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精英運動員訓練模式首度公開:原來他們的80%的精力用在……

2021-02-15 慧跑

關注慧跑,助您輕如羽、跑無傷

大眾跑步熱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越來越多跑者不僅僅滿足於跑步健身,而是希望不斷提升耐力,並且在馬拉松比賽中實現PB,這樣就催生和促進了大眾業餘訓練的開展。

也就是說越來越多大眾正在進行比較系統嚴謹的訓練,雖然他們的訓練量和強度與專業運動員還不能相提並論,但大眾跑者的訓練熱情和認真態度卻絲毫不輸於甚至還超過專業運動員。

這部分跑者非常渴望了解精英運動員訓練細節,學習和參考他們的訓練思路及方法,但這方面能查到的信息非常之少。

好在我們找到了這樣一篇論文,這篇論文標題是《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Qualifiers for the U.S. Olympic Marathon Trials》,翻譯過來就是《美國奧運會馬拉松選拔賽參賽運動員的訓練特徵》。

這篇論文詳細調查和研究了93名(男性37名,女性56名)參加了美國奧運會達標賽的運動員訓練情況,雖然這篇研究並不是很新,調查的也不是東京奧運會美國達標賽的運動員,但由於這篇研究很細緻地分析了美國最頂尖的將近100名馬拉松運動員的訓練模式。

對於大眾跑者了解精英選手訓練模式,學習他們的某些有益的訓練理念和方法,還是有很有幫助。

這項研究是如何做的?

作者對於美國奧運會馬拉松達標賽參賽運動員(男性104名,女性151名)發放了問卷,最終回收了93份問卷(男性37名,女性56名),也即總計調查了將近100名頂尖精英選手。

美國奧運達標賽的參賽資格為男子和女子運動員必須在兩年內跑出分別跑出2小時22分,和2小時48分,這個成績的要求其實談不上特別高,但顯然能夠達到這個水平的運動員要麼是職業運動員,要麼是大眾頂尖精英選手。

作者將男子2小時15分以內的運動員定義為國際級,而將2小時15分—2小時22分之間的運動員定義為國家級,而女子2小時40分以內的運動員定義為國際級,而2小時40分—2小時48分的則被定義為國家級。

在所有回覆問卷的人當中,有5名男子和11名女子是國際級運動員,另外32名男子和45名女子則為國家級運動員。

身材條件與成績好壞關係不大

經過統計分析,參加美國奧運選拔賽的運動員,身材特徵似乎並不影響馬拉松成績,雖然看上去,國際級男子運動員身高比國家級矮一些,但其實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身高還是體重,國際級和國家級運動員並無統計學差異。

這說明雖然優秀馬拉松運動員總體呈現身高不高,體重很輕的特點,但並不能以身材來判斷一個運動員的水平或者潛質。

大眾跑者都了解對於馬拉松這個耐力項目而言,相對輕的體重更有優勢,因為減少了騰空時的身體負擔,但體重絕非越輕越好,體重越輕也會導致肌肉流失。

馬拉松運動員的良好體型特徵應當表現為體脂率較低,而肌肉線條和質量符合馬拉松需要。

被調查運動員的身體和表現特徵

精英選手不是一蹴而就的

國際級運動員的訓練年限比國家級運動員長4至5年,這說明要達到更高的水平,運動員就需要更多時間進行訓練,顯然這一點也符合人們的一般認知。

這也提示大眾跑者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短期內把個人目標定得過高,如果急於求成,急於PB,可能就會造成急於加量上強度,這種情況下,大眾跑者就非常容易發生傷痛問題。

而穩紮穩打,制訂更為合理的目標更加現實一些,大眾跑者畢竟是業餘訓練,不可能像運動員那樣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訓練上,同時成績越好,設置的進步幅度就應該越小,顯而易見的,從345進步到330,跟從330進步到315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

下表顯示了奧運達標運動員的周訓練量及他們每周的訓練次數。

男子平均周跑量和最大周跑量均顯著高於女運動員,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男子運動員訓練時間要顯著長於女子運動員,因為男子運動員配速更快,所以在相同訓練時間前提下,男子運動員跑出來的跑量肯定要比女子運動員多一些。

此外,國際級女運動員的訓練年限、平均周跑量、最大周跑量以及訓練頻率方面都明顯高於國家級女運動員,而在男運動員中則不存在此現象,也即國際級男子運動員訓練量並不顯著高於國家級,這個現象倒是顯得很有意思。

這是不是說明國際級男子運動員的訓練更有效率,還是說女子運動員需要更加刻苦才能達到高水平?

