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香港|專訪「+VE/-VE」展覽策展人 邢珠迪

2021-03-01 藝術香港HongKongArt

香港的美術歷史自本年度起譜寫了一個新章節,受反覆的疫情影響,人們都被迫保持社交距離,儘量減少外出。而藝術家的創作亦由室外轉移至室內,然而空間並沒有限制他們的創作意念,反而讓藝術家們得以更深入地叩問內心,回應社會。本次全球性的世紀疫情為所有人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即便在種種負面情緒影響下,人們仍可尋找出一套嶄新的生活、工作以及創作模式,展示出人類極強的韌性。而藝術家們在逆境中迸發出更多想像,迎面接受疫症的衝擊,並將之轉化成創作元素。他們以藝術的力量安撫人的心靈,為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記得電影《午夜巴黎》中的一句對白:「不要害怕死亡。別那麼失敗主義,藝術家要想辦法找出那個時代空虛的解藥。」「+VE/-VE」展覽特意徵集超過四十位香港藝術家因新冠肺炎而觸發創作的藝術成果,展示他們期間對社會、未來的感悟與啟發,他們的作品正是這個時代的解藥,彰顯了逆境中的正面力量。

《那一棵紅樹》 布面油畫 24 × 36吋 2020年 陳育強

《空間與系統研究VI》水泥、丙烯酸、木

45 × 45 cm 2020年 李欣儀

以藝術傳播正能量

提及「+VE/-VE」展覽的舉辦契機,策展人Judy認為受疫症影響,人們雖面對生命財產上的極大損失,但她卻從中看出別樣的收穫。對於藝術家而言,他們能借這段時間開展過往一直未開始的項目,並全力投入創作。「藝術家對周圍的感情比較敏感,面對這次史無前例的危機,他們往往對環境、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較深的感受,藝術家們能藉著他們的優勢,通過藝術抒發這段時期的個人體會與感受,記錄香港人正在經歷的這一段不平凡的日子。」她認為藝術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引起共鳴,香港人在這段日子共同抗疫,作為命運共同體,藝術家的創作正正展示了香港人在抵抗疫情的共同經驗,希望可以通過這次展覽向社會發放更多正能量。

《重生》 銅版蝕刻、飛塵法、雁皮印、手上色 

21.5×17.5 cm 2020年 洪詩雅

《杯中百合》布面油畫 30× 40cm 2020年 胡浚諺

另一方面,因不少大型博覽會與展銷會都因防控疫情而取消,展覽活動亦大大減少,藝術家收入方面大受影響。Judy評論香港過往十年的藝術市場雖然蓬勃,但大型的博覽會多以畫廊為參展單位,本地的新晉或獨立藝術家缺乏機會向外界展示作品。因為是次展覽對藝術家的創作資歷沒有門檻,她更希望藉助展覽,為本地藝術家搭建一個銷售平臺,降低疫情對他們收入上的影響。此外,對於藏家而言,他們亦可以以一個相宜的價格購買藝術品,可謂相得益彰。

疫症中的正面與負面

雖然疫情為大眾帶來諸多不便,Judy認為之於藝術界並非只有負面影響。她認為這次疫情令人重新思考藝術的功能性。人們在彼此分離的狀態之下再次接觸藝術,不論創作者或是觀賞者都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藝術具有撫慰人心靈、抒發情緒的功能,這些正面的能量同樣能轉化成一股推動藝術的力量。

《悲しみのない自由な空へ》 (3幅) 粉筆於畫 

布紙上 19×25× 2cm (每幅) 2020年 李嘉裕

《朝陽》 布面油畫 102 × 75 cm 2020年 廖井梅

另一方面,因為全球各地的美術館與博物館都閉館,反而促使這些世界頂尖的美術館將他們珍貴的資料庫上傳到網上,我們甚至可以通過線上模擬參觀實體展廳,令人大開眼界,而這些資源對於世界各地的藝術工作者來說更是極珍貴的。而其他線上進行的博覽會或拍賣會亦方便了一些過往未有時間親身參與或未會特意參觀展覽的人。無可否認這次的公共衛生危機是場災難,但Judy認為這對於藝術的發展亦有其正面性,至少有更多人對展覽或藝術等產生興趣。

《無限生命-赫赤》 水墨設色紙本 65 × 33 cm 2020年 韓雁婷

《Light Blue》 石器 33×21×19 cm 2020年 曹涵凱

就今次展覽而言,主辦方亦將主線偏重於線上模式,因為疫情始終不穩定,運用線上模式能令展覽運作更具彈性,使之不會受疫情影響太多。雖然線上展覽的模式在本年度得到催生,但Judy認為其不能完全取代實體展覽,「藝術能用作溝通自己的感情,親身走進現場與同道中人、策展人、藝術家交流的這種樂趣是無法被取締的」。

