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老話很多都是幾百年傳下來的警世格言,它不僅縕含著很深的文化意義,而且有很深的現實意義。「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其實也不是完全「不準」,而是從另一個側面來約束老年人的行為,不該做的儘量的不能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大家知道五十知天命,六十一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到耄耋,以過去的生活條件來講,身體都不如現代人健康,五十多歲顯得力不從心,過了天命之年,很多事情都該放下了,俗話不也說了麼,「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望子助」。
那麼六十就更沒必要想這想那的了,雖然自己感覺良好,覺得身體沒多大礙,但別人可不這麼認為,所以無論是他放債還是借債,別人都會深思熟慮,人家既不好向他借債,也決不會放債給他,真正的原因是怕他無力償還,或者是拖久了無壽償還。
楊白勞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六十多歲了,本不應該向黃世仁借債的,黃世仁至所以不擔心他還不起債,就是因為楊白勞身邊還有個女兒,結果果不其然,楊白勞終究還是還不起債,黃世仁理所當然要讓喜兒抵債,最後造成楊白勞被逼死喜兒躲進深山的悲慘命運,這是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鬥爭,放到現在當然就是大逆不道。所以人過了六十就不要搞出什麼大的動靜來。
古話還有「八十不留餐,七十不留夜」,人到七十古來稀,當然,這是指過去,現在七十歲的老人隨處可見,過去為什麼不能留他過夜呢,是因為過去的醫學並不發達,人們的就醫條件也差,他們並不知道患上了七七八八的慢性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壓腦梗等疾病都是很容易卒中的,死亡率也很高,客死他鄉過去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到了古稀之年最好不要留宿他處。
八十不出門,八十不留餐,它指的都是過去,在過去醫學不發達的時候,八十多歲的老人吃過上頓不知下頓的現象時有發生的。現在的耄耋老人,也不像過去八十歲的人那樣老態龍鍾,由於醫學發達,都知道自己有什麼慢性病,出門都帶著藥,萬一有緊急情況憑現代的醫學技術也能夠轉危為安的。其實這句話的意思還是告誡有八十多歲的老人的家屬們,要時刻關注老人的行動,老人想去外面走動走動應該有親人在身邊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