美國奧運馬拉松選拔賽選手為期一年的綜合訓練特點

另外,國際級男運動員比國家級進行了更多的力量訓練,這說明越是高水平運動員可能越重視力量訓練,對於大眾跑者而言,力量訓練仍然是短板,不重視力量訓練是大眾跑者容易發生傷痛的重要原因。

然而就總體而言,馬拉松運動員進行力量訓練的頻率都不高,男運動員全年平均每周少於1次,女運動員全年平均每周少於2次。

有將近一半的運動員從來不進行力量訓練。由於生病或受傷而停訓的天數方面,男女運動員之間或同一性別的國際和國家級之間均不存在差異。

精英選手很重視基礎耐力訓練

研究顯示男女運動員在不同強度下的平均跑量比例相似,並且在同一性別的國際級和國家級之間這一情況也相似。

所有運動員來說,他們大多數情況下的訓練強度皆低於馬拉松比賽時的配速。

也就是說,馬拉松運動員非常重視基礎耐力訓練,男子方面,國際級運動員訓練量的75.9%,國家級運動員訓練量的74.9%都是來自於LSD訓練,在女子方面,國際級運動員68.4%的訓練量,國家級運動員67.8%的訓練量都來自於LSD訓練。

基礎耐力訓練為什麼很重要

重視基礎耐力訓練是精英運動員訓練的一個重要特徵。

目前在跑圈盛行一種不太健康的文化——那就是以配速快為榮,追求快本身沒有錯,但問題是大眾盲目追求快,把追求快理解為只要跑步就儘可能快,這樣就容易犯下很多錯誤。

比如容易受傷、提高緩慢,因為中國有句古話——欲速則不達。

事實上,只有先把速度慢下來,打好基礎耐力,你才具備讓自己跑快的基礎能力,如果你沒有耐性讓速度慢下來,你也不可能真正快得起來。

很多跑者看上去對配速極為敏感,津津樂道,但自己跑起步來卻盲目追求快,慢不下來。

通常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初跑者對於速度沒有概念,不知道要跑多快或者多慢;

第二種是進階或者成熟跑者,總想跑得快,不肯或者不知道如何慢下來。

如果說你跑步時80-90%的感覺都是氣喘得很,基本無法說話,那麼可以斷定你的速度是偏快了或者說你的跑步是不合理的。

怎麼理解這個80-90%呢?

你既可以理解為一次跑步時長的80-90%的時間,也可以理解為跑10次步,其中8-9次,也就是說,如果你跑步時大部分時候如果都是感覺腿腳酸脹、呼吸困難、基本無法說話,那麼你的速度就是偏快了。

你也許會說,我根本就不快啊,我的配速只有600、530,跟大神們比那叫一個慢,但這種比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你的速度快慢是相對你個人能力而言,儘管你覺得自己跑得並不快,但你的主觀感覺告訴你,你的速度真的偏快了。

你事實上不是在進行輕鬆跑、有氧跑,而是進入了馬拉松配速跑、只不過你自己不覺得而已!

