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明朝官職制度發生變化,背後究竟有何秘密?

2020-12-12 揮墨歷史

公元1380年,即明朝洪武十三年,當時的統治者,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本文作者『二史』,歡迎閱讀文章後點讚、關注和留言。

在那一年裡(1380年),朱元璋誅殺丞相胡惟庸,廢除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那麼,這些官職制度變化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

一切,還得從朱元璋稱帝後說起。

朱元璋劇照

在朱元璋稱帝後不久,中書省便開始了內鬥,而鬥爭的雙方,正是開國第一功臣、朱元璋的老鄉李善長和開國第一謀士劉伯溫。

兩人的交鋒,就是從李善長親信李彬之死開始。

據說當時李彬因犯事被劉伯溫抓住把柄,劉伯溫在查清罪行後,上報朱元璋的同時,打算處死李彬。李善長為保李彬性命,找上劉伯溫,欲要說情。

劉伯溫果決拒絕李善長,李彬也因此被殺。

劉伯溫劇照

李彬被殺後,劉伯溫深知李善長不會善罷甘休,於是選擇隱退,並在退隱前選擇了自己接班人,楊憲。楊憲接任御史中丞,便對李善長派系發起了猛烈進攻。

朱元璋是如何處理此事的呢?對於兩大派系的爭鬥,他不管不顧,但是,他卻將劉伯溫重新召回用來制衡。

此消彼長下,劉伯溫所在的浙東派系漸佔上風,而李善長也玩起了以退為進,他扶持胡惟庸,成為了他的代言人。

胡惟庸劇照

正因此舉,引得朱元璋徹底不滿。

就在劉伯溫回朝後不久,朱元璋召來劉伯溫,秘密談話中書省行政官員的安排。

小提示:明朝初期,繼承元朝行政制度,雖仍然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但明朝卻以左丞相為第一排名(元朝以右丞相為第一排名)。

此時的中書省,右丞相徐達正北伐蒙古,中書省的首相,只有李善長這位左丞相。

劉伯溫劇照

面對朱元璋的發問,劉伯溫慎重說道:「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大意就是李善長是功勳老臣,能夠協調諸將德關係。

可朱元璋卻說,「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大意就是李善長三番四次加害你,你難道不介意嗎?要不丞相就讓你來當吧!

劉伯溫惶恐,委婉拒絕了朱元璋。可朱元璋不以為然,又問楊憲如何,劉伯溫稱楊憲沒有丞相之才。

本以為就此罷休,結果朱元璋又問劉伯溫,胡惟庸呢?

朱元璋劇照

對於胡惟庸,劉伯溫如實答道:「譬之駕,懼其僨轅也。」意思是此人最差,我擔心會毀壞車轅。

朱元璋最後說道,「如此一來,丞相非先生了。」

劉伯溫趕緊謝主隆恩,稱自己不能擔此重任,恐辜負皇上,而目前的幾人又不適合丞相一職,還請皇上留心物色。

由上述對話我們可知,劉伯溫此刻已明了帝王心術,自己和李善長已不得眷顧,但同時,劉伯溫也不願讓李善長的湘西集團上位,因此對胡惟庸評價最差。

劉伯溫劇照

劉伯溫識趣隱退後,汪廣洋接替李善長,任左丞相,右丞相,依舊是楊憲。

楊憲雖居右丞相,但對於沒有集團支持的左丞相汪廣洋,他並沒有任何懼意。就在汪廣洋上任後不久,楊憲便唆使監察官排擠汪廣洋,最終使得這位左丞相遠調海南。

直到楊憲被誅後,汪廣洋才重返中樞。可沒兩年,又被貶廣東,四年後李善長因病辭官,官拜右丞相,卻好酒懶政、浮沉守位。而此時的左丞相,已是胡惟庸。

胡惟庸在任期間,並沒有安分守己,反而飛揚跋扈,心懷異志。因此,在1380年,胡惟庸以謀反罪名被殺,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胡惟庸案

為何朱元璋願意忍受胡惟庸專橫近七年,答案或許已經揭曉。

從當場密談劉伯溫後,朱元璋或許發現,自己為何找不到合適的人來當丞相,或許錯的就是這個制度。為了推翻這個兩千多年的制度,徹底中央集權,他醞釀了整整七年。

胡惟庸死後,丞相制度被廢除,而李善長則在胡惟庸案發十年後,自殺身亡,至此,丞相制度徹底斷絕。

中書省被廢,六部直屬皇帝,而皇帝沒了丞相,處理政務就只能依靠六部了。與之發生變化的,還有最高監察機關和最高軍政機關。

明朝官員

最高監察機關御史臺改稱都察院。最高軍政機關大都督府分為前、後、左、右、中軍都督府。六部長官加上都察院都御史合稱七卿,若再加上大理寺卿與通政司通政,便是九卿。

九卿直接對皇帝負責,最終的結果就是中央高度集權。

接著,朱元璋改行省制,在區劃不變的情況下,將機構一分為三,分別是負責行政的承宣布政使司、負責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負責軍務的都指揮使司。

三司權力分散,無法有效抗衡中央。但因此帶來的缺點就是職能部門過多導致效率低下,負責和問責就成了當務之急。

明朝地圖

基於此,巡撫和總督誕生。

一番官職變化下來,朱元璋真正達到了他的目的,真正的中央集權。而這一制度改革所造成的後世影響,更是深遠。當天下都成為皇帝所有後,官僚集團喪失自治權後,官僚們還會真正的為國家賣命嗎?

