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有孝子」——近2000個日夜,他時刻陪伴在母親病床前

2020-12-26 騰訊網

醫院病房裡,63歲的退休職工向京風正在護理85歲癱瘓在床的老母親,為了防止老人長褥瘡,他將衛生紙分成長方形小塊,墊在母親身下,清洗後再敷上爽身粉。對於向京風而言,這不過是5年多來他每天做的再平常不過、重複過不知多少次的事。

圖為守護在母親病床前悉心照顧的向京風

「母親撫養我們不容易!」

1957年,向京風出生在北京的一座軍營裡,父母都是部隊醫務人員。後來全家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大西北來到了陝西。父親卻因傷病,49歲便撒手人寰。母親程秀芳獨自一人艱難地撫養著四個子女。

向京風記得當時母親在西安的一家醫院當護士。因孩子們太小放在家裡不放心,輪到她值夜班時,只好把四個年幼的孩子帶到醫院。自己要去病房巡查時,就把孩子們鎖在醫生辦公室裡。當年物資匱乏,家裡的糧食不夠吃,向京風告訴記者,家裡要是只有一個饃,母親寧願自己挨餓,也要分給幾個孩子吃。母親好多年都沒有給自己添置過新衣服,但過春節時,母親總要想方設法給孩子們置辦新裝。

兄弟姐妹們長大後分別參加工作成了家,母親就一個人獨自生活,向京風不放心,便經常回來看望母親。2015年10月初的一天,母親突然發病,嘴歪身斜,說不出來話,他趕緊將母親送到醫院,被診斷為腦梗,偏癱,只能躺在床上,靠鼻飼保證營養。從此,向京風就日夜陪伴在母親身邊,一點點地摸索,總結出科學合理的護理辦法,為老人一日三餐搭配營養。在他的細心呵護下,儘管老母親臥床5年,但老人的身上一直乾乾淨淨,面色紅潤,氣色很好。

他成了「老人護理專家」

聽說本報記者是前來專門採訪向京風的,與他同在一間醫院病房裡的患者及其家屬都爭相對記者說,這些年來,老太太不生褥瘡,沒有感染,都歸功於細心的兒子,他是照顧老人的「行家裡手」!

為了防止癱瘓在床的老母親長褥瘡,五年多時間以來,向京風天天都要給老母親翻身擦身。一旦發現老人大小便失禁,向京風二話不說,就趕緊給老母親換衣擦洗,從沒皺過眉頭。起初老母親還有些難為情,但向京風卻非常真誠地勸慰老人:「我是您兒,您養我小,我管您老,您現在病了,我不管您誰管您?」

在長期的照顧護理實踐中,向京風還慢慢摸索出了防止病人長褥瘡的訣竅——將衛生紙疊放交叉墊在病人身子下面,儘量減輕尾椎骨的壓力,這樣就可以保障病人不生褥瘡。在老母親的飲食上,向京風那就更講究了——記者親眼看到,在向京風母親病床旁放著的一個小冰箱裡,存放著他提前烹製好的各種熟食:有苦瓜、青菜、雞脯肉、魚肉、雞蛋、五花肉、蓮花白、絲瓜、茄子、豆角,還有主食蔥花餅。每天向京風都會細心搭配三餐,確保營養,每頓飯都要有四五樣蔬菜,再加上牛奶、肉、蛋、魚。這些食材他都會提前給老人炒制好,然後添加溫水用攪拌機打好後,再通過鼻飼餵給老人。

每天下午,向京風陪著母親完成必要的治療程序後,就委託同病房的陪護人員幫助照看老人,自己匆匆地趕回母親的住所,在路上就購買好各種食材,一進家門直奔廚房,全部食材都加工好後,便馬不停蹄地趕回醫院,生怕耽誤久了。這些年除了照顧老母親,他哪兒都不能去,哪兒也不想去。每天晚上,向京風打開摺疊床,睡在母親身旁,晚上還要經常起來看看老人睡得踏不踏實,咳不咳痰。

「盡孝是一輩子的事」

向京風悉心照顧老母親的事跡在社會上傳開後,面對媒體的採訪,他卻總是不願過多宣揚自己,總是說做兒女的照顧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只要用心去做,用情去管,身受病患折磨的老人就一定能夠減少痛苦。每天母親沒吃飯之前,向京風絕不會提前先吃。母親打針打到幾點,他就守候到幾點,等到照顧老人吃完飯後,他才抓緊時間吃兩口飯。

