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周刊作者團 世界華人周刊 收錄於話題#周刊人物誌91個
這個縱貫樂壇5個時代的男人,是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傳奇。
作者:晨夕
近日,在《我們的歌》的舞臺上,譚詠麟和李健合唱了一首《一生何求》,讓粉絲激動不已。
更驚喜的是,被譽為「音樂才子」的李健,竟然是譚詠麟的忠實粉絲,他還藉助節目向偶像深情表白:「譚詠麟是我小時候的偶像,至今也是我的偶像,陪伴了我很多寂寞的歲月。」
看到李健追星成功,網友感慨萬千:「曾經的粉絲已經成長為有實力的歌手,曾經的偶像也已經告別了青蔥歲月,變成了兩鬢斑白的老人。」
這些年,樂壇人來人來,偶像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不管樂壇如何風起雲湧,「譚詠麟」三個字始終沒有被時代淘汰,他猶如一顆常青樹,一直屹立其中。
上世紀八十年代,譚詠麟是香港公認的歌王,他那一首首情歌,唱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也因為歌曲傳唱度高,他曾連續多次被評為香港最受歡迎的歌手,甚至一度掀起了「譚張爭霸」的局面。
不過,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譚詠麟輝煌人生的背後,也有不為人知的辛酸。
▲ 譚詠麟年輕時
譚詠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自幼就很頑皮,父母一度擔憂他會長成問題少年。
不過到了學生時代,譚詠麟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這時候的他不但變得羞澀內斂,還非常勤奮刻苦,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前十名。
望子成龍的父母,原本希望他可以學經濟學,但譚詠麟卻對音樂格外痴迷,早在18歲的時候,他就和志同道合的好友陳伯祥、陳伯榮、陳友、彭健新等人組成了名為「失敗者"的樂隊。
▲ 失敗者樂隊
那會正值青春年少,他們和所有剛出道新人一樣,有膽量、有魄力,樂隊剛成立不久就到處參加歌唱比賽。
舞臺上的幾個人,唱著最流行的歌曲,跳著最勁爆的舞蹈,看得人熱血沸騰,雖然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這幾個人竟然拿到了業餘歌唱大賽冠軍。
雖然樂隊的起點頗為順利,可沒過兩年,英語歌曲慢慢被本土的粵語歌曲所取代,「失敗者樂隊」跟不上時代潮流,成立三年後就宣布解散了。
樂隊成員非常遺憾,喝了散夥酒後,他們開始各奔前程。
譚詠麟聽從父母的建議遠去新加坡讀經濟學,雖然成績依然不錯,可他心裡依然放不下音樂,他懷念舞臺,懷念那些瘋狂的日子。
那段日子,譚詠麟總想:「難道就這樣了嗎?」可是他不甘心,最終他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在沒有徵得父母的同意下,退學回港。
重新回到香港後,譚詠麟找了一份郵遞員的工作,那是一份苦差事,每天他都要拖著裝滿信件的麻袋,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有時候肩膀都磨破了,他就拖著麻袋走。
幾個月後,譚詠麟覺得這份工作沒什麼出息,他轉身又去做推銷員,那也是一段辛酸的經歷,因為是上門推銷,經常吃閉門羹,而且還會受到客戶的冷言冷語。
其實,不管是做郵遞員,還是做推銷員,都是謀生的一種手段而已,譚詠麟心裡最渴望的還是唱歌。
他白天工作,晚上就跑到夜總會去唱歌,經常回到家已經是凌晨兩三點,休息三四個小時,他又要去上班。
雖然很苦,可譚詠麟毫無怨言,他經常說:「做人就是要奮鬥啊,年輕人不要怕吃苦。」
正是因為肯吃苦,又堅持夢想,譚詠麟不甘於現狀,他覺得自己需要更大的舞臺,他要成為真正的「歌者」
1973年,為了進軍歌壇,譚詠麟和陳友、彭健新、葉智強組成了溫拿樂隊,後來鍾鎮濤也加入其中,號稱「溫拿五虎」。
那會年輕做事情非常有拼勁,樂隊成立不久,他們就拍攝了青春歌舞片《大家樂》,五個外形英俊,能唱會跳的青年非常搶眼,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便在樂壇小有名氣。
▲ 溫拿五虎
1974年,「溫拿」正式籤約寶多麗唱片公司,並相繼出版了細碟SUN SHINER 和Sha-La-La-La-La,細碟一經推出反應熱烈,「溫拿五虎」瞬間擁有了龐大的粉絲團體。
此時的譚詠麟,剛滿24歲,就已經嘗到了走紅的滋味,這也是他歌唱生涯的第一個小高潮。
經過幾年的發展,「溫拿樂隊」不但在香港樂壇成功立足,甚至一度紅遍東南亞,但正所謂盛世必衰,「溫拿樂隊」也沒有逃開這個定律。
1978年,樂隊已成立五個年頭,巔峰過後大家突然覺得到了瓶頸期,而且隊員的知名度也參差不齊,為了不彼此拖累,樂隊決定解散。
此時,譚詠麟28歲,也是一個歌手的黃金時期。
離開樂隊後,譚詠麟並沒有活在過去的成績裡,面對獨當一面的挑戰,他努力尋求新的唱歌之道,爭取有更大的突破。
其實,當時譚詠麟在唱歌方面是有缺陷的,他咬字不清,經常將毫無關係的字音混淆在一起,唱起歌來也不順暢,觀眾一聽就能感覺到有瑕疵。
力求完美的譚詠麟,也沒日沒夜地用心琢磨,除了糾正自己的發音,他還苦心學習作曲原理,嘗試著創作了許多歌曲。