革新中,仍有遺禍。

相關焦點

  • 明朝中央制度和土司制度:雙方實力與戰略需要發展變化的結果
    一、明代土司制度的名目土司制度是中國古代中央朝廷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施行的一種與內地經制有異的特殊地方政治制度。明代正式確立的土司名目在元代皆已出現,土司的官職有宣慰、宣撫、安撫、招討、長官諸司。雖含義有所不同,元代仍算是建立了一套與土司制度相應的土司土官名目,土司制度在此時正式確立。
  • 明朝大約有多少個「正一品」官職?真的屈指可數!
    古代官職分為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級。在古代歷史上,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就明朝時期,正一品的官職可謂屈指可數。比如明朝時期的六部尚書,只是正二品的官職。執掌錦衣衛的錦衣衛指揮使,則只是正三品的官職。那麼,問題來了,明朝時期,「正一品」的官職到底有幾個?
  •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在明代開國功臣中,劉伯溫在民間的影響非常大,說他是「能掐會算」的神人,有「前知五百,後知八百載」之能,所以,人們常常將他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相提並論。這樣的能臣幹吏,理應受到重用,那麼,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給予了劉伯溫什麼樣優厚的待遇呢?他所得官職,與現在相比,又相當於什麼級別呢?
  • 由成吉思汗「建立」,後被明朝沿用的千戶制度,是一種什麼制度?
    明朝的千戶,通常是指一種特定的官職,即千夫長。但是千戶制卻並非是由明朝首創,早在成吉思汗時期就已經出現。不過千戶制也並非是成吉思汗首創,而是在金代千戶制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得來的。對此,《金史·列傳》中曾經有過相關記載:……孛堇老孛論、拔合汝、轄拔速三人爭千戶,上曰:"汝輩能如歡都父子有勞於國者乎。"乃命謀演為千戶,三人者皆隸焉,其眷顧如此。天輔五年十二月卒,天會十五年贈太子少傅。
  • 為何朱元璋要廢除宰相制度,對明朝究竟是好是壞
    每個入朝為官的人心裡都有一個宰相能,最大的原因就是在朝堂之上有著較高的話語權,宰相從我們第一個封建王朝成立以後就有了,雖然在後面一直變化著名字,但大多王朝都還是保留了宰相制,除了明朝,在朱元璋時期,宰相制度被完全廢除,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為何繼承多年的宰相制度會在朱元璋一代被廢除?
  • 清朝有一個地方官職叫「布政使」,這究竟是個什麼官
    不過實際上,在《皇朝文典》中有記載,清朝的省級官職除了總督和巡撫以外,還有提督學政、按察使和布政使這三個官職,皆是皇帝親自任命的省級要員,所以亦稱疆臣、疆吏。這兩個官職我們尚且從名字上還可以猜到他們主要是幹什麼的,但'布政使'這一個從名字上看起來就像是管理布匹的官職,究竟是幹什麼的呢?這個官職又相當於如今的什麼職務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其實,'布政使'中的'布'並不是代表布匹,而是'宣布、匯報、傳播'的意思。
  • 你知道明朝有一特殊官職嗎?官位不高,人人都搶著當
    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留意過,之前的古裝電視劇裡經常會出現一個官職「八府巡按」不論是哪朝哪代,只要一有冤情,就會有這個官職的人出現,替這些有冤情的人做主,替他們伸冤。特別是作為一個九零後,印象最深的就是,包青天一出場,「八府巡按」, 「欽差大臣」的牌匾就會映入眼帘。
  • 論明朝錦衣衛制度
    1382年,明政府撤銷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設置「錦衣衛親軍都指揮使司」,錦衣衛制度正式產生。關於它的設置,《明實錄》中曾記載:「洪武十五年四月,改儀鸞司為錦衣衛,秩從三品」。明朝初年,朱元璋實行衛所制,「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外邊由都司統轄,內邊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 為什麼明朝的皇帝普遍短命,背後又有什麼樣的秘密?
    眾觀歷史,明朝的皇帝相對於其他大一統的王朝,皇帝壽命都是很低的。 明天啟皇帝朱由校一生偏愛做木匠,也算是體力勞動的一種,卻因落水而亡,享年23歲。
  •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古代承和丞同義,有幫助、輔助的意思,是動詞。用於官職時,表示從事輔助工作的人,由動詞轉變為名詞,例如郡丞、縣丞等,與相合用,代表輔助天子的官員。 最有意思的是「相」,《說文解字》注釋:「相,省視也。」意為仔細看。古代的「相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周朝祭祀、朝聘、會盟頻繁,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儀制度,於是,「相禮」應運而生,他指導天子和諸侯執行具體的禮儀。
