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電商之家(ID:iechome) ,作者: 趙雲合,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網際網路巨頭殺入社區團購
網際網路巨頭們就像來到小人國的格列佛一樣,每步入一個新的領域,就會帶來一片劇烈的震蕩。
而這一次他們落腳的地點,是我們熟悉的菜市場。
今年6月,滴滴內部孵化的社區團購品牌「橙心優選」正式上線,入駐川渝地區多個城市,計劃往全國範圍推進。
緊接著,7月美團成立「美團優選」,在三個月內進軍20多個城市,並把全國的地推團隊擴充到了1000人,試圖重現當年「百團大戰」的勝利。
8月,拼多多也推出了「多多買菜」,在兩個月內覆蓋了60座城市,簡直是拿出了做零售電商的速度做社區團購。
或許是看到這三個不同領域的巨頭陸續下場,字節跳動和京東也加入了進來,一個立項「今日買菜」,一個計劃推出「京東優選」,都瞄準了社區團購這塊大蛋糕。
除此之外,社區團購領域本就有靠自己做起來的「土著」,比如2014年成立的「興盛優選」和2018年成立的「十薈團」,他們也分別獲得了騰訊和阿里巴巴的融資。
放眼望去,半個網際網路都參與了這場社區團購的爭奪戰,而且戰局正在不斷擴大。
正所謂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受這場戰鬥衝擊最大的就是菜市場的小販們。看著賣不出去的瓜果蔬菜,他們倍感疑惑:平時常來的顧客們都去哪裡了呢?
搞清楚搶走他們生意的人是誰以後,他們更迷惑了:賣同樣的東西,你們要做APP、要派人送貨上門,憑什麼還能比我們更便宜?
然而消費者並不會想那麼多,巨頭們手裡的菜和小販手裡的菜沒有任何區別,誰便宜我就買誰的。在他們看來,使用巨頭們發放的補貼就是「薅羊毛」,有便宜為什麼不佔?
但他們不會想到的是,今天從巨頭們身上薅下來的羊毛,未來會加倍還給巨頭們。不信的話,看看外賣行業的先例就知道了。
重走外賣老路
2014年,我還在讀大學。有一天我室友突然興奮地告訴我,他只花5塊就買到了一碗紅燒牛肉麵。他還特意強調,不是康師傅的泡麵,是貨真價實的牛肉。
起初我還不信,天底下還有這種好事?但看到外賣送上門時立即傻眼了:蓋在面上的牛肉,偏偏飽滿,香飄四溢,而且單據上的原價做了一系列減法,最後竟然真的只要5塊錢!
那一刻,我知道有一家叫「餓了麼」的「慈善公司」,也是從那時起,我開啟了快樂的「薅羊毛」生涯。靠著美團、餓了麼等外賣平臺「打架」,我只花以前一半的夥食費就能吃飽喝足。
然而好景不長,只過了一年多,美團和餓了麼就像約好了似的,同時減少了補貼,以前唾手可得的優惠券一下子變得稀有了起來。到了2016年,外賣平臺們更進一步,上調了商家的佣金,從5%一路漲到20%,從此再也沒吃到過「白菜價」的外賣。
看到這想必你已經明白他們的套路了:先以低價打入市場,建立龐大的用戶基數,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讓他們嘗盡甜頭。然後開始「溫水煮青蛙」,慢慢抬高價格,等用戶回過神來才發現手裡的商品已經不便宜了。
社區團購也是一樣,雖然現在用戶覺得即方便又便宜,可等到部分巨頭燒不起錢開始退場後,社區團購市場就會進入兩家平臺的「拉鋸戰」,然後重複當年外賣市場的操作,提價、殺熟。而且他們殺起熟來,連大數據都不用,完全可以「無差別提價」。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他們漲價,那我不用不就行了?菜販總不至於被「趕盡殺絕」吧?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網際網路巨頭介入後提高的不僅是客單價,而是行業的整體成本。以後菜販們想要進貨就得花更多的錢,就像現在的餐館如果不用平臺的外賣員,就要花更高的價格聘請專門的送餐員。大家賺的錢都變少了,得利的只有平臺。
你在網際網路巨頭身上薅的每一根羊毛,都將為巨頭們上市做嫁衣。
社區團購是「偽創新」
現在網上常有一種論調,說這些網際網路巨頭是在用技術進行產業創新,是為了提高社會效率、發展生產力。至於菜販們要麼加入他們,要麼只能被淘汰,這是社會進步的「陣痛」。
而且,他們特別喜歡舉工業革命的例子,說不能為了馬車夫的工作,就阻止汽車取代馬車的趨勢,仿佛佔據了理性的制高點。
但仔細想來,這其實是一種詭辯。因為社區團購併沒有本質上的創新,甚至也沒有為消費者省多少錢,它更多的是巨頭們拉高市值的工具。
與之相比,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零售平臺,好歹減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讓消費者買到比實體店便宜的多的商品,這才是真正的創新。
更何況,菜販們做錯了什麼?他們送消費者小蔥,用人腦記住顧客消費習慣,給這個社會帶來金錢無法衡量的溫情,難道不比網上買菜更有價值?幾千年來我們都是這麼買菜的,也沒遇到過什麼問題。
總之,與其在這裡「偽創新」,不如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句話送給要做社區團購的巨頭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