精彩「疫作」療癒人心亦記錄歷史

是次展覽的作品主要圍繞本年度受COVID-19影響而創作的作品,展示出一種共同經歷這麼大衝擊的體驗,每個藝術家也有通過作品展示不同的情緒,他們用其敏感的筆觸、高超的技法,將某些特別情緒記錄下來,藝術家們以細膩的心思,將一些我們可能忽略的情緒抽絲剝繭,並用自己的方式將其呈現,引起我們的共鳴。當中使用到的媒介有油畫、水墨、混合媒體、不同物料的雕塑、攝影、虛擬的展覽(Virtual Reality)等,盡現多樣化的藝術博覽現場。Judy說:「每個藝術家採取的角度、側重點、表達的方法皆不同,但內容卻一致地精彩!」展覽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與大自然對話、城市與外物、幻想世界。

《向醫護致敬》 紙本巖彩 (礦物顏料 、銀箔)

 42 × 30 cm 2020年 鍾大富

《It’s Just the Flu》 水彩、水墨於水彩紙上 

23 × 31 cm 2020年 泰梅蘭

本地著名畫家鍾大富展出「向醫護致敬」的巖彩畫,感謝一眾辛勞付出的前線醫護人員。廖井梅的油畫作品描繪香港風景,疫症之下,反而使我們放慢腳步,欣賞這個家那些遙遠而熟悉的風景。Kasper Forest「金童玉女 The Ghost City」系列的攝影作品以一對紙紮情侶為主角,他們遊走在隔離期間渺無人煙的街道,展現香港人面對死亡與前路的迷惘。胡浚諺則選擇以柔制剛,展出其新作《杯中百合》,沒莖沒葉的花朵雖被困在杯子中,但自身的魅力依舊為環境營造出曼妙清幽的氣氛。許開嬌將珍貴的克拉克瓷圖像和帶有香港生活獨特的元素結合起來,以天藍色描繪疫情下獨特的故事。徐沛之作品《社交距離——彈開》寓意病毒遠離,在鬱悶氣氛下展示充分幽默感,使觀者看完會心一笑。Tamera Bedford(泰梅蘭)展示油墨混合媒體作品《It 』 sJust the Flu》,以抽象筆觸表現出對疫情的從容與樂觀心態,從而勉勵受病毒影響生活的人。

《香港的藍與白 — 疫情.梵谷系列》 

國畫顏料於宣紙上 50×50cm 2020年 許開嬌

《社交距離—彈開》 水墨、木炭設色紙本 

97×35 cm 2020年 徐沛之 

展覽收集了不同藝術家的心路歷程,而參觀者則通過線上展覽,跟藝術家們走過一段旅程,Judy希望觀眾無論經歷不安或焦慮,都能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並學會在鬱悶的現實中運用想像力量,通過欣賞藝術來參與這個「自我療癒的過程」。「其實這次疫症都是大家共同的經歷,而藝術家則運用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去表達內在情緒。這批創作是香港歷史上很重要的一批作品,它們對社會、藝術史、以致人類歷史上皆有著非常重要的記錄作用」。