我們常說No Pain No Gain,似乎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每次要跑得非常痛苦,才能提高,聰明的訓練並不一定意味著回回跑步都痛苦難受。

對於大眾跑者而言,相對輕鬆的跑步甚至要佔到你跑量的70-80%,因為精英選手就是這樣在訓練的。

用主觀感覺來說,就是跑步時心率呼吸加快,身體開始出汗,但呼吸有力而不過度喘,心跳加快而不過速,跑步時可以偶爾說話但也無法連續說話,主觀感覺較為輕鬆,不是太累;

用客觀指標來說,就是心率處於完全有氧運動心率區間,按照著名的跑步教練丹尼爾斯的定義,輕鬆跑的心率區間為最大心率的65%-78%之間;

按照國際著名的耐力專家馬費通博士的定義就是MAF180,也即180減去年齡,就是你輕鬆跑的最佳心率,負減10,正加5;

我們將兩大專家定義的輕鬆跑心率區間列表如下,二者心率區間基本是重合的,但仔細看,丹尼爾斯所要求的輕鬆跑的心率上限與MAF180要求的心率基本一致,丹尼爾斯所要求的輕鬆跑的平均心率甚至比MAF180還要更低一些。

這就是丹尼爾斯先生反覆強調的,有時你會覺得這個心率下速度太慢,你感覺自己可以更快一些,但你關鍵是要盡全力保持這個心率下的速度,而不要超過這個速度,否則就不是在進行輕鬆跑。

用心率來把控輕鬆跑是一種靠譜的方法

備註:最大心率可以採用220減去年齡,但最好實際測試,可以採用多組800米或者3公裡全力跑測得。

很多跑者說自己是慢跑,但主觀感覺和心率都告訴你,你其實並不是在進行輕鬆慢跑,而是已經進入馬拉松配速跑區間,因為這時你的心率比較高,主觀上已經無法說話。

因為在真正的輕鬆跑區間,你還有一些餘量可以跑得更快一些,很多習慣於跑快的跑者覺得此時速度太慢了,太輕鬆了,完全不過癮,從而自覺不自覺地提升自己的速度的,從而造成輕鬆跑不輕鬆,無法達到真正輕鬆跑訓練的目的。

因此,耐住自己的性子,不提速,不加快,守住自己的輕鬆跑心率區間,就成為輕鬆跑是否能發揮作用的關鍵。

如果你認為專業運動員比賽跑得快是因為平時訓練也跑得快的話,你就大錯特錯了。

肯亞、衣索比亞等非洲運動員在中長跑項目上的異軍突起,不是因為他們更加重視速度訓練,恰恰相反,他們高度重視基礎有氧訓練,也就是說他們更加重視輕鬆跑訓練。

黑人選手的集體成功也說明了基礎有氧訓練對於馬拉松起著決定性作用。

跑者世界的編輯Scott Douglas在去肯亞旅遊時,跟著世界上最強的跑步選手們進行了一次大神級別的訓練,他原本以為自己會被拉爆。

事實上,他跟隨這些黑人運動員完成了一整堂課訓練,他非常驚訝這樣一個事實:黑人選手平時訓練時的速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快,換句話說,他們更加重視輕鬆跑的訓練。

這篇研究就充分說明參加美國奧林匹克馬拉松選拔賽的男性和女性跑者專業選手中,男性有3/4的人訓練時的速度比馬拉松比賽時速度慢,而女性數量也超過了三分之二。

但是一項針對大眾跑者的調查解決卻相當令人吃驚,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30名成熟跑者進行了調查,首先請他們自述自己的訓練強度:多數跑者聲稱自己每周進行三次輕鬆跑,一次中等強度訓練,以及每周1-2次高強度跑。

隨後,研究人員要求這些跑者配戴心率表一周,數據顯示出的跑步強度與跑者自述的強度差別很大!

