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央制度和土司制度:雙方實力與戰略需要發展變化的結果

2021-01-18 執筆平宣一少年

土司是明朝嘉靖年間出現的一個官職,在這之前,統稱土官。土司是管理統治西南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類似於清朝的督撫。

影視題材中的木府風雲中裡面對土司這個職位和少數民族自治區的民風、民俗都有所描述,多多少少帶入我們了解了下西南地區的社會生活特色,本文也將討論一下,明代處理西北少數民族政務的獨特方法。

一、明代土司制度的名目

土司制度是中國古代中央朝廷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施行的一種與內地經制有異的特殊地方政治制度。明代正式確立的土司名目在元代皆已出現,土司的官職有宣慰、宣撫、安撫、招討、長官諸司。

雖含義有所不同,元代仍算是建立了一套與土司制度相應的土司土官名目,土司制度在此時正式確立。明代在此基礎上將土司管理確立了專門的土司職官名目、職銜、等級,制定了一整套的政策法令。

明代高層政區仿宋制,分軍事、行政、監察於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與按察使司,此三司並立,各掌其權,相互牽制。中央高層政區的此類劃分對西南土官地區的政區劃分有很大影響。

土司系統被歸口於布政司系統的土府、土州等等。歸口於都指揮使司系統的土司就相對複雜,一類是宣撫司、安撫司等朝廷為土官特設的官職,一類是內地也普遍設立的都司衛所等軍事組織,在邊疆地區,由於有土人管控,遂被稱為土千戶、土百戶等,這成為明代的羈衛所制度。

明代在西南、西北地區建立了很多類似的土千戶、土百戶。千戶這個詞大家可能不是十分熟悉。在電影《新龍門客棧》中駐守西北大漠的千戶大人是不是就熟悉了,這部電影的背景正是明王朝時期。

二、土司制度與土流共管

土司在明朝的統治策略上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西北、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文化與中原內地文化不盡相同,治理上並不是完全的遵從明朝的統治政策。在這些地區設立土司起到穩固明朝國家統一,避免戰亂發生。

土司有點類似於土皇帝,山高皇帝遠,實際的權利是很大的。在明朝初年,土司的選任要赴京城才能授予的,由於山高路遠,交通非常不便利,於是明朝後期新上任的土司開始不用來京直接世襲,並且土司一般都由當地的少數民族選任。

這個土司制度的變化在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得到了很大認同,於是歸順和擁護明朝的政府統治。土司如立戰功,封賞往往要比中原地區大的多。明代時候,中央朝廷為了繼續籠絡土官,維穩地方穩定發展,土司的升遷渠道有軍功、忠勤、納米、進獻四種方式。

納糧、納木價升授是明代土官職位升遷的重要途徑之一。納糧很好理解,繳納糧食實物來代替賦稅。納木價其實是上繳木頭。西北、西南地區經濟上還不發達,在古代可以叫做蠻夷之地。

那裡多的就是原始森林,所以明朝政府特允許可以上繳木材代替其他方式來進行升遷、世襲等特殊的要求。明朝廷意識到中央在管控邊疆地方時的鞭長莫及,而封授土官恰好彌補了中央的這一方面的不足,甚至是空缺。

隨軍出徵立下戰功成為土官升職的又一條重要途徑。明代西南土官時常叛亂,歸順土官除會親自領兵立下戰功得以升授之外,還有另一種方式也可升職,即土官可以聽調前去招撫叛亂土官,招撫得逞也會加授職位,成為土官升職的重要途徑。

明代的土司制度是中央朝廷遵循因俗而治,安撫土官地方的重要手段。土官升職保奏人一般皆為土官地方鄉老,朝廷為安撫地方勢力,一般都會準許此類升奏,因此順應民意保奏而升任土官職位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這種情況平常是寫一封舉薦信,給舉薦的準土司要一個五星好評呈給明政府,明政府一般不會去驗證真偽,直接會給予批准的。土司還有一個特點是要保證長期的地區政治、軍事上的穩定。

如果授職變化也會引起地方勢力的變化,因此在土官升授職位的事例中,我們也會看到因土官升授而帶來的地方權力變化。而地方土官為應對此類變化,非常重要的一個對策就是要求照某某例升授。

