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飯店的衛生間內,張女士正在上廁所,門外忽然傳來一個男孩的問話:「有人嗎?」她一聽,立刻應聲,以示有人。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人目瞪口呆。
張女士是北京某飯店的老顧客。今天,她跟男朋友再次光顧該店。進去時,一張圓桌上已經坐著一家三代人,其中有兩個男孩比較吵鬧,被服務員制止過一次。張女士和男朋友找了個位置坐下,點餐後,她就去了衛生間。
衛生間的門鎖能用,但鎖上後會有點松。對此,張女士沒太在意。不曾想,沒過一會兒,門外就傳來小孩的問話聲:「有人嗎?」張女士一聽,立刻大聲回答:「有人!」
然而,幾秒種後,衛生間的門卻被打開了,門外站著剛剛吵鬧的兩個小男孩。其中,開門的孩子惡作劇得逞似的笑著。
據張女士所述,事情發生的那一瞬間她完全蒙了,反應過來後立即怒斥男孩,然後關上門。回到餐桌上,她把這件事講給了男朋友。男朋友聽後很生氣,就去找男孩問話:「你有沒有打開門?」「為什麼明知裡面有人,還要開門?開門後為什麼不立即關上?」可男孩除了承認了第一個問題,其他的回答都是支支吾吾。
這時,男孩的母親發現了有狀況,也趕緊過來詢問。得知事情後,說了一句不像道歉的道歉(張女士陳述),但顯然母親認為張女士他們小題大做了:「他才六歲,一個六歲的小孩看你上廁所,你至於嗎?」
張女士和男朋友本來是想跟家長解決問題,孩子做錯事真誠地道個歉就好了。不想,孩子的母親很激動,說出一些不入耳的話,並反覆強調:為什麼要跟一個六歲的孩子較真?張女士被這一番操作氣哭了。
正巧,他們點的餐也送上了桌,可吃飯的好心情的都沒了。無奈,張女士和男朋友兩人只好把飯菜打包離開。
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個熊家長,對於這種事情,在網絡發達的今天,我們屢見不鮮。然而,年齡小,從來不能作為犯錯的理由,逃避的藉口。
其實,小男孩犯錯的背後,除了家長放縱的寬容,我們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家庭對孩子性教育的缺失。至少孩子的性別意識很淡薄。
古語云:「男女七歲不同席。」實際上,小孩從三歲左右就開始有了性別意識,ta開始對自己與異性身體構造的不同產生好奇。然而,很多家長對「性」這個話題還是羞於對孩子提起。可就兒童自身而言,他們卻已經無意間接觸了很多相關話題。比如,在一些小視頻上,有小朋友用懵懂的表情說出男/女朋友等諸如此類的萌言萌語,讓人看得滿眼小紅心。但深究一下,這何嘗不是一場由網絡催發的兒童心理早熟和性知識之間的失衡。孩子們能說出這些詞,但真的理解背後的意義嗎?未必。
從《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書爆火,到近期「素媛案」主犯即將出獄的新聞熱點,時刻提醒著,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中,因為性教育的缺位而導致的悲劇時不時會發生。
可是,對很多家長而言,「性教育」三個字猶如山中猛虎,談之變色。在他們的觀念裡,性是局限於男女 關係的那些事。但其實,性教育的意義比之廣泛得多。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廣的「全面性教育(CSE)」,其內容包括:關係,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理解社會性別,暴力和安全保障,健康與福祉技能,人體與發育,性與性行為,性與生殖健康。它還提出建議:從 5 歲開始,兒童就需獲得與其年齡和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專門的性教育。
總而言之,及時到位的性教育,不僅能滿足孩子對於自己身體的好奇心,也能給他們提供更好的自我保護。同時,還能幫孩子樹立明確的性別意識,讓他們懂得尊重性別差異。至少有機會減少類似上述熊孩子事件的發生。