事實上,這些跑者低強度訓練不到一半時間,幾乎一半是中等強度訓練,高強度訓練則是微乎其微(不到9%)。

這一研究說明,很多跑者平時跑得太快了,完全忽視了最為重要的輕鬆跑訓練。

訓練中有氧比例的增加一方面降低了年訓練負荷的平均強度,另一方面促進了無氧訓練強度的進一步提高,這可以讓跑者以充沛的體力和優良的質量完成高強度的無氧區域訓練。

這種以大比例的低強度和小比例的高強度訓練模式是最佳的,它可以讓跑者從過多的高乳酸大強度訓練造成的「疲勞積累」中解脫出來,既降低了過度訓練和損傷的發生率,又保證了訓練的突出強度,從刺激和恢復兩方面提高了訓練質量。

應當大力提倡

金字塔訓練模式

「金字塔訓練模式」也是運動生理學家和耐力訓練專家提出的最佳耐力訓練模式。

他們認為,在長期訓練過程中,耐力訓練的強度應該保持「金字塔」的走勢,也即越是低強度的訓練佔訓練總量比例越高。

越是高強度訓練佔訓練總量比例越低,最高強度的無氧訓練比例應控制在年訓練總量的5-10%之內,混氧訓練最好不超過10%,其餘80%應該是有氧-無氧閾以下的中、低強度的訓練。

由於「金字塔模式」和「兩極化模式」在幫助高水平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方面效果突出,在目前大多數耐力項目的訓練中佔據主導地位。

最佳跑步訓練模式——金字塔模式

但事實上,很多跑者的訓練模式卻是橄欖型模式,什麼叫橄欖型訓練模式?

意思是指很多跑者平時很少做間歇跑、衝刺跑這類速度很快的訓練,而速度較慢的輕鬆跑也不屑於訓練,他們的訓練多數是不慢不快地跑步。

這種訓練方式帶來的問題就是儘管訓練不輕鬆,但能力提高緩慢,成績停滯不前,還因為訓練太過單調而容易受傷。

大眾跑者常見的訓練模式——橄欖型模式

其實最佳的訓練模式是這樣的:80%低強度訓練,10%中等訓練和10%的高強度訓練。

這種訓練模式也是被大多數馬拉松教練所認可,我們稱之為 80/10/10 法則。而很多跑者實際卻是按照30/65/5的模式在進行訓練。

從這篇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儘管看起來以馬拉松比賽時的速度(也即馬拉松配速)進行訓練是有實際意義的,但這似乎不是美國運動員的策略。

事實上,男子平均只有9.7%,女子平均12.8%的訓練內容安排的馬拉松配速跑的訓練,且運動員多數在比賽前採用馬拉松配速跑訓練,同樣,乳酸門檻跑儘管對長跑成績很重要,但在乳酸門檻(速度)配速的訓練中,男性平均只有10.3%,女性只有12.3%。

很多運動員全年平均每周只有1次間歇訓練。這種訓練習慣可能反映了教練員和生理學家的共識——金字塔訓練模式的正確性,越是低強度的訓練越佔大頭,越是高強度訓練的訓練比例越小。

當然,作者也認為有些運動員可能仍然沒有充分發展他們的最大攝氧量,因為在90%到100%最大攝氧量下進行的間歇訓練是提高其有氧能力最有力的刺激。

此外運動員進行的低強度訓練比例高,很可能是他們訓練量大的結果。

Scrimgeour等人發現,每周訓練超過100公裡的跑步者在10到90公裡的比賽中比每周跑少於100公裡的跑步者的跑步時間要快得多,這也充分說明LSD訓練的重要性。

這項研究發現,美國馬拉松運動員在馬拉松配速和乳酸門檻配速下的訓練似乎比世界其他地區的長跑運動員多,但真正高強度下的訓練較少。

本研究的男女訓練強度分布在LSD、馬拉松配速、乳酸閾配速的訓練比例為75:10:10和68:13:12。與挪威優秀越野滑雪運動員75-5-20的分布相比,這種分布傾向於較低的強度。

作者提示美國運動員還是應當增加一些高強度訓練,也即訓練應當該快則快該慢則慢,比如黑人精英運動員在訓練平均強度方面就高於白人運動員,這使得黑人運動員在次最大強度運動和最大強度運動後血乳酸濃度顯著低於白人運動員,在股四頭肌重複等長收縮時,疲勞時間也顯著延長。