向京風對本報記者說:「只要有愛心有耐心,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老母親為撫養我們四個子女吃了太多的苦,為我們這個家付出的太多太多!現在病倒了,我做為兒子,怎麼也不能輕言放棄。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希望,我就一定要進行百分之百的努力,積極配合醫務人員的治療,堅信用親情和耐心幫助老母親再站起來。」

作者:張 強 吳寬宏

編輯:華微娜

1

end

相關焦點

  • 老話說家寒出孝子,又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各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關於孝順的農村老話有很多,人們對於孝這個字有著深刻的感情,如果一個人對父母孝順,會讓很多人欽佩,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好,周圍的人就算是明著不說,心底裡也是鄙視的。在這些老話中,有一句說家寒出孝子,還有一句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 兒子突然昏迷後癱瘓,7旬母親病床前日夜陪伴2年感動眾人
    越南就有一位73歲的老母親,她在兒子癱瘓後日夜照顧,令人感動。據越南媒體2月24日報導,Dang Thi Tan今年73歲,來自越南河內市。 2年前,兒子Doan Van Manh突然患上腦炎,昏迷並全身癱瘓,Dang Thi Tan雖然已年過70,仍每天陪在病床前,給兒子擦洗身體,為他講故事,只想讓他早點好起來,讓醫護人員都很感動。
  • 久病床前無孝子,更何況是兒媳婦呢?
    前幾天,阿菊的老公阿東回家,看到自己的媽一副皮包骨頭的樣子,心裡很是難受。阿東問阿菊是怎麼回事?阿菊吞吞吐吐,告訴他,母親挑三揀四,她侍候不了。阿菊老公一下就明白是怎麼回事,操起家裡的笤帚,就打起媳婦來。
  • 人生中最現實的兩句話:一句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它的下半句更現實
    「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這兩句話說得足夠現實,但卻也將人性當中最本質的現象淋漓盡致地道了出來,現實有時候很美好,但我想殘酷也佔據很大的一部分吧?顧名思義,父母病重臥床的時間一旦久了,那麼即便再孝順的子女們都會有厭倦的那一天,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那些從始至終都沒有半句怨言、一心一意侍奉在父母床前的孝道子女。待到父母病重的時候,甚至病榻之前早已沒有了子女的身影。「久病床前無孝子」似乎從古至今都是社會存在的一個客觀現象,自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這種現象就衍生至今了。
  • 「久病床前無孝子」後半句卻如此扎心!道盡世態炎涼,卻少有人知
    有時候短短的十幾個字就蘊含著千百年的大智慧。比如說「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還有「出門餃子下馬面」等等。前者是通過古代人的生活經驗對天氣做出來的預測,後者就是我們出門和歸家的一個飲食傳統。今天我們來說的這個俗語就是人人都熟悉前半句,卻沒人在意後半句的「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俗語,是千百年來對一種比較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的現實總結。久病床前無孝子!
  • 久病床前無孝子?跟《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學習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電影《鯽魚》是2013年廣美畢業展上的一部學生作品,鏡頭手法稚嫩卻因其由真實經歷改編且反映了社會的一大現實「久病床前無孝子」而轟動一時,被稱為微電影的經典。最後,在奶奶愛喝的鯽魚湯裡加了老鼠藥,結局黑幕裡傳來碗摔地的聲音,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想像的空間:到底是小沫在最後關頭被親情喚起將碗打翻還是奶奶喝下了毒湯自己摔了碗……這部電影以一種誇張的戲劇化衝突的方式把「久病床前無孝子」這一社會現實呈現出來,讓我們看到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種種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壓力。
  •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是什麼?很少有人知道
    在居家生活的瑣事當中,古代人也總結出了很多道理,「久病床前無孝子」,就是其中非常經典的一句話。但是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大家知道是什麼嗎?對於家裡有老人要照顧的家庭來說,應該很能理解這句話。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說的就是一個人如果老了,身體難免就會出現各種問題,一旦需要臥床養病,就需要已經成家立業的孩子來照顧,這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孩子也有自己的事業要忙,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顧,所以久而久之,孩子陪伴生病父母的時間就會越來越少,甚至會請一個護工來代為照看。也有的人因為手頭沒什麼錢,而將照顧父母當作自己生活的負擔。
