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商界鬼才丁元英和警界霸王花的愛情故事,其實現實中跨越階層的愛情不容易長久,但是芮小丹和丁元英的愛情之所以「神話」是因為實事求是,是因為各自負責任的態度,以及忠誠。
我總在考慮一個問題,怎麼把電視劇中的道理「內化」,來指導實踐,因為我們努力成為不了任何人,我們只能做我們自己,一直在模仿,從未被超越,一旦我們認定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既能限制我們,也能成全我們。
學習本身就應該拒絕「假大空」,口頭上說得頭頭是道,實際在操作過程中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實際上「巨嬰」本以為是什麼樣的,結果是另一種方式呈現,現實從來不讓我們,我以為,被社會毒打之後的我們,顯得更溫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是一個因果律的算法,學習是為了實踐,而不是為了考試,更不是為了附庸風雅,文化說到底是拿來用的,而不是用來裝飾的,學習就要思考,就要問自己為什麼,作者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想要闡述一個什麼道理,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
好奇心是我們對世界和人最初的認知動力,邏輯就是不可知,所以要求知,求知在知不在求,求是在是不在求,任何事情求是沒有用的;有用的一直是知、是。規律不可思議,智慧就是如來,原本就有的東西,不是因為經驗、教條,給我們的結論。
觀念為了讓我們更適應社會發展,告訴我們應該停止鬧騰,認命,不是觀念不對,是我們不對,我們總沒有辦法說父母落後,就是父母落後才把我們供上大學,把我們教育成人,父母再愚昧無知;也不是我們為人子應該點評和議論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我們要明白自己要做什麼樣的人,要做怎麼才能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人,我們的方向感和路感會更強。
光思考不行動是不行的,絕大多數的專家不調研,紙上談兵而已,中國經濟也好,三農民情也罷,都在世俗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樂聖訴格律詩不正當競爭,就是因為從一開始林雨峰就掉到自己的觀念陷阱中,因為工業成本核算一定是固定的,而樂聖在基礎管理已經做到極致了,他不相信任何一個音響企業能夠把成本控制到樂聖的標準,因為樂聖是行業標杆,他想當然的認為樂聖的解決方案是唯一的,也是做得最極致的企業。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
教育也是,不研究方式方法,僅僅靠名校和核心專業是發揮不了年輕人優勢的,我們必須承認一個客觀實際,人是有差異的,而每個人的性格、文化屬性,以及個人習慣都會影響自身命運變化。
丁元英實際上是王廟村的人生導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他把市場經濟的生存觀念,通過自己運作,僅僅把觀念傳遞進去,他把絕大部分的殘酷和無情都剝離出來。
中間的「過度層」就是格律詩,格律詩是緩解市場競爭殘酷的緩衝地帶,和樂聖競爭是不會直接影響王廟村的切身利益,到輿論漩渦中的是葉馮劉和歐陽雪。
不研究王廟村實際情況的扶貧都是鏡花水月,都是海市蜃樓,因為沒有從實際出發,事實上王廟村小農意識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文化,丁元英並沒有否定;也沒有批判,而是選擇接受,並且通過拆分重組,把家的生產單位弄成合作社,每一個家庭(合作社)負責一個單元,責任到人,這樣相互監督,利益獨立,才讓生產力提高的前提把品質做上來。
劉冰的悲慘遭遇僅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信神不如信自己,改變自己才好適應生活的絕佳方式,而沉澱自己才是改變生活的最佳表達方式。劉冰但凡有一點踏踏實實做事,以及一個負責任的態度,始終會上岸的。
丁元英是一個不信天道的人,也不相信因果報應,天理循環,他喜歡分析,喜歡數字說話,更喜歡接受結果,他大腦裡面是程序化的語言,他只接受結果。
因為他知道,求人不如求己,智慧不在書中,而在生活中,點滴中,以及人和人之間,「緣份」是什麼,僅僅是一個機會而已,你願意把握,有能力接住最好,沒能力,把握不住也沒辦法。
我們只能說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肖亞文成功了,她的成功不是偶然;她算計別人的同時是自己足夠強大,無論是內心承受能力,還是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無能,因為只有知道自己不行,這種空杯心理才能讓我們快速成長,你得知道自己人性的弱點是什麼,也能知道事物變化的規律,以及這樣那樣的漏洞。
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無,你可以不用不擇手段討生活,但是你要明白別人是如何「販賣焦慮」並且強徵「智商稅」(割韭菜)。
網際網路的基礎思路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然後驢來埋單,問題來了,驢是怎麼死的,不是被人設計的,而是笨死的,世界上沒有笨人,只有不會思考的人。因為萬物皆可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