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是阿根廷的傳奇詩人,她的詩歌熾烈、純粹、直抵人心。作家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夜的命名術:皮扎尼克詩合集》是漢語語境裡首次譯介出版皮扎尼克的作品,涵蓋了她以「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署名創作的全部詩作。11月9日晚,《夜的命名術:皮扎尼克詩合集》新書分享會舉行,該書譯者汪天艾和翟永明、周瓚、冷霜、範曄等匯聚一堂,共談皮扎尼克和這本《夜的命名術》。
皮扎尼克是擁有俄羅斯和斯拉夫血統的猶太裔阿根廷詩人,1936年4月29日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她自幼長期受失眠和幻覺困擾,藥物依賴嚴重,少女時代開始接受精神分析,19歲出版第一本詩集,曾獲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年度詩歌獎一等獎,美國古根海姆和富布萊特基金會的資助,去世時年僅36歲。
《夜的命名術:皮扎尼克詩合集》翻譯自西班牙語原版《皮扎尼克詩全集》,收錄了皮扎尼克生前以「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署名結集出版的全部詩作,以其6本詩歌單行本為分輯之界:《最後的天真》(1956年)、《失敗的冒險》(1958年)、《黛安娜之樹》(1962年)、《工作與夜晚》(1965年)、《取出瘋石》(1968年)和《音樂地獄》(1971年);另有輯七從原書附錄所列生前未結集出版的詩作中挑選了詩人生命最後3年的部分作品。
這是漢語語境裡首次完整譯介這位西語世界最富傳奇魅力的女性詩人之一的作品,同時,這部涵蓋皮扎尼克一生作品的詩合集也渴望逾越「被詛咒的自殺詩人」神話,展現出其中飽含的艱巨勞作:她的詩歌是一座用智慧與耐心建築的高樓,以大量閱讀造就了堅定批判、跳脫傳統的筆觸與目光。
譯者汪天艾花費5年時間完成了這本書的翻譯,她說翻譯這本詩集的過程是完全把自己打開,讓她的語言入侵的過程。「這本詩集從2014年夏天開始翻譯,最後一次定稿是今年春天,幾乎是5年的時間,完全覆蓋了我在馬德裡讀博士的全部時間,直到畢業回國工作。皮扎尼克的詩,不是她需要被我翻譯,是我需要翻譯她,我對她的詩歌有一種本質上的需求。羅蘭·巴特說:『我寫作是為了被愛,被某個遙遠的人所愛。』那麼我翻譯她就是為了去愛某個遙遠的人,並籍此找到與自己共處乃至和解的可能。」
汪天艾介紹說,原版書其實沒有真正的題目,西語書名直譯過來就叫《皮扎尼克詩全集》,「夜的命名術」是汪天艾起的:「因為覺得它包含了對我而言特別可以代表皮扎尼克詩歌的3個元素。」在汪天艾看來,皮扎尼克的人生是一個熱切的、被詩歌點燃的故事,終其一生,她不斷撞擊著那堵名叫「詩歌」的牆,在她幾乎全部的作品中都飽含著一種提純、精煉、不斷向中心靠近的意願和努力。
在文學和生命之間,她選擇了前者,她全部的努力在於把詩歌視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她想成為一位完全的、絕對的詩人,毫無裂縫與傷口的詩人,所以儘管皮扎尼克36歲就結束了生命,但是皮扎尼克這一生「不曾懶惰,也不是懦夫」。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嘉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