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她14歲拿下的經典角色,卻讓她恨了一生…

2021-01-19 加拿大中文報

本文來源:英國那些事兒

ID:hereinuk



1962年版電影《洛麗塔》(Lolita)的女主角、演員蘇·萊恩(Sue Lyon),確認12月26日在洛杉磯逝世,享年73歲。


她的一生,與一部由禁書改編的電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這句話,是所有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開場白之一。


它就來自俄裔美籍作家納博科夫1955年創作的小說《洛麗塔》,這是史上流傳最廣,也最飽受爭議的小說之一,一度是禁書。



納博科夫在書中描寫了一位成年男子對一個12歲未成年少女近乎病態的迷戀,


這部書稿一開始曾被無數美國的出版社退稿,就連籤好了首發協議的《紐約客》雜誌也拒絕刊登。


(下圖為1962年《洛麗塔》劇照)


幾番周折,《洛麗塔》最終被一家巴黎出版社看中出版,但先後在英國、阿根廷等國家列為禁書。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本曾經只能在巴黎的小書攤上找到的小說,卻因為優美筆觸和傷感、特殊的題材,在世界文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引起了無數文學愛好者的共鳴,最後一度成為包括法國、美國在內好幾個國家的暢銷書……


當時的美國《名利場》雜誌是這麼評價它的:本世紀唯一的愛情故事。


1962年,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他也是《發條橙》和《2001:太空漫遊》的導演)決定改編這部爭議極大的小說,把它搬上大銀幕。



挑選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至關重要。


她必須年輕,也必須複雜,像一朵含苞待放的野玫瑰,天真、稚嫩又充滿誘惑,才能讓男主角哪怕違背了道德,也萬死不辭。


(下圖為1962年《洛麗塔》劇照)


為了找到心目中那個完美的「洛麗塔」,庫布裡克前後面試了800多名女演員,最後,14歲的蘇·萊恩脫穎而出,成為電影《洛麗塔》的女主角。


(下圖左是庫布裡克,右是蘇·萊恩)


當時的蘇·萊恩來自美國社會底層,她的父親英年早逝,母親是醫院的護工,用微薄工資拉扯大了包括蘇·萊恩在內的五個孩子。


因為家裡經濟拮据,蘇·萊恩一邊上學一邊打工當模特,為母親分擔壓力。也就是這時候,她碰到了《洛麗塔》。



那時的蘇·萊恩是個不折不扣的美少女,顏值逆天。


一雙唇帶著倔強,眼神又純又欲:



完全符合納博科夫在《洛麗塔》裡寫的,「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樣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萬般柔情,便湧上心頭……」





為了符合電影上映的需求,庫布裡克還根據當時的《海斯法典》(一套美國電影的道德價值觀審查法規),把電影裡洛麗塔的年齡從小說裡的12歲硬改成了15歲。


(這是當時的《洛麗塔》拍攝片場)


最後,這部電影的版權由米高梅買下,1962年6月13日在美國上映,原本片方預估票房收入約為200萬美元,結果在觀眾中引起了轟動,票房火爆,很快就飆到了900萬美元。



電影的編劇、原作者納博科夫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提名—最佳改編劇本獎,


蘇·萊恩也憑藉飾演純潔中夾雜挑逗,膚淺中帶著天真的「洛麗塔」,榮獲了好萊塢外國電影記者協會的最有前途女新人獎,以及年金球獎最佳新人獎



蘇·萊恩一炮而紅。從默默無聞的少女,成了被無數粉絲追捧的偶像明星。



她在電影海報上戴著紅色太陽鏡、舔著棒棒糖的樣子,成為她的銀幕經典形象。



當時的媒體雜誌都搶著採訪她,請她擺出同樣的pose:



後來,《洛麗塔》也被翻拍過其它版本,1997年的版本尤其出名。↓




但有不少觀眾覺得,1997版洛麗塔的扮演者多米尼克·斯萬,雖然同樣「顏值逆天純欲相間」,但卻沒了1962年蘇·萊恩版洛麗塔的少女清純。


(下面左是1962首版,右是1997版)



