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怦然心動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016年,繼「慢讀唐詩」以後,我又在《七彩語文·教師論壇》雜誌上開闢了一個專欄「慢讀宋詞」,開篇我選擇的便是辛棄疾的詞。由此可見,我對辛詞的喜愛程度。
宋代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大發展的時代,其經濟總量遠超漢唐。文化繁榮,思想開放,對外交往活躍。宋代之前唐朝、宋代之後的元朝,都有「宵禁」制,只有上元節三日例外,大家可以玩個通宵。所以我們才會在唐代「模稜宰相」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中讀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宋朝時「宵禁」制瓦解,出現了繁華的夜市。詞中的「花千樹」「星如雨」皆謂燈;「玉壺」指月,也指燈。
看詞的上闋,正是一片「遊人如織、彩燈如花」的熱鬧景況。詞的下闋,專門寫人:這些遊女們,一個個霧鬢雲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金縷纏就的春幡春勝。這些盛妝的遊女們,行走之間,說笑個不停,紛紛走過去了,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然,這些麗者,都非主人公意中關切之人,在萬千人群中,我要尋找的那一個,卻總是蹤影皆無。下闋「燈火闌珊」意為燈火將盡,這是為「眾裡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痴意,才贏得驀然回首的怦然一瞬!原來,那上片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片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麗人群女,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寫,倘無此人在,那一切的燈火、人流都失去了意義與況味。
這首詩仿佛是在寫愛情。王國維卻把晏殊《蝶戀花》中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以及柳永《蝶戀花》中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和辛棄疾《青玉案》中「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重新編排,表達出自己對成就大事業、大學問需要經歷的三種境界的理解。
其實,做事業、做學問和談戀愛一樣:第一種境界是苦苦求索卻不得階段,憑高望遠孤獨而寂寞;第二種境界是求索過程中,堅忍與執著;第三種境界是苦覓不遇,卻在不經意間偶然得之。
然,這偶然一得的背後,是不斷的積累。
往事可堪回首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逝於1207年,距他出生68年。這首詞寫作1205年,此時66歲。人至生命的最後,總是百感交集。我所知道的弘一大師,在臨終前3天,寫下「悲欣交集」四字,交侍者妙蓮法師,為其最後絕筆。對於大師的「悲欣交集」四字理解,眾說紛紜。葉聖陶先生解釋「欣」字,一輩子「好好地活」了,到如今「好好地死」了,歡喜滿足,了無缺憾。上海音樂學院錢仁康教授認為「『悲』是悲憫眾生的苦惱,『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脫」。
辛棄疾當然做不到這份釋然,就像陸放翁《示兒》中寫的那樣:「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是他們一輩子的糾結與放不下。正是因為辛棄疾對國家和民族存亡的深切憂慮,對自己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以及他的博學多聞,使得他的作品中用典頻繁。八零後作家韓寒在其成名作《三重門》中,也多處用典,被人批評「掉書袋」。
關於好「掉書袋」這個毛病,也有人當面向辛棄疾指出過,這個人就是北宋民族英雄嶽飛之孫嶽珂,這個故事出自嶽珂所著的《桯(yíng)》史》:
有一次,辛棄疾邀了幾位朋友品酒賞詞。辛棄疾最喜歡自己早年填寫的《賀新郎》。這天在酒宴上,他又高興地吟哦起來:「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我狂耳。」接著,辛棄疾又名歌姬演唱他的新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歌罷,辛棄疾便要求大家給他的新作提意見。大家礙於情面,只是客套了一番,唯有少年氣盛的嶽珂大膽提出:「詩詞用典不在多寡,要在自然妥帖。辛棄疾這首詞一連用了五個典故(即孫權、劉裕、劉義隆、北魏武帝、廉頗),前四個與京口緊密相關,照應自然……」辛棄疾聽後,甚喜。於是,把原作反覆修改數十遍,全文大意如下:
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tuo bá tāo)乘機揮師南下。我回到南方已經有四十三年了,看著中原仍然記得揚州路上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怎麼能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裡祭祀,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著社日,只把他當作一位神祗(zhī)來供奉,而不知道這裡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有人說,這是嶽珂為了炫示自己如何受到辛棄疾的重視,特地變出來的一個故事。我卻以為,無論故事真偽如何,都讓我明白:即使像辛棄疾這樣學識博洽、才氣縱橫之人,他的作品也是要經過千錘百鍊,才能成為經典。
(2018.5.27,這個周末,重讀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