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現在中國的主要少數民族,如果按人口來計算的話,南方的民族比北方更多,南方擁有比如苗族、彝族、壯族等眾多大族。但縱觀古代歷史,南方少數民族雖然也時有造反作亂,比如唐時的南詔進犯四川,宋朝的儂智高之亂,明朝的平播之戰等等,但就整體來說,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形成的危害遠遠不及北方少數民族來得嚴重,這是什麼原因呢?
關於這點,其實主要有下邊幾個原因造成的:
分而治之的土司制度
中原王朝對於南方少數民族控制區域,一般採取的是分而治之的土司自治制度。也就是說由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土司,實際管轄著其麾下的土民,而中央並不直接派官員管理。只作為土司之間爭端的調停者。在當時的西南這樣南方少數民族聚集區,擁有成百上千這樣大大小小的土司,而有的土司更是統治了其下屬土地七八百年,時間遠遠超過中原王朝的朝代更替。
對於這些土司來說,他們一方面互相爭鬥,這使得他們難以形成合力對抗中原王朝,一方面又爭相討好中原王朝以希望獲得支持,同時因為他們彼此之間往往還是不同民族,更難以形成合力,而且很多又怕事情鬧大被中原王朝趁機插手進來進行改土歸流,連個土皇帝也做不成。
所以對於這些土司來說,造反的不是沒有,比如明朝播州土司楊應龍,但總體上來說還是少數,彼此之間的限制使得他們相對北方更難以施展手腳。
南方的地形原因
說起南方少數民族與北方遊牧少數民族之間,還有一個重大的區別,就是地形的因素,和北方草原的一馬平川相比,南方少數民族聚居的西南地區,是一個多山地帶,往往是眼睛看得見,行路走三天,另外在這眾多的山峰之間,還有數字不清的險峰,很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絕地。
在這樣的地方作戰,軍隊數量上的優勢,發揮不了,而後勤輜重運輸卻壓力巨大。南宋就是採取了類似的方法,在四川險要地段修築城寨遏制蒙古的進攻,使得縱橫天下的蒙古大軍在這裡屢屢吃癟,最終還賠上了一個大汗。
而中原王朝之所以一直選擇讓少數民族保持土司自治而少有運用武力徵服,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在這樣的地形下,施展不開攻城器械的情況下,攻下城寨損失太過巨大,往往得不償失。
但這樣的地形優勢,同樣對南方少數民族自己帶來了限制,因為他們自己也很難攻下其他土司的城寨,這就使得南方少數民族從來沒有出現過類似北方那樣能夠統一草原號令各個部族的王,無法統和南方的各族的實力,就算有一兩個土司有了反心,造成的影響也遠遠不及北方。畢竟連南方都無法統一,又有幾人敢於覬覦中原。
貿易的便利
北方的少數民族入寇,有很多時候是因為無法正常與中原王朝進行貿易而發生的,而中原王朝也屢屢通過貿易來卡北方遊牧民族的命脈。
然而和北方不同,南方的少數民族其實一直以來也有屬於自己的茶馬古道,而且由於他們與漢人混居的更多,貿易幾乎是不受限制的,甚至很多茶葉、藥材一類的東西,本就是他們的土地上出產的,這就使得他們在貿易上受到的限制很小,也很少因為這個和中原王朝為敵。
農耕民族的情況
最後一個因素是,很北方的遊牧遊獵民族不同,南方的少數民族大族幾乎都是農耕民族,這個也和南方的地理環境有關。
那麼作為一個農耕民族,如果要想向中原王朝發起挑戰,兩個農耕民族之間的戰爭,就和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完全不同了。對於馬背上的遊牧民族來說,可以以快打快,來去無蹤,極難把握。這就好比武學之中說的,唯快不破,以點破面。
而對於農耕民族來說,那麼一旦開啟戰端。在武學上來說,比拼的就是雙方的內力了,誰的人口更多,誰的土地更多,誰的生產能力更強,誰能製造更多的金屬兵器,誰有更高的生產力。或者換句話說誰的綜合實力更強大。
而以當時中原王朝在農業生產技術、人口、文化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壓倒性優勢,這就使得同為農耕民族的南方少數民族,即便取得了一時的優勢,最終也難逃覆滅的命運,故而就更少有人敢於鋌而走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