經過長年不懈的努力,譚詠麟在歌藝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他也一步步開啟了自己的巔峰時代。
1979年,譚詠麟第一張個人大碟《反鬥星》成功推出,並迅速打響知名度,成為讓其他歌手羨慕的白金唱片。
這張唱片之後,譚詠麟發現原來情歌比那些熱情奔放的歌曲還要受歡迎,於是她開始走情歌路線,接連出版了《愛到你發狂》和《忘不了您》兩張情歌大碟。
此時,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都可以聽譚詠麟的歌,他聲色渾厚、圓潤,加上歌詞優美,旋律婉轉,很快就登上了香港最受歡迎的歌星寶座。
1984年,34歲譚詠麟又一次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那一年,在香港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譚詠麟憑藉《愛的根源》《幻影》《愛在深秋》三首歌曲入選十大勁歌金曲,並榮獲最受歡迎男歌星獎以及金曲金獎。
而《愛的根源》和《霧之戀》兩張專輯的成功,也奠定了譚詠麟在香港歌壇的巨星地位。
同年,他在能容納12000名觀眾的紅磡體育館連續舉辦了6場個人演唱會,到了一票難求的地步,這次演唱會也成為當年歌壇的一大盛事。
雖然功成名就,但譚詠麟沒有絲毫的鬆懈,每首歌曲、每張大碟都會精心錄製,真正地做到了「出品必須精品」的境界。
那會只要譚詠麟出碟,都會成樂壇之冠,而他在唱歌之餘,還會去夜校給歌迷們上課,自此「譚校長」的稱號就傳開了。
經過多年的奮戰,譚詠麟開始了超級巨星的時代,成為兩岸三地家喻戶曉的樂壇明星。
在譚詠麟獨霸樂壇的時候,劉德華還只是個配角,張學友也才剛出道,那會用「武林盟主」來形容譚詠麟也不為過。
譚詠麟的成功,不僅僅局限在歌壇,他在影壇依然成績斐然。
在香港樂壇打開名氣後,譚詠麟跑去臺灣發展,開始進軍臺灣的影壇,有些歌手跨界只是為了玩票,或者為了宣傳自己,但譚詠麟的跨界,卻非常有高度。
憑藉帥氣的外表,和儒雅的形象,譚詠麟成為了許多愛情文藝片的男主角,他對待角色和對待唱歌並無差別,自我要求非常嚴格,要麼不演,要演就要成功。
在這樣信念的驅使下,譚詠麟佳績連連。
1981年,憑藉電影《假如我是真的》,譚詠麟拿到了第18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他也成為第一位奪得金馬獎影帝的香港歌手,哪怕是後來的張學友,也沒有這個成就。
拿到最佳男主的譚詠麟,並沒有滿足於眼前的成績,他又轉而回到了香港,並相繼拍攝了《鬼怪喜劇》《小生怕怕》《八彩林亞珍》和《少爺威威》等影片,都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
整個八十年代,譚詠麟拍了許多賣座的影片,成為影視歌雙棲巨星,此時放眼香港演藝圈,能和他平起平坐的人,真是寥寥無幾,那會他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張國榮。
1983年,張國榮因一首《風繼續吹》而走紅,可譚詠麟出道較早,所以這一時期,譚詠麟在樂壇的地位要高於張國榮,
不過僅僅兩年時間,二人就到了勢均力敵的地步,「譚張爭霸」的局面也正式拉開序幕。
▲ 譚詠麟和張國榮
從1986年到1989年,二人的爭鬥一度到了白熱化的地步,那會網絡不發達,兩邊歌迷經常發生口水大戰,非吵即罵,甚至發生了多次肢體衝突,
眼看歌迷到了失控的地步,作為前輩的譚詠麟率先宣布不再領取競爭性獎項,張國榮更絕,直接宣布退出樂壇
雖然「譚張爭霸」讓當事人都很苦惱,但其實「譚張」的逐鹿比賽也將香港流行樂壇推到了全盛時期,並在香港流行音樂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隨著「譚張」的退出,香港樂壇一下子失去了靈魂,作為樂壇的領軍人物,譚詠麟自然不會眼看著香港樂壇衰敗,所以他一直在努力提攜新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譚詠麟退出歌唱比賽,也是成全新人的一種方式,張學友、劉德華等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曾得到過譚詠麟莫大的幫助。
譚詠麟是香港樂壇的繼承和發展者,從溫拿樂隊到單飛,再到後來奮鬥到了「王中王」的位置上,他絕對是香港樂壇一個無人可超越的神話級人物。
如今的譚詠麟,已經到了古稀之年,雖然現在是小鮮肉縱橫演藝圈的時代,但譚詠麟的江湖地位依然很穩固,無論什麼場合,只要他站在舞臺中央,依然會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紅一時容易,紅一輩子卻很難,但譚詠麟做到了。
其實,沒有誰會隨隨便便就站在讓人仰望的位置,若想到達一定的高度,除了努力和實力外,也離不開做人「品行」。
從出道到現在,譚詠麟不會用劣質作品去糊弄粉絲,不會對同行進行打壓,更不會對後輩耍大牌,他永遠都是一副謙遜、低調的姿態。
這樣的人,哪怕不想備受關注,也註定光芒萬丈。
◇ 參考資料:全明星直播20170622譚詠麟獨家專訪
原標題:《曾與張國榮爭霸,縱橫香港樂壇多年的譚詠麟,如今怎樣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