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周星馳有過一段鬱郁不得志的跑龍套經歷,周星馳的這段經歷之所以經常被人提起,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和他獨具風格的「無釐頭喜劇電影」在上世紀90代的香港影壇異軍突起。一夜之間,昨天還被人稱為「星仔」的周星馳和成龍、周潤發等香港老牌巨星並稱為「雙周一成」。
周星馳強勢崛起於1990年前後,當年周星馳憑藉電影《一本漫畫闖天涯》樹立了自己獨具風格的「無釐頭喜劇電影」。他耳目一新的表演方式,一下子抓到了當時香港觀眾的需求,周星馳憑藉《賭聖》和《賭俠》兩部影片,霸佔了1990年香港年度票房排行榜的冠亞軍。而《賭聖》這部電影,更是以4100萬港元的票房,打破了香港本土電影歷史票房排行榜記錄。
香港電影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這個稱號一方面顯示出了香港電影體系的成熟,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了香港電影的商業屬性。和八、九十年代內地電影的藝術追求不同,香港電影幾乎是純商業性的運作,票房是香港電影投資者衡量一部電影好壞的最基礎標準,沒有票房,對於香港電影投資者而言,一切免談。這也是為什麼周星馳能夠一夜逆襲的原因,有了票房的周星馳,憑藉著《賭聖》、《賭俠》等強力賣座的影片,在香港影壇的地位也從「星仔」提升到了「星爺」。
在這之後的2年裡,周星馳趁熱打鐵,憑藉其主演的影片《逃學威龍》(1991年)、《審死官》(1992年)連續兩次打破香港本土電影的年度票房紀錄,並且在1992年,周星馳主演的電影,霸佔了當年票房排行榜的前五名,這五部作品分別是《審死官》、《家有喜事》、《鹿鼎記》、《武狀元蘇乞兒》、《鹿鼎記2:神龍教》,這其中除了《家有喜事》是一部群星作品外,其餘的電影,都有著周星馳凝重無釐頭式的個人表演風格。
在1993年,周星馳雖然明顯減產,但是他依然憑藉著《唐伯虎點秋香》獲得了當年的年度票房冠軍,自此周星馳明顯地從對電影單純的商業上的追求,調整為商業、藝術並舉的策略。在這段時間裡,周星馳取悅觀眾的天分,讓他擊敗了成龍、李連杰、周潤發等一眾老牌巨星,同時他又對此前領先了他一大步的同年齡演員梁朝偉、劉德華等完成了逆襲。
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裡,周星馳又憑藉著1999年的《喜劇之王》,2001年的《少林足球》,2004年的《功夫》,2008年的《長江七號》獲得了4次香港地區本土電影年度票房冠軍,自此在周星馳的整個電影生涯中,他共計獲得了8次香港本土電影年度票房冠軍。有趣的是,他隨後執導的影片《西遊降魔篇》和《美人魚》雖然打破了華語電影史票房紀錄,卻沒能問鼎香港本土電影年度票房冠軍。由此可見周星馳是否主演一部影片,才是他電影最大的特色。
從整個香港電影史來看,周星馳共計獲得8次年度票房冠軍的成績,擊敗了成龍的7次(1979年的《笑拳怪招》,1980年的《師弟出馬》,1985年的《福星高照》,1987年的《龍兄虎弟》,1995年的《紅番區》,1996年的《警察故事4》,1997年的《一個好人》),周潤發的4次(1986年的《英雄本色》,1988年的《八星報喜》1989年的《賭神》,1994年的《賭神2》)。不過即便是這樣,在成龍和周潤發奪冠的電影中,成龍在1985年主演的《福星高照》和周潤發在1988年主演的《八星報喜》則是明顯的群星電影。
而周星馳奪冠的作品中,全部是由他作為絕對巨星出現,其餘的經典人物則在周星馳的影片中,大多數被稱為「黃金配角」。而周星馳的影片越是到了後期,他對自己作品的掌控能力則表現得越強,特別是在電影《喜劇之王》之後,周星馳的電影全部變成了由他導演。