相關焦點

  • 【藝術專題】線上展覽,是權宜之計,還是新趨勢?
    在一片「好評」聲下,藝術數位化、線上展覽恍如是藝術界在疫情浪濤下的救生圈。「線上展覽另一種好處是透明度高,藝術品的價格清楚顯示,觀眾亦可按自己的節奏瀏覽,毋須受到實體展場的種種限制。不過,瀏覽虛擬展覽卻沒有辦法體驗策展人或畫廊銷售人員提供的個人化導賞,亦不能親眼仔細觀看藝術品的細節、狀況等。」
  • 藝術香港|「香港、汕頭水彩畫聯展」於藝術香港空間開幕
    2020年11月20日下午五時半,「香港、汕頭水彩畫聯展」於藝術香港空間正式開幕,本次展覽匯聚9位本地與汕頭畫家精湛的水彩作品,參展畫家包括李小澄
  • 方力申香港環島泳慈善藝術展覽
    11月初,由「點滴是生命」榮譽顧問方力申發起的「方力申香港環島泳45公裡慈善挑戰」順利舉行,方力申以10小時43分6秒完成,打破此項單人45公裡環島泳的紀錄
  • 罐 專訪|張平沼先生的藝術收藏故事
    2020年11月20日張先生以「富喬文化藝術基金會」之名,在臺北近郊「春餘園子」,為這些年他所收藏的宋代香爐舉辦了一場「宋瓷香會」,透過這次「宋瓷香會」我們終於一窺到張先生的豐富收藏,並且立即邀約張先生做個專訪。張先生在臺北辦公室接受《CANS藝術新聞》專訪時笑著說:我過去30年在兩岸交流往來中接受過無數次關於政治及經貿的訪問,但就文化藝術收藏方面這還是第一次。
  • 罐 專訪|打開藝術的韁域和跨界可能 專訪高雄新創生活展總監賴映禾和策展人王焜生
    由安益集團旗下展會顧問公司─茵康國際所打造的「新創生活展」即將在8月21至24日隆重於高雄展覽館登場。「新創生活展」,原名為「頂級生活展」,顧名思義是追求極緻生活品味,以創新的策展理念整合跨界的資源。邁入第六屆的「新創生活展」,今年以海洋文化為主題核心,重新定位高雄「港都」的特色,不但連結得天獨厚的港埠資源,並透過跨界串連和策劃,帶來更多沉浸和互動體驗,為觀眾展示當代及未來新興生活型態。本屆更首次邀請策展人王焜生作為「藝術文創」區的策展人,包含也趣藝廊、德鴻畫廊及琢璞畫廊等,開啟藝術跨界的可能性。
  • 罐 出版|《亞洲藝術新聞》2020/11月號 No.190|佳士得香港「現代及當代藝術」秋拍 +常玉專輯
    就好像自己明明是館長夫人,卻老是把「夫人」兩個字主動刪除,美術館的事務當作是家務,管天管地;就是管不住自己那顆自以為是飛揚之心。結果,先生的職務給管到被掃地出門,醜聞掩天蓋頂。藝術原創與原創被挪用,字面上清楚異常,卻能混淆生事搞得兩造人都不痛快。就是介紹藝術家給展覽主辦方,卻也能在資歷上寫成自己是展覽策展人。
  • 努力提升香港美術界國際形象——專訪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
    本刊記者:魏媛努力提升香港美術界國際形象   專訪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                 文:魏媛(「藝術香港」雜誌社長)  由本港一眾當代著名畫家組成的「香港美協」成立五年,於2月17日會員大會暨理事會會議中迎來第一次換屆,票選出香港當代著名水墨畫家林天行為新一屆香港美協的主席。
  • 藝訊│1-3月份香港藝術展覽精選
    2017年香港的藝術活動已經開始,中國嘉德(香港)悉心精選,率先為大家奉上年初城中的展覽,與大家一同欣賞藝術!@圖文來自博物館/藝術中心網站展覽:水盡雲起——金賽收藏之非洲裔美國人的藝術及歷史日期:2016年12月9日至2017年2月26日 地點:香港大學(港大)美術博物館香港大學(港大)美術博物館及港大文學院將與金賽收藏合作,於2016年12月9日至2017年2月26日舉辦《水盡雲起》展覽,展出有關非洲裔美國人的藝術及歷史的藝術品
  • 罐 專訪|南條史生-年輕世代策展人必需對這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保有好奇心
    就以去年11月在東京森美術館策劃的【未來與藝術】一展為例,在展覽現場觀眾可以看到大量非典型的藝術品(涵蓋了建築、當代藝術、設計與產品研發、裝置藝術、聲音及影像藝術、生物科技、電影與漫畫等),而對於「美術館裡出現了大量非典型藝術品,這樣構成的藝術展覽」則引起了森美術館董事會們的批判聲浪。
  • 邀請函 -  「育 . 癒」 - 魏青吉(北京)、何兆基(香港)、石晉華(臺北)藝術家聯展
    癒」 - 魏青吉(北京)、何兆基(香港)、石晉華(臺北)藝術家聯展策展人: 韋一空開幕酒會日期: 2016年3月24日 時間:下午6時地點:上環太平山街26號 (香港)Lucie Chang Fine Arts 將於下星期四,2016年3月24日誠意呈獻
  • 青年藝術 澳門綻放 「6075」酒店藝術博覽會
    2016年1月7至10日,澳門首辦的「酒店藝術博覽會」,由超盈文化有限公司主辦,將於澳門麗景灣酒店盛大舉行。 王茂《藍天白雲》2015 布面油畫 160×180cm徐悰《浪潮,白日》 2015 布面丙烯 140×100cm坐落於北京798藝術區的Tong Gallery+Projects於2015年創立。畫廊的目標是通過呈現國內外優秀藝術家的展覽,舉辦具有實驗性和探索意義的互動項目,發展成為亞洲具有代表性的畫廊。
  • 每日書 | 策展人工作指南