這也說明南非黑人運動員字高強度運動下的抗疲勞能力優於白人運動員,因為高強度的訓練對於增加最大攝氧量更有效,提高了最大攝氧量就相當於增加了有氧空間。

靠自己沒問題

本研究還分析了運動員是獨自訓練還是有教練陪伴,只有51%的男運動員和69%的女運動員有教練指導,而65%的男運動員和68%的女運動員則是一個人跑步。

把這兩個情況結合,分別有46%的男運動員和29%的女運動員既獨自跑步又沒有教練指導。

國際級女運動員中有教練指導的人的比例比國家級女運動員的比例高。雖然一般認為有教練指導能促進運動員運動水平的提高,不過僅靠這篇論文的數據尚無法明確那些有教練指導的運動員究竟是因為有了教練才跑得更快,還是因為他們本就跑得比較快才更容易找到教練提供指導。

對於其他運動項目而言,沒有教練是不可想像的,但對於馬拉松這個項目來說,獨自訓練完全是允許的,這也更加激勵大眾跑者。

對於大眾跑者而言,只要方法合理,在一個人的情況下也能提高運動水平。

總結

這項研究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比如身材與競技水平沒有必然關聯,美國運動員進行低強度訓練比較多,而高強度訓練較少。

因此作者認為美國運動員如果希望進一步突破,那麼除了保證足夠的基礎耐力訓練,也要更加重視高強度訓練。

比如間歇跑訓練,這種突出基礎耐力的訓練模式也比較適合大眾跑者,也即該慢則慢,慢佔大頭,該快則快,快佔小頭。

👇點擊原文,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精英運動員腦功能和心理訓練兩個秘訣
    全世界的優秀運動員都在積極準備,希望在東京奧運會上盡最大努力,爭取優異成績,為國爭光。四年一次,機會難得。(網上圖片)毫無疑問,精英運動員在體能,技能,腦能,智能,心理和康復技術等方面上遠優於一般體育愛好者或群眾。精英運動員不是超人,但相較一般人,在相同情境下,他們總是能看見和想到不一樣的東西,想像能力非常強大,行為模式或動作表現也有所不同。
  • 精英運動員心理健康: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共識聲明(2019)
    此份共識聲明通過述評精英運動員心理健康症狀及障礙的多重方面來履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職責。本文的目標受眾包括:運動與訓練醫學的醫生及其他相關臨床醫師(包括物理治療師和運動員教練)、精神科醫生、其他執業心理健康工作者、其他與精英運動員共事的心理健康和表現領域的專業人員、精英運動員心理健康領域的研究人員以及運動領域的利益相關人員,如臨床或機構的領導者/管理者。
  • 【體能前沿】精英運動員的高級力量訓練
    Balyi和Hamilton提出了一個長期的運動員發展模式,即促進運動員進步可過通過「基礎訓練」階段、「訓練——訓練」階段、「訓練——比賽」階段,以及職業生涯的頂峰的「訓練——取勝」階段。從本質上講,處於「訓練——取勝」階段的運動員必須合理安排時間,開發高效的訓練手段,才能贏得比賽。文獻對收益遞減規律很好的報導,並指出隨著運動員力量水平和訓練年齡的增加,訓練的收益呈現遞減。
  • 國際田聯公布頂級馬拉松運動員跑姿特徵:他們為什麼跑得快?
    世錦賽的線路是一條封閉的環形線路,每圈長度大約10公裡,運動員跑上四圈完成比賽,這樣研究人員架設好攝像機,運動員每跑一圈就可以記錄他們的跑姿。3.05赫茲,也即每秒鐘著地3.05次,那麼計算一下每分鐘步頻為183步/分,儘管他們平均速度達到18.18公裡/小時左右,但其實步頻也並非都是190步/分,顯然精英選手顯示了良好的步幅能力,其平均步幅達到1.66米,由於步幅與身高有關,用步幅除以身高得到相對步幅,運動員也達到了0.95,也就是說精英運動員步幅與身高基本接近,這也許是大眾跑者與精英選手的主要區別。
