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主流譯文:
子貢說:「老師關於詩書禮樂等文獻方面的學問,我們可以聽到;老師關於人性和天道的論述,我們卻無法聽到。」
拙的譯文:
子貢說:「孔夫子的禮樂法度,我們可以可以得知(學得到),孔夫子說的人性(人對於外部環境所作出的反應)和天道(自然界的現象和規律以及其與人的冥冥之中的關係),我們不可得知。」
拙的體會:
這裡講孔子宣講的周禮之道,子貢覺得可以聽到學到。也就是說子貢對於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在身邊的這類知識,是能夠學到掌握的。就相當於現在大學裡學生學習的專業知識一樣。
但是呢,對於更深層次的探索研究層面的東西,需要更高的基礎和更好的悟性,才能達到去學習人性和天道的資格,所以才會出現「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也就是說夫子很少或者幾乎不給子貢他們講這類型的課,因為孔子覺得學生沒到一定的水平,講了學生也聽不懂,還不如不講。
打個比方吧,不一定恰當,孔子教學生周禮,就相當於學生上的是大本,而要進一步體會學習人性與天道,可能就得考研或讀博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