都說「成名要趁早」,只可惜,後來的蘇·萊恩並不這麼想。


《洛麗塔》票房成功賣座的同時,電影中的「戀童癖」嫌疑也飽受評論質疑。



以「洛麗塔」一舉成名的她,「花瓶」形象深入人心,很少有導演找她出演挑戰演技的角色。



後來,儘管她相繼出演了《巫山風雨夜》《七女人》《託尼羅姆》等影片,但都遠遠不如《洛麗塔》出名。


(下圖《託尼羅姆》劇照)


1980年,心灰意冷的蘇·萊恩宣布終結演藝生涯,徹底退出了演藝圈。



作為曾經萬人矚目的一代女神,演藝事業草草收場已經讓人感到遺憾,而她的情感生活也極不順利。


蘇·萊恩結了五次婚,首任丈夫漢普頓·范徹是美國演員和製作人,因為性格不合離婚了:



最不可思議的一段婚姻,要屬第三任丈夫科頓·亞當森。


他倆戀愛期間,科頓因為被指控謀殺罪被送進了科羅拉多州監獄服刑。


當時親友都警告蘇·萊恩,跟這個男人在一起是件非常冒險的事,但蘇·萊恩還是不顧一切反對聲嫁給了科頓,在監獄裡舉行了婚禮…


當時震驚了媒體。



這段一意孤行的婚姻只維持了一年。科頓出獄後,並沒有改過自新,很快就又犯下了搶劫罪…


後來,蘇·萊恩把自己情感生活的失敗,都歸咎於自己14歲時擊敗800名女演員拿下的《洛麗塔》。



她說:「我個人的毀滅可以追溯到洛麗塔,扮演一個成年男子的戀童癖幻想中的女學生,毀掉了我的生活。


我14歲演了洛麗塔,15歲就成了一種性符號,往後要想試圖過上正常的感情生活,就很難了…」



蘇·萊恩的這一番話,在#MeToo運動還沒有盛行的1990年代,就獲得了一大批電影業內人士的支持。


他們認為,好萊塢電影應該促進正確的家庭戀愛價值觀,而不是探索戀童癖和暴力,


因此《洛麗塔》雖然有藝術價值,但在思想形態上卻飽受詬病,從而也影響了蘇·萊恩的個人生活。



以今天的好萊塢氛圍,生怕惹事的導演們恐怕是不可能再翻拍這部電影了。


1962年首版《洛麗塔》的地位,無可取代。


儘管蘇·萊恩或許不願承認,作為首版《洛麗塔》女主角,她青春年少時最美的樣子,正是因為這部她所痛恨的電影而永載史冊。



現在,她終於可以跟怨恨揮手作別了。


一代女神,一路走好。




---

qiciav:emmm但是我並不覺得是這部電影毀了她的一生,而是她的出身和沒有收到良好教育的關係吧

貓吐司洋芋片:但是是真的好欲又好美

qiciav:成名太早又沒有真正為她好的人在背後監護,很多童星下場都蠻慘的

艾德聞Edwin:想到《魂斷威尼斯》,也是一個美少年,因為一個美成傳奇的角色,毀了一生。

張國慶看天下:早早被貼上特殊標籤,加之特別的社會輿論氛圍,確實是麻煩的事情……


ref:

https://www.mirror.co.uk/3am/celebrity-news/sue-lyon-dead-lolita-actress-21173805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correctness-fears-keep-lolita-under-wraps-1308824.html

https://www.haaretz.com/life/film/.premium.MAGAZINE-who-would-dare-remake-lolita-in-the-age-of-metoo-1.6006690