上面所提到的土司升遷、任命的渠道還是軍功這個方面佔的比例最重。土官子孫在承襲過程中,雖然不盡嚴格但還是基本按照由嫡及庶、從長到幼的次序安排襲職。

總的來說,借職是土官承襲制度中的一項重要補充,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土官職權有別於流官的世襲其職位的優撫政策,也在一定時期內有利於朝廷對西南夷地的控管。

土司制度在明代成熟完善,逐漸形成一套定製,這是明代中央對土司地方控制加強的表現。但並不能因此就認定這一制度的確定是由中央單方面決定並強加與地方土官實施的。

西北、西南地區遠離朝廷中心地區,加之內部情況複雜,使得原本訂立的土官管理規章制度難以確實執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不得不作出些許調整,中央朝廷與地方土官雙方勢力不斷磨合,土司制度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修訂。

明代中央朝廷為應對一時突發事件的權宜之計往往會被引用來處理類似事件,表現出中央對地方的適應。還有一種特色被叫做土流參治。土就是土司,流是流動的官員,是明朝政府派遣的定期輪換的官吏。

也就是正職和副職的關係,明朝政府的含義很明顯,委派官員到地方去監督、考察當地的政治、軍事、社會、經濟狀況。流官雖然掌握著官印,但實際上的實權是很小的。為了避免共同管理可能會引發的矛盾,規定各自管理一攤,互不相擾。

正常情況下流官是負責民政方面,土管是負責軍事上的行動。土流參治即在同一區域內既有土官的統治,又有流官的統治,土流兩種政權同域,同時進行統治,土官、流官都起作用,這是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特殊政權形式。

不管是土流官員協同辦事還是土流分職,各自專管某一方面,此種情況下的流官都是代表中央對地方土官起監督效力的工具,是促使土司制度走向與內地經制接軌的流官體制的重要一步。

三、土官底簿獨特的政策

明代對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所實施的土司制度在是兩漢以來形成的羈縻政策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明朝中央處理土司地區的方式手段畢竟與內地經制有異,而對少數民族地區懷柔管控的思想一直還在。

《土官底簿》所記乃是明初至嘉靖十九年(此一時段內廣泛設置於西南邊疆的文職土官授職、請襲等信息,該文獻還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土官設置與土司制度的諸多特點。

土流並治的例子在《土官底簿》中出大規模出現,可見中央對西南土官地方的控制加強。在內地實行省府州縣制的同時,還為土官設置了一整套與內地經制相類的土府州縣系統,任用少數民族當地的土酋為土府、州、縣長官並使之成為定製。

儘管如此,相較於前代對土官的管控力度,明代中央朝廷對西南土官的管控顯然已經非常嚴密了。改土歸流並最終改流成功的例子在明代畢竟是少數。

明代中央朝廷對土官管理控制嚴密化的重要表現就是土官地區流官的安插,即前文所說的土流並治。土司制度發展的過程即是其不斷制度化,規定嚴密化的過程,但在不斷制度化的過程中,土司制度又不可避免的向著內地經制化的方向邁進。

土官世襲本是土司制度最重要的表現特徵之一,但《土官底簿》中常見的記載形式卻是,土官授職之時,必稱其不與世襲,以示中央對地方管控的權威。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來看,土司制度一方面通過制度的規定強化了土官的利益,使其對本地方的統治獲得權威認定找到了合適便利的途徑。

明朝中央制度和土司制度是雙方實力與戰略需要發展變化的結果,也是互為依存、互相利用的。

但無論土司制度富有多大的特點和多豐富的變化也好,勢必要歸大統一,直到清朝,土司制度已經完全被廢,少數民族地區的最高統治權已經歸於中央政府,官員的任用也都開始了從中央委派,明朝時期的土司輝煌只停留在記憶的深處。歷史就是這樣,浪淘沙,一波替換著一波。

