錯。
電影雖然以「勒熱夫戰役」命名,但幾位主角都是普通士兵,軍銜最大的也不多是中尉。
裡面倒是有一個中校,但幾乎是反面式的人物。
最重要的是這部電影在「矛盾衝突」方面很有看頭。
首先是上下級之間的矛盾。
中校命令中尉在沒有任何後援的情況下死守某個村莊據點,以便於為大部隊爭取時間。
聽起來有點像《集結號》的劇情。
集體和個人,哪個為大?矛盾就來了!
美劇《兄弟連》裡,有這麼一段,我現在依舊記憶猶新。
E連受命派出15名偵察兵,渡河去敵軍陣地捉俘虜,這對於整體來講,確實很重要,如果能從中獲悉情報,對於此次戰役有很大的幫助;
可對於E連,尤其是那15名偵察兵,幾乎是飛蛾撲火。
作為E連的指揮官,溫特斯直接修改了上級的命令,他和偵察兵說,我不要你們抓什麼俘虜,活著回來就行。
其次是士兵與反諜報專員之間的衝突。
為了不被納粹的宣傳迷惑,蘇聯上頭下令不準任何士兵觀看和閱讀敵方的宣傳頁,如有私藏者,直接槍斃。
反諜報專員確實在電影裡扮演了一個壞人的角色,甚至比納粹德國都要壞。
他對自己的同胞、同志不信任,甚至心懷怨念。
看到這段,我突然想到了《亮劍》。
咱老李當年在鄂豫皖根據地不就差點被王特派員給槍斃嗎?
十幾年之後,老李再次見到了王特派員,說了這麼一句話:多少好兄弟、多少好戰友沒有死在戰場上,都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當然,還有士兵之間的矛盾。
大家在參戰之前,都不怎麼光明磊落,你是小偷,他是強盜。為了這個,隊伍險些發生火併。
我一直覺得一部真正優秀的戰爭電影,看完能讓人厭惡和痛恨戰爭,而不是喜歡和崇尚戰爭。
一部毫無反戰思想的戰爭電影,就算拍的再怎麼熱血沸騰,都算不上好電影。
國產電影裡,你要我說一部最經典的戰爭電影,非《高山下的花環》莫屬。
這部電影,拍得很殘酷,而且反戰,甚至還批判了當時的官僚主義。
四十年過去了,它依舊是最好的國產戰爭電影,其他電影,只能望其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