縱觀整個香港電影史,能夠如周星馳一樣取得8次年度票房冠軍的,還有一位相對於周星馳而言的香港影壇的前輩人物。這位便是香港電影史上著名的「許氏三兄弟」之一的許冠傑,他和哥哥許冠文、許冠英,合稱為「許氏三兄弟」。這三兄弟在香港影壇成名於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事業發展的早期,三兄弟中,只有大哥許冠文以電影為主業,而許冠傑則是以唱歌事業為主。
許冠傑被稱為粵語流行歌曲的鼻祖,正因為在他的帶動下,粵語歌曲才逐漸佔據了香港流行音樂的主流。正因為有了許冠傑的開拓性貢獻,所以才有了後來的一代香港當紅歌星譚詠麟、張國榮等。正因為有如此突出的貢獻,許冠傑也被稱為香港歌壇的第一位「歌神」。從成名時間而言,許冠傑要比後來的「歌神」張學友早了十多年。
早年許氏兄弟的大哥許冠文,因為被香港老牌導演李翰祥發掘,而成長為一名帶有喜劇特色的演員。也正因為受到李翰祥的啟發,許冠文開始轉型為一名編劇加導演。最初許冠文拿著自己寫好的劇本《鬼馬雙喜》找到邵氏電影的老闆邵逸夫,要求合作這部電影,並希望能夠平分收益。但是邵逸夫為了整個邵氏影業的運行體系穩定,便拒絕了許冠文的「過分」要求。
此後許冠文帶著自己的劇本轉投邵氏的對手嘉禾,這部影片後來成為了許氏兄弟的開山之作。在1974年,許冠文自編自導自演,許冠傑、許冠英聯合主演的電影《鬼馬雙星》一經上映,便打破了香港電影史票房紀錄,並取得了1974年的年度票房冠軍,自此香港開啟了第一代「喜劇之王」的稱霸時代。在之後的幾年裡,許氏兄弟的諷刺喜劇和成龍的功夫喜劇共同引領了那個年代的香港電影。
這個情況直到1982年《最佳拍檔》系列上映,這個系列電影的成功,是香港成熟電影工業的體現。這部影片先後由多位香港電影導演執導,而影片的主演則由當時在香港影壇的絕對巨星許冠傑、麥嘉、張艾嘉等人擔任。在1982、1983、1984年,《最佳拍檔》系列電影連續奪得香港年度票房冠軍,此外再加上之前和哥哥許冠傑、許冠傑共同獲得的年度票房冠軍,許冠傑共計獲得了8次年度票房冠軍。
有趣的是,在1990年,周星馳憑藉影片《賭聖》、《賭俠》橫空出世,而這一年香港本土電影年度票房排行榜的第三名,則是由許氏三兄弟主演的影片《新半斤八兩》。這部影片的創意,是根據三兄弟在1976年主演的影片《半斤八兩》演化而來的,而《半斤八兩》這部電影,除了獲得了1976年香港本土電影排行榜的年度冠軍,還打破了香港電影史的票房紀錄。但是在14年後,當許氏兄弟重溫輝煌的時候,他們卻被橫空出世的周星馳當頭一擊。
周星馳這次在正面對決中戰勝「許氏三兄弟」,也標誌著「喜劇之王」這個稱號的傳承和禪位。此後雖然許氏三兄弟還曾出現在香港影壇,但是屬於他們的時代卻告一段落。這其中雖然有傳奇悲情般的落幕,卻也是香港電影精神在「優勝劣汰」規則中的一種傳承。
縱觀半個多世紀的香港影壇,從繁盛到落寞,期間離不開無數優秀電影人的前赴後繼,你來我往。如今周星馳憑藉著他在電影商業和電影藝術上的造詣,已經被影迷們譽為「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馳」。但是週遊君相信,隨著電影理念的不斷革新,電影技術的不斷發展,周星馳也很快會帶著他一代「喜劇之王」的傳奇稱號,成為香港影壇的「江湖故人」。而周星馳所傳承的香港電影精神,卻會被毫不保留地繼承。那種來自於市井之間的味道,來自於小人物身上的奮發圖強的拼搏精神,是香港電影文化中揮之不去的思想內核和精神圖騰。即使如今香港電影體系落寞了,但是香港電影精神卻會被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