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以詩為詞」?從字面上看,就是用寫詩的方式來寫詞

2021-01-08 一人說一個歷史

「以詩為詞」,從字面上看,就是用寫詩的方式來寫詞,也可以說是把詞「詩化」了。這句話是蘇軾的學生陳師道說的:「子瞻(即蘇軾)以詩為詞。」最先開始大量用這種方式作詞的人,就是蘇軾。詩和詞,原本是兩種不同的文學。在一般文人的心目中,詩的地位向來高高在上,因為它可以用來抒發懷抱與志向,可以寫各式各樣的題材。而詞,在最初發展時,是文人眼中的「小道」,因為詞多半出現在娛樂場合中,內容也多是風花雪月,可以娛情,卻無法拿來寫正經事。

雖然,一些文人在填詞時,因為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會將文才內化在詞中,所以其作顯得比較高雅,就好像現代的流行歌曲中,也有歌詞高雅或通俗之分。但總的來說,詞的內容與地位還是被限制住的。張先與柳永開始較為大量地創作篇幅較長的詞,由於可寫的字數變多,內容也從抒發短小片面的情感,擴充到平鋪直敘。 一些事件,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為詞的題材開拓出一條先路。但張、柳的詞,內容大多還是側重於男女感情,且柳永的詞太過流行,其中又有許多俗豔露骨的部分,這部分就受到了蘇軾的反對。

可是,蘇軾卻很欣賞柳永在羈旅詞中那種景物開闊的寫法,於是他取了柳永的長處,摒棄了柳詞中太過豔情的部分,開始將豔情以外的題材帶入詞中。所以劉熙載說蘇軾是「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蘇軾可以藉由寫詞,抒發人生感慨、道理、詠嘆歷史、悼念亡妻等,這些題材在前人的作品中,幾乎是看不到的。蘇軾的這種創作方式,可以說不僅擴大了詞的題材,也把詞由「男子作閨音」這種為女性代言的立場,拉回到男子為自己發聲。他比前人更自覺地這麼做,再加上他本身豁達的天性,使得蘇詞中有雄豪、曠放的一面,和傳統的詞真的有很大的差別。

蘇軾

陳師道在說蘇軾是「以詩為詞」之後,又說其作「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就是認為這種寫法,已脫離詞本來柔媚的樣貌。雖然這種方式不是所有人都認同,蘇軾也非完全不寫傳統的詞,但也不可否認,蘇詞中成就更大的,正是這類創新的詞。此外,蘇軾作詞,已不再是為了音樂或娛樂而寫,有時候,他為了使文意有更好的表達,就不太重視歌詞與音樂是否配合得當。這種方式也是突破傳統,當然也遭到一些批評,例如李清照就批評這是「句讀不葺之詩」。

可是,這種方式卻使得詞從一定要遷就音樂,轉變成獨立於音樂之外,因而更具有文學性了。總的來說,「以詩為詞」就是蘇軾走出來的另一條作詞之路,使詞變得可以像詩一樣,不只寫情感,而是什麼題材都可以寫,還能像詩一樣抒發志向與襟抱。詞的文學性增加了,地位提高了,這大概是詞史上最為重大的影響。「以文為詞」,就是將寫文章的技巧、方式用來寫詞,在原理上和「以詩為詞」是一樣的。

以文為詞也是從蘇軾發端的,他有幾首詞帶入了文章的寫法,但將之發揚光大的代表詞人則是辛棄疾。我們可以在辛詞中,看到文章中才會出現的對話、議論和句法,也會使用較為口語化的詞彙或俗話,所以看他的詞,有時就好像在看文章一樣,例如《西江月·遣興》:

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蘇軾

這首詞讀起來,很像是篇短文,尤其是下片,用對話方式呈現一個酒醉之人的醉態。如果我們把最後一句「以手推松曰去」加上現代標點符號,就會成為「以手推松曰:『去!』」,也就更有散文的味道了。除此之外,辛棄疾熟讀各種經史子集之書,所以裡面的典故,也常被他用來寫詞,這和用詩裡的典故來寫詞,又是不同的。雖然,「以文為詞」也會有些問題,例如少了許多意象和可聯想的地方,或者用典太晦澀使得文意較難理解,可是總的來說,這種寫法影響了不少詞人,如陳亮、劉過、劉克莊等。就和「以詩為詞」一樣,「以文為詞」又為詞的創作開闢出了新天地,所以,還是很有意義的。