  • 「久病床前無孝子」讓人心酸,下半句更經典,古人說透人性太現實
    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臭皮匠頂過諸葛亮等等,這些俗語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而且家裡老人知道的俗語也非常多,但這些俗語不像詩詞歌賦有具體的作者,俗語並非出自某一特定的人,而是古代勞動人民對於生活中經驗的總結。把人生經歷匯總成一句句膾炙人口,通俗但又充滿大智慧的語言。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反映了社會的現實
    既有詩詞歌賦類的高雅文化,又有貼切世間冷暖的民間俗語,可謂是雅俗共賞。其中有一句俗語被民間廣泛流傳,它揭露了現實社會中的人情冷暖,那麼這句話是什麼呢?那便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在古代社會的思想中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思想深入人心。
  • 久病床前無孝子!1967年生肖羊「短命羊」的後半輩子,可怕!
    久病床前無孝子!1967年生肖羊「短命羊」的後半輩子,可怕!
  •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一語道破,太現實
    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久病床前無孝子 「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是千百年來民間流傳的俗語。意思就是父母生病時間比較長,多少會使自己慢慢的厭煩。照顧生病的父母,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父母長時間臥病在床,那麼難免會影響到孩子的事業和生活。
  • 1個患病媽4個孝順孩 爭著花錢守在病床前
    核心提示:「我們病區有個病友,仨閨女一個兒子,個個都孝順。小兒子衣服都不脫,24小時守在病床前,仨閨女搶著來醫院送飯、送水果,爭著交住院費,俺們病友看了都感動。」12月10日,市民張女士給記者打來電話,講述了一個患病臥床的媽媽和4個孝順孩子的故事。
  • 1個患病媽4個孝大慶市人力資源順孩 爭著花錢守在病床前
    來大慶的時間久了,父母也習慣了這裡的生活,每天去公園遛彎、跳廣場舞,還認識了好多朋友。原標題:媽媽住院,仨姐姐爭著花錢,弟弟日夜守在病床前幾年前,華成龍在龍鳳區東光小區買了房子,結婚後就將父母接到了大慶。
  • 古人講「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更是真理,說透了許多家庭現實
    所以古代俗語有「久病床前無孝子」之說,意思就是父母需要人照顧的時間比較長,子女慢慢就會失去耐心。一、久病床前無孝子「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是千百年來民間流傳的俗語。意思就是父母生病時間比較長,多少會使自己慢慢的厭煩。
  • 路遙一生共愛過5個女人,去世前躺在病床上3個月,卻沒有一個人來
    路遙一生共愛過5個女人,去世前躺在病床上3個月,卻沒有一個人來對路遙來說,四十餘歲正是一個作家大有發展的年齡。憑藉他對生活深刻的體驗和思索,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和他的筆力,如果他沒有去世,一定還有更多優秀的作品出世。
  •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下半句更經典,老祖宗揭露人性,太現實
    這些俗語雖然聽起來非常接地氣,但都是我們老祖宗積累的經驗之談,細細琢磨,背後都有深刻的大道理。「久病床前無孝子」意思就是說家裡老人得了病之後做兒女的一開始真的會悉心照料,但是時間一長,那是做兒女的這些人都開始不耐煩了。
  • 奉子成婚嫁冠軍王皓,她在準婆婆病床前不離不棄,讓王皓走出糾結
    作為一位好伴侶,她在準婆婆病床前不離不棄,用幸福婚姻引領丈夫走出糾結,最終收穫美好愛情。【閆博雅與王皓的愛情故事】閆博雅與王皓相識於朋友的聚會,當時兩人相談甚歡,對彼此都很有好感,就互相留了聯繫方式。【閆博雅在準婆婆病床前不離不棄】閆博雅與王皓的感情十分穩定,2012年雙方家長會面了。那次見面兩家人都非常滿意,閆家父母很欣賞王皓在球場上的英姿,對他讚不絕口,非常支持女兒與他交往,王家父母看著美麗大方的閆博雅更是一萬個滿意。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下半句更扎心,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短短十幾個字,就可能蘊藏著千百年傳承的大智慧。比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還有「出門餃子下馬面」等等。前者是通過生活經驗的累積得出天氣的預測,後者是出門和歸家時的飲食傳統。這些俗語雖然聽起來非常接地氣,但都是我們老祖宗積累的經驗之談,細細琢磨,背後都有深刻的大道理。
  • 久病床前有孝子 文安宮家兄弟6年不離不棄奉養病母
    漸漸地,她變得頭腦糊塗、行為怪異,尤其不喜歡待在家裡,每天下午都要外出行走五六個小時。為了照顧母親,6年前,高淑苓正值不惑之年的兩個兒子宮紅旗、宮備戰,毅然放棄了蒸蒸日上的事業,選擇了寸步不離地陪伴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