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流行的容易過時,可是,有一種流行之風卻吹了一千多年,他就是紋身刺青。今天,它是年輕人張揚個性、標榜自我的一種特殊方式。
往上追溯,1000多年前的唐朝中期到五代以及宋朝,紋身刺青就很流行了。當時用針在人的皮膚上刺出各種圖案,然後刷上石墨,等到創傷面癒合後,所刺圖案就無法去掉了。
尤其是在宋朝,刺青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刺青的多是市井痞子、士兵、激情少年,還有囚犯。
士兵刺青是因為朝廷怕軍人叛逃,便於管理和識別身份。五代時期,社會常年動亂,戰火不斷,在徵伐大戰中,臨陣叛逃的現象經常發生。
為防止士兵逃跑,會在其面部刺上所屬軍隊番號,南宋時一般刺在額頭一側和手腕處,上等兵是不用刺字的。
北宋名將狄青臉上就有刺青,狄青出身於普通士兵,作戰時多次充當先鋒,披頭散髮,衝鋒陷陣,勇猛無懼,在對西夏的戰爭中,屢建戰功,聲名也越來越大,後來升至大將軍。
還有一種刺青就是針對囚犯,將刺青作為懲罰之一的手段,又叫刺配。南宋時,刺配法條到多達570條,罪犯被刺字於耳朵部位或臉頰,通常為「刺配某州牢城」字樣。
《水滸傳》中罪犯刺青的情況就經常出現,林衝被刺配到滄州;楊志因為殺潑皮牛二被刺配到河北大名府,還有武松、宋江被刺配等。
與懲罰罪犯性質刺配不同的是另一種刺青,這就和今天的紋身性質一樣了,主要是年輕人或市井小子,為張揚個性,彰顯自我而主動在身上紋上圖案。
《水滸傳》梁山泊好漢中就有很多紋身的,比如有「刺著一身青龍」的「九紋龍」史進,胸前刺著「青鬱郁一個豹子」的阮小五,有身上紋著花紋的「花和尚」魯智深,還有「病關索」楊雄,「露出藍靛般一身花繡」......
當然還有「浪子」燕青,他「一身遍體花繡,卻似玉亭柱上鋪著軟翠」,連京師青樓一枝花的李師師,也聽說了燕青紋身之壯觀,當兩人見面時,李師師便要求一睹傳說中的壯美紋身。
有首宋詩這樣寫到:「少年宕子愛雕青,文彩肌膚相映明。鬧裡只圖遮俗眼,強將赤體以為榮。」北宋末官員李質,由於「少不檢,文其身」,被宋徽宗戲稱為「錦體謫仙」;南宋舉子李鍅孫,少年時在大腿紋了一個「摩睺羅」圖案。
在南宋時,由於刺青的流行,還出現了「紋身社團」,叫作「錦體社」。專門為人紋身刺青的工匠稱為「針筆匠」,「錦體社」還會組織紋身展示大賽,叫作「賽錦體」。
刺青成了激情烈火青春少年的標配,有流氓無賴、市井混混紋身刺青以招搖過市,但也有軍人或有志青年刺字以表志向。
最為出名的當屬背刺「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嶽飛了,此外還有北宋名將呼延贊「遍文其體為『赤心殺賊』字」,連他的妻兒、僕從都要在身體紋上「赤心殺賊」字樣。
當然,現在我們不提倡青少年紋身的,當兵入伍更不能紋身。在思想開放、追求自由個性的今天,紋身純屬個人愛好,只要不幹違法之事就好。
專注於文化歷史領域,堅持創作優質內容,喜歡就點個關注吧,咱們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