相關焦點

  • 在現在這個時代,學寫詩究竟有什麼用?
    我覺得詩的題材應該是很寬廣的,但有一個領域不要亂寫,那就是跟爸媽相關的重大內容。我們知道,父母恩是世界上最重大的恩情,我們不要輕易用詩去觸碰。大家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古人的詩集,就會發現他們關於爸媽的生死這件事情上,一般是沒有詩的。甚至是輓聯、祭文、墓志銘這種東西,他們往往也是請別人來寫。這可以說是一種不成文的規定。
  • 臺灣詩人林婉瑜:詩是什麼?我為什麼要寫詩?
    極少數的人站起來,我因為想著詩是什麼、詩人是什麼,而忘了座位的事。「大風吹,吹世界上所有的詩。」詩句們紛紛離開紙上的舊位置,或走或跑去找新的座位,這時狂風吹散了句子,天空下起一場語字和標點符號的雨……詩是什麼,詩人是什麼?平時我寫詩多過於對詩的談論,但經常感受著這些問題。
  • 詩人舒婷一生獲獎無數,卻因這首詩被批,哭訴:女人寫詩太難了
    寫現代詩是中國人不太喜歡的一件事。我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底蘊太深,尤其是唐詩的巔峰時期,根本不可能達到現代詩歌的高度。另外一方面,許多優秀的現代詩歌,都有被誤讀的現象。這是1983年詩壇上發生的一件事。
  • 詩中有慮猶須戒,莫向詩中著不平:寫詩不要給讀者使絆子
    領悟這四個字的精髓,對於寫詩者而言,也很有必要。初學乍練,往往會犯兩個毛病,不是技術上的問題。第一,故弄玄虛,捏造生詞。第二,炫耀學問,喜用偏典。怕別人知道自己是新手,這是心理心態問題。拿到駕照第一年,「實習」二字還得越醒目越好,寫詩怎麼就非得把自己往老道行列裡塞了呢?!
  • 用寫詩,開啟孩子「不再怕作文」,高效又好玩
    如果說寫詩能提高寫作文的能力,那麼該如何寫呢?樹才在《寫詩真好玩》中,分享了很多的方法。最適合的就是最簡單的。寫詩,就是用你自己的句子,去寫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心裡的感覺。——樹才寫自己熟悉的,最有感觸的,也最容易入手。看書中那些大師的作品,哪一位不是從自己的感觸出發?對小孩更是如此。我女兒寫作文,遇到熟悉的題目,行雲流水般,寫作文是暢快的。
  • 小學語文《青蛙寫詩》——我替青蛙來寫詩
    《青蛙寫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7課的課文。作者以水中青蛙的視角寫了一首小詩,巧妙地將幾種標點符號鑲嵌在課文中,通過生動、具體、形象的事物引導學生來認識逗號、句號、省略號,極富情趣。荷葉上的一串水珠說:「我們可以當省略號。」青蛙的詩寫成了:「呱呱,呱呱,呱呱呱。
  • 「離離原上草」一詩,真的犯寫詩的「致命錯誤」嗎?古人爭論不休
    到了清代,詩評家顧安甚至在自己的《唐律消夏錄》這樣評價它:《唐律消夏錄》:三、四的是佳句,但「一歲一枯榮」雖是起下,而語太顯露,遂使下句意味不全。五、六雖分「古道」、「荒城」,而用意實是合掌。結句呆用王孫,更庸弱。這段評論很犀利。說「野火」這兩句是佳句,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 此人風雨無阻,每天寫作兩首爛詩,一生寫詩四萬餘首
    總會迫不及待早人「品鑑」,其實不過是換個方式炫耀罷了。其中詩仙李白,是歷史上少有竟有量也有質的詩人,據傳聞李白一碗酒的時間,就能作出一首詩,古代詩人陸遊雖沒有李白,一碗酒一首詩的瀟灑快活,但詩的產量也不低,憑藉一生的曲折人生經歷,以豐富的人生閱歷,寫了近萬首詩詞,一生萬首有質量的詩,可以說是傳奇。
  • 童詩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用想像力去重新認識周圍
    童詩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童詩的內在裡面包含著一種張力,讀到美妙的童詩時讓人覺得心弦猛然被撥動,眼前一亮,甚至突然之間對生活有了一種重新的發現。生活的微妙瞬間被記錄被凝固在詩之中。而童詩提醒著我們不要習慣性接受別人塞來的感受、語句和觀點。要活在當下,重新認識司空見慣的大自然和周圍的人物,用想像力、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自己的鼻子去感受這個世界。
  • 詩是什麼?詩一定得押韻嗎?或者,分行排列的就是詩?
