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020-12-26 祁華勝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商界鬼才丁元英和警界霸王花的愛情故事,其實現實中跨越階層的愛情不容易長久,但是芮小丹和丁元英的愛情之所以「神話」是因為實事求是,是因為各自負責任的態度,以及忠誠。

我總在考慮一個問題,怎麼把電視劇中的道理「內化」,來指導實踐,因為我們努力成為不了任何人,我們只能做我們自己,一直在模仿,從未被超越,一旦我們認定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既能限制我們,也能成全我們。

學習本身就應該拒絕「假大空」,口頭上說得頭頭是道,實際在操作過程中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實際上「巨嬰」本以為是什麼樣的,結果是另一種方式呈現,現實從來不讓我們,我以為,被社會毒打之後的我們,顯得更溫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是一個因果律的算法,學習是為了實踐,而不是為了考試,更不是為了附庸風雅,文化說到底是拿來用的,而不是用來裝飾的,學習就要思考,就要問自己為什麼,作者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想要闡述一個什麼道理,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

好奇心是我們對世界和人最初的認知動力,邏輯就是不可知,所以要求知,求知在知不在求,求是在是不在求,任何事情求是沒有用的;有用的一直是知、是。規律不可思議,智慧就是如來,原本就有的東西,不是因為經驗、教條,給我們的結論。

觀念為了讓我們更適應社會發展,告訴我們應該停止鬧騰,認命,不是觀念不對,是我們不對,我們總沒有辦法說父母落後,就是父母落後才把我們供上大學,把我們教育成人,父母再愚昧無知;也不是我們為人子應該點評和議論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我們要明白自己要做什麼樣的人,要做怎麼才能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人,我們的方向感和路感會更強。

光思考不行動是不行的,絕大多數的專家不調研,紙上談兵而已,中國經濟也好,三農民情也罷,都在世俗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樂聖訴格律詩不正當競爭,就是因為從一開始林雨峰就掉到自己的觀念陷阱中,因為工業成本核算一定是固定的,而樂聖在基礎管理已經做到極致了,他不相信任何一個音響企業能夠把成本控制到樂聖的標準,因為樂聖是行業標杆,他想當然的認為樂聖的解決方案是唯一的,也是做得最極致的企業。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

教育也是,不研究方式方法,僅僅靠名校和核心專業是發揮不了年輕人優勢的,我們必須承認一個客觀實際,人是有差異的,而每個人的性格、文化屬性,以及個人習慣都會影響自身命運變化。

丁元英實際上是王廟村的人生導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他把市場經濟的生存觀念,通過自己運作,僅僅把觀念傳遞進去,他把絕大部分的殘酷和無情都剝離出來。

中間的「過度層」就是格律詩,格律詩是緩解市場競爭殘酷的緩衝地帶,和樂聖競爭是不會直接影響王廟村的切身利益,到輿論漩渦中的是葉馮劉和歐陽雪。

不研究王廟村實際情況的扶貧都是鏡花水月,都是海市蜃樓,因為沒有從實際出發,事實上王廟村小農意識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文化,丁元英並沒有否定;也沒有批判,而是選擇接受,並且通過拆分重組,把家的生產單位弄成合作社,每一個家庭(合作社)負責一個單元,責任到人,這樣相互監督,利益獨立,才讓生產力提高的前提把品質做上來。

劉冰的悲慘遭遇僅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信神不如信自己,改變自己才好適應生活的絕佳方式,而沉澱自己才是改變生活的最佳表達方式。劉冰但凡有一點踏踏實實做事,以及一個負責任的態度,始終會上岸的。

丁元英是一個不信天道的人,也不相信因果報應,天理循環,他喜歡分析,喜歡數字說話,更喜歡接受結果,他大腦裡面是程序化的語言,他只接受結果。

因為他知道,求人不如求己,智慧不在書中,而在生活中,點滴中,以及人和人之間,「緣份」是什麼,僅僅是一個機會而已,你願意把握,有能力接住最好,沒能力,把握不住也沒辦法。

我們只能說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肖亞文成功了,她的成功不是偶然;她算計別人的同時是自己足夠強大,無論是內心承受能力,還是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無能,因為只有知道自己不行,這種空杯心理才能讓我們快速成長,你得知道自己人性的弱點是什麼,也能知道事物變化的規律,以及這樣那樣的漏洞。

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無,你可以不用不擇手段討生活,但是你要明白別人是如何「販賣焦慮」並且強徵「智商稅」(割韭菜)。

網際網路的基礎思路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然後驢來埋單,問題來了,驢是怎麼死的,不是被人設計的,而是笨死的,世界上沒有笨人,只有不會思考的人。因為萬物皆可雲。

