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0年,即明朝洪武十三年,當時的統治者,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本文作者『二史』,歡迎閱讀文章後點讚、關注和留言。
在那一年裡(1380年),朱元璋誅殺丞相胡惟庸,廢除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那麼,這些官職制度變化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
一切,還得從朱元璋稱帝後說起。
在朱元璋稱帝後不久,中書省便開始了內鬥,而鬥爭的雙方,正是開國第一功臣、朱元璋的老鄉李善長和開國第一謀士劉伯溫。
兩人的交鋒,就是從李善長親信李彬之死開始。
據說當時李彬因犯事被劉伯溫抓住把柄,劉伯溫在查清罪行後,上報朱元璋的同時,打算處死李彬。李善長為保李彬性命,找上劉伯溫,欲要說情。
劉伯溫果決拒絕李善長,李彬也因此被殺。
李彬被殺後,劉伯溫深知李善長不會善罷甘休,於是選擇隱退,並在退隱前選擇了自己接班人,楊憲。楊憲接任御史中丞,便對李善長派系發起了猛烈進攻。
朱元璋是如何處理此事的呢?對於兩大派系的爭鬥,他不管不顧,但是,他卻將劉伯溫重新召回用來制衡。
此消彼長下,劉伯溫所在的浙東派系漸佔上風,而李善長也玩起了以退為進,他扶持胡惟庸,成為了他的代言人。
正因此舉,引得朱元璋徹底不滿。
就在劉伯溫回朝後不久,朱元璋召來劉伯溫,秘密談話中書省行政官員的安排。
小提示:明朝初期,繼承元朝行政制度,雖仍然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但明朝卻以左丞相為第一排名(元朝以右丞相為第一排名)。
此時的中書省,右丞相徐達正北伐蒙古,中書省的首相,只有李善長這位左丞相。
面對朱元璋的發問,劉伯溫慎重說道:「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大意就是李善長是功勳老臣,能夠協調諸將德關係。
可朱元璋卻說,「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大意就是李善長三番四次加害你,你難道不介意嗎?要不丞相就讓你來當吧!
劉伯溫惶恐,委婉拒絕了朱元璋。可朱元璋不以為然,又問楊憲如何,劉伯溫稱楊憲沒有丞相之才。
本以為就此罷休,結果朱元璋又問劉伯溫,胡惟庸呢?
對於胡惟庸,劉伯溫如實答道:「譬之駕,懼其僨轅也。」意思是此人最差,我擔心會毀壞車轅。
朱元璋最後說道,「如此一來,丞相非先生了。」
劉伯溫趕緊謝主隆恩,稱自己不能擔此重任,恐辜負皇上,而目前的幾人又不適合丞相一職,還請皇上留心物色。
由上述對話我們可知,劉伯溫此刻已明了帝王心術,自己和李善長已不得眷顧,但同時,劉伯溫也不願讓李善長的湘西集團上位,因此對胡惟庸評價最差。
劉伯溫識趣隱退後,汪廣洋接替李善長,任左丞相,右丞相,依舊是楊憲。
楊憲雖居右丞相,但對於沒有集團支持的左丞相汪廣洋,他並沒有任何懼意。就在汪廣洋上任後不久,楊憲便唆使監察官排擠汪廣洋,最終使得這位左丞相遠調海南。
直到楊憲被誅後,汪廣洋才重返中樞。可沒兩年,又被貶廣東,四年後李善長因病辭官,官拜右丞相,卻好酒懶政、浮沉守位。而此時的左丞相,已是胡惟庸。
胡惟庸在任期間,並沒有安分守己,反而飛揚跋扈,心懷異志。因此,在1380年,胡惟庸以謀反罪名被殺,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為何朱元璋願意忍受胡惟庸專橫近七年,答案或許已經揭曉。
從當場密談劉伯溫後,朱元璋或許發現,自己為何找不到合適的人來當丞相,或許錯的就是這個制度。為了推翻這個兩千多年的制度,徹底中央集權,他醞釀了整整七年。
胡惟庸死後,丞相制度被廢除,而李善長則在胡惟庸案發十年後,自殺身亡,至此,丞相制度徹底斷絕。
中書省被廢,六部直屬皇帝,而皇帝沒了丞相,處理政務就只能依靠六部了。與之發生變化的,還有最高監察機關和最高軍政機關。
最高監察機關御史臺改稱都察院。最高軍政機關大都督府分為前、後、左、右、中軍都督府。六部長官加上都察院都御史合稱七卿,若再加上大理寺卿與通政司通政,便是九卿。
九卿直接對皇帝負責,最終的結果就是中央高度集權。
接著,朱元璋改行省制,在區劃不變的情況下,將機構一分為三,分別是負責行政的承宣布政使司、負責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負責軍務的都指揮使司。
三司權力分散,無法有效抗衡中央。但因此帶來的缺點就是職能部門過多導致效率低下,負責和問責就成了當務之急。
基於此,巡撫和總督誕生。
一番官職變化下來,朱元璋真正達到了他的目的,真正的中央集權。而這一制度改革所造成的後世影響,更是深遠。當天下都成為皇帝所有後,官僚集團喪失自治權後,官僚們還會真正的為國家賣命嗎?
革新中,仍有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