    鶴礬的作文魔法課堂——寫好詩歌不容易(一)鶴礬經常聽到小朋友問:詩是什麼?詩一定得押韻嗎?詩一定得分行排列,對嗎嗎?或者,分行排列的就是詩?是否有恰當的意象,是否有特定的意境或深刻的哲理……如果分行排列的就是詩,那麼世間一切文章都可分行成詩了。我覺得,詩是語言的精華,是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表達內心,反映生活。這樣還不夠。
  • 為何白居易的詩比較淺顯易懂?其實真正會寫詩的人都用大白話!
    也正是白居易這種紮根於民間的創作,這才使得他的詩,變得淺顯易懂,任何上過學的人,一讀他的詩,都是能夠讀懂。那麼這樣的詩好不好?有人肯定會說,詩不正是要晦澀難懂才好,這樣才能顯得高明嗎?其實真正的詩,就應該要淺顯易懂,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夠明白,一首所表達的意思,不然搞一首,誰也看不懂的詩,只是把一些華麗的辭藻堆砌在一起,故作深沉,這樣的詩難道就真的好嗎?可能這樣詩,才是真的沒有水平,只是去唬一唬那些沒有什麼文化的人,他們才會認為,那詩才真的好。
  • 寫詩的要點和技巧
    11、義對:就是對仗或對聯中,字義,不能是一樣或者是近似。12、律詩的講究:首先,第一條千萬不能違反的規則:那就是『韻不入詩』。什麼是『韻不入詩』?就是你所以押韻部的字,不能夠出現在你的詩裡面。其次,押韻的韻字不能全是陰,也不能全是陽。
  • 寫詩?
    要確定一個主題,也就是確定一個通心對象。然後,開始運用通心的方法開始寫詩。可能有人會問了,你用通心的方法就能寫出詩來嗎?那的確是這樣,你可以選一棵樹,甚至一棵小草、一隻小鳥,全都可以。路上的一塊石頭、一片樹葉,只要你靜下心來,你就運用通心的技巧,也就是通心的黃金三要素,就會寫出詩來。
  • 為什麼創作詩詞,詩是「寫」,而詞是「填」?
    這個問題……確定知道什麼是詞牌麼?詞和古體詩到後期的差別在哪?就在於詞在一個詞牌名下用相同的格式進行創作,我們一般把詩歌創作稱為「寫詩」,而對在同一詞牌下創作詞,我們稱為「填詞」。就是給你畫好了格子,你把字往裡面填就行了。這是極其形象生動的簡稱。
  • 馮玉祥10年寫詩2000首,張宗昌萬物皆可為詩,誰才是民國第一詩人
    但事實上,馮玉祥做為一個大軍閥,他最愛的還是寫詩。他有多愛寫詩呢,他在短短的十年的時間裡曾創作了2000多首詩,他還別出心裁,給自己的詩取了一個名字,名為「丘八詩」「丘八詩,何也」馮玉祥曾對人言:「我的詩不但粗而且俗,自認是和聖賢雅人們的雅詩不敢相提並論,只能叫做『丘八詩』」。這「丘八詩」呢,就是把「兵」字上下拆開,其意為當兵之人所寫的詩。
  • 那這首離別詩為何寫成了愛情詩
    但是有一首詩很特別,如果不看詩題,您肯定會認為是寫給元稹的。就是這首《別李郎中》。從詩題看,這是一首離別詩,但是仔細讀,明明白白是一首愛情詩。不信您仔細往下讀。也就是說,梧桐樹就是鳳鳥和凰鳥共同的家。您說,他們是什麼關係?我讀這首詩,心裡就一直犯嘀咕,他們應該是夫妻關係吧。我們還是先讀完再說。
  • 「我沒有五百萬來對你贖罪,只能寫下一首詩」|《詩》
    《詩》一名想寫詩的婦人楊美子,時常把自己拾掇得乾淨又漂亮,衣服上永遠點綴著漂亮的花朵,赤子之心裡永遠滿含著純淨的生命力。「身體乾淨了,才能承載乾淨的心靈。」在這個年代,講詩的電影實在少得可憐,畢竟犯罪比寫詩來得更有看頭。導演李滄東偏偏不幹,偏偏把寫詩當主線,犯罪當次線,把人世間塞在聖潔與庸俗之間。
  • 這些成語看字面就忍不住笑出聲,慘綠少年是什麼鬼,真的沒逗我?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大多都來源於歷史故事和古代著作,其含義常常與字面意思不同,需要了解成語的來歷才知道他的具體意思。但是有一些在生活中不常用的冷門成語十分有意思,看字面就讓人忍不住笑出聲,其用法和內涵更是與字面意思相差十萬八千裡,90%的人都沒有聽過,看看你知道幾個!
  • 是什麼支撐著乾隆,寫出了幾萬首破詩? | 短史記
    然而,這四萬多首被乾隆保存下來的詩,卻幾乎全是爛詩。錢鍾書《談藝錄》對乾隆四萬多首《御製詩》的總體評價是:「以文為詩,語助拖沓,令人作嘔。」 「兼酸與腐,極以文為詩之醜態者,為清高宗之六集。」 什麼叫「以文為詩」?就是將日常生活中聊天式的談話內容,強行弄成五言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