相關焦點

  • 【修身格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224【格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在古代多指修身,指從往聖先賢的書上學習他們的修身方式,習指的是將學來的修身方式應用到生活中。那麼這句話的翻譯從延伸角度來看,就可以理解為光學習往聖先賢的修身方式而不去思考,那麼這個人就會迷惑,就悟不到其中的理;而只是每天去思考,卻沒有學習的方向、方法,最後修身時就只能身體疲累、精神疲倦卻無所獲。「學而不思」會有兩個不好的結果。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本意和真意
    今天,偶然看到某單位走廊牆上掛的一幅宣傳牌,上面的內容為:「【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仔細審讀這幅宣傳牌,感覺其中的譯文,大違《論語》本義,問題頗多。
  • 王蒙談《論語》:思而不學則殆是nozuonodie(圖)
    王蒙談《論語》:思而不學則殆是nozuonodie(圖) 2015-01-19 08:32:15來源:京華時報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在與錢文忠、趙士林的對談中,王蒙妙語不斷,還用說相聲的方式解讀經典名句,「思而不學則殆,您就變成大V了,只會雷人雷語,殆就是英文die,有句話叫nozuonodie,不作就不會死,孔子早就預見到了。」  重調《論語》結構  近些年王蒙一直筆耕不輟,去年出版小說《悶與狂》後被劉震雲贊為「回到十八歲」。
  • 換個角度讀《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的思考問題,就會茫然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罔,迷惑,不知所措之意。殆,危也。危險,致使陷入危險之意。學而不思則罔對知識簡單的接納輸入,不進行思考,就像把東西胡亂的堆放在一起一樣,雜亂無章,沒條理。思而不學則殆一個人只思考,不會外部學習、輸入新的東西,極易進入死胡同,走向極端。用現在話說,不思考只知道學,會成為書呆子;不學淨瞎想,會走向危險的極端。特別是現在,都在提倡碎片化閱讀,碎片化學習。真的對嗎?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不切於事而疑惑不解。 朱子解讀: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何培養孩子思維力?
    正如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教育孩子不可機械化 那我們如何才能讓孩子不僅能夠學,還能把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並能做到活學活用呢?
  • 學與思,兩者相輔相成,不思,越學越糊塗,不學,越思心越亂
    孔子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空想而不學習,則更危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之十五【品悟】這句話不知被多少書法家抄寫過,也不知被多少人高懸在案頭牆上激勵自己,但不知究竟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明白它、實踐它。
  • 2018初中語文文言文實詞「殆」的用法
    下面是《2018初中語文文言文實詞「殆」的用法》,僅供參考!   殆     1、知彼知已,百戰不殆(危險)     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近於,幾乎)     3、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學則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利用課外閱讀發展學生的思維
    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老師在認真的教學,學生看起來也在很認真地學,但是學習的效果卻不太理想。一遇到考試,這些學生的弱點就完全的顯露出來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看似在學習,卻沒有效果的現象呢?
  • 學思用貫通 知信行統一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就是要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推動廣大黨員幹部全面系統學、深入思考學、聯繫實際學」。這既是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現實需要,也是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的必由之路。 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3篇來稿,一起探討如何提高理論學習的實效。
  • 學思用貫通 知信行統一(大家談·守初心 擔使命②)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就是要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推動廣大黨員幹部全面系統學、深入思考學、聯繫實際學」。這既是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現實需要,也是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的必由之路。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3篇來稿,一起探討如何提高理論學習的實效。
  • 「知止可以不殆」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 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知止, 以前的理解是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最多只能做到某個層次, 就不要超越了。原文是表達這個意思嗎? 未必!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拙讀《論語》第一百零五篇:學周禮是大本學人性與天道是考研讀博
    主流譯文:子貢說:「老師關於詩書禮樂等文獻方面的學問,我們可以聽到;老師關於人性和天道的論述,我們卻無法聽到。」拙的譯文:子貢說:「孔夫子的禮樂法度,我們可以可以得知(學得到),孔夫子說的人性(人對於外部環境所作出的反應)和天道(自然界的現象和規律以及其與人的冥冥之中的關係),我們不可得知。」
  • 孔子論學與思並重
    孔子說他自己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眠,獨自尋思,但是沒有收穫,還不如讀書求學的好。在《為政篇》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主張「學與思並重」,這裡邊所說的「以思,無益」,就是指只思不學而言。這一章完全注重在「學」字。「人有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困而學之者。」
  • 《天道》從丁元英的角度看《道德經》他認為什麼是「天道」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丁元英在研習傳統文化過程中,找到了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鑰匙,那就是天道,他認為順應天道的規律辦事,才能夠成為最好的自己。其實對於天道是什麼,從有天地之後,人們都產生了不同的答案,不同階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認知是不一樣的。
  • 「學而思」訴「思而學」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案終審判決出爐
    原標題:「學而思」訴「思而學」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案終審判決出爐!結果..... 因認為武漢市洪山區思而學培訓中心(下稱洪山思而學中心)在其教育培訓服務中廣泛使用「思而學」「思而學教育」等文字標識,與「學而思」商標高度近似,侵犯了自己享有的商標專用權且構成不正當競爭,北京學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學而思公司)將其告上法庭。
  • 天道:怎樣才能看透事物背後的本質?不妨學學丁元英的兩點秘訣
    這個世界上很多人活得庸庸碌碌,一輩子都不知道為什麼而活,也不知道為什麼和別人有那麼大的差距,這其實就和我們今天所說的事物的本質息息相關。這個世界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是虛無縹緲的,如果你能夠看透事物的本質你就不會被這花花世界迷了眼,而且能夠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看不透事物本質的人命運是有所不同的。
  • 《天道》裡的大道理:用「見路不走」解讀丁元英的「天道思維」
    《天道》裡的大道理3:用「見路不走」解讀丁元英的「天道思維」《天道》原著的作者豆豆,除了《遙遠的救世主》之外,還有一部很重要的小說《天幕紅塵》,裡面一開始藉助羅家明的妻子講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羅家明在北京開公司,有天來了個陌生人,說給他 5 萬元投資用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