相關焦點

  • 土司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它又發揮了何種作用?
    ——《元史》不過元朝對這類酋長的義務和權力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也就形成了最初的土司制度。新任土司的繼位,需要由中央王朝承認,並賜「誥敕」、「驛傳璽書」、「金銀字圓符」等,才能成為合法的土司。而西南土司,也必須承擔向中央王朝「朝貢」和「賦稅」的義務,才會得到中央王朝地承認,允許其繼續統治原來的勢力範圍。
  • 土司制度:古代如何處理民族關係
    最終,明朝在西南地區設立的六個宣慰轄地(即「六慰」)除車裡(今西雙版納)外,全部落入東籲王朝之手,明朝在西南的疆域大大後縮。明朝是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制王朝,但從皇室到方土,從京城到邊陲,大明王朝不時掠過土司土官與土司制度的影子。土司制度對古代中國的影響可見一斑。
  • 【獨家】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及當代啟示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西南邊疆及其他南方類型的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統治制度。土司制度經歷了元朝的土官制度、明朝的土司制度、清朝對土司地區的改土歸流等三個發展階段。土司制度的主要內容,是朝廷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為各級土司,其職位大小視其所轄民眾的多寡而定。土司須向朝廷繳納規定數額的貢賦,並可統轄一定數量的土軍。
  • 清朝的改土歸流,讓土司制度瓦解,對廣西壯族有哪些影響?
    清朝取得明朝的統治權後,總會面臨許多問題。在明朝時期,西南地區,土司制度盛行,留下了許多土司,湖南、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均有土司。土司是少數民族領袖的官職,是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設置的職位,在當時,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 論雲南彝族土司制度的淵源
    姚安高氏作為元明清時期楚雄州境內官階最高、影響最大的土司之一,與武定鳳氏並駕齊驅,絕非偶然,他們的始祖高定,雖然沒能沾上「土司」之名,但實際上有過之而無不及。諸葛亮南徵之際,各路土酋群起奮力抵抗,不為別的,只因為自己的領地、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威脅。能夠抵抗諸葛亮率領的蜀漢大軍,所需要的不只是勇氣和膽略,更是實力。當時,孟獲、雍闓有這個實力,高定也有這個實力。
  • 甘孜州土司制度的由來和「改土歸流」.
    其後,元王朝在藏區開始推行土司制度,明朝、清朝也承繼了元朝的這種制度對藏區進行管理。研究藏區歷史的和當地群眾都習慣上把土司制度當作農奴制度的代名詞。一般說來,甘孜州土司制度創始於元代。元代以前,中原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入貢者,僅友好相待,以示「羈縻」。
  • 審視與回歸:對土司制度幾個核心問題的探討
    大體而言,此前學者們對土司制度的認識,可以概括為三大主要內容:一是將土司制度理解為一種"過渡性"的制度,當王朝勢力無法深入邊疆地區時,往往憑藉這樣的制度,去勉強支撐對邊疆的控制。二是將土司制度理解為一種"落後"的制度,是與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發展相悖謬的制度,因而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手段,去對付土司和土司地區,都是一種進步和發展的需要。
  • 探析彝族土司制度的創立,在元代中央王朝羈縻西南方略中應運而生
    元代西南彝族地區大部分屬於雲南行省和四川行省管轄要使西南地區有一個比較穩定的政治局勢,就不能拋棄利用西南少數民族中的上層人物來進行統治,於是元代中央王朝在西南彝族地區創立土司制度,採用「土官參政、土流共治」的土司制度作為治理西南彝族地區的一項基本政策
  • 廣西土司制度的實施
    這些土司機構,有的使用流官,有的參用土人,如兩江道宣慰司宣慰使非土官所任,來安路、田州路、太平路、思明路、慶遠路等西部壯族地區,安撫使、路總管皆為壯族土官所任。其他各路則為流官。而路下之土州縣職官多用土人。明朝時壯族地區土司制度蓬勃發展,所設土司府、州、縣、長官司、土巡檢司很多。不僅廣西西部設有土司,而且在雲南東部與廣西相鄰地區和廣東西北部地區亦設有土司。現分列以述。
  • 雍正頂級挑戰——延續近千年的土司制度,為何雍正敢出手變革?
    在羈縻制度的調動下,唐王朝能隨時根據戰略需要,徵調突厥、回鶻、契丹、靺鞨、室韋等少數民族勢力,攻伐挑戰唐帝國權威的對手,比如唐玄宗時期的西域都護府,就頻繁聯合西域各國組成聯軍,與多次企圖將勢力擴張到西域的阿拉伯帝國、吐蕃交戰。但這已經是唐帝國經略邊境地區的極限,中央政府並不會直接管轄這些地區,這些地區都是由當地的世襲部族首領管理,而這就是最早的土司制度。