    為展覽選擇藝術作品並提供解說,或許是策展人最為人熟知的角色職責。然而,策展人這個角色在今日更融合了製作人、行政專員、展覽規劃者、教育工作者、經紀人及組織者的職權。此外,當今的策展人很可能得負責撰寫展覽的牆面標示牌、畫冊專文,以及其他相關輔助內容(這部分亦逐漸包含網路文本及社群媒體)。人們也期待21世紀的策展人能夠與新聞媒體及社會大眾互動,接受採訪,並發表談話。
  • 罐 票選|2019 亞洲當代藝術之最 「最佳畫廊」最終得獎畫廊–雙方藝廊
    2019年度「亞洲當代藝術之最」讀者票選活動,「最佳畫廊」出線的名單是「雙方藝廊」,每個展覽均質整齊、言之有物,畫廊視野不設地自限,最具國際規格的藝術中心性格。雙方藝廊  Double Square Gallery藝術家/展覽高均質新生代畫廊最具國際藝術中心規格的代表亞洲地區的畫廊在這二、三年面臨極大環境考驗,夾處在拍賣公司與藝術博覽會強大勢力之下,又加上西方資本主義支持的畫廊紛紛都在香港設立據點,這些都大大削減畫廊在傳統第一市場的聲量,當客戶的流量降低也就牽引著展務逐年修正
  • 犀牛作為藝術的隱喻-施力仁專訪
    「金鋼犀牛」引起了廣泛關注,因此主辦單位邀請我參加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我很高興能打破世界紀錄,一件作品同時跨越2017的藝術雙年展再到建築雙年展。2019年金鋼犀牛受邀與文藝復興時期大師 Albrecht Durer進行「穿越時空500年」杜勒vs.施力仁對話展覽。
  • 罐 專訪|李政勇:好的藝術不會寂寞 臺北安卓藝術十周年
    去年12月14日臺北安卓藝術推出石晉華個展【向大師致敬】,為畫廊成立十周年拉開序幕。「不僅是回顧畫廊初心,也是重新檢視畫廊當前的階段。」李政勇說道。2010年成立的安卓藝術,前三年為提供藏家諮詢的顧問型公司,因緣際會進駐新生南路上的老樓房,轉往空間式的畫廊經營;成立五年後積極參與國內外博覽會,隨著2016年喬遷至現今空間,更穩紮穩打地建構畫廊的國際格局,隔年首度於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亞洲視野」展區舉辦石晉華個展,並在2020年進階至香港巴塞爾展會主展區「藝廊薈萃」。
  • 名家名著 | 《策展人工作指南》
    「策展是20%的天賦與想像力加上80%的行政、協作與管理。你必須能夠前瞻思考、面面俱到。缺少那20%,你或許只是無法創造出成功的展覽,但若缺乏管理一檔展覽所涉及的事務的能力,將會毀掉一個很棒的想法。」──倫敦泰特美術館館長 塞洛塔Nicholas Serota策展實踐的可能性不斷擴張,不只是因為美術館部門蓬勃發展,也因為策展人持續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創造新契機。
  • 罐 票選|「2019 亞洲最佳策展人」得獎者-吳超然【於彭:行者‧天上‧人間】
    認識了一個人,那就是擔任【於彭展】的策展人吳超然,這位美國堪薩斯大學藝術史博士,曾任教於臺北藝術大學、靜宜大學,目前是臺中東海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專長中國近現代藝術史、藝術史學方法論與中國書畫史。重新定義一個人,那就是-於彭(1955-2014)。這個展覽徹底改觀了你既定於彭印象,他不是水墨畫家;他是華人當代藝術家、是世界藝術家。
  • 罐 專訪|龐畢度袁旃個展‭  臺灣‬藏家彭北辰捐〈Charge〉美術館典藏/策展人Catherine David談其人其畫
    此次袁旃個展的策展人凱薩琳・大衛(Catherine David),同時也是力促龐畢度中心典藏袁旃作品的重要推手,曾擔任1997年第十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藝術總監,2014年受邀重返龐畢度中心擔任國立現代美術館副館長,‭ ‬主掌「研究和全球化」部門,致力於研究和展示長期受忽視或被過於簡單表述的歐美以外地區的現代藝術發展,以及不同國家和文化之間跨區域的流動和相互作用的研究和展示(例如60
  • 罐 展覽|耿畫廊【之前‧之後】專訪郭振昌:我選擇在刀口上尋找可能、尋找真
    ──郭振昌 「我是申請展!真的啦!我是跟耿畫廊提出展覽申請,不是耿畫廊邀請我來的」。郭振昌說這話當際,耿桂英;耿畫廊負責人,立馬賞給他一個大白眼。我在旁邊笑到趴在桌上,心裡黯然感覺今天的「乃銘會客室」會很失控。「真的。我說的是真的。
  • 罐 專訪|新加坡美術館館長 陳維德Eugene Tan:新加坡是連接東南亞與全球藝術網絡的交叉點
    在他的領導下,該館與國際文化機構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例如: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和奧賽博物館、韓國國家現當代藝術博物館和倫敦泰特美術館,舉辦的巡迴展覽致力於東南亞與全球其他地區之間的藝術與歷史對話。陳維德去年受任命接下新加坡美術館(Singapore Art Museum,簡稱「SAM」) 館長一職,同時繼續領導the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