  • XTERRA國際精英運動員(下)——熱愛,是走向成功的最大動力!
    隨著XTERRA昆明站越來越近,我們參賽運動員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精英運動員也隨之增多,屆時眾多國際大咖雲集昆明,勢必將會給大家帶來一場頂級賽事盛宴
  • 回國後首度公開訓練 張偉麗坦露成名後的心路歷程
    本周一,在位於上海的UFC訓練中心,回國後的張偉麗首度舉行媒體公開訓練,談起了過去數個月的心路歷程。  「所有運動員都應努力『出圈』」  要說那一夜徹底改變了張偉麗的人生,並不為過。  受美國疫情暴發影響,擊敗喬安娜後,張偉麗在當地滯留了近兩個月。那段時間裡,她甚少離開租住的公寓,將幾乎所有時間都投入到訓練之中。
  • 澳洲前體操運動員公開體操界虐待內幕:不讓吃飯、過量訓練到骨折
    據英國廣播公司7月23日報導,近日,數十位澳大利亞前體操運動員大膽直言,宣稱澳大利亞國家「精英」項目中有對運動實施身心虐待的行為。許多澳大利亞體操運動員稱他們是在看了網飛公司的紀錄片之後受到鼓舞,敢站出來表態。該紀錄片圍繞美國體操隊性虐待案件被掩蓋展開。美國體操隊隊醫拉裡·納薩爾曾受到了包括頂級運動員在的指控。2018年,他因對數百名兒童進行性騷擾而被判入獄。
  • 戰神榜拜訪UFC上海精英訓練中心
    7月21日,戰神榜創始人李永濤先生親赴上海市靜安區,拜訪新成立的UFC上海精英訓練中心,同時看望曾在戰神榜中俄格鬥賽中代表中國徵戰海外的選手,綽號」葉問「的新疆驍將葉爾波力·阿斯那很。 UFC上海精英訓練中心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格鬥訓練和發展中心
  • 超級訓練理論乾貨!【三周離心訓練結合超速訓練對運動員爆發力和奔跑速度表現的提高】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形成一個12周的抗阻訓練模式,讓運動員達到他們在季前抗阻訓練的力量和爆發力增益。然後他們用100%的Effort在測力板(Kistler InstrumentCorporation, Amherst, NY, USA)上進行3次自重垂直起跳,不須搖擺胳膊,並記錄最佳跳躍。每次跳躍之間允許1分鐘的休息時間。
  • 2019世界盃 | 他們是"精英中的精英",來一場燃爆了的青少年國際對抗賽吧!
    此後,青少年國際對抗賽成為了世界盃公開賽最大的亮點之一!而今年參加對抗的有6個國家,分別是英國、義大利、摩爾多瓦、俄羅斯、烏克蘭、中國。每個國家都將挑選出實力最強的小選手應戰。而代表中國出戰的選手們,是來自2018CBDF總決賽——業餘12歲精英組摩登、拉丁舞的冠軍、亞軍他們的實力超乎你想像!
  • 焦安靜 | 大學四年業餘訓練全馬233,探索國際健將成長曆程
    ,意識超前焦安靜是完全的體制外大眾精英運動員,一方面她並非完全意義的以跑步為生的職業選手,她畢竟還是學生,用準職業選手來稱謂更為合適;一方面她是因為興趣而選擇的跑步,她對於跑步仍然抱有比較高的期望。焦安靜目前組建了一個三人團隊,包括了一名曾經服務過商學院戈壁挑戰賽隊伍的康復師,這樣她只需要專注訓練,訓練後的恢復、拉伸等等工作基本都由康復師來執行,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完全個人訓練所帶來的較高的個人時間、精力壓力,她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精英網球運動員的速度與靈敏性測試
    速度與加速度5米和10米距離的直線衝刺速度提供了關於從站立開始全身加速的有用信息。運動員應該像在網球場上一樣,以雙腳平行的姿勢開始。第一步不應該通過特定的指令(切步、後退步或前進步)來標準化,相反,應該指示運動員進行他/她的正常運動,並且測試管理員應該觀察開始並注意是否使用了切步、後退步或前進步。