  • 談談明朝時期,西南實行土司制度的幾個民族,至今還存在土司制度
    明朝時期,由於邊疆的少數民族非常活躍,因此除過明朝早期的巔峰時期後,明朝對邊疆民族地區的控制都在逐漸弱化,因此後期都藉助土官和土司進行管理。 前幾年,有一部叫做《木府風雲》的電視劇上演,相信許多朋友對其中土司這種職位好像都是頭一次聽,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明朝時期西南幾個設有土司的少數民族。
  • 從明朝各時期的監國事件,探究明朝的監國制度發展
    從西周出現監國開始一直發展到明朝時期,監國制度經過了數千年的更新發展逐漸成熟成為國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為國家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同時因為在監國者監國期間還會有朝廷能人賢士進行輔佐,這可以讓朝廷吏治風氣更為清明,也更好的鍛鍊了監國者的治國能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
  •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有什麼不同?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來說,要先進得多,其主要區別在於權力的管控。無論是明朝,漢朝,還是唐朝,藩王(鎮)制度都是一種封賞制度,這三個朝代對於國家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固都想了很多的辦法。
  • 湘西趕屍和苗人下蠱,現實中土司制度下的湘西民俗到底有啥?
    走過湘西土司制度的「一生」在元代之前,中國並未確立土司制度,但早在隋唐時期,中原朝廷就設立羈縻州郡,以羈縻政策來管制南方蠻夷,《新唐書卷四十三》「樹其酋長,使自鎮撫,以達其以夷治夷」。後由元朝的土官制度發展演變,再經過明清的完善,才一步步形成較為完備的土司制度。土司王彭士愁是湘西土司制度的締造者。唐朝末年,群雄割據,彭士愁與楚王馬希範爭霸,溪州之戰金鼓連天,戰旗獵獵。
  • 涼山土司制度溯源及土司衙門遺址
    涼山為地處僻遠的多民族地區,不僅民族成份複雜,而且不同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發展狀況很不平衡且非常落後,與漢區更存在著天壤之別。元代以前,中央王朝對涼山地區的統治,是通過少數民族酋領來實現,即中央王朝封授少數民族貴族職官封號,不過問內部事務,仍由少數民族的酋領領其地,掌其民,即所謂的羈糜制度,亦謂後來所稱的「以夷制夷」政策。
  • 1380年明朝官職制度發生變化,背後究竟有何秘密?
    公元1380年,即明朝洪武十三年,當時的統治者,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本文作者『二史』,歡迎閱讀文章後點讚、關注和留言。朱元璋劇照在朱元璋稱帝後不久,中書省便開始了內鬥,而鬥爭的雙方,正是開國第一功臣、朱元璋的老鄉李善長和開國第一謀士劉伯溫。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趙孝雲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奪取全國政權之後,軍事上在全國實行衛所制度。衛所設置的原則是「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明王朝在西南民族地區建立和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時,為加強對西南的鎮戍,在邊緣地帶、險要地區設置衛所,駐守重兵,一般每衛設置左、右、前、後、中5個千戶所。
  • 何氏必知:少數民族宗親修譜中注意的常識「土司制度」
    鄂西土司的承襲制度為封建世襲制,「所設宣慰、知州、長官,不問賢愚,總屬世職」(<永順縣誌>卷3),這種承襲制度是從古代發展而形成的,「自相君長」成為後世授世職的基礎。到「唐初,溪峒蠻歸順者,世授刺史,置羈縻州縣,隸於都督府,為授世職之始。宋參唐制……其酋皆世襲」(<明史·湖廣土司列傳>)。
  • 王朝的累贅——明朝的藩王制度
    但是,為子孫們從頭到腳都考慮到了的朱元璋,卻沒想到他這個制度成為了明朝巨大的累贅。皇權和藩王們的衝突朱洪武在建國之初,考慮到特別是邊境線一帶,殘存的元朝勢力依舊對著中原虎視眈眈,基於此因素,朱元璋把他的各個兒子分封到各地。分封範圍東起遼東,西到陝西甘肅,沿著長城的走向依次設置了數位藩王,藉此來抵禦元朝殘餘勢力。
  • 明朝服裝制度等級分明,為何到了晚期士商服飾的界限被「打破」?
    然而幾乎貫穿整個王朝的嚴苛的服飾制度,到了明朝晚期逐漸發生了變化,其中尤其是明朝末期士商服飾的界限逐漸模糊,而事實上,服飾往往隨著朝代的更迭和變遷和社會的改革而發生變化,所以其背後的原因勢必是複雜且多樣的,現在我們就來探究其背後存在的各種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