  • 明朝服裝制度等級分明,為何到了晚期士商服飾的界限被「打破」?
    然而幾乎貫穿整個王朝的嚴苛的服飾制度,到了明朝晚期逐漸發生了變化,其中尤其是明朝末期士商服飾的界限逐漸模糊,而事實上,服飾往往隨著朝代的更迭和變遷和社會的改革而發生變化,所以其背後的原因勢必是複雜且多樣的,現在我們就來探究其背後存在的各種影響因素。
  • 從重武輕文到重文輕武,探究明朝的文武關係,發生過怎麼樣的變化
    所以,自明朝開國以來,隨著所處時期不同,明朝的文武關係也多次發生變化。01重武輕文的明朝初期明朝初年文武關係的主要特徵是重武輕文。根據《明史》記載,明朝是依靠武力奪得天下的,局勢穩定之後,明太祖就宣布廢除元朝的鎮戍制度,無論是中央還是在地方上一律採用衛所制,也就是說設在地方上的衛所也不歸地方管。衛所制的具體管理是"外統之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而上十二衛為天子親軍者不與焉"。當遇有戰事需要大部隊出徵的時候,朝廷臨時任命一將領擔任總兵官,讓其在戰事期間擁有指揮衛所兵員的權力。
  • 清朝享國268年,等級達到一品的官職有哪些?總督是幾品官職?
    清朝的制度大體上繼承明朝,稱為「清承明制」,官職制度也非常接近,今天小編來介紹一些很有趣的歷史知識,都知道清朝官職有分級別,從高到低是一品到九品,其中每品又分正和從兩個級別,那清朝前後268年,官職達到一品的有哪些?晚清經常提到的總督,又是幾品官職?
  • 明朝時期對人口的控制和專制主義的傾向分別有哪些規定?
    身份的變化越來越頻繁,軍戶地位被認為是最劣等級之一,其戶數減少得如此之快,以至於後來必須徵募僱傭軍工。然而,在洪武時代制定的戶籍(黃冊),卻一直沿用下來了。此後的時代,人們仍舊參照它;儘管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以至於人口數字從15世紀起就不再符合事實了。故真正的收稅額,與在理論上確定的應納稅額,必有差距。
  • 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它的起點是周朝,而這個制度的背後有這些秘密
    從周朝發生的兩件事可以看出封建秩序力量的變化。公元前841年,貴族們共同驅逐了暴君李王,取而代之的是兩個最有影響力的貴族領導的集體領導,直到太子登基。公元前771年,有王被入侵的野蠻人殺死,周朝的王權再次被打破。其中一個冒充者:平王,倖存了下來,但王室已經失去了威望和影響力。封建制度的凝聚力減弱了。此後,它進入了傳統上被稱為春秋的階段。
  • 明朝的版圖到底有多大?國土最大值在明初,明末疆域發生很大變化
    版圖大的原因: 明朝的版圖能有這麼大完全是有原因的;在當時明朝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將近擁有八千萬人口,這個數字在現在看來不是很多,然而在當時整個世界才將近
  • 明朝的內閣首輔只是五品官,但為什麼看起來權力比皇帝還大呢?
    但很少有人知道,事實上,內閣成員的官職,其實並不高。內閣中,一般設置一至七位大學士。按照明代的官制,這七位大學士其實只是五品小官。為什麼連五品都不如的大學士,在明朝中後期卻能起到宰相的作用?才能指揮百官?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與皇帝分庭抗禮?
  • 太尉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何為太尉?
  • 「知縣」和「縣令」有何不同?僅有一字之差,兩者卻是天差地別
    對於經常看古裝劇的人來說,對於古代的官職都會有一些了解。而在看一個縣的九品芝麻官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想到「知縣」和「縣令」,對於這兩種官職,我們腦海裡面就只有很模糊的概念,沒有什麼很明確的區分。我們也覺得這兩種官職都是一縣之長,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都是管理一個縣,都是一個地方的地方父母官,所以很多人會將其混淆。但是這兩樣官職卻有本質上的不同,其實,若要區分出來,那麼「縣令」和「知縣」的不同之處,就要從它的歷史背景下手。「縣令」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魏、趙、韓以及秦四國將「縣」劃分為一個重要的行政單位。尤其是在秦國商鞅變法之後,將多鄉並劃為縣,此時的縣令是直隸於國君。
  • 古代的「祭酒」和「教授」,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區別非常大
    導言晉傅鹹《贈何劭王濟》詩序:「朗陵公何敬祖,鹹之從內兄,古代歷史,韓愈、徐階、嚴嵩……這一些歷史重臣,都曾當過同一個官職,叫國子監祭酒,祭酒究竟是什麼官職?最開始的時候,祭酒是一種祭拜活動,最長者立尊位,朝向供神開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