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錨效應,心理學名詞,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而用一個限定性的詞語或規定作行為導向,達成行為效果的心理效應,被稱為沉錨效應。
人們在平時生活與消費決策中,習慣於根據某一個初步的資料來預測評估事件。對某一特定對象作出評估或者預測會選定一個起始點或者參考點,並且通過可能獲得的反饋來調整自己初始時刻的決策。善用「沉錨效應」,可以輕鬆引導消費者認知。
有個耳熟能詳的例子,說的是兩家賣粥的小店,每天顧客的數量和服務質量都差不多,但是結算的時候,總是一家粥店的銷售額是高於另一家。究其緣由就是效益好的那家粥店為客人裝好粥後,總問「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而另一家粥店的服務員總問「加不加雞蛋」;加不加和加多少是兩個不同考慮點的問題,當然答案自然也不同。通過不同的提問方式,第一家粥店善用沉錨效應,不知不覺的多賣了雞蛋,增加了銷售額。
如果一個產品功能強大,質量超群,如果被放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與價格低廉的產品放在一起,那麼消費者便不會認定它是一個好產品。國際品牌歐萊雅深諳這點,它不斷地在機場和高端百貨商店拓展自己的零售店,與名牌們比鄰而居。這樣充分運用「沉錨效應」的結果就是一方面歐萊雅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起了一個高端品牌的形象,另一方面,它又具備了相當的價格優勢。
研究表明,在實際生活與決策過程中,人們習慣於用這種先沉錨、後調整的策略來解決那些需要被估計和猜測的問題。早在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阿莫斯·特維斯基和丹尼爾·卡尼曼就在該領域進行了關於沉錨效應的一系列研究,發現其在經濟領域的一系列偏差。卡尼曼也正是由於將這種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與經濟學融合在一起,因而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在有關不確定情形下人們如何做出判斷和進行決策方面。
1973年,「珍珠大王」薩爾瓦多·阿薩爾在法國聖特羅佩認識了讓·布魯耶,布魯耶跟阿薩爾介紹了當地的特產:黑邊牡蠣-珠母貝。這些牡蠣裡面盛產一種黑珍珠,當時黑珍珠還沒有什麼市場,布魯耶邀請阿薩爾合夥開發這一產品,合作採集黑珍珠到世界市場上銷售,後來阿薩爾把改良後的黑珍珠產品介紹給了一位珠寶商人的老朋友,這位珠寶商人答應把黑珍珠放在美國紐約的第五大道珠寶店櫥窗裡展示,並且標上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價。同時,阿薩爾在數家影響力廣泛的雜誌上連續登載了整版的廣告,廣告裡的黑珍珠令人陶醉。 就這樣,一件原本不起眼的黑珍珠產品就這樣變成了紐約商賈名流爭相購買的明星產品,而價格就是以珠寶商人錨定的價格起。
可見,人們一旦以某一價格購買了某一產品,其消費認知就會為這一價格所「錨定」,而成為其「記憶」錨,並習慣於該價格,為其所牽引,這就是「沉錨效應」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