http://www.angelfire.com/la2/annettecentral/biography.html


本文來源:英國那些事兒,ID:hereinuk。歡迎分享至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加拿大中文報 誠意推薦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可是大器早成的她中年潦倒
    民國女作家張愛玲說過一句話:「出名要趁早呀,來的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這話說得很好,成功來的太晚,就不會太快樂。就如二十歲和自己的意中人結婚,當然比八十歲和自己的意中人結婚更快樂。人到了中老年,無論是事業成功,還是愛情成功,都不如年輕時來的痛快。
  • 出名要趁早
    出名要趁早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這可以從張愛玲的性格分析,張本身是虛榮的,名利享樂哪個也不能少,張愛玲還曾對弟弟說,一個人假使沒有什麼特長,最好是做得特別,可以引人注意。
  • 出名要趁早,趁早出名的張愛玲是個傳奇,也難逃命運多舛
    她從繁花似錦、浮華如夢的老上海走來,書寫了一部民國才女的傳奇,她旁若無人地活,順應天意地離開。她的一生的追求就是做一個被自己喜歡的人,所以人們形容她是希臘神話裡那個愛上自己的水仙。出名要趁早張愛玲在她的一篇散文《我的天才夢》中寫道:出名要趁早呀,不然就來不及了……「 也許是迫於生活的壓力,她不想再向任何人伸手要錢。由於上海處於抗戰的孤島時期,她放棄了香港大學的學業,轉向寫作。這一轉,為中國文壇開啟了一個張愛玲時代。
  • 維密大模「出名要趁早」的正確教科書
    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也不那麼痛快。
  • 出名要趁早,犯錯更要趁早
    張愛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年少成名讓張愛玲再獲得大量財富的同時,也讓她活得恣意驕傲。年少成名,雖然人人豔羨,卻也未嘗就是好事。畢竟年少得志未經磨練,難免心高氣傲甚至心浮氣躁,更有可能持才傲物,將自己看得過高,卻不知道人生無法把握的東西也有很多。
  • 張愛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她悄然地抹去了那昔日的光環,如蛟龍潛水,越來越深,最後再慢慢浮出。2想起張愛玲的那句經典名言「出名要趁早」。不管讀沒讀過張愛玲,不管喜不喜歡張愛玲,這句話你總歸還是知曉的。在追求自我的路上,眾多年輕女子將此奉為聖經。
  • 乘風破浪的姐姐:人生未必是「出名要趁早」
    看完這個節目,我最大的感想是:姐姐們讓我明白,人生未必是「出名要趁早」。一路都有一路的風景。TUE01職業、身份與女人《乘風破浪的姐姐》裡,大部分人都不是女團出身。採訪環節,她談及自己為什麼要來參加這個節目,說,希望自己孩子長大以後再看這個節目,會覺得,原來我的媽媽這麼棒。她也做到了。跟她一組要一公演出的,是不會唱歌的王麗坤和王智。她展現的是毫不吝嗇的溫柔和認真,一點一點地幫兩個人扣細節,一點一點地教兩個人唱歌。所以當她唱「世界本該是你誠實的模樣」的時候,很多人都被觸動了,眼眶溼潤。
  • 太有才 | 所謂「出名要趁早」,說的就是她了
    橫空出世 の 音樂天才所謂「出名要趁早」,說的就是她了。她還獲得了第34屆全英音樂獎「最佳國際女藝人」獎;5歲時,Lorde和朋友一起加入劇團,發現自己非常熱愛歌唱和表演。之後,在母親的鼓勵下,她開始閱讀大量書籍與學習音樂。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真是如此嗎?大器晚成也無妨
    她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便陸續在報刊雜誌發表小說,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沉香屑.第三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 》,《 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張愛玲的小說雖然充滿了蒼涼的意味,但依然得到大批讀者的喜愛,而且大家對她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記憶猶新,她說:出名要趁早。
  • 說「出名要趁早」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女人呢