  • 賽前見面會,精英運動員齊聚多倫
    ▲ 中國田徑協會主席辦副主任、特步(中國)有限公司跑步發展中心高級總監齊冰分享「國人競速」激勵計劃精英運動員齊聚多倫這是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國內首次舉辦的高水平馬拉松精英賽。受疫情影響賽事停擺,對各行各業都是巨大的挑戰,如何做好疫情期的訓練,應對疫情後的賽事,對運動員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希望通過「國人競速」激勵計劃和賽事的舉辦,促進中國馬拉松運動員和教練員保持競技狀態,全力備戰2021年奧運會和全運會等國際、國內大賽。
  • 精英橋牌:牌手、搭檔關係和橋牌圈
    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橋牌也有一個公認的國際巡迴賽,世界上最優秀的牌手在那裡爭奪全國性和國際性榮譽以及世界冠軍的頭銜。優秀的牌手都要接受高強度的訓練,在這其中,隊長、教練、選拔牌手的委員們和贊助商都會發揮自己的作用。然而,儘管在橋牌的最高級別比賽上集中了大家的精力和努力,精英橋牌在精英牌手圈和那些渴望加入精英橋牌圈的人以外,基本上還是默默無聞的。
  • 孩子80%精力對抗父母騷擾?無知的父母,才是孩子學習最大阻礙
    學習讓我明白,兒子的精力到底被用到了哪兒我太想解決問題了,趕緊找教育專家幫我分析孩子的問題。為此,我加入了新加坡大學歸國學者、腦科學家——黃偉強老師的「超級父母訓練營」課程。沒想到給出的結論,讓我大吃一驚!
  • 國際奧委會精英運動員心理疾病共識聲明會議系列報導一
    推動「國際奧委會精英運動員心理疾病共識聲明」會議的發生和發展
  • 聚焦精英培養,夯實後備人才基礎——57家上海市青少年體育精英培訓基地掛牌!
    各項目重視青少年精英運動員和教練員隊伍建設,拓展他們的國際化視野,如自行車藉助瑞士世界自行車培訓中心和日本凱琳學校的平臺,計劃派出有發展潛力的青少年優秀運動員赴國際平臺訓練。四是注重搭建精英競賽平臺。各項目將圍繞精英運動員設計專門的賽事,或有計劃的組織參加國際青少年高水平賽事。五是加強社會力量整合。
  • 抑鬱症讓多少運動員人前風光背後心傷,疫情期間女運動員更高危
    女運動員心理問題更嚴重國際職業足球運動員聯合會在疫情期間調查了1602名來自16個國家與地區的運動員,發現468名女運動員當中,22%出現了與抑鬱症診斷一致的症狀,1134名男運動員當中,出現症狀的有13%。18%的女運動員和16%的男運動員有廣泛性焦慮症的症狀。澳大利亞方面也收到了類似的數據,150多名球員中,55%出現焦慮症狀,45%出現抑鬱症狀。
  • UFC攜手中國奧委會,高科技訓練中心助力運動員備戰奧運
    落實到具體工作層面,UFC主要為中國運動員提供各種高水平的身體訓練和康復服務,其中坐落於上海佔地8600平方米的UFC精英訓練中心也將成為中國奧委會官方高水平運動員表現指導和訓練中心。UFC精英訓練中心將為中國運動員提供科技助力。一直以來,UFC都擁有世界領先的訓練和康復系統,其配備的高水平運動專家、先進的訓練和康復理念以及全球領先的技術硬體設備廣受好評。
  • 國際巨星和世界頂級運動員及專業團隊都在用Power Plate,免費體驗,您還在等什麼?
    Power Plate振動訓練儀有著15年以上全身振動訓練的經驗。它使訓練者可以更快地感受到健身和健康的益處,從而獲得更快和更持久的訓練效果。研究證實這種身體產生的反射性反應,會刺激體內生長荷爾蒙的自然生成,有助於組織的修復,肌肉的生長,腦力的提升,精力的提高和身體代謝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