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讀《論語》第一百零五篇:學周禮是大本學人性與天道是考研讀博

2020-12-14 拙愉微評

原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主流譯文:

子貢說:「老師關於詩書禮樂等文獻方面的學問,我們可以聽到;老師關於人性和天道的論述,我們卻無法聽到。」

拙的譯文:

子貢說:「孔夫子的禮樂法度,我們可以可以得知(學得到),孔夫子說的人性(人對於外部環境所作出的反應)和天道(自然界的現象和規律以及其與人的冥冥之中的關係),我們不可得知。」

拙的體會:

這裡講孔子宣講的周禮之道,子貢覺得可以聽到學到。也就是說子貢對於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在身邊的這類知識,是能夠學到掌握的。就相當於現在大學裡學生學習的專業知識一樣。

但是呢,對於更深層次的探索研究層面的東西,需要更高的基礎和更好的悟性,才能達到去學習人性和天道的資格,所以才會出現「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也就是說夫子很少或者幾乎不給子貢他們講這類型的課,因為孔子覺得學生沒到一定的水平,講了學生也聽不懂,還不如不講。

打個比方吧,不一定恰當,孔子教學生周禮,就相當於學生上的是大本,而要進一步體會學習人性與天道,可能就得考研或讀博才行了。

相關焦點

  • 從《論語》「仁」至《中庸》「誠」的本體工夫初探
    仁乃統攝,仁貫徹整個《論語》。《論語·學而篇》「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而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於師生應答中見仁講義,於事事物物中入孝出悌,於日常飲食中居仁守信,於親親君君臣臣中知行檢證。《論語·顏淵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5.13: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的第 102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譯文】子貢說:「老師關於《詩》《書》《禮》《樂》等文獻的講述,我們能夠聽得到;老師關於人性和天命方面的言論,我們從來沒聽到過。」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長期以來,人們在解讀《論語》時,受《公冶長》篇「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段著名文字的影響,認為孔子思想主要是一種人倫道德之學,缺乏性與天道的形上層面。黑格爾讀過《論語》的德文譯本(耶穌會士所譯),他把《論語》與西方歷史上一些思想家的著作做比較,給予這樣的評價。他對《論語》的認識只是憑藉不嚴謹的譯本,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訓,而沒有觸及《論語》思想深層,未能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的思想結構,這造成了對《論語》思想的誤解和貶低,需要我們正本清源,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主體是仁學。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於這一章的解釋,從「事父母……吾必謂之學矣。」一段各家差異不大。但「賢賢易色」一句,分歧就大了。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
  • 善讀「論語」1.1:「學而時習」是學什麼?
    《論語》中的「子曰」均指孔子所言。「學」,覺悟也,悟所不知也。孔子所謂的「學」,除非特別指明,均應指學習儒家的為仁之道,而非泛指一切學習活動。「時習」,即適時踐行。「時」,此處指及時、適時。一說指「時常」,今不從;「習」,本義是小鳥反覆地試飛。此處應是指練習、實踐。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現在的人性往往就是乍乍呼呼,自以為是,道貌岸然,煞有介事,把機巧當成聰明,把位置當成理所當然,總是生活在一種虛幻之中。當位置失去之後,當前呼後擁的人群散場之後,卻只落下一個落寞與孤獨而已!所以這樣的一種威嚴,是難以長久的。
  • 一起學《論語》7.23述而篇——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一起學《論語》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大家從小就開始接觸傳統教育,像《論語》、孔子、孟子等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論語》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載體,是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 《論語》:學而篇第五、六
    【注】楊伯峻《論語譯註》(下簡稱《楊注》):古代以農業為主,「使民以時」即是《孟子·梁惠王》上的「不違農時」。 【記】《論語》一書講政治極多,大同小異,將在以後篇章繼續評論。這裡應首先提出的是,《論語》和孔子本人都有很多關於政治方面的講述,並且放置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即使是曾參學派的記錄傳承,也仍可看出。所以儒學決不是專談道德和心性。這也就強調的「如何活」非常重要,它在「為什麼活」(道德等等)之前的道理。
  • 山東男孩考研3次讀博7年,卻發表物理論文330篇,如今又有新突破
    許多人說,在科學上有成績的人一定是有天賦,也就是那些每次考試幾乎第一、考研一次通過,且讀博一兩年就畢業的學霸,否則能熬到本科畢業都不錯了。真的是這樣嗎?普通人靠努力、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也沒有機會成功嗎?難道「笨鳥先飛」只是一個口號?
  • 拙讀《論語》之第八篇:君子的理想人格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也是《論語》最讓後人抓狂的地方。對於這篇,拙一直是很困惑,說君子要敦厚莊重,我們能理解;說敦厚莊重就能顯得威嚴,也勉強能說得過去,但是與「學則不固」怎麼又能扯上關係呢?此外本篇中的「無友不如己者」也是讓後人猜得抓狂。
  • 《論語》| 學而篇
    子曰:「學而時習 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 習 和練習 ,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
  • 《學而篇》為什麼是《論語》的第一篇?答案全在在「不亦」二字上
    讀《論語·學而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道理只是平平常常,但說話的方式很奇怪,都不直說「說也」、「樂也」、「君子也」,而是連用三個「不亦」。
  • 一起學《論語》3.1 八佾篇——八佾舞於庭
    一起學《論語》
  • 考研熱度居高不下,然而讀博人數寥寥無幾,過來人:並非不想讀博
    而研究生畢業後,這些學生大部分卻不會選擇繼續讀博,據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超80%的研究生畢業生,不會選擇讀博。為什麼考研熱度居高不下,但讀博人數卻寥寥無幾,過來人:並非不想讀博。為什麼報考研究生的人數這麼多?
  • 論語集注:君子之學,內在喜悅,外在快樂,不快樂不足以成為君子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正宗的《論語》。我們繼續學習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5篇,前面的4篇文章都是前言和序言,從這篇文章開始,我們正式學習朱熹所注釋的《論語》。《論語》總共有20篇文章,今天開始學習第一篇。
  • 學 | 錢穆:孔子論語與中國文化傳統
    故《論語》者,乃孔子語,經其後世所討論,所經綸編制,由掄選而成之一書也。二今就《論語》一書之編製成書言,大概可分兩階段。自《學而》至《鄉黨》共十篇,稱《上論》。此為《論語》編製成書之第一階段。編制此十篇者,主要大概出於孔子門人有子、曾子兩人之再傳弟子之手。編製成書之年代,與主編人、助編人之詳細,則皆不可考。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4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於社會;四十歲能掌控各種知識;五十歲懂得了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對各種言論融會貫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越出禮的準則。
  • 學而時習,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修齊治平
    ,學習什麼很重要,必須慧選;合適的時間學習合適的內容也很重要,必須與時俱進;慧學更重要——如何把知識轉化成智慧,智慧轉化成智能?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與時俱進慧學研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古為今用,這便是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