    「出名要趁早。」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作者很直接地說,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這句話簡直有毒,給我的感受都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可能對於作者來說,她的出生貴族家庭,成長性格都是她的魅力。對於普通人來說,承認自己普通,就算快樂來得晚,總比頹廢強。
  • 俞敏洪:「出名要趁早「?真要這麼著急嗎?
  • 誰說出名要趁早?她65歲當演員,94歲當超模,卻演繹獨特帽子時尚
    Mimi Weddell是小編要特別跟大家介紹的一個老太太,很多人都覺得她很眼熟,那可能你看過她演過的電影吧~她曾經在《開羅紫玫瑰》單人配角,又去參演過《欲望都市》《偷天遊戲》《全名情敵》以及《穿越蒼穹》中總會有她的身影。甚至她的風格變化也超級大,八九十歲的年紀還演過女瘋子。
  • 吳韋朋:出名要趁早,早不了怎麼辦?
    張愛玲說過一句話,出名要趁早呀,來的太晚,快樂也不那麼快樂。只是你只知道她說這句話時的風光,卻不知道她背後其實是中年落寞,晚年疲於奔命賺錢養家。所以,出名要趁早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畢竟在現實生活當中,絕大多數人往往都是大器晚成,或者大器難成更多一些。
  • 美國知名女星去世享年95歲,周星馳曾模仿過她的經典角色
    5月29日,據外媒報導,在經典電視連續劇"飛行新娘"中扮演諷刺姐姐傑奎琳的女演員瑪姬·雷德蒙德於2月10日去世,享年95歲。但直到今天她才被報導死亡,有關方面並未公布其死因。1924年12月24日她出生於克利夫蘭,父親是一名消防員。
  • 舒暢、大張偉:誰說出名要趁早?太早未必是好事
    人都說出名要趁早,似乎越早越好。自然,早一點被大家知道也有好處,可是成長的代價不是每一個人都背負得起的。在大家眼中,大張偉是綜藝神獸,一個出了名的碎嘴子,帶著滿身的梗逗樂觀眾。可是鮮有人知道,這樣看似隨意的綜藝咖曾經被崔健等搖滾老炮視為搖滾樂的希望。馬東曾問大張偉:「如果按音樂輩分,你和老狼誰高?」大張偉嘻嘻哈哈地回答:「當然是老狼老師比我強多了,我只是個天才而已。」
  • 出名要趁早!他們十六歲就紅透半邊天
    身邊是我的班主任,畢業時她說她愛我又恨我,愛我因為我專業很努力很拼,恨我是因為太調皮老逗她。照片裡其他同學現在很棒,有電視臺編導和導演等,想念,祝好。」雖然謝娜沒有成為第二個鞏俐,但是她成了唯一的自己。恩,這張照片就是十六歲時的陳赫(是的,帥過也瘦過)。
  • 都說出名要趁早,這位權志龍最小師妹10歲就拿到了人生贏家王牌!
    BLACKPINK、權志龍的最小師妹這些關鍵詞組合到一起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她叫Ella Gross,今年12歲。都說出名要趁早,當你還在玩泥巴的時候,她已經成為人們理想中的人生贏家了。業務能力在線年紀輕輕的她業務能力超強,10歲就從全智賢手中拿下接力棒成為新世界百貨的代言人,更與各種大牌合作,廣告大片拿到手軟,我們的熟悉的品牌Zara、Gap、Levi’s
  • 都說出名要趁早,這位權志龍最小師妹10歲就拿到了人生贏家王牌
    2008年出生的德韓混血人見人愛的神仙顏值7歲以模特身份出道10歲便坐擁百萬粉絲籤約YG娛樂旗下音樂品牌The Black LabelBLACKPINK、權志龍的最小師妹這些關鍵詞組合到一起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她叫Ella Gross,今年12歲。
  • 培養孩子,你相信「出名要趁早」嗎
    在這個激烈競爭的時代,「出名要趁早」被很多人奉為圭臬。培養孩子,你相信「出名要趁早」嗎?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中青報官方微博發起了一項調查——「培養孩子,你相信『出名要趁早』的觀點嗎」,1816位微博用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50.0%的受訪者不認同這一觀點,16.5%的受訪者認同,33.5%的受訪者認為得看孩子情況。
  • 那個說過「出名要趁早」的張愛玲,也曾受過愛情的苦
    她的父親張廷重屬於封建式家長,母親黃逸梵卻是個新女性。張愛玲原名張煐,在她10歲的時候,她為自己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有人曾說過這樣的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的這段時光,讓張愛玲過早感受人情冷暖、過早體會疏離的家庭關係,張愛玲慢慢形成了冷漠、敏感、冷靜卻也偏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